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二十九章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五)

作者 ︰ 金石聲

往事如煙,多少年後,我總懷念那個高大的王八駝石碑,想再看看那王八的嘴,想看看那碑上寫的是什麼文字。哈我多次打听,來往于鎮上的那個村,村里的人,可讓人失望的是,村里人說︰「王八駝石碑早沒有了!」我又問︰「那個王爺墳寶頂下邊的洞哪?」村里人又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隊把它拆了,大條石破成了「半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拉倒了的那王八駝石碑和王八,也都破成了半石,生產隊拿去磊豬圈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我們生產隊的一個事情,那是一九六七年吧,生產隊長早上派活兒,說要拆我們生產隊一塊地里的一個墳,那個墳我見過,在一塊兒地的正中央,直徑有一丈多,高有一丈多,四周用石頭壘砌包裹著。墳所在的地名叫袁家墳,追根究底,地名的由來可能就是由于地中心這個墳頭兒而叫的,那麼,地中這個墳頭兒,就應該是袁家的墳了。墳拆了兩天,馬車拉回來幾車大青磚,那磚像城牆磚那麼大,還拉回來兩塊小石碑,我撢掉石碑上的土,趴在石碑上前後左右仔細看,認出了那是大明洪熙年的,那是個夫妻合葬墓的兩塊墓志銘。

那是春天,拉回來的大青磚立馬磊了生產隊的驢棚和庫房,那兩塊墓志銘做了草棚的台階石。又過了十幾年,生產隊解散了,生產隊的驢棚和庫房分給了個人,人們把驢棚和庫房拆了在原地蓋起了新房,大青磚和墓志銘當做垃圾填了大坑。

以往,舉手投足輕而益舉就能觸模和嗅得的濃烈的歷史幽香,現而今如不是知根知底帶著放大鏡去尋找,恐怕很難找得到了!

人老了,愛懷念往事,在那個有王八駝石碑的這個村子收了半個多月秋,我們這三十多個小孩子還真的把這個村子的莊稼收完了,我們在這里和村兒里的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什麼也不想,一點煩惱也沒有,我還真懷念那一段兒生活。

更懷念他們村食堂吃的,小米干飯、豆面湯、豆餡團子,為何懷念哪?因為我們村食堂吃的比他們食堂吃的可差遠了。

各村的食堂都是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後建的,原來的農村婦女基本上是不下地干活的,至少每個家庭,家里要留個做飯的,為了挖掘所有的勞動力都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有的地區發明了農村辦食堂。隨後全國農村都辦起了食堂。

我們村的食堂我記得是一九五八年快到秋天開始辦的。干部說︰「吃了食堂,一個禮拜不吃重樣飯。」

開始吃的挺不錯,印象最深的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中午那頓飯,食堂宰了一個豬,請了村里有名的廚子做了菜,五、六個人一桌,一桌菜滿滿的,可惜那天我有病了,媽媽向我宣傳了半天食堂有如何多如何多好吃的,但我並未心動,我很不想去食堂,但我媽強拉硬拽,把我還是拽到了食堂,因為那樣的菜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得到!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去是個莫大的損失。

在吃食堂的時候,這村的人可以到哪個村子去吃飯,哪個村子的人也可以到這個村子吃飯。

我家住南桃花村,要到北桃花村念書。因為我是我們學校足球隊員,每天早上六點半就要到學校,去鍛煉,去踢球。冬日里,這個時間天還是黑黑的,哪個食堂也不那麼早開飯,為了早上上課前能有時間去踢球,我不在我們村食堂吃飯,而是去北桃花村食堂吃飯,我每天早早的來到了北桃花的食堂,北桃花的食堂里蒸氣騰騰,籠屜里蒸著白薯,大鍋里熬著小米粥,白薯出了鍋,我拿上塊兒白薯,喝碗小米粥就到學校去踢球。北桃花村離學校近,出了食堂門就是學校門,到北桃花食堂吃飯省去了走兩個村子這段路的時間,省去了排隊打飯的時間。

哥哥、姐姐從一九五六年就去了花塔念書,那時,他們五年級,一九五八年開學,她們上了初中,上了初中後就住校了,住校就吃食堂了,食堂從糧站買商品糧,開始吃的挺好,也能吃上大米白面,學生們很滿足,可是過了幾個月後,糧站供應學校食堂的糧食就不那麼充足和充份了,老師經常讓學生們今天到這個村吃飯,明天到那個村吃飯,吃了村里食堂的糧食,好省下學校食堂的糧食。

