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權 447 年老有私心

作者 ︰ 受傷的害蟲

()朱元璋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衡量了各種利弊之後,根據田地畝產,終于決定將農業各種稅賦合並。(鳳舞文學網)在改制之初,大明農業稅賦除了基本稅外,還要加上其他的攤派和負擔,比如均平錢(這主要針對富有的田主),取代勞役征收的均徭,上供物料的折銀,還有驛站供給,民壯等等。大約有十四種附加稅。

根據各種數據,朱元璋耗了很久,終于制定出自己比較滿意的稅率。對那些少于三十畝土地但主要是下等地的、以及家里不多于兩個成年男子的百姓來說,稅收負擔通常不到他們糧食收成的半成,也就是百分之五左右。對一個擁有三百畝土地,而且主要是上等田,以及戶中有五六個成年男子的中等農家而言,他的稅收負擔接近于他糧食收成的一成左右,也就是百分之十。

這主要是為了打擊土地兼並,田地越多,所要繳納的稅賦比例也隨之增加。根據這些數據,朱元璋準備好以後,提交內閣議論關于農業賦稅折合成寶鈔來交納的議案,並迅速通過。朱元璋覺得,將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可能更為合適以後進行改革。

但恰恰是這個十分英明的決定,造成了朝廷和百姓兩百俱傷,現在思考起來,似乎是大明準備不充沛的原因,朱元璋所邁出的步伐過大了。

因為既然農業稅是折合成寶鈔上交,那麼要交納賦稅,就首先必須把收獲的糧食賣掉,于是到了每年征收賦稅的時候,市場上賣出的糧食驟然增多,導致糧價不斷下跌。農民只有賣出比正常價格時候更多的糧食才能獲得交納賦稅所需要的寶鈔,而到了征收賦稅的時段過去,市場上的糧食減少,于是價格又會上升。

這種現象在陳瑄的奏折中就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山東汾上縣收獲之後,很快就到了稅收期限。這時候的小麥價格從正常的每石七百文寶鈔降到每石四百三十文寶鈔左右,大麥則從每石四百文寶鈔降到每石二百五十文左右。三個月後價格又回到了正常的水平。

稅收折銀以後,繳納賦稅之時,農民為了交稅,不得不以低價出賣糧食,獲得錢鈔。于是納稅期糧食價格下降;當納稅期一過,糧食價格立即上漲,造成了農民生活的困難。這並非僅僅發生一個地區,全國各地都是如此,在江南,這種由于交納賦稅造成的糧食價格波動還要劇烈。

那麼由此造成的是什麼結果呢?朝廷是不是因為農民因為糧價降低而不得不賣出更多的糧食而獲得收益呢?

恰恰相反!朝廷從中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不妨作個假設。假如農民賣出一百石的糧食,這時候糧價是每石四百三十文寶鈔,得到的寶鈔是四十貫左右,上交給朝廷。而等朝廷拿到這四十貫的時候,並用于支出各種開銷的時候,正好是過了稅收時期,糧價回到正常水平。甚至高于正常水平。如果用這四十貫寶鈔到市場上去買糧食的話,假如糧價是七百文寶鈔,只能買到六十石左右的糧食。

于是在農民那里,交的稅是一百石,而實際上朝廷真正收到只有六十石左右。那麼當中四十石的好處跑到哪里去了?顯然就是跑到那些買進賣出的商人那里去了。

糧價的時間差異會造成這種農民負擔沒有減輕,而政府收入也沒有因此增加甚至反而減少的結果。真正從中獲取利益是商人。

同樣南北糧價的差異也會造成類似的結果。這種糧價波動造成的影響對于解釋為什麼朝廷實際收到的賦稅很低,而農民實際的交納的賦稅其實並沒有那麼低,應該還是比較有力的。這里面的差額實際上是被商人拿去了。

好心辦壞事的故事多了,但是朱元璋卻是明明白白、結結實實的帶領著朝廷做了一回冤大頭,本來的惠民之舉。變成了害民肥商的舉措。

他恨商賈的唯利是圖,但是也明白是自己沒有引導好,一個龐大的國家,的確不是一個人集權之後就能管理下來的。其中,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造就了文官階層的散漫和放任主義思想。

這些文官階層不是沒有思路。而是將思路全部固化在皇帝一個人的身上,依賴于皇帝一個人的意志行事,少了大膽的創新,比如說海關是國家稅收的一個開源主要渠道,但是到後來,卻成為官員們濫裝好人之地。

可能這些官員中也不乏有清廉之士,而且不是少數,但是以為領悟到了皇帝的仁政思想,就在那里濫充好人,任由商賈來往,以象征性的海關稅收來表示皇上的仁德,其實這些官員得到好處者不多,從錦衣衛的各方面密報中就可以看出來。

