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 正文 節四十七 師徒漢奸(下)

作者 ︰ 貓吃狗糧

夕陽已經沉落,西邊那一片金紅的晚霞余輝已消失的一分不見,碧澄澄的天上新月皎潔,將水銀似的月光柔和地灑落在驛道上。

李鴻章與任令羽一前一後,腳步橐橐地沿著驛路緩緩向前,而張佩綸則帶著幾名背挎長槍的盛軍兵士遠遠的墮在後頭,尾隨在二人身後以行護衛之責。

李鴻章是真的老了!任令羽默默注視著自己眼前已經略顯佝僂的身影,在心里悠悠一嘆!——從同治十三年上《籌議海防折》至今已有十七年,凡變科舉、興洋學、開礦山等變革之舉都是有力不得施,而只能在練兵、簡器這干細枝末節上下功夫,可就連這些都是掣肘重重不得全力施展……

即便沒有歲月如刀,單單這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頹唐際遇,就足以催人老了!

「治明……」,走在前面的李鴻章突然停下了腳步。

任令羽一愣,旋即向前邁出一步,垂手恭立道︰「老師!」

「你心亂了!」,李鴻章再開口便是定論,他轉過身來望著任令羽,月光映朝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嘴角眼瞼處細密的魚鱗紋,雖老人的精神看去還算健旺,舉手投足間卻已老相盡顯,只濃眉下一雙瞳仁仍是炯炯有神,顯得深不可測。

恭立在他面前的任令羽心下一凜,這幾日因的緣故,他的心緒的確是略亂了些,雖已著力掩飾,但卻沒料想還是被李鴻章一絲不漏的收入了眼底。

「回老師的話,學生近日是有些心神不寧……」,任令羽努力斟酌著詞句,但一時間竟然覺得詞窮,只囁嚅著卻已不知如何繼續。

「好了好了……」,李鴻章見他如此為難,也不由得一哂,竟伸手拍了拍任令羽的肩︰「少年心性,本就比我這樣的老朽多了幾分牽掛,不過……」,李鴻章臉上的神情一瞬間已轉為莊重,「你太老師曾文正公曾有言,欲興大事業,這‘修身’二字便是首要,今日為師便也把這話轉贈給你了。」

「是!」,任令羽亦是極為鄭重地回答道︰「老師教誨,學生定當凜遵!」

「嗯」。李鴻章點了點頭。他看了看滿前嚴肅地任令羽。突地一笑。說道︰「……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任令羽臉上地神色一瞬間變得精彩異常。他竭盡全力地控制著臉上地表情肌。努力把臉上地神情向「震驚」地方向靠攏!

「老師看過學生地《少年中國說》?!」。任令羽搶先道——捉賊拿贓。既然人家都在你面前展示贓物了。那還不趕緊反咬一口?

「嗯」。李鴻章微微頷首。「……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好一句‘故常敢破格’!」。李鴻章輕輕抬手微一擊掌。贊嘆道︰「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然能把變法中之如何‘得人’一語道破地。還是你任治明!」

「學生不敢!」。任令羽此時地誠惶誠恐與慚愧可是罕見地發自內心。「學生不過是少年人聊發狂言而已!又怎比得上老師及張靖達。劉省三等諸位前輩之身體力行。敢為天下先?」

∼∼∼∼∼∼∼∼∼∼∼∼∼∼∼∼∼∼∼∼∼

在貫穿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整個「同光中興」中,李鴻章及其所創建的淮系官僚集團都是走在時代最尖端的一群人!

李中堂本人的睿智與遠見自不必多說,單單是這「外需和戎,內圖變法!」的8字國策,就足以使他遠超同濟——即便是到了任令羽所來的那個時代,中國所能選擇的國策不也還是與之仿佛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更何況李中堂的變法主張乃是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所提出,莫說是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要瞠乎其後,那個自詡為「聖人」的康南海的變法主張的提出也還要晚上十余年……

尤為可笑的是,康有為還曾聲稱翁同龢乃是「中國維新第一導師」,這也當真有趣,翁師傅一生行事,唯有敗事有余4字可以形容,此獠在康有為口中竟可為「維新導師」,也當真是貽笑百年!不過考慮到翁師傅和康聖人在功名心熱與寡廉鮮恥上的一脈相承,康某能做此等言行倒也是意料中事!

