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啟三國 第九章 荀府(一)

作者 ︰ 牧江南

更新時間︰2012-11-02

陽翟,夏禹之都也。拉牛牛

禹受封夏伯,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故陽翟又稱夏都,是最早的華夏文明中心之一。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得以立國的韓景侯將國都遷往陽翟,直至韓國為秦所滅。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推行郡縣制,陽翟為潁川郡之治所。漢承秦制,陽翟亦為潁川治所,是潁川郡乃至整個豫州的經濟中心。

潁川郡為是天下有名的大郡,地位僅次于洛陽所在的河南尹和長安所在的京兆尹,名氣猶在光武皇帝出身的南都南陽郡之上。其繁華程度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潁川是士族望門聚集之地,其中尤以被稱為潁川四長鐘、荀、陳、韓四家最為顯赫,天下士子,到有一小半出自四家門下。

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為了從民間選拔人才,先後兩次下詔地方官員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稱之為舉孝廉,並作為漢朝之後數百年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許多舉孝廉出身的小戶人家上升為大族,並借助自己的權柄和影響舉薦同族眾人,便逐漸形成世代做官的所謂衣冠望族或有名望的姓族,成為了漢王朝統治的柱石。雖說二次黨錮之禍後,名門望族受其牽連勢力大損,但一時仍無法撼動這些世族的百年根基。

而荀家正是世家中清譽最高的一家。

荀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于古郇國,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自戰國以來荀氏家族興盛、人才輩出,儒家文化集大成者的荀子正是出自荀氏。到了東漢中期,荀子的第十一世孫荀淑品行高潔、博學多識,少有「神君」之稱,與同朝同潁川郡人的鐘皓、韓韶、陳寔等皆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合稱為潁川四長,為天下人所贊譽。其子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詵、荀爽、荀肅、荀八人更是以孝廉才名見長,被世人成為荀氏八龍,名動天下,門生故吏多如過江之鯽。

只是盛極必衰,荀淑及其七子先後過世後,偌大的荀家也只剩下荀爽一人支撐。再加上黨錮之禍對士族的打擊極大,荀爽為了避禍下令在朝為官的子佷皆辭官歸家,如以一來荀家雖然家業依舊,可聲勢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否則這次出行也不會輕車簡行的到為趙瀚所趁。

自司馬徽辭別後荀爽在車中也是有些氣悶,便坐在馬車架前與趙瀚做伴並行。

陽翟即是故地,自然有很多的典故傳說,趙瀚又是從後世來的,對這一切都是新鮮無比,一路上都是問東問西,漸漸也扯上了國事時政之類的討論。趙瀚來到這個時代後也是心情壓抑至極,平素里能說得上話的都沒有,難得有一個這個時代頂尖的智者與之相談,倒也不再顧忌許多,時不時還大放厥詞,拿出後世一番見底說予荀爽听。

荀爽對這個年輕人本就心存好感,交談下覺得趙瀚雖然語言中頗不成章法,但有時說出的一句話卻是他聞所未聞,初听覺得荒謬無比,可細細一想又似有深意。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著,一來二往便也混熟,到成了忘年之交。荀爽本就是性情中人,這麼一來竟將老友司馬徽叮囑他遠離趙瀚的吩咐拋在腦後了。

陽翟並非太遠,車馬慢行也不過一日半的日程,第三日後即已進了陽翟城。

作為天下有名的大城之一,陽翟自然也是極為繁華之地,只是趙瀚已經見識過洛陽的氣象萬千,再看陽翟便也不再放在眼里了。唯獨沒有讓他失望的就是荀府果然名不虛傳,到底是百年大族,無論是規模還是底蘊,都讓趙瀚大開眼界。

荀家自荀爽的父親荀淑一代開始發跡,成為潁川大戶,後生八子皆是成器之才,故而荀府幾經擴建分為了八房,佔地極廣,一躍成為了陽翟城內最大的望族。八房唇齒相依互為依仗,遵照祖訓一直未曾分家,無論是衣食住行皆是一體日用膳,而荀氏八龍中僅存的荀爽便成為了荀家不容置喙的族長。

