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7章 我們如何認知世界(2)

作者 ︰ 牧之

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關于愛和人生意義的故事。在電影中,納什與其女朋友(艾麗西婭)有如下一段對白︰

納什︰艾麗西婭,我們之間的關系是否能保證長遠的承諾呢?我需要一點證明,一些可以作為依據的資料。

艾麗西婭︰你等等,給我一點時間……讓我為自己對愛情的見解下個定義。你要證明和能作為依據的資料,好啊,告訴我宇宙有多大?

納什︰無限大。

艾麗西婭︰你怎麼知道?

納什︰因為所有的資料都是這麼指示的。

艾麗西婭︰可是它被證實了嗎?

納什︰沒有。

艾麗西婭︰有人親眼見到嗎?

納什︰沒有。

艾麗西婭︰那你怎能確定呢?

納什︰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艾麗西婭︰我想這和愛一樣。

當納什希望艾麗西婭為自己提供可以證明關系長久的資料時,艾麗西婭用宇宙類比,以此說明沒有被證明存在過的事物也可以是存在的,就像她對納什的愛情一樣,是一種不需要被證明的事實真相。可以看出,艾麗西婭在認知世界時,沒有受到「信念偏見效應」的影響——她對于事物的認知憑借的是合理的邏輯,而不是現實世界已經存在的模型。

「信念偏見效應」提醒我們,當我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應該信仰邏輯,而不是已經存在的事物。比如,當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萌發轉變職業方向的時候,常會選擇他人的故事為參考依據,如果正好他知道有一個人30歲轉變職業方向獲得了成功,便會增強自己的信念,如果他恰好听到了30歲轉變職業方向失敗的故事,也許便會打消自己的念頭。然而事實上,這個人轉變職業方向後的成敗並不取決于那些已經存在的故事,而是此人的內在因素。

同樣,在愛情領域,熱戀的男女常會讓對方證明自己的愛,或許以感情付出的方式,或許以物質贈予的方式,似乎可以證明的愛才是愛。然而通過艾麗西婭的解讀,我們可以判斷出——不能夠證明的愛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

◆既視感︰你為什麼會對某些事物、某個場景感到似曾相識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突然感覺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對于每一個細節都感到似曾相識,甚至對于接下來的所要發生的一幕,你也了若指掌,恍若昨日重現一般。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便是「既視感」,指的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處親歷某個畫面或者經歷一些事情的感覺,就是沒見過的場景、事物卻仿佛見過的一種錯覺。

根據目前心理學界的定義,既視感包括如下三種類型︰

1、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既視感,特點是感覺強烈,細節清晰,不僅僅是視覺,連听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及周圍的一切一切,都好像是過去某個時刻的全部復制,就如同過去某個事件被你遺忘,現在突然想起來一樣。不過,事實上,這並不是你所恢復的記憶,因為這種場景一般很短,只有幾秒至幾十秒。

2、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

這種感覺與場景經歷不同的是,你所經歷的不再是某個場景,而是某種感覺,無論這種感覺是愉悅還是郁悶,你都會感到好像與這種感覺重逢一樣。

3、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

這種感覺的經歷者是最少的,具體表現為一個人到達某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時,感覺周圍的環境是如此熟悉,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仿佛曾經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很長時間。

據科學調查顯示,大約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1次既視感。人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在某些時候,人們無意識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卻渾然不知,當人們再次接觸無意識所接受的信息時,就會感到好像似曾相識一樣。比如說,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牆上的一副油畫,雖然主觀上你不認為自己看到過這幅畫,但是實際上這幅畫的信息已經被你的記憶庫所記錄、所存儲。經過一段時間後,當你再次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你的大腦所記錄和存儲的相關信息就會被調出來,你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已經看過這幅畫了,于是,既視感便產生了。

盡管很多的人都會出現這種「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是每個人所發生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人們更容易對一些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記憶深刻,因此當人們處于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時,「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比較大。

◆心理定勢︰都是思維慣性惹的禍

關于什麼是「心理定勢」,在介紹之前,先請你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一個桌子有4只角,砍去1只角,還有幾只角?

「心理定勢」告訴你︰3只。正確答案︰5只。

2.樹上有3只鳥,用槍打下來1只,樹上還有幾只鳥?