在哥哥姐姐住校吃食堂的日子里,老師接到上級指示,讓學生勤工儉學,學校背靠北山,山上長著荊梢,

「打條」(荊條)是近水樓台,老師除了讓學生「打條」還讓一部份學生上山溝里的山楂樹上摘山楂,摘回山楂放在鍋里熬,熬出的汁液放在太陽下晾曬,曬去水分,剩下的東西剌成塊兒,再剌成條,就變成山楂糕了。我記得姐姐還給我拿回過兩塊兒,我吃了,覺得那和合作社賣的沒什麼兩樣。哥哥姐姐們生產出了山楂糕,我想起了秋日里我們吃的甜棒(玉米秧子有的秋天沒掛棒子,它的棒秧子是紅的,棒秧子是甜的,叫甜棒)那麼甜,我給老師建議︰「咱們去地里搜集甜棒吧,搜集來甜棒,把它們剁成段兒,放到鍋里去熬,不也能熬出糖嗎。」熬出糖我們不就可以辦個糖廠嗎?我的建議沒有被老師采納,我們干了一個簡而易行的勤工儉學項目——刨藥材,我們刨的藥材叫老頭喝酒,毛絨絨的葉子,開紫花,長著酒盅樣的花瓣,掰開紫花瓣,嗦那花蕊,有一種妙不可言的酒香。「老頭喝酒」長在地界子上、地邊子上、土坎沿兒上,藥用部份是地下那部份根,或放半天假,或在禮拜日,扛上鎬背上書包,漫田野里去找「老頭喝酒」,數土坎沿兒上的老頭喝酒好刨,往土坎子刨一鎬,土坎子就會「嘩」的一下子灘下來,那橘黃色的老頭喝酒根就會立刻出來,長在土坎子上的老頭喝酒根扎得很長,而且異常肥胖,刨一棵這樣的老頭喝酒得到的根,等于刨幾棵在地界子上得到的「老頭喝酒」根。

把刨下來的老頭喝酒根背到合作社,從合作社收藥材的標識上知道,老頭兒喝酒真正的名兒叫(地黃),老頭兒喝酒是我們這里地黃的土名兒。

地黃在合作社里賣了錢,交到老師那里,老師記上了每個人交的錢數,定期公布,交多了的自然是臉上有光,交少了的自然是臉上無光。

老師把交上來的錢買了幾把「推子」,又從理發館請來了理發師,在我們同學中挑了幾個靈利的,跟這個理發師學理發,我是被老師選中的一個。

班主任老師從我們班找來了一個同學,理發師一邊講解,一邊在這個同學頭上示範,我們跟這個理發師學了一個多小時,然後就拿其它的同學做實驗去嘍。

同學排了長長的一大溜隊,等著我們一個一個的給他們去理發,把我們的手推得酸疼酸疼的。等我們學會了理發,老師允許我們把推子帶回家里去,給村里的百姓服務。我們經常在街里的大石頭上給百姓們推頭,這是同學們深受其益的勤工儉學的成果。

還有一些同學們覺察不出來的,老師買來了水彩、水彩筆,教我們畫宣傳畫,為了節約開支,畫畫的紙不是買來的,是學校的舊報紙,把報紙刷上大白,再在上面畫各種內容的畫︰中國人民踩住了帝國主義分子,舉起鋼槍向這些敵人扎去;社員們種的豐產田里長的麥穗像人一樣高,在上面系上了紅彩帶,貼上了大喜字,大馬車拉著它,向**報喜去了……

畫好了這些畫,我們兩個人一組,一個人拿畫,一個人拿糨糊,到村子的街里一張張貼在牆上。貼完了畫,又渴又累,跑回了學校,找水喝,看到老師的辦公桌上有一個「把缸子」,里邊有多半缸子水,顏色濃濃的,這是老師們喝剩的茶吧,我一昂脖喝了下去,然後又「哇!」的一下子吐了出來,那哪里是什麼茶啊,仔細一看,缸子底兒沉澱著許多顏料,嘴里又澀又苦,原來那多半缸子濃濃的水是老師畫畫的涮筆水。

老師教了我們一首歌︰

勤工儉學搞得好啊!拖拉機獻給社,辦糖廠獻給黨,哎呀一呼兒嗨!我們少先隊勇敢向前沖,呀呼嗨……

不久,我們學校的全體師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隊,唱著這首「勤工儉學」和「社會主意好」的歌去了ht中學,那原來是一座廟,如今供神仙的的廟堂變成了教室。

ht廟的正殿(佛祖殿)學生們的桌椅都搬了出去,擺上了勤工儉學的成果,一進門是個大沙盤,沙盤上標注著山地、田野,一個年輕的女老師拿著教鞭,指著沙盤,講述著學生們勤工儉學足跡遍及的地方,講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亮起一盞小燈……

那個女老師很漂亮,筆挺的身材,白皙的臉膛,兩支小辮的辮子頭,總是像喇叭一樣蓬開,留海彎彎曲曲的,她頭發的彎彎曲曲不是燙的,是天生少有的環兒頭發,說話京腔京味兒,有著農村人沒有的那種氣質,听說是北京女六中畢業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