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軍突起 第三卷 布政新軍起 第350章 勛換資

作者 ︰ 陋室寒山客

,懸,幾分鐘點後。第二道因劉京武上言而下的茶旨,沁四了倉國︰「各地督撫,自行辦學。新學廣興,籍法以論。效法三省,借款辦學。權資以提學,重掌于督撫。」

此旨一下,新學遠出了康有為等人所預想的規模,迅的在各地得到響應和推行。在地方官員的心中,這一聖旨所帶給他們的,則是大筆大筆的新學資金,可以讓他們從中中飽私囊。這一點,也是這時清王朝的一個無奈,凡事皆難避貪墨。貪墨才有官之力推,無貪則官無心強推之。

譴派留學生,對于久與四大國和十二個西洋國家建立了良好關系的劉克武來說,就是最輕松的事了。當光緒接著問到譴派留學生的事上時,劉克武提出的計戎」卻是引起了朝野和英、法、德、美、俄五大國的強烈恐慌。

「英法德美俄,五大強國唯沙俄離我大清最近,臣以為因其近而不得派員以學之。此中原因,當為防止沙俄借機進行文化滲透和思想培奸。同論之,日本也不該為我大清譴員之國。日本之學,多取德意志。故,譴日不譴德也。」

「英法雖強,然其國久窺我大清諸事。鴉片之貿、軍械之銷,都已經于我大清形成貿易赤字。盛者,當不為之。故而,臣之思念,當選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荀牙與丹麥、荷蘭即瑞典為譴員重點之去處也。」劉克武在光緒問話之後,一連氣陳述出了自己的觀點。

武英殿內,隨著劉克武話音一落,立方騷動起來。最先接話,走出朝班的,這次變成了慶王爺。

他以嚴肅之色對著劉克武,問到︰「若依劉中堂所言,不向英法俄日派譴留學生,美利堅為何不聞中堂提及?若以你之言,那四大國必紛擾于總署,中堂可是早有預法以對之呢?」

拘禮接言,劉克武面露詭異之笑,待其問一畢,回到︰「慶王知我,當世數人之一也。若無應對之法,在下亦不敢提此議也。」

話到此,劉克武那詭異笑容一掃而去,換出一幅威嚴之色,掃視了在場眾人一圈。以冷竣的目光,停止住眾人的小聲議論,爾後繼續說到︰「四大國仗勢欺凌我大清已成習慣,而我大清屢次卻不能自護國威。究其源處,乃出四大國之強。而若依在下所言,強軍之事成時,四大國將于軍事上再無強可持也。」

「即無軍強可持,我大清更拿住了他們的大筆貸款,更制其以武力而威脅之可能。那些西洋國家,國制乃為資本之制,其政治受制于大資本家之手。故而,若到時洋人打上總署之門,慶王、李中堂與在下,只需要拉出洋人那些放貸款于咱們的洋行之領袖人物以對之,即可輕松化解矣。」

「你是說,以洋人借款之人,去制約他們的主政之人?這樣的以夷制夷,可行?」慶王爺怎麼也沒想到,劉克武居然是想用洋人那些銀行的老板們,去制約他們國家的政治領袖們。

笑而回之,劉克武說到︰「不錯,此法初用,乃見于在下山東商代政交之法時。慶王爺當知,在下于山東時,素來都是遇事只以商業法則,與那些西洋之人相談諸事的。而他們若敢持強欲以政代商時,在下一個強硬,他們立即就會先軟下去。」

「洋人看似很強,但利姜是驅使他們不遠萬里來我中華的主要動力。而欲制其強,則唯有抓住其軟肋的攻之。這軟肋在何處?就在那些唯利是圖的洋商人之手。」

「西洋各國之政局,多依賴于那些大商之手中。故而,一旦洋人問責,我們只需拉住那些大商,必可制其當政者之肘腋。西洋國體,基為商者,信慶王當知此事,是否?」劉克武說到這,不再往下說,只是含笑望向了慶親王。

見到劉克武含笑望向自己,慶王爺完全是下意識的點了點頭。面露若有所思的神情,在嘴中小聲的回到︰「不錯,洋鬼子的國家政治,多賴于大商支持。無大商支持者,當政亦難長久。」

完全是下意識的言一至此,慶親王猛然醒悟,重新盯向劉克武,急切之心溢于言表的問到︰「那你有何法,可使那些洋商巨魁,都真能支持咱們,而不是去支持他們國家的當政之人呢?」