而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為什麼後知後覺,因為他被數字迷惑了,作為另一個時空的來客,當然知道數據的重要性,他在朝堂之上,一直強調用數據說話,但是自己卻迷失在一串自己沒有估計到的數據中。

商業稅無論多少,還是一直在增長著,農業稅也是一樣。

朱元璋一直在看著數據,卻忽視了由于他的來到大明所發生的變化,數據增長是不錯,但是卻一點也不合乎現在大明的發展比例,再由于國庫開支巨大,沖淡了數據的敏感,使朱元璋一直都感到大明是在發展,並且勢頭還不錯。

要知道,無論是商業稅還是農業稅都是以千萬貫計算的,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建設,開支並不少,還要背負著西方朱棣遠征大軍這個包袱,而大明的水師預算也在逐年增加著,所以才使朱元璋沒有很早的發現其中的弊端。

每每想到這些,朱元璋北上都嗖嗖的冒著冷汗。要不是前些年利用各國戰俘整修大明水利,保證了糧食穩定增產,使百姓的生活還能維系下去;要不是大力發展工業、海運,在大明境內創造出無數的就業機會。要不是自己提前將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收入大明疆土,使大明空前穩定,要不是……。

有太多的可能了,繁華下面隱藏的危機叢叢,自己一手締造了繁華。也產生了憂患,更是被自己隱藏的嚴嚴實實,到現在才發現。

但是他不相信,就算是自己沒有看出來,朝野上下,也不會只有陳瑄等少數人看出來。

至少這些瞞不過方孝孺、解縉和楊杰這些政治場上的老狐狸。但是自己重用他們這些人,為什麼沒有人來提醒自己呢?

就這個問題,反思了很久都沒有一點頭緒,直到楊杰提起裴綸可以娶麗江公主之事開始,朱元璋才幡然醒悟。

一切都緣于私心而已,這種危機中。永嘉學派一方獲益最多,當然不會提醒自己整肅商賈和海關、稅收了。

而方孝孺和解縉等人,看著駙馬都尉一直扶植永嘉學派之人,覺得不可正面對抗,當然不會為政敵拾遺補缺,他們是在等待著皇帝自己發現,等待著永嘉重商學派的錯誤暴露。屆時就可以反戈一擊,讓對手沒有翻身的余地。

而大部分人正是看清楚方孝孺等人的做法,才有一種危機感。才會多方尋求出路,以商賈為主要助力,企圖尋求附和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事情慢慢的明朗化,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看的越來越清楚,但是心里也越來越厭惡起來,他之前是沒有治國經驗,但是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也讓他對于政治這東西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政治確乎是個怪物。上下數千年。歷朝歷代,都不乏出現如此的局面,也是嚴重限制國家發展的弊端。有些人不是無才無德,否則也不會官運亨通,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操管著國運大權。

偏偏這些人有權盡為個人的發財、作福、作威、享樂上用,從不顧及國家的存亡,百姓的死活。就是因為常常出了這種人,才有了朝綱的敗亂,政權的傾覆,黎民百姓的遭殃。而這類人物的產生,又常常是與黨爭連系在一起的。現在局面的出現,正是這樣。

每個人的出發點也許都是好的,就比如說朱元璋一樣,他將農業稅折合錢鈔收納,原意也就是為了避免「踢斛淋尖」等事情發生,也是為了讓百姓方便,誰曾想會變成商賈們斂財的渠道呢?

而永嘉學派的提倡功利之學,反對虛談性命。的確算的上儒家比較務實的學派,而永嘉學派不像是復古學派那樣歧視商賈,反而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工業與商品經濟,並指出雇佣關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並且這種學說在南宋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造就了南宋那短暫的繁華,但是永嘉學派畢竟還是儒家的分支,再加上蒙元時期學派的斷層,空有理論而缺少實踐,讓他們也是處于模索階段。

知道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工業與商品經濟,但是對于稅收的制定,法規的約束還是在萌芽階段,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而方孝孺等復古學派之人,一向是主張重農輕商的,看到皇帝鼓勵工商,心里說一句實話,一直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皇帝的決定是錯的,怎麼會在一旁協助呢。

可以說,從表面上,除了少數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是沒有錯的,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而努力,都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才是最正確的,但恰恰忽略了廣大百姓的感受。其中,朱元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那就是大明上下,誰也沒有朕清醒,誰也沒有朕看的遠,因為朕赤手空拳的打了這個天下,誰的能力有朕大呢,但是卻忽視了處于什麼位置看待事情,而如今當了皇帝之後,又該處于何等身份去看待事情。

