知性紅顏 第三十四章 知青故徑

作者 ︰ 隨園居士

摩托車出了桑榆鎮,前面的路就只能稱作基耕道了。在基耕道上又顛簸著行駛了半小時左右,前面就連基耕道都不存在了。我們的徒步行走正式開始,趙若懷說,此去他家也就只剩十五公里了,預計四小時完成。天空蔚藍、空氣清新,帶著濕漉漉的山里氣息。這秋日的原野原是多情的,極易引發人無限的詩情。這一帶的山川可比學校周圍生氣多了,由于長綠喬木的大量存在,深秋蕭索之氣也就沒那麼明顯。加上遠山奼紫嫣紅的漫山黃葉,對于此去寒煙山莊的決定我已經不存在任何疑慮了。我們行走在兩山中間的峽谷里,路旁田梗上隨處可見成排的柑橘樹,上面那正處于由青轉黃階段的累累果實伸手可及。這種東西在桑榆實在太平常了!對于太過平常的可信手拈來的東西,人往往也就失去了擁有的興趣。三五里之內就能看見一竹籬圍成的較為獨特但又每隔一段重復出現的四合院。第三次踫見時,我終于忍不住發問了。趙若懷解釋為︰這是六十年代末建的知青點,知青集中居住地。我驚詫了,意思就在這片土地上,曾住過不少知青?趙若懷說︰極盛的時候,整個桑榆區有知青一千多人。桑榆是偏僻的,但就因了這種偏僻,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這里成了避禍的樂園。尤其一九六六年春夏到一九六七年秋這段時間,本縣那些系著紅領巾的小將們,曾經何等厲害,何等鬧騰?可硬是苦于交通,沒能鬧騰進來。桑榆因此成為當年本縣唯一沒有受到騷擾的地方。派遣知青是受土地面積影響的,桑榆地廣人稀,所以派來的知青也就不在少數。在我的提議下,我們來到一知青點,當然現在已成為好幾戶社員的房屋了。除了牆上隱隱約約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萬歲」等字樣外,室內實在已經難覓當年的印記了。我撫模著外牆上那些斑駁的字跡,思緒不由得跨越時空,完成了一次和歷史的交流。遙想桑榆當年,外面天翻地覆,此地卻秩序井然,社員安居樂業,自給自足。剛來的知青們砍柴擔水,社員殺雞作食,炊煙繚繞中,田間偶然歇腳的知青眺望遠山,深切思念遠方的親人……這桑榆就是那時的世外桃源了!昔日知青們,你們都好嗎?整個四合院只看見兩農婦,經過對話後,原來整個院子只剩下兩農婦及四個孩子做了留守大臣,其余都沿海打工去了,由此可見桑榆農民下海浪潮之盛。這里的山川何等秀麗,卻阻擋不住他們奔錢的步伐。離開知青點,我長時間地靜默著。趙若懷說︰「至于嗎?一個知青點,一間破房子就引發你長時間的沉思默想。」我回答說︰「自然總是會打上歷史的烙印,打上人物精神的烙印,那不是一個簡單的房子,那是一段逝去的歷史,多少人的青春歲月!」陳憶說︰「你們學中文的都這樣——善感!趙若懷和你差不多,你說天上的星星有什麼可看的?夏天的夜晚他老愛在操場上去看星星,還讓我們陪著他一起看。」2011年5月27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知性紅顏最新章節 | 知性紅顏全文閱讀 | 知性紅顏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