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強兵 七四二章 趙雲的思考

作者 ︰ 鱸州魚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和時間消耗,對已經失去戰斗意志的敵人進行招降,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命令,趙雲的親衛也是奉行不悖,卻把田豫嚇了一跳.

趙雲的命令在情在理都說得過去,除了目標是胡人這一點之外。

從高唐的大戰開始,青州軍對胡人的態度就從來沒變過︰只有死了的胡人是好胡人。這是王羽親口說出來的,青州眾將也都奉行不悖。現在趙雲突然說要招降,不管是出于何種考慮,都是很危險的。

對王羽的行事作風,田豫也听過不少傳聞,足以在腦海中勾畫出大致的稜廓來。

用傳統的帝王標準往那位少年君侯身上套,肯定是不正確的,但田豫覺得以王羽對胡人的切齒痛恨,趙雲公然違背主君意志的舉動確實有些欠考慮了。

「且慢!」喝住傳令兵,田豫轉向趙雲勸道︰「子龍,此事是不是再商議商議?」

趙雲不動聲色的擺擺手,示意傳令兵繼續傳令,轉向田豫,從容答道︰「國讓兄放心,雲自有擔待。」

「這不是擔待不擔待的問題,而是……唉,要我怎麼說呢?」田豫急得一頭汗。

以趙雲的戰功,和王羽對其的看重,此事就算惹得後者不高興,也不會有什麼麻煩,但那是在眼下。王羽今年才剛滿二十,趙雲尚小他一歲,這君臣二人將來的曰子還長著呢。

現在王羽不擺君主架子,那是他年輕,本來也是姓情豪爽之人,權力**並不強,可將來呢?除了少數天賦異稟的世家子之外,很少有人在少年時代就有很強的權力欲,不然怎麼說少年輕狂呢?

這個時候留下的芥蒂,將來說不定哪天就會爆發出來,特別是趙雲這種英武蓋世,還戰功彪炳的名將。

田豫也長不了趙雲幾歲,一路同行,對這位少年武將已經有了很深的好感,他實在不忍見對方如歷史上的眾多名將一樣,在少不經事的時候,以意氣行事而埋下隱患,最後不得善終。

趙雲也是心思靈敏的人,看看田豫汗流浹背的樣子,恍然間明白了對方的心意,心下頓時一熱,同時也覺有趣——並非他有意取消田豫,實在是聯想起了諸葛亮評價主公時,那無可奈何的小大人神態,讓他根本嚴肅不起來。

「國讓兄,你想得太復雜了。」

勉強壓下笑意,趙雲正色說道︰「主公常說,人的心胸有多寬,能容下多大的天地,就能做出多大的事業。主公委一軍強兵予雲,授雲以臨機決斷之權,就是信任雲,相信雲的判斷,就算錯了,他也會認為是自己用人失誤,而不會委過于下……」

「何況,這也不算是錯。」趙雲滿懷自信的笑道︰「草原、大漠何其寬廣,比之中原,也難說孰大孰小,這麼寬廣的地域上,總是會有人生存的,怎麼可能全部殺光?就算主公雄才偉略,能人所不能,也頂多只能平定一時,不能保證草原上從此無人。」

「試想,當年匈奴式微,鮮卑取而代之,將其驅逐到了遙遠的西方。現在殺盡了鮮卑,焉知匈奴不會卷土重來?即便匈奴不來,草原上還有羌人、烏桓、丁零、夫余、高句麗諸胡,誰知道下一個佔據草原的會是誰?」

「所以,一味殺戮,並非長治久安之道。主公的雷霆手段,更多的是為了震懾諸胡,而非要斬盡殺絕。」

「……」田豫愣住了,他沒想到趙雲突然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來,在他原本的印象中,對方是個很純粹的武將,很少,應該說從未參與過政事。

青州本來也不推崇軍政兼備,連文官之間,都是各管自己的一攤,絕對涇渭分明,除非在王羽親自主持的軍議上,所有人才會暢所欲言。

這是個很讓人費解的規矩,但田豫久在幽州,親身證實過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是非恩怨,他倒是覺得這是個善政。如果劉虞沒權利控制公孫瓚的補給,兩人的沖突也不會搞得這麼復雜。

「國讓兄有所不知……」趙雲看出了田豫的疑惑,解釋道︰「其實雲在青州,經常參與政務的,只是方式和世人熟知的不太一樣……」

王羽的規矩也不是那麼死,並非一定要把人在一個位置上限定死。文武之間,各政務系統之間都是可以轉換的,但轉換後,就必須得放棄以前的權力。

不在其位的時候,如果一定要對別人的事務提意見,那也很簡單,只須到政令廳去報備一下就可以了。

在提意見方面,將軍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公卿大將,對不屬于自己管理的領域提意見,途徑都是相同的——政令廳,具名或不具名的提出諫言。

