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拆遷工 第十三章 差點被遺忘的醫學黃金

作者 ︰ 巡洋艦

又到禮拜天了,按例繼續加更,今曰三更奉上,新書上傳期間向大家懇求推薦票。當然收藏一下或者打賞一下更好了,拜謝。

~~~~~~~~~

興唐元年(1930)夏天,正當大唐帝國急需人口時,東方中原大地上爆發了近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軍閥混戰。[***]、西北軍、晉綏軍、桂軍,以及東北軍,數百萬軍隊在中原大地上相互攻伐,持續時間之久,規模龐大,波及數千萬無辜老百姓,破壞力空前,直接經濟損失130億美元。

一時間中原大地上狼煙呼嘯、血流成河,猶如人間地獄一般。

工廠、學校、商鋪、民宅遭到各路軍閥和散兵潰勇土匪般的拉鋸式的來回掠奪,商人卷款而逃,工人下崗,學校停課,教師失業,學生轉學,窮苦百姓被迫遠走他鄉避禍,等待他們的是路上的大饑荒、土匪的劫掠,民不聊生。

大唐帝國政斧迅速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人道主義救援方式,將從美國、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廉價購買到的一部分糧食運抵中國大陸,在全國各地設立賑災點,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逃難人群圍在賑災點附近。

「來我們大唐帝國吧!只要你身強力壯肯吃苦,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只要你上過學能識文斷字,就都可以到大唐帝國工作。在那里,有優厚的工資待遇,一個月賺的錢足夠你現在一年賺的了。只要你肯上進,為大唐帝國做出貢獻,那麼政斧就會給你洋樓住,給你配車,給你安排更好的工作。」

「大唐帝國在哪啊,沒听說過啊?」

一個年輕力壯的人突然問。這時有工作人員給他們解釋。

「大唐帝國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那里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我保證你們去了一定會愛上那里的。」

「我們都被騙怕了,來點實際的,給你們干活一個月多少大洋?」

「你是干啥的,有啥本事?」

「從小到大,干了二十年鐵匠了!」

「會燒焊嗎?」

「在洋人工廠燒了三年!」

「當個燒焊工吧,月薪三十唐元!」

「湯圓?一個月就給二十個湯圓?還不夠我一頓吃的!」

「唐元是大唐帝國的貨幣,不是湯圓!一唐元等于一美元,相當于五塊現大洋。干的話就過來報名!」

哇,這湯圓真貴啊!

「這還有啥可說的,我報名!」

一個燒焊工竟然月薪150現大洋,人群頓時炸了鍋,這可是國內燒焊工七八個月才能賺到的錢。

「我也燒過焊!能去嗎?」

「可以!有多少要多少!都去3號棚報名!」

「我干過瓦匠,你們要不?」

「要!瓦匠工月薪20唐元!到7號棚去報名!」

「我是教師你們要嗎?」

「我是醫生你們要嗎?」

「我是高爐工人你們要嗎?」

……

「要要要!都要!那邊有個布告,上面寫著我們需要的人和適合你們的工作!」

「記住,你們報名後,我們要進行考試,不合格的不要!」

……

整個中原大戰的大半年期間,大唐帝國通過各種方式在中國各地大規模的招募普通工人、技術工人、學者、教師、醫生等各行各業的人才,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報名,其中經過考核的人數達到了八十萬人,但這次只挑選符合要求的排名靠前的五十萬人,其他三十萬人只能被淘汰了。

之所以設定五十萬人上限,主要是因為大唐帝國暫時只能安置五十萬人,因為很多住宅和城市配套設施還沒有建好,必須一步步來才行。

多出來的三十多萬人被安排到下一次大規模移民行動,他們獲得了優先去大唐民國的權利。不過,那基本上要等到一年以後了,顯然饑寒交迫的他們未必肯等下去。

大唐帝國實在低估了保守戰爭和貧困迫害的中國勞苦大眾們的心情和意志了,當他們得知大唐帝國的具體位置後,得知大唐帝國的優厚待遇後,他們當中很多人不再按照常理出牌,他們選擇了傾家蕩產籌集資金去大唐民國的正規移民途徑,以及花少量的錢偷渡去大唐帝國的方式。

由于大唐帝國正處于百廢待興的時期,政斧機關的精力都被吸引到國家建設上面,很多政策和法規暫時沒有得到落實和貫穿執行,留下了很多漏洞,使得大量的偷渡成為可能。

在大唐帝國國家建設完成和走上正軌的頭五年間,偷渡進入大唐帝國的華人高達幾十萬,一度給大唐帝國造成很大的社會治安影響。不過,這些偷渡過去的人只是想找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而已,大唐帝國出于人道主義和國家建設需要,很快安置了他們,使得他們跟其他人一樣為大唐帝國的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做出一份貢獻。

好在大唐帝國地處熱帶,這些偷渡過來的人不用擔心挨凍。而張猛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有充足的糧食和醫療藥品,所以他們也不必擔心挨餓和生病。

雖然張猛下令修建的大型糧倉采用真空封閉式處理,並且安裝有空調、除濕器進行保存,理論上可以貯藏二十年以上時間,但張猛還是不放心。

按照他的計劃,每隔三年到五年時間,就會將里面的糧食拿出來消費、銷售掉,然後替換成新鮮的糧食重新貯藏起來。

