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大明 第198章 張璁自救

作者 ︰ 塞外流雲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這是官場的生存之道,更何況張璁性情狠辣,報復相尋,在朝中以及地方皆是仇敵無數,嘉靖的態度一轉變,不少處于觀望的官員亦紛紛開始拜章彈劾張璁,攻訐彈劾的對象也從張璁擴大到了李時、方獻夫、汪鋐等禮儀新貴。

其中,南京御史馮恩的彈章最為別出心裁,稱閣臣張璁、方獻夫,兵部尚書都御史汪鋐,奸肆巧辨,播弄威福,實為奸佞之臣,妖星三現,乃是一一對應,並喻張璁為‘根本之慧’,方獻夫為‘門庭之慧’,汪鋐為‘月復心之慧’,懇祈罷黜‘三慧’,以順天意。

紫禁城,內閣值房,張璁有些落寞的坐在寬大的案桌之後,桌上擺放著考究的印金花五色箋,上面卻一字未著,他心里很清楚,這時候上疏自辯,稍有不妥,嘉靖便極有可能順水推舟,允準他致仕回籍,此番再致仕,怕是再無回京的機會了,因此,他不得不慎重謹慎。

門口,一個中書探頭探腦的窺了一眼房內情形,這是躡手躡腳的躬身而入,輕聲道︰「稟首輔大人,方閣老,汪部堂來了。」

張璁側首看了門口一眼,才沉聲道︰「請他們進來。」說著,他便站起身來,待的方獻夫、汪鋐二人進來,他已是神情如常,俟二人見禮之後,他一邊伸手讓座,一邊含笑道︰「坐不住了?」

方獻夫微微一笑,尚未開口,汪鋐已是搶著道︰「元翁,皇上是令百官修省,自陳時政得失,他們這分明就是假公報私。挾持乏引,皇上可是有旨,不能任由他們恣意攻訐。」

微微一笑,張璁才徑自在主座上落座,再次伸了伸手讓座,他才從容道︰「老夫忝居首輔之位。彗星三現,自是難辭其咎,力爭自辯,于事無補,前番較量了一個回合,宣之難道還不明白?」

「此一時彼一時。」方獻夫跟著落座道︰「如今事態一發不可收拾,若是繼續放任自然,必然導致朝局不穩,還望元翁三思。」

張璁微微點了點頭。如今已不是攻訐他一人,而是有蔓延到所有禮儀新貴的趨勢,內閣閣臣禮儀新貴便四佔其三,甚至翟鑾亦算半個禮儀新貴,他這個首輔若是因此倒下,那麼李時、方獻夫、汪鋐等一干人都將在劫難逃,內閣可能被徹底清洗,推行了這些年的新政亦可能半途而廢。人亡政息之事可是一點也不鮮見。

不過,眼下這局面該如何挽回?上疏自辯。或是與百官互相攻訐,置嘉靖于何地?彗星三現這個黑鍋,他這個首輔不背,難道讓嘉靖去背?針對王準的彈劾自陳,嘉靖的態度就已經很明朗了,要解決眼下困境。只能轉移朝廷和百官的視線,來場戰爭或許是最好的,想到這里,他心里不由一動。

見張璁默然不語,方獻夫斟酌著說道︰「彗星三現。內閣難辭其咎,成為眾矢之的,亦在情理之中,此時自辯,難免有越描越黑之嫌,若是互為攻訐,先就落了下乘,唯今之計,竊以為,唯有轉移朝廷百官視線,或是設法拉攏分化百官,由官員為咱們辯駁,要勝于咱們自辯數倍,如此,皇上亦便于順水推舟。」

听的這話,張璁不由微微一笑,方獻夫與他想到一塊去了,當下他便含笑道︰「叔賢可有良策?」

「下官慚愧。」方獻夫微微欠身道︰「雖有此念,卻是苦思無果,即便有,亦是遠水難解近渴。」

張璁知道,所謂的遠水難解近渴,指的就是西北,看來此人亦是頗為有膽,微微沉吟,他便起身在案桌上將胡萬里懇祈月港開海的折子翻出來,遞了過去,道︰「老夫這里有份折子,叔賢且看看。」