趙雲在高唐時,幾乎每隔上十天半個月,都會去政令廳走一遭,提的意見也是五花八門,其中就包括了他剛才說的這些道理中的一部分。

「……」田豫嘴巴張得大大的,怎麼都無法想象,趙雲所描述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人都可以向君主提意見,在歷史上還有典故可尋。

不過,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的德政,也就是開始時門庭若市,其後一共也只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然後就無疾而終了,說是沒人能提出新的意見了。而青州這項政策貌似已經持續了兩年多,那個政令廳居然還沒取消?

而且,趙雲這種親信大將,跟隨王羽南征北戰,當面進諫的機會有的是,怎麼會用這麼曲折且沒效率的方式提出諫言呢?

怕因言獲罪?怎麼可能,敢一個人去單挑兩萬胡騎大軍的趙雲會怕?開玩笑麼!再說了,趙雲在高唐可是名人,認識他的人多著呢,他就算匿名提意見,也會被人注意到吧?有啥迂回的必要麼?

總之,田豫是理解不能。

趙雲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一開始,大家也不太習慣,可時間長了,慢慢也就習以為常了。主公只有一個腦袋,兩只耳朵,就算他再怎麼虛心,要是大家天天都跑去進諫,那他就什麼都不用干了。

所以,將其形成制度,由專人負責,天長曰久的運行下去才是王道。只是其中的道理,不是空口白話就能說得明白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實際去體會一下。

「那,驃騎將軍對你的意見做出回應了嗎?」田豫理了理思路,將那些理解不能的過程和原理拋開,直接將結果納入了思考範疇。

「尚未。」趙雲搖搖頭。

青州新政的文書工作通常都很快,實施起來卻比較復雜,通常都會在小範圍做個試點,試運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收集反饋意見,然後再擴大範圍,如是往復幾次,才會最終定案。因為新政很多都是利民政策,所以各地地方官對試點盯的都很緊,爭搶的也很凶。

如何消除草原的威脅,不是內政,至少現在不是,那是個很長遠的命題,對此有興趣的除了書院的蔡邕等幾位學者之外,就只有趙雲一個。他提的幾項意見,也不過是空想而來,當然談不上形成政策,並得到王羽的回應了。

事實上,他提意見的時候,北疆大戰已迫在眉睫,王羽有沒有空看都是個問題。

「那……」問題似乎又回到原點了,就在田豫憂心忡忡的當口,兩軍之間,大嗓門的傳令兵們已經開始勸降了。

「傳大漢驃騎軍翊軍將軍雲將令︰棄械投降者伏地,除殘害過漢民者之外,降者皆可免死!」

「大漢驃騎軍……」

「棄械伏地……」

「降者免死!」

幾十名傳令兵揮舞著令旗,圍著被包圍的兩支殘軍來回跑動,聲音陣陣傳來,仿佛石子落在了平靜的水波中,引起了陣陣波瀾。

田豫長嘆一聲,知道事已至此,再說什麼也沒用了。兵不厭詐是兵家常態,但勸降卻不在其中,趙雲以驃騎軍的名義下達勸降令,如果事後反復,或許能找到很多借口,但名聲上的污點卻是抹不去的。

招降之議,已成定局。

疾風騎兵的將士倒也沒太多不滿,趙雲不是一味寬容,而是留了余地,殺害過漢民者,不在招降令的保護範圍之內,總不會放過了凶手就是。

坦白說,屠殺匈奴騎兵的時候,是很暢快,但殺那些老弱婦孺,確實沒什麼成就感。兄弟們是名震天下的驃騎軍,又不是胡人,只有打敗強勁的敵手,才能獲得榮譽,怎麼能和胡人一樣呢?那是自甘墮落!

而對胡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將他們從絕望的深淵中拉出來的希望。

無力再戰,又被人團團包圍,本以為只有等死一途,畢竟青州軍對胡人一向毫不留情,現在卻出現了一線生機,山窮水盡,柳暗花明,這讓人怎不激動?

連近乎瘋了的步度根都露出了震驚中略帶喜意的神情,只有彌加和他的部眾們臉色劇變,很快,臉上只剩下了滿滿的絕望神色,很多人甚至直接癱倒在地上。

完了,全完了!這下連困獸猶斗的盟友都沒了!(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第一強兵最新章節 | 三國第一強兵全文閱讀 | 三國第一強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