每年好幾千萬噸糧食進入大唐帝國的糧倉貯存並替換原來的陳糧,而大唐帝國的人口和工業根本消費不掉如此龐大的糧食,低價買進來再低價賣掉不劃算,巨額的運費就白花了。

正好張猛在澳大利亞收購和新建了大量的農牧場,農場生產糧食供應給大唐帝國,牧場飼養各種牲畜為大唐帝國提供新鮮的肉類食品。這些農場、牧場需要大量的人手,張猛也信不過澳大利亞本地人,因此正好可以用來大規模安置偷渡人員過去工作。

同時,張猛發現一個變相保存糧食的方法。一般牧場里的各種牲畜生長時間和存活時間很長,用廉價購買到的糧食大規模飼養牲畜,這樣可以不斷進行大規模繁殖,將糧食轉化為肉食,即可以改善大唐帝國人民的身體質量,又可以輕松實現糧食的戰略儲備,畢竟肉類也算是糧食的。

于是,大唐帝國在澳大利亞建設了成千上萬個大中型牧場,大規模飼養牲畜。每年只宰殺部分牲畜供應大唐帝國的肉類市場需求,其他大部分牲畜繼續保留並不斷繁殖擴大規模,等到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是一本萬利了。

當然,一個很關鍵的危險也存在著,這比張猛擔心糧食放在糧倉內變質來得更危險損失更大。

這便是牲畜的天敵——瘟疫了。

雖然在張猛的戰略儲備計劃中,醫藥品、酒精、醫療器械等儲備佔據的份額巨大,但這個年代的藥品的藥效還很低,尤其是面對瘟疫時,幾乎沒有好辦法。

也正因為帝國農業部官員提出這個嚴重的問題,令張猛想起了一個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做,那就是大規模工業生產光譜抗生素,被譽為醫學黃金的——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萊明外出度假時,把實驗室里在培養皿中正生長著細菌這件事給忘了。3周後當他回實驗室時,注意到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霉菌。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霉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霉菌為點青霉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霉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將點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于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霉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直到1942年他們才找到工業化生產方法。

張猛直到早期的青霉素工業制法是從秘魯瑪雅人的抗瘟疫秘方受到的啟發,來自秘魯的波荷田甜瓜上的大量青霉素霉菌配合來自墨西哥的聖山紅土中生長的玉米作為培養皿,便可以大量提取工業所需的青霉素晶體,實現青霉素的工業化生產。

張猛想到後立即派人前往弗萊明所在的聖瑪麗大學,購買了弗萊明手里的關于青霉素的全部研究資料,並帶走了全世界唯一的青霉素菌株。

同時,張猛也派人前往秘魯和墨西哥,將波荷田甜瓜和紅土玉米的種子和種植經驗引入在澳大利亞建立的一家大型農場進行種植。

醫藥研制雖然也交給大唐國家實驗室生物醫藥科負責,但醫藥生產卻不屬于大唐重工管轄範圍,而是屬于大唐第三重工負責。

此時,張猛已經陸續建立了大唐重工(簡稱一重),大唐第二重工、大唐第三重工和大唐第四重工,分別負責鋼鐵、水泥等生產資料的生產,機械加工和制造,生物醫藥工業化生產,石油化工等不同領域。未來還會建設第五、第六、第七甚至更多的重工集團負責電子科技、航天科技等未來新型工業領域。

弗萊明得知張猛有意進行大規模的青霉素工業化生產,出于對生物細菌學的狂熱,他主動提出希望加盟張猛建立大唐第二重工的生化醫藥研究實驗室,對此張猛自然是歡迎的,並通過弗萊明的幫忙,從聖瑪麗大學以及其他幾所英國著名大學里挖走了二十多位生物、化學和醫藥領域的科學家。

弗萊明一行人抵達大唐帝國國家實驗室生物醫藥科後,立即就投入了緊張的青霉素晶體實驗室提煉研制過程當中。由于經費充足,一切所需設備都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弗萊明等人很快就完成了實驗室內的青霉素制備。

沒過半年時間,弗萊明等人又利用波荷田甜瓜和紅土玉米制作的培養皿實現了實驗室大量制備青霉素晶體,並完成了工業化生產的相關理論研究。

一年以後,大唐第二重工下屬醫藥工廠實現了青霉素的工業化晶體制備生產,標志著人類第一次進入了抗生素藥物治療時代。

隨後,大唐第二重工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商業專利注冊,並在世界各國的知名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以獲得相關醫療數據。

但這並沒有限制青霉素的大規模生產,因為張猛知道一定會順利通過臨床試驗的,所以大唐第二重工一直在大規模的生產,同時大唐帝國的戰略物資儲備庫中也明確開始大規模的囤積青霉素藥品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敵拆遷工最新章節 | 無敵拆遷工全文閱讀 | 無敵拆遷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