方獻夫接過折子稍稍翻看了一下,又看了看末尾署的日期,便輕笑道︰「元翁原來早就胸有成竹,倒是讓下官獻丑了。」說著便將折子轉給了汪鋐。

「胡萬里這份折子來的及時而已。」張璁含笑道︰「大明禁海百年,然則海上私貿卻是屢屢不絕,禁海既成一紙空文,朝廷又平白損失海貿稅銀,與其如此,不如索性開海,叔賢以為如何?」

听的這話,方獻夫不由微微一笑,張璁這一問,是要統一內閣的口徑了,開海如今可說是解救當前困境最好的法子,一則開海的沖擊大,大明立國以來便厲行海禁,這是祖制,雖屢有松弛,卻亦是時松時緊,公然上折子提議開海,而且內閣幾個輔臣都贊同,這勢必會引起軒然大波,足夠起到轉移百官視線的目的。

再則,一旦開海,受益的是粵閩以及江南的士紳官宦,東南沿海數省官員為了自身的切實利益,必然會轉而支持張璁支持內閣,完全可以起到分化拉攏之效,實是一句兩得,可以說這是解決眼下困境最好的法子了。

稍一沉吟,他便斂了笑容,正容道︰「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揚國威于域外,引的萬國來朝,如今弗朗機、東瀛等蕞爾小邦卻敢擾亂東南沿海,實乃海禁過嚴之故,再則,厲行海禁,東南沿海也易滋生海賊,下官竊以為,月港開海,實是利國利民之舉。」

要說弗朗機騷擾廣東,汪鋐最有發言權,正德十六年,他任廣東提刑按察使,親自參與指揮了屯門海戰,並且取得大捷,他當即便跟著道︰「永樂之後,大明的艦船以及火器皆落後于西洋,即便從守衛疆域方面而言,開海亦是利大于弊。」

「好。」張璁微微頜首道︰「既如此,老夫便票擬進呈皇上,叔賢、宣之各自另上一份折子,聲勢越大越好。」

話音一落,中書又在門口稟報道︰「稟首輔大人,李閣老來了。」

「來的正好。」張璁含笑道︰「請他進來,另外,去將翟閣老也請來。」

李時進來見方獻夫和汪鋐在座,自然清楚二人的來意。微微一揖見禮之後,他便遞上一份折子,道︰「這是應天府府丞胡萬里送來的折子,慈善彩票首期已經順利發行,懇祈允準全權賑濟魚台水患遭災的兩府六縣。」

听的這話,張璁不由暗松了一口氣。還真是沒看走眼,胡萬里這個門聲不僅是見識過人,而且行事有魄力,當下他便微笑道︰「這可是難得的好消息,如此一來,戶部的壓力將大為減輕。」

方獻夫、汪鋐二人卻是听的暗暗心驚,這個胡萬里好大的口氣,全權賑濟魚台水患遭災的兩府六縣,這沒有數十萬兩銀子能拿的下來。難得慈善彩票竟然如此賺錢?這小子著實是太能折騰了,也難怪嘉靖、張璁都對他青睞賞識有加。

不想李時卻是微一欠身道︰「能為君父為朝廷分憂是好事,但若因此恣意收刮民脂民膏,不僅敗壞朝廷聲譽,亦有損皇上仁德之名,如此,實是得不償失,如今元翁本就處在風口浪尖。還請元翁慎思。」

听的這話,張璁不以為意的道︰「宗易毋須擔心。胡萬里雖然年輕,但行事穩重,素識大體,慈善彩票斷不會有損朝廷聲譽,有損皇上仁德,全權賑濟魚台水患遭災的兩府六縣。雖說耗資不菲,但他既然敢應承,便有萬全之法。」

李時看了他一眼,賑濟魚台水災,明擺著是嘉靖和你這個首輔逼迫的。胡萬里敢不應承?微一沉吟,他便道︰「賑濟兩府六縣,非有數十萬兩不可,胡萬里初到南京上任,短短時間,如何能籌措這筆善款?唯有靠慈善彩票,下官著實擔憂其在無奈之下,鋌而走險。」

听的這話,張璁心里亦是一沉,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南京言官不少,胡萬里若是為賑濟魚台水災而恣意收刮,必然會被南京的言官肆意攻訐,最後定然要牽連到他頭上,如今這情形,他可是再經不起折騰,況且奏請開海,亦是胡萬里上的奏疏,這節骨眼上,可不能授人以柄。

