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全譯 §§§9.文階

作者 ︰ 未知

聖主有出震向離之象,大臣有扶天捧日之功;公弧位比三台,郎官序應列宿。

注解︰(震)(離)都是卦名,震屬東方,離屬南方,都是陽明之象,義見《易經》。(捧日)日是君象,宋韓琦幼時,嘗夢以手捧日,後為宋室名臣,典出《宋史》。(公孤)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典出《書經》。(三台)三台六星,西邊文昌二星叫上台,司命為太尉,次二星叫中台,司爵為司徒,東二星叫下台,司祿為司空,典出《天文志》。(郎官)是侍郎,郎中,漢世皆稱郎官,唐以後專指郎中員外。(列宿)郎官十五星,在帝星東北,典出《天文志》,列宿就是天上的星宿,漢館陶公主,嘗為子求郎官,帝不許,說道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殃,典出《後漢書》。

譯文︰聖明天子,有出震向離的陽明之象,大臣有扶天捧日的輔國功勛;三公三孤的位次,可比之為天上的三台,各部郎官的班序,上應天上的十五星宿。

宰相爵居鼎鉉,選曹職掌銓衡。

注解︰(鼎鉉)鼎是寶器,三足有耳,鉉是貫耳舉鼎的東西,三公以三人輔君,有鼎茲的形象,「鼎黃耳金鉉」,語出《易經》。(選曹)就是吏部掌銓選的事務,所以叫做選曹。(銓衡)銓,是量多少的,衡是平輕重的,吏部評量人物,所以說他是銓衡。

譯文︰宰相的爵位,好比是寶鼎上貫耳舉鼎的東西,吏部的職權掌理事項,是在評量人物的得失和選退。

曰天官、曰地官,曰春官,曰夏官,曰秋官,曰冬官,六部寮菜之通稱;曰冢宰、曰司徒、曰宗伯、曰司馬、曰司寇、曰司空,尚書侍郎之總號。

注解︰(六官)見《周禮》,天官就是吏部,地官就是戶部,春官就是禮部,夏官就是兵部,秋官就是刑部,冬官就是工部。(寮采)爾雅釋詁︰「菜寮,官也」。注︰「同官為寮」。釋文︰「寮字又作僚」。注︰「官地為菜」。疏︰「菜謂菜地,主事者必有菜地;菜,采也,采取賦稅以供已有。」按察地即菜地,官食菜地,故菜亦訓官。寮菜即指同寅也。(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就是周官的六鄉,吏部尚書大冢宰,侍郎稱少年宰,戶部尚書稱大司徒,侍郎稱少司徒,禮部尚書稱大宗伯,侍郎稱少宗伯,兵部尚書稱大司馬,侍郎稱少司馬,刑部尚書稱大司寇,侍郎稱少司寇,工部尚書稱大司空,侍郎稱少司空。(尚書)(侍郎)清制每部滿漢尚書各一,侍郎各二,尚書是正官,侍郎是副官。

譯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六部寮采時通稱;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尚書侍郎的總號。

柏府烏台,推崇都憲,鳳池薇省,贊美詞林;皇華以譽行人,司成以尊祭酒。

注解︰(柏府烏台)漢時御史府中列柏樹,有野鳥數千棲止樹上,朝去夕來,故名柏府,又稱烏台。典出《漢書》。(都憲)就是都御史。(鳳池)就是鳳凰池,禁苑中池沼,中書省所在的地方,晉荀勖久在中書,及遷尚書令,有人向他道賀,勖說︰奪我風凰池,諸君何賀耶。典出《晉書》。(薇省)唐開元閻,改中書省曰紫薇省,以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典出《名義考》。(詞林)就是翰林。(皇華)《詩經》篇名,這詩是君遣使臣的詩,後世就作為稱頌使臣之語。(行人)就是使臣。(司成)官名二字出《禮記》。後世國子監祭酒稱大司成,司業稱少司成。(祭酒)古人飲酒,必尊長先用酒以祭地。故凡同席中齒德相推,稱為祭酒。後因以為官名,漢有博士祭酒,漢的侍中,魏的散騎常侍,功高者並為祭酒,最著的是國子監祭酒,這官名至清宋始廢。

