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軍突起 第三卷 布政新軍起 第354章 軍機處

作者 ︰ 陋室寒山客

塵著拉住了汗準備執晚輩禮的劉克武,張!洞雙細知︰代渦皺紋卻很顯促粗實的手,緊緊拉住劉克武的雙手?

二人通過辜鴻銘、張察等人先是書信、後是電報聯系已經整整三年,誰也未曾想到。次蒙面居然是在北京是在二人同入軍機之後。

然而張之洞神情激動、雙手略微顫抖還沒等開口,李鴻章卻拉著在劉克武埋頭奮筆疾書時已站起身緩步繞過桌子走到地中間的另外一身形微顯佝僂的老人,攔入了二人中間。

以手輕拍劉克武肘彎,李鴻章笑而言到︰「仲遠啊!你光見張香帥。莫是忘了兩江還有斤,劉儒帥否?來小來、來,為師現在就正式給你引見。此乃劉儒帥是也,今日這軍機之內。外界謬傳之洋務新老四大帥。齊聚于此啊!哈哈。」啊?」聞其言,面色的驚。我靠!搞什麼灰機這是?要麼不見,要見居然一起見!面前這兩個前任總督、奉旨進京與自己同持變法事的新任軍機大臣,之前自己想見可都是一直抽不出身呢!

本來與劉坤一,是三次約定相見的。第一次是劉克武返鄉省親、拜見老爵帥之時。但那次劉坤一正在南京交涉一宗涉及洋人的殺人案。等他交涉完,劉克武已經因突公務返回山東了。

第二次的機會,就是在興建濟滬鐵路籌辦之時。二人聯手去辦鐵路,如此大事自然不必再受滿清政府那條「疆吏不得擅離職守」和。異省官吏未許不得自行溝聯。規定的約束。

可惜,人家上面那位西太後。早就想到二劉會趁那機會見面。總理衙門的一道上諭,直接命令「劉坤一于南京、劉克武于濟南,由其指定之人代為籌辦前期事務就給結了二人此次相約見面的念想。

等到第三次,就是在濟滬鐵路建成通車的三個月前。劉坤一上奏「欲以老朽之身,親試火輪遠行之?,小

劉克武匕書「沿途之務,臣非親眼所見、難保其真。」其實就是二人電報之中相約到徐州一見。以了三年不得相見的遺憾。結果。又是西太後笑著對奕助說了一翻話,總理衙門再一個上諭,又把二人各自攔在了治所所在,未能成行二

現在,終于見到了從自己督魯開始,一听聞到自己那些主意刻,大力支持自己的兩位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都站到了自己的面前。完全是不由自主的,劉克武雙膝下蜷。徑直迅的跪到了地上。

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劉克武跪到地上,對著面前這三個洋務派的三老就開口呼喊到︰「仲遠能有今日,都仰仗二位部台和恩師之全力相助。初見二位前輩,晚生當行重禮,以謝盛情焉」」這可萬萬使不得」快起來、快起來

「師徒人前無需如此的。

三人齊聲應語。劉克武卻是全然不理會三人一起上來拉自己,直接將頭對著地上「咚的一下磕了一響頭。

爾後被三人拉著起身時。劉克武又說到︰「三頭叩大禮、一頭表寸心。仲遠能成山東諸業。若無二位部台又是機器又是人才的全力相助。怕是五年難成此時業。故,仲遠此頭。即為自己,亦為一千八百萬山東父老所敬

听到這話,李鴻章與張、劉二人相視一笑,齊齊拉住了劉克武。四人寒暄之詞,無不是洋務之事。短瞬間,把個慶王爺涼到一邊。只能是自顧自的坐到了軍機處的暖床之上,饒有興趣的只听不出聲的看著四人時笑時怒的大談往事。

等到四人的話談的差不多了,奕助才從暖床上下來。站到了四人身邊。笑著言到︰「我說四位。咱這時辰可是差不多了,你們再這麼介沒完沒了,可就耽誤了上朝了

聞其言,四人才驚醒過來。時間正是寅時初進的軍機處,劉克武看到的那份強學會半的《時政新報》是新一期的,但是由于這個時代的科技。在中國遠不夠達。

所以很多報紙都是中午之後才印完成。只能再第二天行的。

與劉克武的四大日報清一色電報轉文、電報定稿相比,康有為于言論之上。一對上就先落了後。復興黨控制的四大日報,完全可以實現信息一個小時內通達。而康之三報,則往都是前一日或幾日的舊聞當新聞在而已。

