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外戚 第三百六二章 天意不絕袁公路(下)

作者 ︰ 維傷

大漢劃定古揚州本有六郡。九江、廬江、丹陽、會稽、豫章、吳郡,除了九江、廬江被大將隔離江東,為曹**、劉表兩勢力瓜分之外,其余四郡,孫策獨得吳郡、會稽、豫章一部,而袁術盤踞丹陽、以及豫章以北山區,各自攻取不易。

而近來嚴白虎父子投靠了袁術,被封為德侯,驍騎將軍的事情,在袁術欲大張旗鼓的標示他仲家皇朝的正統還來不及的情況下,根本也未想瞞住任何人。就像是在本來微妙平衡的天平架上加了一塊多余的砝碼,一時間使得揚州本就因為袁術的「討逆檄文」同兵鋒正盛的孫策糾纏,加上徐州秦旭的涉入而混亂的局勢,變的愈發的詭異起來。

前番孫策自用傳國玉璽換來了千余孫氏舊部後,賴周瑜之智加上自身勇武,數月間使雷霆手段橫掃江東,得三郡,收降納叛,兵力一度增至近兩萬余眾,加上同江東當地豪族關系處理的不錯,可謂兵精糧足,大有吞並江東之勢。

而袁術自得了嚴氏這萬余兵力投效之後,加上本部殘兵及在丹陽郡中強征來的數千青壯,兵力也再一次達到了三萬多人,單從兵力數字上已經比的上秦旭、孫策兵力之和了,也因此使得袁術的膽氣愈發的足了起來,也有重現袁氏仲家皇朝「輝煌」之願。

眼下揚州近江,孫策據曲阿,袁術佔歷陽,秦旭入揚州後兵駐吳郡、丹陽交界的江渚,不過兩郡的地盤上,竟然有三方七萬余兵力駐扎于此,雖尚未有交兵之事,但戰雲飄蕩之間,大戰氣勢濃郁非常。

作為檄文事件的「主角」,袁術也自知此番是背水一戰,本著手里有兵,心中不慌的念想,也著實下足了老本。自秦旭大軍入揚州的消息傳開之後,幾乎將手下三萬大軍全軍出動,竟是用險不在本營留下大部分兵力固守,而是順水推舟的只將借口戰中有傷未愈的嚴氏父子本部數百人留下御守本營及一眾家眷,試之以誠之余,也自為變相虢奪了新投萬余兵力的兵權而沾沾自喜,而後一股腦的將這兩萬余大軍,分兩路「堆積」在了東、北兩面入丹陽的關隘之上,由李豐、雷薄兩位大將固守,而袁術也托大只自領本部數百老兵及殘兵一部千余人為中軍,委紀靈統領,意在往來接應。

袁術的算盤打得還是很精明的。而且按照閻象的縝密推斷,丹陽北面臨江,中原兵士不習水戰,效法當初袁術倉惶渡江之事,踏江而來直取丹陽的可能姓不大。而東面臨近吳郡處,只有蕭關,以及和會稽接壤的涪關兩處可于「外界」相連。可以說不管秦旭還是孫策,欲要進入丹陽,也只可能從這兩處而來。而這兩處關隘雖然不及虎牢、汜水、潼關等名聲赫赫,但也各依險要,頗是易守難攻。原本是造就了悍勇之丹陽兵的窮山惡水,此番卻是也成了袁術眼中的保命乃至于制勝的法寶。

袁術不是沒有考慮過「奉旨」討逆的秦旭同孫策會不會兵分兩路,各攻兩關,別看袁術軍在兵力上能同兩家「抗衡」,但若是真遇到這種情況,明白彼此戰力差距之下,即便是據有兩關之利,估計袁術也只能寄希望于所謂天命了。但秦旭軍中有劉繇存在的消息,卻是讓袁術長長的吁了一口氣,甚至不用閻象明說,也能感覺的到果真是天命不絕自己了,甚至對當初自己上了孫策的當,命其替自己攻略江東終成心月復之患的前事,也頗找到了幾分可以吹捧自己英明的理由。

劉繇本是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又是漢室宗親,大漢朝廷肯定會站在他那一邊,根本不用猜疑。因而除非孫策肯交出已經吞入口中的「肥肉」,甘心將已經到手的揚州三郡拱手歸還,否則,在對上「奉旨」來討逆,順便「安撫」孫氏勢力的秦旭大軍,勢必不會太過好像與了去。

傻子都明白,孫策之前雖然還能借口是奉袁術之命征討揚州,但現在已經把自己處于在了一個沒有「名分」的尷尬境地。不管是歸罪于周瑜的計策有瑕疵,用人不淑;還是怨袁術這老哥實在太過「心急」過當皇帝的癮頭,總之是這個「度」沒有把握好,竟是在孫氏還沒有在揚州站穩腳跟,形成既定事實的情況下,袁術便控制不住心中的欲念,便登基稱帝,打亂了周瑜的布置不說,讓孫策勢力在揚州也處在了一個不尷不尬的兩難境地。也難怪孫策現在對袁術的怨念遠比之前還要打上許多。

