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 第19章 察顏讀面,健康由你自知(4)

作者 ︰ 靜濤

唇色深紅者,醫學上稱為發紺,表示血中含氧和血紅警白不足,這是肺炎、肺心病伴心力衰竭及哮喘發作的表現。至于血液循環不良而造成的口唇青紫,則普遍發生于血管性疾病患者,如中風、肺心癥、血管栓塞等危急病癥。上唇顏色焦枯發焦或黯紅,為大腸病變,並伴有肩膀不松爽,口臭口疹、喉嚨不暢、耳鼻不通等癥狀。下唇絳紅色,為胃熱,並見胃痛、肢體重滯、噎呃、月復脹等癥。唇內紅赤或紫絳,為肝火旺,脾氣急躁,脅下脹痛,吃食不下。

當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時,唇色則會呈現像白雪公主般特有的櫻紅色,嚴重者還會出現神志模糊、步態不穩、昏迷、暈倒、呼吸和心率加速,甚至因呼吸循環抑制而死亡。因此當發現有上述現象時,首先須迅速將中毒者搬到室外空氣流通處,並送醫急救。

「唇語之三」——唇色發黑

唇色發黑而濁,除原本膚色較黑造成外,大多都是消化系統有問題,黯黑而濁的人,會有月復瀉、月復脹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癥;若唇上出現黑色斑塊,口唇邊黑色素沉澱者,則是腎髒機能不全所引起的愛迪生氏病,患者易出現疲倦、厭食、惡心、嘔吐等癥狀,須多注意。

「唇語之四」——唇色發黃

唇內如果呈現黃色,則應該有肝炎跡象,如果黯濁,肝膽一定不佳。

因此,生活中需要經常留意我們的嘴唇,辨別不同的唇色,能為我們早日發現疾病,提供良好的線索。

口腔色斑要引起頭號警惕

口腔是食物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關卡,也是疾病進入的門戶,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很多疾病也可以從口腔的顏色變化診斷出來。

正常口腔黏膜呈粉紅色,當顏色異常時,像出現血點或瘀斑,大多是缺乏維生素c所致,若出現白斑、紅斑或黑斑時,原因較為復雜,必須提防癌變的可能。

「口腔色斑之一」——白斑

白斑是表皮細胞分化不良的病變,除了與癌癥無關的角化性白色病變,如咬合傷口引起的頰側白色橫紋、口含阿司匹林引起的白色潰爛、皮膚病引起的牛皮癬和扁平苔癬,以及非角化性口內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鵝口瘡等情形外,當黏膜部出現有白色斑塊或點狀時,特別是合並潰瘍者,必須做切片檢查,並繼續追蹤。

臨床上對于白斑的真正原因雖不明確,但以吸煙者比率最高,其他如飲酒,內分泌異常,嗜食檳榔,辛辣,維生素a、b缺乏,以及不良的假牙修復等情形都會增加。白斑約有1%∼5%可發展成癌,又以疣狀(**狀)的白斑癌變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齡皆可發生,但以60∼70歲最多。

「口腔色斑之一」——紅斑

紅斑,是一種口腔黏膜的紅色病變,其發生率較白斑低,多發于口底、舌月復及舌緣處,除了一類夾雜在白斑間的紅斑,呈不規則突起,常伴輕微疼痛外,其余紅斑在臨床上均無明顯疼痛,與灼傷、擦傷等黏膜性炎癥不同,須加以鑒別。

紅斑的癌變率甚高,為白斑的17倍,要提高警覺,在治療方面與原位癌或侵犯性鱗狀細胞癌相同。

「口腔色斑之一」——黑斑

黑斑,是一種口腔黏膜上的色素沉著,呈黑色或棕色斑,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在惡變轉為黑色素瘤時,黑斑會增大,邊界模糊,色素加深,有時甚至發生出血及衛星結節等。臨床上亦無自覺癥狀,多見于顎面、齒槽 及頰黏膜等部。

在口腔中的痣和惡性黑色素癌都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則死亡率極高。因此,在口腔中任何部分發現有黑色病灶,就應立刻想到有此可能,而盡速予以切除。

棕色或黑色的色素沉著,亦可能因體內疾病所引發,必須與黑色素癌區分鑒別,不可混淆。

懷孕或肢端肥大癥,因並發有腦下腺活動性增加,常見明顯黑色素增加;另一種潛伏的全身性疾病,如愛迪生氏病,系因腎上腺皮質素不足所引起,初期癥狀即是口腔黏膜的色素沉著,常發于唇、舌和頰黏膜,而後有逐漸明顯癥狀,如虛弱、惡心、嘔吐、血壓降低及皮膚色素沉著等,過度的色素沉著,乃是因黑色素原代謝障礙所引起,嚴重者皮膚會變成青銅色。

口腔癌是一種可怕的疾病,泛指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久潰不愈(存在兩星期或更久的不明原因潰瘍)、疼痛及周圍硬結,有時會淋巴腺腫大、變硬,若發現有上述現象,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大部分口腔癌,若能例行口腔檢查,即可早期發現癌病變(癌前期),當發現表皮細胞分化不良造成顏色變化時,只要能掌握早期治療,治愈率甚高。

