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煙 馬鞍和造紙(下)

作者 ︰ 赫連公主

這三世紀呀,沒有機械化、沒有電源、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即便有想法做點事情好難!暗嘆著,我忽又想起到現在為止紙張雖說有了改進,卻還十分不成熟,又因質地粗糙,更未普及。如果沒記錯的話,當蔡倫把改進的造紙術帶到就傳到漢中並逐漸傳向四川傳播開去,如今的成都在現在也應該算造紙術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果能把現今的造紙術再加以改進,使紙張得到普遍應用,發展好的話,造紙業沒準能成為西川繼蜀錦之後又一大手工業。

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就馬不停蹄地尋找可以合作的造紙坊,最後終于在城西鎖定一家。當然這家也是比較原始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他們大大小小六口人,一年生產出的紙也只有二千多張,而每張紙的市場價格在60錢。60錢呀,足足可以買上三斤豬肉,是有點昂貴得讓人難以接受,而更讓人生氣的是,這些紙張的質地實在太粗糙,看看我從二十一世紀帶來的書本,簡直可以把它們打入十八層地獄了。

當我第一次找到這個作坊的主人談合作的時候,被很警惕而又不友好地拒絕了,肯定他們是害怕我來偷學工藝的。第二次來的時候我直接拿了能證明自己身份的印信,在取得信任後商定,他們的作坊納為國有,他們需要提供的就是生產技術和勞動力,而作為回報,政府給他們每月月錢和獎勵。這樣就有了我們進入西川之後第一個國營企業的雛形。

談妥了一切事宜,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如何經營這個作坊,產品是一個企業的生命之本,當初我看上的也就是這個,他們生產的紙張在當時來說已經算頂不錯的了,下一步就是繼續改進造紙術。我搜遍了電腦里的每個犄角旮旯,終于在一篇不相干的文章中找到了幾句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造紙的方法,說實話也不能叫方法,只是提到了一些那時常用的原料和設備。我試著弄了些桑皮,藤皮代替原來的麻、楮等原料,在這些工人帶領下和啟示下,經過反復實驗,終于得出以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做為「紙藥」可使紙漿均勻,強堿液加以蒸煮和舂搗可以改善紙的顏色和質地,用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做紙模,可以反覆撈出成很多濕紙,能提高工效。

三個月後我們的第一批改進紙張橫空出世了,手捧著這些用後世借鑒過來的東西提前問世的紙張,我心里不止是高興,而又有一點點辛酸,時空因我一個人而被弄得如打碎的雞蛋一樣,蛋青蛋黃統統都分不清了,我有益于了蜀國,也許會貽害後世。

正當我還在淡淡傷痛的時候,寧天回來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雲夢煙最新章節 | 雲夢煙全文閱讀 | 雲夢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