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揮鞭 第四十七章 工業生產模式(下)

作者 ︰ 漢武揮鞭

耗費了整整一個月,劉徹才完成了他的全部規劃,建成了大漢帝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廠房。憑著穿越眾的優勢,劉徹將整個硫酸制作流程全部系統化了,工匠只需控制最前端的反應釜和最後端的收集罐。

為了避免爆炸或因氣體泄漏發生太大危險,劉徹將反應釜設計成小型「由」字釜,釜頂是可以關閉的進料口。工人從進料口倒入膽礬粉料,旋緊螺絲狀的釜蓋後,就可以在釜底進行加熱了。雖然釜蓋並不能達到完全密封的效果,但是由于三氧化硫氣體比水蒸氣重,會先從靠近釜底的出氣閥排出,所以倒也不需要太擔心會出進料口大量泄漏。

劉徹又將單個反應釜的體積限制在水缸大小,即使泄漏也死不了人,但職業傷害是肯定避免不了的,劉徹頗為無奈的如是想。現在去考慮這些還太早了,劉徹不是聖人,當初歐洲的工業革命死了多少人,哪怕劉徹再牛x,也不能違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只能提升工匠的薪俸和福利,當做高危職業的補貼,另外吩咐他們要經常換崗,不能長時間呆在廠房內。

整整十個蹭光發亮的反應釜排成一排,讓劉徹覺得有了幾分後世地下三流化工廠的樣子。

三氧化硫氣體從反應釜的出氣閥出來後,會進入冷凝陶管。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金屬冷凝管道,劉徹設計的冷凝管是「l」型陶質管,每段管內都塞進了銅質散熱片,不但利于導熱,還能有效減緩氣體流速。兩個冷凝管之間通過內螺紋和外螺紋對接,形成了連續的「幾」字形彎曲冷凝管道。

連接後長達數丈的陶制冷凝管道,需要經過鋪設了瓷磚的冷卻水池,方才連接到冷卻池對面的收集閥門。冷卻水池與室外的寬闊水渠相通,以保證水溫能及時調節。池邊甚至準備了硝石,必要時,可以強制降溫。

收集閥門的另一端,連接著數十個半人高密封陶罐上的進氣口,陶罐上端安裝了入水閥門,下端則是出水閥門。顯然是用來溶解經過冷卻和減速後的三氧化硫氣流,制取硫酸的收集罐。

十個反應釜和數十個收集罐,都自帶閥門,能獨立運作,這就保證了不管是往單個反應釜換料還是從單個收集罐取硫酸時,整個系統都能依靠其他設備繼續維持運作。盡可能多的提升生產效率,是工業生產模式的明顯表征。

當然,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化工碩士,劉徹還必須解決廢料問題。肆意傾倒化工廢料,顯然不在未來帝國皇帝的選項內,變廢為寶才是最佳選項。

反應釜中的膽礬分解完後,工匠會從進料口往釜內注水,同時打開釜底的廢料閥門,大量帶著粉料的廢水通過排水管流入廢液渠。廢液渠中安排了數層起著過濾作用的竹篩,將廢液中的氧化銅過濾出來。

氧化銅可是好東東,能用于有色玻璃、陶瓷釉彩的著色劑。每年少府的陶窯瓷窯都要消耗大量的氧化銅,如今倒是提他們省下了大筆的開銷,劉徹覺得自己真是個大漢版的活雷鋒。

而剩下的廢液將流入幾個各自獨立的析出池,數塊巨大的鐵板從池邊延伸到池子深處。這是劉徹參考後世的「熱得快」設計出來的,通過烘烤鐵片,達到加熱池中廢液的目的。

由于廢液的成分大部分是硫酸銅溶液,可以在注滿後封閉的析出池內,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把硫酸銅溶液加熱,一直加熱到藍色晶體比較多出現時,就停止加熱,然後等待剩余的水被蒸發干,就可以得到硫酸銅晶體,回收使用。

當劉徹用特制的玻璃杯從收集罐中采集到油狀的溶液時,緊緊的攥著拳頭,激動不已。成了!就這麼個小小的廠房,作為工業生產模式的示範版,為劉徹提供了工業發展的思路。單純的拋出各種跨時代科技是不夠的,必須傳遞科學的思維和先進的生產理念。

科學思維的傳遞,在田勝的私學和孤兒院的內院中,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而先進的生產理念,就需要跟隨著新技術的傳播,慢慢普及,劉徹覺得自己仍然任重道遠。

無論如何,擁有了硫酸的劉徹,終于推開了大漢化工的大門。平抑下激動的心情,他吩咐太子詹事安排專人負責硫酸的制取和保存,必須嚴格按照他預先定下的章程,一絲不苟的執行。隨後,又安排了幾個侍衛把守此處,不許閑雜人等入內。畢竟硫酸不是一般的玩意,特別是濃硫酸,可不好讓人踫。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武揮鞭最新章節 | 漢武揮鞭全文閱讀 | 漢武揮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