「心理定勢」告訴你︰2只。正確答案︰0只,全嚇走了。

3.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1組成盡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答案很明顯,是「111」。

4.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2組成盡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心理定勢」告訴你︰大概是222。然而,錯了!正確答案是2的22次冪。

5.不許用任何數學符號,把三個3組成盡可能大的數,這個數是什麼?

經過前兩個題目,這時「心理定勢」也許會告訴你︰看來絕不是3的33次冪。事實上,你又錯了!正確答案恰好是3的33次冪。

如果在回答上述題目的時候,你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便說明你出現了「心理定勢」。心理定勢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熱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在了解「心理定勢」之前,不妨先看這樣一則笑話︰

一個人走進商店,對胖老板說︰「請給我一品月兌蓖麻子油

胖老板從里頭搬出一個鋁梯,架好後爬到上面的儲藏間,打開門,拿起一大桶子油將玻璃瓶倒滿,關上門,然後爬下鋁梯將瓶子交給顧客。

這時,另一個顧客走進商店,說︰「老板,給我一品月兌蓖麻子油

胖老板望了望上頭,又爬上鋁梯,倒好油,正在這時候,第三名顧客走進了商店,胖老板在梯子上問︰「你也要一品月兌蓖麻子油嗎?」

顧客搖頭,胖老板說︰「那,請你稍等一下!」

胖老板下梯子,把梯子收進□頭,然後對第三名顧客說︰「您想買點什麼?」

第三名顧客說︰「老板,請給我半品月兌蓖麻子油

無疑,笑話中的胖老板就是受到心理定勢的影響,根據慣性心理對顧客的購買要求做出判斷,結果被現實小小地耍了一下。在現實中,關于心理定勢的故事時有發生。

阿西莫夫是一名有著俄國血統的美國人,一生中撰寫了400部書,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車修理工,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出題︰「有一位既聾雙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台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于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看樣做?」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汽車修理工一听,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干嗎要做手勢呀?」

阿西莫十分聰明,年輕時曾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于「天賦極高者」,但是對于修理工所提出的問題,阿西莫夫卻給出了錯誤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阿西莫夫就因為受限于心理定勢,無端地被汽車修理工取笑了一番。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同樣,除了消極意義,心理定勢也有積極意義。1930年,心理學家邁爾研究過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在他的實驗里,對部分參加試驗者利用指導語給以指向性暗示,對另一些參加者則不給指向性暗示。結果,前者絕大多數被試能解決問題,而後者則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再比如說,很多演奏家5歲練鋼琴,練到15歲才能登台演出,就是為了形成一種強烈的定勢。在這個意義上,定勢是主體對一定活動的一種預先的心理準備狀態,它不僅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動,而且是主體的完善的個性狀態。只有形成最完備、最全面定勢的人,才幸運地成為演奏家。

◆雞尾酒會效應︰為什麼你能在嘈雜場所听到自己的名字

在人聲嘈雜的雞尾酒會上,人們隔著幾個人仍然能與某個人聊天,清楚地听到對方在說什麼,但是對于身邊的人的交談內容卻常常听不清楚,尤其是,如果一個人與你隔著很遠的人正在叫你的名字,不論現場多麼喧鬧,你也能分辨出來,向聲音的發出方望去。在雞尾酒會上,人們總是听到了自己想听的,這種現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

對于雞尾酒會上的這一獨特現象,可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的衰減模型來解釋——當人的听覺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時,意識將一些無關聲音刺激排除在外,而無意識卻監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與自己有關,就能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效應也有心理學實驗為證,實驗者讓被試戴上耳機,讓他的兩個耳朵听不同內容的東西,在听的過程中,讓被試說出其中一個耳朵(追隨耳)听到的內容。當摘下耳機後,則要求被試說出另一個耳朵(非追隨耳)听到的內容。結果發現,被試一般都沒听清楚非追隨耳的內容,即使當原來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現時,或者將材料內容顛倒時,受試者也很少能夠發現。

實驗表明,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受到了被試的注意,而從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被試則沒有注意到。不過,如果在非追隨耳的內容中加入受試者的名字,受試者則能清楚地听到——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雞尾酒會上對自己的名字非常敏感的原因所在。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