不過,轉而他便靜下心來,掃了三人一眼,便開口說道︰「胡萬里行事雖然有些大膽,但心思縝密,在彗星三現的情形下,豈會恣意妄為,惹禍上身?賑濟兩府六縣,雖然所費不菲,卻是分期而行,況且地方府縣主官為了名聲政績亦會全力以赴,此事無須擔憂。」

午後,張璁便揣著自己的自辯與胡萬里的兩份折子進了乾清宮,輪值太監進去稟報之後飛快的跑了回來,躬身道︰「皇上龍體不適,張閣老將折子留下便可。」

嘉靖不見他?張璁心里登時一沉,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這事傳出去必然會招來更為猛烈的攻訐,屆時這局面必然糜爛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嘉靖究竟是怎麼想的?

乾清宮大殿此時是一片忙碌,十數個太監正忙著整理一疊疊的彈章,分門別類的進行歸納,西暖房,嘉靖亦沒閑著,每日雷打不動的批閱著奏折,朝中百官這幾日忙于攻訐禮儀新貴,無心政務,但內閣和他卻是一天也閑不得。

待的近身太監躬身進來遞上三本奏折,嘉靖明顯的愣了一下,這時候怎會還有折子遞進來?又出什麼大事了?翻開上面一本,見是應天府府丞胡萬里的,緩緩看了一遍,見是胡萬里主動懇祈允準全權賑濟魚台水患遭災的兩府六縣事宜,他不由嘴角一勾,這個胡萬里還真是好魄力!心里暗忖著,該給他一個什麼身份以便于他全權賑濟。

一邊想著,他又抽過下一本折子,一見仍然是胡萬里的,他不由暗覺奇怪,粗粗一看,竟是懇祈朝廷允準漳州龍溪月港開海貿易,他不由微微皺了皺眉頭,仔細的將折子看了一遍,便起身在房間里緩緩的踱著。

胡萬里是針對廣東海賊許折桂等聚眾流劫,襲虎頭門,進逼廣州一事而提出開海的,這件事情他不僅是知道,而且當初聞報亦是十分震驚,歷來地方暴亂,多在州縣,攻掠府城已是大事,直接威逼省城的極為鮮見。

如今西北邊患不斷,東南沿海的安穩則顯的極為重要,真若遭受月復背夾攻,以大明如今的財力,非的崩潰不可,因此,在平息了廣東海賊許折桂暴亂之後,他也在考慮如何穩定東南沿海,他清楚,絕對不會僅只廣東一省有海賊,東南沿海究竟有多少海賊,誰也不清楚,但類似進逼省府之類的事情卻是要堅決杜絕,真要有省府被破,後果不堪設想。

胡萬里在折子里提出的堵不如疏,剿不如撫,頗合他心意,一則東南不能亂,朝廷如今騰不出手來大肆清剿海賊,財力也不允許,二則開海亦能為朝廷開闢財源,西北如今要的是銀子。

不過,開海就能杜絕海患?嘉靖對此有些不以為然,再則,月港開海一年能上繳多少稅銀?海禁可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國策,而且沿襲了百余年,沒有足夠的理由,沒有足夠的利益,朝中大臣定然會極力反對。

想到這里,他不由停下了腳步,胡萬里為何在這時候上這道奏疏?難道是張璁自救的手段?他連忙走到御案邊拿起胡萬里的兩份奏疏看了看日期,奏請開海的折子竟是早在彗星出現之時就送出了,顯然不過是恰逢其事而已,再看張璁的票擬,不出所料,是極力贊成開海。

放下折子,嘉靖緩緩的坐了下來,張璁贊成開海,他該如何批示?如此大事,他自然不可能輕率批示,召集閣臣商議,如今不妥,留中不發亦是不妥,張璁一眾禮儀新貴要籍此轉移視線,定然會再接再厲的上疏的,略微沉吟,他便拿起折子放過一邊,還是等兩日,看看後面的動靜再說。

嘉靖拒見張璁的消息不到半日便傳遍了京師,這更加坐實了之前的猜測,張璁確實已是失了聖眷,登時又有不少小心觀望的官員加入了彈劾張璁、彈劾李時、方獻夫、汪鋐的行列,更有甚者,竟然放鞭炮以慶賀。(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迷茫大明最新章節 | 迷茫大明全文閱讀 | 迷茫大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