笑容不變,劉克武接話回到︰「唯利也!只有給了那些洋商足夠的利益,才可以讓他們在諸事之上,均與我等保持一致焉。而這利卻只能限于商事貿易之上,不得涉及半點政事。」

二怎國花旗為例,慶王您當知,此時花旗高層,乃在下,亦析政改良過程之中,制約其國政府敢于我山東百業的一個最大之助。原因何在,乃因在下的于山東新政之中,從他一家銀行,三年之內就拿走了3億美元之貸款。」

「啊?外間傳言,你于山東新政,乃大資皆出洋資,此事竟然是真的?」听到劉克武說到三年之內從花旗一家就拿了那麼多貸款,慶王大驚還未開口,立與其邊的李鴻章就先搶話面露疑色的急聲對劉克武了問。

微微點頭,側面笑容以對,劉克武對向李鴻章後回到︰「皇上當初即投我專斷大權,在下若想在山東興百業,而不受洋人之制約,此法實為無奈之舉。在下可不想背負賣國之名,故而唯有牽之巨利,而成其內制之法也。」

「難怪、難怪了,難怪美國人每次見我之時,都會形似謙恭的稱贊于你了。

你抓住了人家的經濟大脈,人家敢不附和于你嗎?哈哈,皇上,劉中堂此議,臣附議請準。」李鴻章直到此時,才真正明白了為什麼美國人那樣的全力支持劉克武。既是了然,當即轉身對光緒拘禮表示支持起來。其他人一听劉克武在山東,是以利取得洋人支持的,表現卻各有不一了。崇瑣在李鴻章附議之時,卻站出朝班,對光緒一禮同時,口中言到︰「皇上,臣以為,還當知劉中堂此議,可有何種限度,方可確定可行不可行。不然,洋人以利換權,再成海關之事,我君臣可就再難保不背負上賣國之名爾。」

崇瑣所指,乃是海關保控洋人之手,以作為滿清政府償還西洋到強債務的擔保一事。聞其言,本已贊成劉克武此議的光緒,也不禁為之遲疑起來。

是啊!要是真象劉克武所言的,拿了洋人的巨額貸款,從而使得他們國家那些大商人都來支持大清的變法倒還好。但若是那些洋人的巨賈,趁機也向大清來要權利的話,那可真的得不償失了。

見到光緒的遲疑神色,劉克武卻爽然而笑,以笑接言,對光緒說到︰「皇上,臣此議,當然不會全然無限。凡洋商與我大清合作者,均授空餃寶印勛章。朝廷不是已設專于外事之勛章嗎?那他們借咱們多少錢,臣之意,就是空勛換真利。」

「雙龍寶星,乃臣此議之重點也。現之朝廷頒此章,多用于外事之上。然,辦洋務均為外事也。故而,臣請聖上,準總理衙門先議定,再奏請聖上準頒此章。只要皇上準臣等隨時可頒此章,權勿施而利可達也。空勛換真助,即可成也。」

勛章換利益?本來滿清是沒有什麼勛章的,及至近些年,中外國際交往日益增多,許多國家為了聯絡情誼,對外國重要來賓如使節、考察官員、游歷要員等,往往贈以本國勛章。

然而,清朝政府按傳統卻是贈賜馬褂、花翎、頂戴等物,與國際慣例很不相宜。于是,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于光緒十七年,向朝廷上奏了勛章章程,建議設置「雙龍寶星」勛章。

這個奏折和勛章章程、勛章圖案很快得到批準,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枚勛章。「雙龍寶晏」勛章外形為星狀,圖案仿照清朝國旗,以龍為標志。

勛章共分五等凹級,第一三等各分三級,第四、五等不細分級。等級用滿文標于寶星之上,並瓖嵌珠寶,或珍珠,或珊瑚,或寶石,以其顏色區分等次。授予勛章時,同時給「勛章證明」作為憑證。

這勛章只是榮耀的象征,卻不象黃馬褂、花翎、頂戴一般附帶有任何的職權相屬。听聞劉克武此話,就連站于一邊的網毅和崇琰,也不禁從內心底徹底拜服于劉克武的心智了。

給那些洋鬼子榮耀,卻不給他們實際的權利,即能以此法換來大把的貸款,又能借此榮耀拉住洋人的那些大商來支持變法。這方法,也的確是眼下唯一最好的辦法,利弊相衡弊處最少的了。

見殿內群臣聞言紛紛點頭贊許,光緒第四次大笑起來。笑聲之中,他以贊賞之色望向劉克武言到︰「好,很好!卿之所議,聯心甚慰。即不失權,又可得利。區區榮耀,授之何妨?卿此奏,聯準也。且加命,凡洋人受勛者,均由卿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諸大臣共議後,奏聯核準,即可頒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毅軍突起最新章節 | 毅軍突起全文閱讀 | 毅軍突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