效率又高又精準的看舌診病

舌是人體暴露在外部的惟一內髒組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明顯,猶如內髒的一面鏡子,因此舌診常作為醫師診斷疾病、觀察病情、決定治療、評估預後的重要依據。

舌診是祖國醫學具有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經典作《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舌頭變化對疾病的診斷意義。《內經》認為,由于人體五髒腑直接或間接地與舌相聯系,因此從病理上說,髒腑氣血的病變亦可反映于舌而觀察舌的病理變化,反過來亦能診察內髒的病變。中醫診病時,總要請病人把舌頭伸出來看一看,然後結合其他情況決定診斷和治療。俗話說︰「觀舌診病,中醫一絕」,有經驗的中醫看了病人的舌頭後,就能察知病癥的關鍵。

為什麼觀舌就能診病呢?因為口腔黏膜特別是舌頭的表皮細胞,和體內更新最快的小腸黏膜上皮一樣,新陳代謝和更新速度都極快,大約每3天即可更新一次。由于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當細胞代謝障礙,或體內缺乏某些營養物質時,很容易就會反應在舌頭上。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觀舌診病。早晨洗漱之時,不妨在鏡子前把舌頭伸出來,好好地自我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疾病,防患于未然。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舌頭與髒腑有著密切關聯,所謂「察舌質可辨五髒六腑虛實,視舌苔可觀六婬(一切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之深淺」。中醫認為,透過觀察舌質、舌苔和舌的形態,即能了解髒腑陰陽氣血的變化、病邪的性質,以及病情的深淺輕重,所以中醫為人看病,除了詢問病情和把脈外,舌診也是重要的依據。

中醫把舌劃分為舌尖、尖中、舌根、舌邊四部分。舌尖反映心肺的病變;舌中反映脾胃的病變;舌根反映腎的病變;舌兩旁則反映肝膽的病變。例如,心火旺的人可見舌尖獨赤,胃火旺則會舌中苔黃。

在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作中,常常會看到有不甘屈辱的人,以咬舌自盡行了斷,其實,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並沒有科學依據,屬于言過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常能見到許多人由于種種原因造成舌頭受傷,甚至部分缺失,仍然存活的例子。

正常的人,舌肌呈紅色,但透著舌頭表面的一層白色半透明角化黏膜面,而呈現出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淡紅舌質。

舌頭顏色的變化關系到體內正氣和邪氣的消長進退,當顏色由正常的淡紅變化到紅色或深紅色,即表示火氣愈來愈大。

舌診在臨床上有很多重要的診斷價值,然中西醫學對舌頭之研究各有不同,因此若能整合中西醫理,將可形成獨特的診斷方法。以下就把舌診分成舌苔、舌質和舌形態等三部分,結合中西醫學觀點,簡要敘述一下。

「舌診精要之一」——觀舌苔

舌苔是指舌面上一層薄垢,好像陰暗潮濕的地上生的苔蘚一樣,是由正常舌背黏膜的表皮細胞,特別是絲狀**的表皮細胞,經月兌水與角化所形成,當絲狀**表皮組織角化及角化不全的月兌落物,混合了唾液、細菌、食物殘渣及滲出的白血球,即形成了正常的白色薄苔。

觀舌苔包括苔色和苔質兩部分。

(一)苔色

苔色即舌苔的顏色。其原理與病原微生物的種類,及身體的反應特性有關。舌苔顏色變化,可受舌頭活動少、唾液分泌減少或精神因素所影響;臨床上,舌苔由白至黃灰轉黑,即表示身體免疫力減弱,病情加重。

因疾病種類或疾病時期的不同,苔色可由原來的薄白苔,變化成白苔、黃苔或灰黑苔,在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

1、白苔︰即舌面上形成薄薄一層白苔。

祖國醫學認為舌苔的形成是脾胃生發之氣的顯現。白苔除可見于正常無病的人以外,多見于輕病,病癥初期以及疾病的恢復期。疾病早期或局部病灶,未影響全身的局部病變,如青春期甲狀腺腫大、外傷、足癬、梅核氣、早期的**癌、頸癌等。由于早期缺乏癥狀或病灶局限,尚未影響全身的氣血流通而反映到舌上,所以舌苔仍薄白,屬于正常範圍。但如果疾病發展,舌苔也會出現變化。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的早期等,多見白苔。

白苔也可出現于體內有水濕停留或痰飲的病人,臨床上常見某些胸水、月復水、慢性腎炎及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患者,體內有濕濁或痰飲停積,使舌苔出現厚白或白膩苔。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可能是口腔的唾液分泌較多,以及氣管內痰液分泌增多,浸軟了舌頭的角化細胞或角化不全細胞,使細胞腫脹而不易月兌落;加上舌組織水腫和淋巴回流障礙,舌面上老的角化細胞不月兌而新的角化細胞又增加堆積,所以舌質腫胖,舌苔白厚而膩。