譯文︰柏府、烏台的稱呼是用來推崇都御史,鳳池、薇省是用來贊美翰林的稱呼;以皇華來稱頌使臣,司成是尊國子監祭酒的美稱。

內而科道,總稱柱後惠文;外而督撫,並號中丞開府。

注解︰(科道)科是六科給事中,道是各道御史。(柱後)冠名。獨斷︰「法冠,楚冠也,一日柱後惠文冠,高五寸,以緩裹鐵柱卷,秦制執法者服之,今御史服之」。《漢書》張敵傳注︰應劭曰︰柱後以鐵為柱,今法冠是也,一名惠文冠。考惠文冠本武冠之名,此亦名惠文冠者,蓋楚渀趙武冠之名,以其近似名之,非即武,官之惠文冠也。(督撫)督是總督,撫是巡撫。(中丞開府)漢制有御史中丞,隋改為侍書侍御史,唐初改為司憲,宋以中丞為台長,明初設左右副都眾都御史,出則為開府,清時總督加都御史餃,巡撫加副都御史,稱巡撫為中丞,稱總督為制軍,或稱制府。

譯文︰京官有六科和各道,總稱叫柱後惠文;外官有巡撫和總督,並稱叫中丞開府。

&nb

sp;方伯藩侯,布政參議之職,臬司廉憲,提刑按察之名;學政號日文衡,監法稱為鹺憲。

注解︰(方伯藩侯)就是藩台,管理通省戶版稅役的總數,一名布政使,又名參議。(臬司廉憲)臬,法也。臬司二兀之肅政廉訪司,明、清之提刑按察司,營稱之臬司,又名臬台。廉憲,亦名廉訪使,即是臬台之宮也。(學政)就是學台,清末改為提學使。(文衡)文是文學,衡是權衡,學台主持文學,故稱文衡。(監法)就是監運司,亦稱監憲,管理通省監務。(鹺)就是監味的厚的,「鹽曰咸鹺」句出《禮記》。

譯文︰方伯藩侯,是布政參議的官職,臬司廉憲,是提刑按察的別名;學台職掌文學,故號文衡,運使總持監務,故稱鹺憲。

郡侯刺史,太守名尊;別駕治中。府寮望重。州牧邑長,乃知州知縣之號;貳尹少府,即縣丞縣尉之稱。

注解︰(郡侯刺史)就是知府,知府管理一郡,故稱郡侯,唐武穗中改太守為刺史,天真中仍改為太守,清時又改為知府。(別駕治中)別駕就是清時的通判,漢制別駕一人,從刺史行郡,別乘一車,故稱列駕。治中,就是清時的同知,魯龐遺先主書雲︰龐士無非百里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先主乃以統為治中,典出《三國志》。(府寮)是指知府的寮屬。(州牧邑長)州牧,就是知州,邑長就是知縣。知府稱守,知州稱牧,知縣稱令,是清時的統稱。(貳尹少府)古時的貳尹,就是清時的縣丞,古時也稱長史,古時的少府,就是清時的典史。