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每一個決定都考慮了民計民生,但是卻忽視了現在大明的執行能力,還有人才儲備問題,要知道。單單是稅收一項,就要涉及到多少學科,但偏偏缺少熟知這些學科的人才。

認真的卻考慮了自己的統治,再閱覽史書去看歷朝各代的君王統治,就稅收之說。基本上都是處于君王的想當然而為之。也就是稅收的多少隨著君王的喜好以及情勢的變幻而定,很少有科學依據。比如說稅收要定多少、南北差異該如何、減免稅賦的情況該怎麼判斷等等很多事情,涉及了數學、統計學、經濟學……。

而現在大明不缺乏讀書人,缺乏的正是這種種學科的人才,就連朱元璋做皇帝久了,也不可避免的犯了類似錯誤。那就是憑著自己的想當然去做事,當然會漏洞百出了。

教訓是慘痛的,錯誤是不可挽回的,朱元璋現在才清楚的認識到做人和做皇帝的真正區別。

他可以打下這個江山,但是做好皇帝還有一段距離。之前他沾沾之喜所自以為是的仁君之說,現在成了諷刺自己的絕好借口。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事情怎麼會發展到現在這種地步。朱元璋很想搞明白這件事情。就錦衣衛、或者給事中們等處反饋過來的情報而言,現在大明的官吏階層腐化並不是很嚴重,甚至比洪武初期朱元璋的濫殺之下時的吏治還好一些。

官員們貪污的情況不是太嚴重,這些是因為永嘉學派系官員的加入其中造成的,永嘉學派之中的官員,大部分都出身于殷實之家,不缺少錢財。缺少的是名望,所以他們很少貪污,甚至不惜倒貼來完成自己的政績。

在他們的襯托之下,復古學派一系的官員相對也老實很多。

現在官員中,官商合作,也就是官商勾結者居多,不過這種勾結也就是為了達成一個商業上的共贏,不排除看不上小錢的緣故,所以不太明顯。

欺壓百姓也算不上,包括商賈在內。也不過是利用政策上的漏洞斂財,真正為富不仁者在大明不多見,至少從各地方的刑事、民事案件呈報上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實行的漢族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的國策起到了部分作用。

在大明境內,漢族人的地位陡然高了很多。欺壓百姓的代價是很大的,特別是漢族百姓,大部分的百姓都有自己的田地,就算是以前的窮苦人家,也可以上遼東、東亞諸島以及安南等地,以十分便宜的價格購買土地自己耕種,現在大明境內的地主們,為了使自己的土地不荒蕪後被官府收回,對于佃戶的待遇還是不錯的,而且為了彌補人手上的不足,還會去購買或者雇佣異族人來耕作,階級矛盾也得到了部分緩解。

現在主要的矛盾就是,官員的依賴問題,也就是主動性不強的官僚作風。

這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制是分不開的,官吏們太依賴于朝廷的詔令,而且皇權至上的情況下,害怕自己做錯了事情,所以就索性不去主動做。

所謂的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就是這樣產生的。而二十余年來自己的強勢,加上軍事上的屢次勝利,大明疆土的拓展,軍事威脅下的四夷來朝等等,都讓官吏們有些舉步不前。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事情就不可收拾了,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方孝孺他們已經開始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去擁護自己的代言人,那麼自己在位一天,可能情況就會保持一天,一旦自己死了,所有的矛盾就要爆發出來了。

要改變這個現狀,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讓朝廷之中有競爭的出現,這不由讓朱元璋想起了在洪武初期出現淮西派系和浙西派系之間的爭斗來。

只有那種情況出現,各派系才會圍著老百姓的利益為主,而不是圍著自己這個皇帝為主。才會讓所有人的積極性,不分派系,不分你我的爆發出來,達到一個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否則,就算是自己在少活幾年,努力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自己的子孫們當了皇帝呢?他們從那里來自己這多出的幾百年歷史知識。恐怕所改變的這一切都要隨著自己進入棺材,而國家經過某種因素依舊會恢復原來的模樣。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很多次了。

想到這里,朱元璋又遲疑了,自己好不容易消滅的所謂派系黨爭,自己難道還要再親手扶植起來嗎?

真的非要這樣做嗎?朱元璋搖搖頭。不知不覺的,在朱元璋改變這大明的同時,大明也在改變著他,幾十年的皇權生涯,讓朱元璋也陷入了一個困境之中。

朱元璋也是有私心的,建立大明幾十年的時間,他已經習慣了皇帝這個身份,更是改變了以前的做法,將大明看做是自己朱家自己的江山,在他潛意識中一直有著一種想法,那就是︰大明是朕的大明,是朱家的大明,也應該永遠屬于朕的子孫。(鼎天小說居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臣權最新章節 | 臣權全文閱讀 | 臣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