白苔可見各種慢性炎癥感染︰如慢性盆腔炎、慢性腎盂腎炎、結核性腦膜炎、骨關節結核等。這些患者僅略有低熱或無發熱表現,由于體內有慢性病灶存在,常使舌苔較正常稍厚,或為薄白膩苔。當體內病變又趨活動或急性發作,例如腎盂腎炎又發高熱時,舌苔可迅速由白轉黃,或轉紅絳。

治療時,宜選用溫熱解表邪的藥物,如麻黃湯、桂枝湯,或喝熱姜湯亦佳,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2、黃苔︰一般多見于熱性疾病的過程中,表明邪正相爭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熱。

中醫認為,舌苔從薄白色變成黃色,表示病情由淺入深,由正常體質轉變到火氣大,如果舌苔由黃色變化到舌苔剝落(俗稱剝苔),或無舌苔,則表示體質已虛,且火氣又大,即一般常听到的「虛火」,病人伴有疲倦乏力、失眠等癥。這種人體質雖虛,但因火氣大,故不能補,也不能瀉火,只能采用涼補。

以病理學來看,黃苔多半與炎癥感染有關︰各科急性傳染病,如流腦、乙腦、鉤端螺旋體病、傷寒、白喉及菌痢等的嚴重階段,以及重癥肺炎、重癥肝炎、腸道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盆腔炎、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所致的敗血癥、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宮外孕破裂、潰瘍病急性穿孔的中期或晚期、月復膜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病及尿路結石合並感染等,均可出現黃苔。因為在炎癥感染患者的舌黏膜上,容易產生和病灶感染相同的炎癥細胞浸潤,使舌頭本身也有炎癥感染存在,舌表面聚集有大量細菌及炎癥滲出物。炎癥細胞的堆積和口腔菌族中某些細菌急劇增殖,附著于延長的舌絲狀**而使舌苔轉成黃色。

感冒發熱若見此舌苔,可伴有口干、喉痛、咳嗽及黃痰等癥,中醫稱之為風熱型感冒。發熱最短者僅2天即出現黃苔,所以發熱與黃苔也有較密切的關系。因為人體在溫度升高時體液消耗較多,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干燥,使炎癥滲出物和微生物更易在舌上停留、增殖,導致舌苔轉成黃色。治療時,應以清涼藥為主,如銀翹散、桑菊飲或黃芩、黃連、川貝等藥治療,避免刺激辛辣食品及補藥,以免火上加油。

黃苔也常見于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肝炎、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可產生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沿著消化道上溢,被舌絲狀**吸附而沉積,使舌苔變黃。此外,消化功能紊亂時唾液ph值改變,酸性度增高,氫離子游離增多,這有利于細胞間隙中正離子與細胞膜表面的負電荷互相吸引,從而增加了舌黏膜細胞之間的粘著力,促成黃苔的形成。

3、灰黑苔︰主要是舌絲狀**增殖變黑所致。黑苔的色澤,可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淺不同。若出現此苔,一定病期較長,病性比較復雜嚴重。

黑苔較灰苔病情危重,都是從黃苔發展而來。依病理學來看,舌苔呈灰色,是先有體弱再兼熱性病或久病且消化不良的征兆。引起黑苔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各種炎癥引起︰在出現黑苔的患者中,有一半病例是各種炎癥感染所引起,包括肺炎、腎盂腎炎、壞疽性闌尾炎、月復膜炎、膽囊炎、下肢靜脈炎、化膿性骨髓炎、盆腔炎及敗血癥等。由于感染,高熱、毒素刺激等因素均可使舌絲狀**增生過長,再加上微生物的染色而成黑色,出現黑苔所特有的棕黑色角化細胞,使舌苔干黃焦黑。

第二,胃腸功能紊亂︰臨床觀察到,約有一半以上的黑苔患者有月復脹、便秘、惡心、胃口不好等胃腸道癥狀,經用攻下之劑治療,如大便得暢而里熱退後,黑苔也隨之消退;黑苔消退之後,食欲也隨之轉佳。這些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大多見于高熱患者,所以胃腸功能紊亂可能是機體中毒的癥狀之一,由于細菌毒素的刺激而使胃腸功能失調,使口腔唾液的ph值降低,增加了舌細胞間的粘著力,使絲狀**角質突起延長,容易被微生物染成黑色,形成黑苔。

第三,霉菌感染︰在人的口腔里(包括舌苔上),生長有各樣的細菌、霉菌等微生物,它們平時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保持著一定的平衡狀態,對人的健康也沒有什麼妨礙。如果因為治療疾病的需要,應用了大量廣譜抗生素,那麼這些微生物的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一些對抗生素比較敏感的細菌被殺滅,而相對不怕這些抗生素的霉菌卻乘機大量增殖。由于霉菌大都會產生各種顏色,因而就可在舌頭上出現從棕色到黑色的各種苔色。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最新章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文閱讀 | 本草綱目養生智慧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