譯文︰郡侯刺史,是太守的名號,極尊重的;別駕治中,是知府的寮屬,聲望也很隆重。州牧邑長,就是知州知縣的別號;貳尹少府,乃是縣丞、縣尉的古稱。

仕宦俗號鄉紳,農官古稱田□;鈞座台台,皆推顯宦;憲轅虎幄,並譽尊僚。

注解︰(仕宦)就是做官的人。(鄉紳)紳是朝服上大帶,古時上朝,手必執笏,笏是朝版,所以做官的人,叫做捂紳先生,捂是插,是說笏不執在手中時,就插在紳中,後世就把這紳字,作為做官的代詞,這鄉有做官的人,人家就稱他是鄉紳。(農官)勸農的官,唐宋以後,有營田使,勸農使等官,都是農官。(田畯)畯,田官也,《爾雅》釋言︰「畯,農夫也」。注︰「今之嗇夫也」。疏︰氣田□一曰農夫,孫炎曰︰「農夫,田官也」,皆謂主田大夫也。蓋田大夫即典農之官。(鈞座台)︰「鈞座,台座皆稱仕宦」。注︰「鈞,均也,言仕宦秉國之政,得其鈞平也」。今習用于書札中對長官之敬詞。台台亦是一種尊稱,憲台是指對長官的尊稱。(憲轅)凡上司都稱憲,轅是轅門。古時巡狩田獵的事。把車作藩,在進出的地方,就把車的兩轅豎立相同,當他是門,叫做轅門,二字出《周禮》。(虎幄)上下四旁,障以帷幕,中台虎形,故稱虎幄,二字出《左傳》。

譯文︰做官的人俗稱為鄉紳,主管農務的田大夫古稱為田畯;鈞座台台,都是指位顯受敬重的官吏;憲轅虎幄都是指位高品尊的官僚。

初官曰筮仕,蒞任曰下車;任滿曰及瓜,歸田曰解組。

注解︰(筮仕)筮音世,是佔卜。說是將去做官,先卜吉凶,二字出《左傳》。(下車)官吏初到任叫下車,「未下車,人怕之,既下車,人悅之」。語出李白《題南昌宰去思碑》。(及瓜)齊襄公在瓜熟時遣人出戍,約明年瓜熟時更代。典出《左傳》。(歸田)古時出仕的人,不忘歸耕,所以退仕叫做歸田,二字見《陶潛集》。(解組)解是解下來,組,是舉印的綬,二字見《漢書》。

譯文︰初做官,叫筮仕,初到任,叫下車;做官任滿叫及瓜,辭官回去叫解組。

秩官既分九品,命婦亦有七階;婦人受封曰金花誥,中書詔敕曰紫泥封。

注解︰(秩官)秩是職,「委之常秩」,句出《左傳》,這是說官的品級。(九品)是分九等的品級,魏晉以來,有九品官人之法,是論人才的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後世就作為官階的高下,這九品中,並分正重兩級。(命婦)受過誥命的婦人,一二品稱夫人,三品稱淑人,四品稱恭人,五品稱宜人,六品稱安人,七品以下都稱孺人,還就叫做七階,(金花誥)唐制,官誥院敕郡夫人,用金花羅紙七張,盛錦縹袋,故稱金花誥,典出《春明退朝瓖》。(中書)官名,管理誥敕事務。(詔敕)詔,告也,古時上告其下曰詔。敕,亦作勃,劫,誠也。常言皇帝論告臣下之文書及頒賜爵位之詔令皆曰敕。(紫泥封)天子六墨,皆用武都山紫泥封好,骨以詔稱紫詔,誥稱紫誥,典出《漢舊儀》。