被那份報紙先弄的動怒,再又見到于自己有大恩的張、劉二人激動一下,劉克武听到奕助的話,馬上換上了笑容說到︰「是啊!謝慶;;;;;;,,二啊!要麼不然,仲氓與二位前輩長哈千軍機外,訃真賀妝誤了早朝焉

對于奕助來說,劉克武已經是他手心里握住的工具、一個斂財的最大工具。劉克武與這三人如此親熱,他是沒有什麼好怕的。畢竟。這個領軍機王大臣,他還是有自信沒人輕易搬的動的。

一來是劉克武不會因為有了這三個人的幫忙,而停止了對奕助的供奉。二來劉克武若沒張、劉二人的幫助,那是不可能只三年就給他送上去那麼多錢的。

張之洞和劉坤一,可是從來不會理會他這位總理大臣的。二人都是秀才出身,又都很講究氣節。從來就不肯給他奕助送一個子兒。而劉克武在二人幫助下,三年實現大興魯,給他奕助送來的錢,應該很大一部分也正間接的得益于張、劉二人。

正因如此,奕助才會只笑觀四人談笑。不氣也不去打斷。直到寅時三刻、軍機處正門前那張桌子上的洋鐘顯示到了四點半的時候,他才站起身打斷言未盡歡的四人。

在劉克武之後。李鴻章亦是笑著微微點頭,接話言到︰「多謝王爺提醒啊!這日後,雖是名義上我等四人輔君助仲遠主辦變法事,王爺您還得多多提醒才是啊!」

言外之意。不必明說。奕助怎麼上來的?他家那王位。本來都給打回原籍掛空去了。西太後有個弟弟桂祥,卻是與奕助自幼交好,其人文筆太弱,而奕助的文筆卻很好。

故而每當西太後與家中通信時,奕助就成留桂良的「代筆」。實際上就是個槍手而已。西太後開始不知道,後來知道了家書都是奕助寫的,見其文筆好就第一次關注起這個老鄰居來。

等到後來。朝廷里的貴族中實在沒人用了,桂祥向慈禧三上家書連續私保之下,這奕助才從老家給弄到了北京城里來。並且,從此憑借其對西太後的忠心、順從而一路扶搖直上、直至此時的地個和身份。

李鴻章那「提醒」之詞,就是暗示這位王爺,在以後的變法的事上,他還得多提醒著幾叮,人點。提醒什麼?自然是哪些會犯了西太後的忌諱。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四人之中,可無人可想做翁同棘第二。

當然明白李鴻章話中之意。奕助笑了一下,揮手示意眾人外行之間,回到︰「仲遠乃犬子義兄。本王定不會看他的笑話的。幾個,咱們還是先去上朝去吧!

話一說完,奕助當先走出了軍機處上房的房門。門外此時已經站著的網毅、崇鏑並裕祿這三個剛剛趕來的滿人大臣。微微一禮,待慶王上轎後也紛紛鑽進了轎子之中。

不及半咋,時辰,新的軍機班子第一次在武英殿上,與光緒進行了第一次早朝朝會。軍機滿大臣除榮祿坐鎮天津直隸總督府,其他三咋,滿臣都是西太後的親信。但他們更清楚的知道,現在的劉克武可是比他們更吃香。

所以。當劉克武《駁康南海書》一文由《時政報》刊出。掀起一場言論大戰的同時,劉克武提出的進一步更詳細的建軍、辦實業、辦小教育、開新式科舉的一系列計劃。主辦大臣的話,其他的人見沒有直接侵犯到他們利益的事,自然樂得附議通過。于是,當康有為在寫《二斥劉佞聖旨。陸續從武英殿布了下去。

從軍事、教育、實業、新科舉,再到張之洞主議的三千學童赴歐洲、劉坤一提出的加購洋械強軍工、李鴻章提議的重建南洋水師、再擴北洋水師之事,全都出現在這十七道聖旨之中。

與劉克武之前預料不同。第一次正式的朝會,居然是在一片和諧之象中散去的。坐著轎子返回自己將軍府的途中,劉克武百翻思索之後,確定了果如史書所記,西太後實際上是支持變法的,只是她的支持是有限度的。

她的限度,就是皇權歸屬與皇權輕重。

自己現在只提出這些個強國卻不變她那制度的事,那個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和她的那些個走狗們自然不會反對自己。

可是。變法、變法。主妾在法。法不變,體不改,何變而成焉?繼續如此只是實業,劉克武心中忐忑不安的是,可別哪一天自己失了勢,沒有一個好的體制支撐。自己現在辦起來的實業,全都成了滿清王朝盤錄人民、禍害中華的新利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毅軍突起最新章節 | 毅軍突起全文閱讀 | 毅軍突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