因而若是一心將已經得了大半的揚州拱手「還」給劉繇,除非是孫策瘋了,亦或是出身吳郡的老孫家一門真的盡是忠義傳家之輩。但從孫堅、孫策兩代將傳國玉璽當成自家之物來看,怎麼看老孫家也不像是良善之家。因此,這點絕不可能。

可若是這樣的話,在有劉繇在內的秦旭大軍到來時,怎樣對待便成了孫策需要考慮的頭疼問題。

同秦旭聯手攻袁術的「代價」實在太大,等于是變相服軟,將辛苦了半年的成果拱手讓人,這當然不可取。可若是再同袁術聯合,不說袁術會不會「真心」接納,單憑那張「不知道」何人「代替」袁術寫就的討逆檄文,便已然絕了這條路。況且以孫策的姓子,也絕對不會做出這等事情來。所以,現在孫策位置的尷尬,只能被迫選擇同秦旭所代表的大漢「正統」抗衡,以求能保住江東之地,而孫策的這個選擇,也注定了袁術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是一個人!這若是被袁術得知,還不知道得有多高興才是。兩家本地勢力聯手對抗秦旭這外來之人,單從兵力和地利上,便已經佔足了便宜,勝算可謂又將大了幾分。即便是「聯盟」已經是仲家皇朝的「叛逆」,但袁術肯定會為自己當初的英明決定自佩不已。

「公瑾,你說那秦仲明自打駐軍江渚以來,便自按兵不動,究竟是何用意?究竟是同時想同時向兩家開戰?亦或是打著拉一家打一家的主意?好歹也給個準信啊!難不成他孤軍在外還想和我等干耗不成麼?公瑾可有法子去試探一下?總是這麼等著,打又打不得,驅又驅不走,著實讓人憋悶!」正當袁術因為閻象對時局的一番分析,以及孫策軍一直沒有異動,甚至未曾對會稽針對丹陽郡涪關方向增兵的動作,讓袁術著實有了幾分好心情,認為自己果然得天眷顧之時,被袁術看做成「盟友」的孫策,卻是有了幾分焦躁之意。

孫策被人稱為小霸王,可見本就是個急姓子。而且歷史上孫策橫掃江東也是一路快攻急襲,州郡幾乎是打下既走,將郡事悉數托付當地豪族世家,只要承認孫氏,便不加相害!這種風格雖然得地甚快,擁眾漸多,甚至不少知悉了孫策行事作風的地方官吏、豪族世家為了迎合孫策心意,還可以制造了孫策不少傳檄而定、望風而降的「美事」,給孫策揚名。讓孫策得意于自家武功之余,卻也成為了江東孫氏雖然固守東吳三代而不倒,但內部派系林立,導致空有精兵悍將,軍資糧草卻只能守成有余攻勢不足,在曹**用武之後,主降一派便瞬間迅速出現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現在的孫策還沉浸在快攻的爽快(感)覺之中,順風仗打多了,心中自然會有了自得之意,對于秦旭這種慢吞吞的做法,當然十分的不習慣。

「伯符難道還看不出來麼?」周瑜撥了撥營帳中的炭火,嘴角噙著一抹冷笑,說道︰「雖然還未曾確定這回所謂的檄文之事,是不是就是出自青州之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秦仲明‘奉旨’插手揚州事務,第一目標卻肯定就是伯符!現在這秦某人之所以還沒有動靜,依瑜推斷八成是因為還沒能確定倘若直接和我軍開戰,會不會背上個助逆的名頭,倘若其有計出,定然會有針對我等的計謀用出來!」

「哦?竟然如此?那公瑾可有破敵之法?說實話老是這樣龜縮在吳郡之內,不敢輕出,策實怕傳將出去,讓人以為孫某怕了他秦仲明似的,其人未至吳郡,竟然嚇得江東小霸王同那仲家皇帝兩者連兵都不敢輕出治地,著實有些自貶以成其威風的意思。憋屈的緊!」孫策見周瑜剖析秦旭的用意十分精闢,也自傾苦水般的訴說著埋怨之意。孫策被稱呼為江東小霸王,連呂布都不怕,一心想著去和這位天下第一猛將比試比試,結果卻在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比自己還小兩歲的文臣面前,被「嚇」的龜速治地不敢輕出,時間久了,誰還會把他這小霸王當回事?更何況,正如孫策擔心的那樣,這位嚇得江東小霸王同仲家皇帝不敢出兵之人,還是呂布的女婿,更是讓被接連的順風仗催的有些傲氣爆表的孫策有種不太舒服的感覺。問詢自家結義兄弟的口吻中,甚至帶上了幾分央求之意。

「咳咳,伯符不必如此,瑜有一計,或許可以試試……」(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呂氏外戚最新章節 | 呂氏外戚全文閱讀 | 呂氏外戚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