譯文︰有爵秩的官職,共分為九品,受誥命的婦人,也分為七階;婦人受國家封典,名叫金花誥,中書受朝廷誥敕,名叫紫泥封。

唐帝以金甌覆宰相之名,宋主以美珠箝諫臣之口;金馬玉堂,群羨翰林聲價,朱皂蓋,爭看郡守威儀。

注解︰(唐帝)是唐明皇。(金甌)甌,小盆也,金甌是金鑄的小盆,唐玄宗將命相,先書宰相名,蓋在金甌的底下,太子(即肅宗)入見,玄宗說︰「此中是宰相的名,汝猜是誰」,太子說︰「不是崔琳,就是盧從顯」,「玄宗說︰是的」。典出《唐書》。(覆)是蓋。(宋主)就是宋真宗。(美珠)宋真宗為天書下降事,恐王旦要諫阻,就先召旦飲酒,並賜酒一尊,對他說︰「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飲。」及歸發封,都是美珠,旦知帝意,就不敢有異議。典出《宋史》。(箝)是制。(金馬)金馬門在未央宮中,漢武帝得大宛名馬,用銅鑄像,立于署門,故稱金馬門、東方朔、主父偃、嚴安、徐樂,皆待詔金馬門。典出《漢書》。(玉堂)漢官儀侍中有玉堂署,宋蘇易簡為學土,太宗親書玉堂之署四字賜之,當時以為榮。典出《宋史》。(朱皂蓋)朱是紅色,是車蔽,皂是黑色,蓋是車蓋,漢制。二千石車朱兩,千石至六百石,朱左,皂蓋,典出《白帖》。

譯文︰唐玄宗將書寫宰相的名單,覆蓋在金制的小盆下,宋真宗以贈送美玉暗示諫臣王旦緊閉金口;金馬門和御賜玉堂署都是預示為群眾羨慕的翰林學士的地位不凡,紅色車,黑色車蓋,顯示郡縣太守的威儀。

八座皆紫閣名公,五馬即黃堂太守;代天巡狩,直指通稱,指日高升,官僚美譽。

注解︰(八座)漢制六郡尚書,及二僕射,稱八座。典出《通典》。(紫閣)宋劉扮拜中書舍人,請建紫薇閣于西省,典出《宋史》。(五馬)古時天子六馬,三公九卿駟馬,漢時朝臣出使為太守加一馬,故稱五馬,典出《漢官儀》。(黃堂)吳郡太守的大堂,因屢被火炎,涂以雄黃,故稱黃堂,典出《吳郡志》。(代天巡狩)即代理皇帝外出巡狩。巡狩即巡守。《孟子》粱惠王︰「天子邁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疏︰氣巡狩者,謂趣諸侯為天子所守士也。(直指)直指使者,漢官名,見《漢書》。同明朝的巡按御史一樣。

譯文︰六部尚書,及二僕射都是紫薇閣中的名公,用五馬拉車的是黃堂太守;代皇帝巡視天下,通稱為直指使者,眼看就要高升的人,是為官的人最覺得榮譽的事。

藩垣屏翰,有侯伯之尊,墨綬銅章,乃子男之列;太監掌宮門之禁令,故曰閹宦;朝臣皆措笏于紳間,故曰縉紳。

注解︰(藩垣屏翰)藩籬,垣是藩垣,屏是遮蔽內外的圍屏,翰是斜字的意義,四字見《詩經》。(墨綬銅章)就是用黑色組授擊銅的印章,漢制,邑宰墨授銅章,典出《漢官儀》。(子男)爵名,漢時子男封地五十里,知縣出宰百里,故知縣可稱邑侯,稱子男是小一等的。(閹宦)即是閹尹,閹寺,閹,豎也,宮中閹,閣閉門者也。《漢官儀》︰「宦者皆謂之奄,司閣則謂之閹」。今常以宦宮之名稱之。(朝笏)(紳)解見前。

譯文︰布政稱為藩垣,又稱屏翰,位有侯、伯的尊貴,知縣系墨授,佩銅章,位列于子、男的地位;太監執掌宮門的禁令,所以叫做閹宦;朝臣皆插朝笏在腰帶上,所以叫做縉紳。

樹愛甘棠,召伯化行于南國,碑名墮淚,羊公澤被于襄陽。魚頭贊魯直之豐稜,伴食嘲盧相之緘默。

注解︰(甘棠)樹名,召伯循行南國,宣布文王的德政,曾經在甘棠下憩息,後人常思念他,所以並愛這樹,不忍剪伐,典出《詩經》。(召伯)就是召公。(南國)周朝建都陝西,所以把江漢以南,都叫做南國。(墮淚碑)晉羊祜鎮守襄陽有德政,死後葬峴山,百姓見其碑即流淚,稱為墮淚碑,也叫峴山碑,典出《晉書》。(魚頭)宋魯宗道,性忠鯁,滿朝都忌憚他,因為魯字的頭,是魚字,所以當時叫他是魚頭參政,典出《宋史》。(魯直)魯宗道正直敢言,帝稱為魯直,典出《宋史》。(豐稜)豐是豐骨,稜是稜角。(伴食)唐盧懾慎,與姚崇同相玄宗,自以才不及崇,每自推讓,不敢自尊,時人號為伴食宰相,典出《唐書》。(緘默)緘,封也。緘默即封住沉默不語也。

