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10

作者 ︰ 阿方索•卡隆

1895年,聚集在法國某間咖啡館地下室里的一群普通人,被牆上閃爍著的光影嚇得四散奔逃,因為他們怎麼也無法想象,那個方方的平面上,居然有一輛逼真的火車正在向他們駛來,而這一刻被載入史冊。《》我等現代人無論如何潛心模擬,也難以真正鑽入那時代的親歷者體內,去感受第一次看見《火車進站》的震撼。從我們一出生,活動影像似乎就跟陽光和水一樣自然。那種「無法想象」已經無法想象。

對「無法想象」的迷戀,像一劑毒品,推動著一百多年來的電影人,前僕後繼用開創性的理念與手段去嘗試制作他們心目中的電影,失敗者當然比成功者多。硬件和軟件上的革新,又將刺激下一波作品的誕生。就這個意義而言,《金剛》《星球大戰》和《八部半》《記憶碎片》都是各自踩過無數台階,站在了一個節點上。《地心引力》,當然是。

藝術總具有多重屬性,而最容易被受眾認知的是文學性或戲劇性,于是其他側面常因無法廣泛討論,又容易限制在某個區間內,很快就會被不知不覺超越。很多年後,我們看見梅里愛的剪輯魔術本能感受可能是滑稽。像盧米埃爾兄弟那些一分鐘短片,在獲得最初驚艷後也落入寂靜,公眾一旦習慣看到「生活畫面」很快便失去興趣。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從來都不重要。

按類型劃,《地心引力》絕對不是所謂的大片,從起意開始它就很小很極端,(導演阿方索卡隆接受采訪時說,《你媽媽也一樣》《人類之子》《地心引力》都算公路片),純粹宇航員的遭遇作為主體。由于對太空視效的堅持和探索,將其慢慢頂到了如今這個70%地技量。片中大量畫面都是純CG,星球,太空艙體,面罩上的倒影,甚至包括部分鏡頭里演員的身體也是電腦制作而成。動不動十幾分鐘的長鏡頭,只為盡可能讓觀眾感同身受地同角色一樣漂浮在太空中無依無靠。包括長時間凝視的「冷漠感」,也更能加深危機來臨後的絕望。只是可惜這種技術與環境結合的美感,從一開始就無法被所有人完全認同與接受。

3D是絕對有必要的,我和朋友不止一次越過桑德拉布洛克驚恐的表情,去仔細端詳著她背後那個靜謐無邊的藍色巨球。

劇本干淨簡潔且意味無窮,比起《2001漫游太空》,編劇用了更實際的危機節奏來加強可看性。雙重的「求生」線索交織著層層推進,畫面給出的信息牽動人心,從沒有停滯不前的時刻。其實可以假設一下,倘若幸存者是喬治克魯尼,吸引度是否會打個折扣。愛問「後來呢」的愛好者,怕是會興趣索然。故事力量不在任何翻轉,只在火球呼嘯著穿越大氣層,追隨著地球母親所給與的引力,帶來的那次重生。

卡隆自己講,「我覺得叫進化可以好一點」。

是啊,生命無稽又無序,意外隨處可見,傷痛揮之不去。比無望更可怕的是毫無。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就像悲痛的母親那樣悶頭開著車,一直開一直開一直開。既然熵一直在遞增,我們為何還要向往太空。

因為我們一定得去找,那雙可能沒人再穿的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地心引力最新章節 | 地心引力全文閱讀 | 地心引力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