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國 正文 第三十九回 寶慶科考(二)

作者 ︰ 婺州客

第三十九回寶慶科考(二)

我心里有主意了,站起來對楊太後說道︰「太後放心,他們的事朕自會盡心。」我可不想讓楊太後後再提什麼其他想法給自己找不自在,馬上帶著兩兄弟離開。回去後給考試院下了道諭,楊谷、楊石不需考試直接入太學。

寶慶三年六月底農各科目的考生確定完畢,總計考生一萬零八十七名,其中農科報名最多,準考人數也最多,有五千六百一十九人,醫科報名的最少,不過只要報名的基本都有資格考試,有三千三百二十人獲得資格,工科報名的最多,但從審核結果來看,卻實在良莠不齊,很多人根本毫無經驗和基本常識,因此獲得考試資格的人數反倒最少,只有一千多人。又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把準考證書送達每個考生手中。考試時間定在文武科考試結束之後,考生赴考路上可以憑準考證到沿途驛站免費食宿。

我非常渴望能從這些考生中現大批人才,中國其實自古以來就沒缺過人才,只是很多統治者沒有去使用或者沒用對地方。這不,鄭損就舉薦了一個。

鄭損因蒙古軍入侵一事被撤了制置使一職,雖仍然當著四川安撫使,但還是戰戰兢兢,生怕我找他不自在。這天,他手下有個縣官王象之向他報告,說自己編撰了一部書,希望鄭損能幫他推薦給朝廷進行印刷刊行。鄭損正要找個什麼由頭向朝廷表示表示,就讓那人呈上來看看,一看之下大為驚異,鄭損雖然膽小如鼠,但才學眼光還是有的。立即寫了一個奏折,派了數十人把王象之連人帶書直送京城向我表功。

看到這部叫《輿地紀勝》的書後,我不禁拍手叫好。該書有二百卷,以寶慶以前建置為標準,將南宋十六路地理分列為府州縣歷史沿革、風俗形勝、景物古跡、人物詩文等項,所記多高宗後之事跡,引文非常豐富,堪為一部國家地理方面的奇書。我立即召見了王象之,王象之來了之後又呈上《輿地圖》十六卷,每路為一卷,以四川各州最為詳實。看著堆在面前的書稿和圖冊,又看看站在邊上這個已經略顯蒼老和佝僂的王象之,著實有些感慨,大宋有這麼多有才華,有毅力的人才,卻被一幫草原牧民欺負得抬不起頭來,實在太說不過去了。

我把禮部侍郎陳振孫和高莊印書坊的周敦找來,現在印書坊已經全面交給周敦管理了,除了報紙的印刷外,只承接一些達官貴人編撰的書籍和詩稿之類的印刷業務,並專門在驛亭都附近設了一個店面,負責承接業務,收取報紙稿件,從驛站來的各類稿件也都匯總後交到這里。後來我索性把和《大宋京報》有關的其他幾個機構合並了,成立了《大宋京報》報局,從翰林院、國子監調了幾名翰林學士擔任編輯,由當時剛從福建調到禮部任侍郎的陳振孫擔任總編輯,這家伙可是個大藏書家。又把當年從廉正公署調到禮部的那些人簡單培訓了一下,把他們調過來擔任采風(記者)。周敦擔任經理負責業務經營,高莊印書坊則成了報社的直屬印刷坊。

陳振孫和周敦氣喘吁吁地趕到,我指著那些圖書說道︰「這套書籍立即刊印,期三千五百套,你們在報上宣傳下,讓各地書院都……伯玉你先注意听。」陳振孫字伯玉,這個書迷看到這麼多書稿坐在地上就看了起來。

「象之(本來應該叫他的字以示尊重,不過他的字叫儀父,叫起來有點被人佔便宜的感覺)任國子監司業,先隨伯玉一起做此書印刷前的校對事宜,此書刊行後朕另有重用。」

當天我把王象之留吃飯,聊了下他的家境、編書的經歷和目前四川的情況,不禁又是一陣感慨。王象之和很多很多當時的官員一樣,適合當學者而不適合做官,他慶元二年就進士及第了,寶慶元年任潼川府文學,後任知縣。如今五十有余,知縣任上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編書上面,對政務幾乎很少過問。雖學問很好,但治理一縣卻沒什麼作為。

但不管怎麼說,此人才學上是很了不起的,只要用對地方,必有大作為。這也是當前各級官員的通病,而這次新式科舉考試,無疑是我改變官員選拔、任用制度的關鍵之舉。

文科考試由于出題方式與以往大為不同,考生們對此議論頗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類堅決反對,並投書報紙表示不參加考試,以此進行抵制,不過人數不多;一類是有條件贊成,贊成這種實用主義的考試方式,但反對對其他科目考生的優待,甚至反對其他科目的考生參加考試,這種人佔大多數。還有一種是雖參加考試,但反對如此考試,而且直接把反對的意見寫上考卷,這樣的人也不少。當然堅決支持的也有,而且是真正認真答題,對時事的評論也是客觀中肯,不過人數極少,只有寥寥幾個而已。大部分考生的時事評論語言相當謹慎,甚至充斥很多阿諛之辭,內容空洞無物,看得出完全應付而已。

整個閱卷批卷工作讓考試院、國子監的那幫大儒們傷透腦筋,經過三個多月的忙碌,才從茫茫考生中點出百余人參加殿試。殿試由我親自主持,狀元是來自浙江金華的考生蔣孝明,他對台灣建府提出了非常獨到的見解,並對崖州的建設也提出設想,還以台北知縣的角度寫了一篇施政報告。當我問他是否願意到台灣任職,這個楞小子毫不猶豫就點頭了。

而榜眼是慶元府考生余耀慶,他居然別出心裁,提出一個舟山漁業的展規劃,還提出了遠洋捕撈的設想,建議朝廷組建起一只遠洋捕撈船隊到外海作業,並對可行性做了分析,提出冬儲冰夏捕撈的經濟性。這是個牛叉人,我當他擔任了舟山知縣。

探花是荊湖南路經略使何自道的兒子何戎,他是廣南宜州人,文章切中時弊,對廣南多民族環境的施政提出了比較中肯的看法和意見,並對當地的物產進行了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地展當地經濟的設想,表示願意到廣南一帶任職,廣南一帶當時算是相當貧瘠的地方,我當然也同意了。文科三甲的官職居然不如一些名次遠不如他們的考生,看起來有些搞笑,但誰都明白,我其實是在培養、歷練他們,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建大宋帝國最新章節 | 重建大宋帝國全文閱讀 | 重建大宋帝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