譯文︰百姓愛召伯所憩的甘棠樹,于此可見召伯的德行風行教化及于南國,百姓見羊祜的墓碑即因感念而掉淚,可見羊祜的恩澤施于襄陽。以魚頸來贊揚魯直個性的鯁直,以伴食宰相來嘲諷盧懷慎的緘默不語。

王德用稱黑王相公,趙清獻號鐵面御史;劉守愛民,蒲鞭示辱,羊君潔已,官署懸魚。

注解︰(王德用)宋將,面黑有勇略,契丹使者稱為黑王相公,典出《宋史》。(趙清獻)名下,字閱道,諗清獻,為殷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實,京師人稱為鐵面御史,典出《宋史》。(劉守)劉寬,字文鐃,為人仁恕,漢桓帝召為南陽太守,吏有過失,但用蒲鞭責罰,不加嚴刑。典出《漢書》。(羊君)東漢羊續,字與祖,靈帝時,官南陽、盧江二郡太守,居官清介,府丞當送生魚,續懸于庭中,後又進,續出前饋的魚示他,丞大為慚愧,典出《後漢書》。

譯文︰王德用面黑有勇略,遼人稱為黑面相公,趙清獻為人大公無私,不諛權貴,時人稱為鐵面御史;劉寬體恤愛護百姓,但用蒲鞭責人,聊以警告羞辱而已,羊續為人清介,潔身自愛,衙中不受饋獻,懸掛府丞所贈之魚。

直言不諱,何殊鳴鳳朝陽;彈劾無私,未許豺狼當道。

注解︰(鳴鳳朝陽)唐自褚遂良死後,朝臣以言為諱,永淳初造奉天宮,御史李善感直言諫阻,時稱為「鳴鳳朝陽」,典出《唐書》。(彈劾)參奏人罪叫做彈劾。(豺狼當道)漢安帝遣入使按行風俗,張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遂入朝彈劾大將軍梁冀兄弟不法,典出《後漢書》。

譯文︰李善感直言不避忌諱,何異于彩鳳之鳴于朝陽;張綱不懷私心彈劾梁冀兄弟,謂之為豺狼擋住道路。

鄧侯政美,挽之不留;謝令性貪,推之不去。蜀郡民歌五□,漁陽麥秀兩歧。

注解︰(鄧侯)名攸字伯道,為吳郡太守,除飲水外不取分毫,臨去,百姓攀留,船不得開,乘夜逃月兌,百姓歌雲︰「攸如打五更,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謝令)就是姓謝的縣令,先任吳郡時,民苦其貪,故歌詩有「謝令推不去」之句,典出《晉書》。(五!)漢廉範字叔度,為蜀郡太守,蜀郡舊時,禁民夜作以防火災,範至任,除其禁嚴,使儲水民以為便歌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無糯,今五!」,典出《漢書》。(漁陽)古燕薊地,在現在的河北省。(兩歧)麥一睫兩穗叫兩歧,漢張堪為漁陽太守,開稻麥田八十余頃,勸民耕稼,民都殷富,麥竟有一睫兩穗的祥瑞。民作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典出《漢書》。

譯文︰鄧侯為吳郡太守時,政化純美,臨之,百姓群留亦毅然離去;謝姓的縣令任吳郡太守時,貪污枉法,百姓逼其離去,但是卻推之不去。廉範守蜀郡時,百姓同歌五□,張堪守漁陽,物阜民豐,一麥竟長出兩穗來。