難能可貴的是,淮系之中,非只李鴻章一人能有「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見,以求實際而已!」的睿智明斷及全力推動洋務事業的戮力前行,其余如劉銘傳、張樹聲這前後兩位淮系二號人物,亦曾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力推動國家變革——劉銘傳早年即上書中央建言應修鐵路、開礦山以推進洋務事業,受命出任首任台灣巡撫後更是在台灣島內鞏固海防、興建鐵路、廣設電線、發展商務、撫番墾荒,建設新式企業,使台省之近代化成都幾為海內之冠!

而曾在李鴻章因母喪丁憂守制期間署理直督,並以雷霆手段平定朝鮮「壬午之變」的張樹聲在1884年病逝廣州時,亦曾在其上給清廷的遺折中,發出了︰「夫西人立國,自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馴致富強,具有體用。育才于學堂,議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戍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大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噘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馭?」的質問和「聖人萬物為師,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的諫言!

歷史從來都是公平的,它在給予日本以發動「明治維新」的大久保利通等一代精英的同時,亦給與了中國以李鴻章為首的這一代在視野與行動上超越了時代的人杰。

但幸運女神卻又異常冷酷無情的拋棄了中國,和同時期的日本那一代政治家們相比,李鴻章等人所能施展的舞台實在是太窄太小了……

∼∼∼∼∼∼∼∼∼∼∼∼∼∼∼∼∼∼∼∼∼

「敢為天下先?」,李鴻章突然頗為自失的一笑,「怕就是即便你走在天下先,卻亦動不得那中樞諸公分毫!」

「學生以為,天下的事情,不過事在人為罷了!」,一旁的任令羽不卑不亢的道,他望著李鴻章,試探著問道︰「不知老師是否還記得當年是如何帶淮軍入滬的?」

李鴻章的一雙眼立時咪了起來——同治元年,因為那位「九帥」曾國荃執意要取破金陵的頭功,拒不接受其兄曾國藩要他率兵救援被太平軍圍困的上海的命令,他李鴻章才得以奉師命回鄉組建「淮軍」援滬。而當淮軍方一成軍,便立即分7批乘坐上海士紳花18萬兩白銀租來的英國輪船,經由太平軍嚴密設防的南京防線,沿長江在一路直抵上海!

而當搭載淮軍的船隊經過南京江面時,駐守在兩岸堡壘上的太平軍將士個個劍拔弩張,他們清楚看到輪船上的淮軍,只因為有外國輪船這張「虎皮」掩護而不敢開槍,9000淮軍這才得以安然抵滬……

洋人的虎皮……

「治明的意思是?」,李鴻章看著面前這個臉上尤有青澀之氣的弟子,若有所思地問道。

「老師亦曾說過,今日中國之情勢,欲求振作,惟‘外須和戎,內須變法!’8字!」,任令羽目光幽幽的繼續道︰「而學生以為,以朝廷內之掣肘重重,單憑我北洋之力,欲行變法,其難不啻于登天,而既然堤內有損,何不堤外補之?」

「如何補之?」,李鴻章容色不動的追問道。

「學生久居海外……」,任令羽的一雙眼里放射著幽幽的光,「于西洋之情勢略有所知,今日之西洋,便如我中華之春秋,群雄並起,逐鹿天下,且各大強國均縱橫捭闔,折沖樽俎,廣行縱橫之策也……」

「老師國學深厚,自然一定知道春秋時晉楚相爭時,楚之亡臣巫臣所為晉國獻上的‘聯吳制楚’之策!」,任令羽的聲音猛地低沉了下去︰「學生以為,以今日大清之國力,自居晉楚可謂自蹈死路,而甘為吳國,方才是自全自強之道!」

「後生!」,李鴻章輕喝一聲,僅那「聯吳制楚」四字,他就已明白了任令羽心中究竟做的是何種打算。

他看著任令羽,突然笑了笑,說道︰「老夫昔年不過是小小的說了那麼句‘可改科舉’,就立時成了以夷變夏的漢奸,可若當真用你這挾洋自重之策,那恐怕這個漢奸名頭,你也是逃不掉的哦。」

「那又如何?」,任令羽冷冷一笑,道︰「這漢奸老師做得,難道學生就做不得?若當真能使國家變法圖強,學生便做了這漢奸,又當如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龍旗最新章節 | 龍旗全文閱讀 | 龍旗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