魯恭三異,中牟桑下有雉馴,郭重來,並境兒童迎竹馬,鮮于乃一路福星,司馬是萬家生佛。

注解︰(魯恭)後漢魯恭,字仲康,為中牟令,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派人去考察他政績怎樣的好,見恭休息桑下,有雉飛過,這雉看見了人,並不驚慌,使者對田中的小兒說︰「何不去捕這雉?」小兒說︰「這雉方將育雉,不可捕他」。使者就回報袁安道,恭為政有三異,蝗不入境,化及禽默,童子有仁心,安就表薦恭為大司徒。典出《後漢書》。(中牟)縣名,在現在河南省。(馴)是性情純良順從的樣子。(郭!)字細侯,漢時為漁陽太守,調守穎川後轉並州牧。(並境)就是並州,在現在的山西省。(竹馬)郭!赴並州任,路過漁陽,老幼一路相迎,至西河,復有兒童數百人,騎竹馬在道旁迎接。典出《漢書》。(鮮于)復姓,宋鮮于子駿名先,為京中轉運使,司馬光語人曰︰「此」一路福星也,典出《宋史》。(司馬)就是司馬光,字君實,為宋賢相,封溫國公,恩澤廣被,百姓立木主奉祀他的,幾至萬家,大家稱他是萬家生佛,典出《宋史》。

譯文︰魯恭治理中牟縣,有三種現象異于他縣者,一是蝗不入境,二是化及禽默,三曰童子有仁心,曾坐于桑樹下雉見人並不驚,郭!赴並州任宮,路過漁陽,老幼一路相迎送,兒童並且騎竹馬在道旁迎接,鮮于是一路福星,司馬光則是澤被萬象的生佛。

鸞鳳不棲枳棘,主簿快睹仇香;河陽遍種桃花,縣令欣逢潘岳。

注解︰(鸞鳳)都是神異的鳥名。(枳棘)枳,同橘樹差不多,棘是有刺的樹。(主簿)官名,是知縣的僚佐。(仇香)名覽字季智,初為亭長,地方上有一人,名陳元,母訟其不孝,香說︰「守寡養孤,奈何致子于法」,母感悟去,香又親至其家,以大義對告,陳元大感悟,就此成為孝子,邑令王渙聞香名,署為主簿,對他說︰「不罪陳元而化之,得毋少鷹脀之志乎?」香說︰「與其為鷹脀,不如為鸞鳳」,渙說︰「枳棘非鸞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乃捐自己月俸,為香治裝入太學。典出《漢書》。(河陽)地名,在現在的河南省。(潘岳)字安仁,為河陽令,百姓有犯罪的,叫他種桃花一株,便放去,及任滿時,一縣皆花,人家就叫他是花縣。典出《晉書》。

譯文︰鸞鳳是神異的瑞鳥,不該棲止于枳棘叢里,王渙署香為主簿,很快意的遇見這等人才;河陽縣遍地植滿桃花,縣令很高興能看見潘岳當日所植的桃花,如今已成盛況。

劉昆宰江陵,反風滅火,龔遂守渤海,賣劍買牛;皆由德政可稱,是以令名攸著。

注解︰(劉昆)漢劉昆為江陵令,縣有火災,昆向火叩禱,風竟反吹,把火滅掉。典出《漢書》。(龔遂)漢宣帝時,渤海多盜,帝命龔遂為守,遂至郡界,傳令捕盜,盜喜,都佩劍帶刀來迎,遂勸他們賣刀買犢,賣劍買牛,盜都感化,一年後,渤海大治。典出《漢書》。

譯文︰劉昆做江陵縣令,叩求上天,反轉風來吹滅了火災,龔遂做渤海太守,勸導盜賊,賣去了刀劍,去買耕牛;這總是由于有仁德的政可以稱揚,所以美善的聲名,從此大振。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幼學瓊林全譯最新章節 | 幼學瓊林全譯全文閱讀 | 幼學瓊林全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