八房至荀淑一代繁衍至今,已有五代二百余人,每日即便是簡單的用膳也必須以擊銅為號召集族人前來,以鼎為容器才夠數百人食用。當真是鐘鳴鼎食之家,讓趙瀚這個後世來的土包子大開眼界。

只是家大業大規矩自然也多,即便是趙瀚這個客人也不能例外。比如每到吃飯時別看黑壓壓的數百人,可幾乎每個人都是默默的吃著自己的,趙瀚幾次恬著臉想找幾個人搭訕,都是被對方白眼瞪回。

更是讓他無法忍受的是每到清晨辰時分,伺候他的家僕榮才便會巴巴著將他從睡夢中吵醒,逼著他匆匆洗漱後和荀家的晚輩們一樣去給族長荀爽請安,聆听完族長的教誨然後才能食用早膳。

幾日規矩下來,到把趙瀚折騰的不輕,漸漸的也還算適應了大族的生活方式。讓他頗為滿意的就是荀爽對他一直很是親近,雖然記為門下弟子,實則為忘年之交,白日里時常招前往聊天,談古論今針砭時事到是十分痛快。

趙瀚起初還有些不屑于這個時代所謂的大儒,以為只是一些如同後世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朱熹那般欺世盜名的偽聖人。可和荀爽接觸一久,愈發發覺到這個相貌看似丑陋的老者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真的為他的才華和見識慕心不已,學到了不少這個時代所領先的思想,到也真心對荀爽執了弟子之禮。

看來世人皆贊「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果然是有其中道理,無論學識還是人格魅力,荀爽都當之無愧是當世大儒第一人。

因為趙瀚是族長的客人,所以荀氏族人和家僕們對他態度都十分友好,並沒有因為他出身不高而瞧不起他。平日里趙瀚無聊時也是可以在偌大的荀府此處溜達,除了居住女眷的後院外,其他都是任他自由前往。

只是荀府雖大,也終究也只是一家而已,閑逛了幾日趙瀚便也逛了個遍。雖說荀家的人都是謙謙君子,待人十分禮貌,可到底是少了些趣味難以深交,只能見面微笑著點點頭算打個招呼,時間一長趙瀚也覺得十分無趣。

便尋思著再過幾日便找個機會向荀爽辭行,回到山寨中繼續當他的山大王,畢竟荀府雖好到底是他人的家,遠不及山寨中自由快活。雖說他對做山賊並沒有什麼興趣,可好歹也是他在東漢第一份事業,如今有了點起色卻拋棄的話到也可惜。

至于他一直留心的荀彧和荀攸叔佷二人,卻始終未得機會一見,這也讓他心中心癢難耐,卻又沒找到個合適的機會當眾問人,只好暫時忍耐。(注明︰荀彧和荀攸雖為叔佷,荀攸卻反而比他叔叔荀彧年長七歲,這種現象在大族之家並不罕見)

這一日又到早晨,趙瀚悠悠的夢中醒來,見窗外日頭已高忽然想起了莫非睡過頭了,可不要因此收了荀淑按的責罵。想到此處。連忙穿起了鞋子草草穿上衣裳,急匆匆的出門,卻和迎面來的家僕榮才撞到一起。

趙瀚扶起了地上的榮才,責怪的說道;「都這個時辰了,你怎麼沒叫我起來去給先生請安。」

榮才揉了揉撞疼的膝蓋,苦著臉道;「這是公子冤枉小人我了,這幾日老大人見你每日早起請安時都是精神不濟,像是沒睡好覺的模樣。老大人便吩咐我們今後早晨不必每日都起床隨大家一同請安了,只需公子睡好便可。」

趙瀚心中微動,到是有些不好意思了起來。他這人本就這樣,別人對他愈是好他便愈發不安,心中總覺的過意不去。

接過榮才遞過的盆具,一邊洗漱著一邊尋思著都已經到了這個時辰,若是去給荀爽請安的話恐怕有些做作了。左右閑來無事,便將榮才拉了過來聊起了天,問了一些荀府中的情況。

榮才雖然只是普通的下人,卻是自小在荀府長大的,對府中的情況自是十分熟悉,趙瀚既然問了他便也一五一十的回答了。

原來荀府雖然分為八房,這八房門下的人丁興旺程度卻大為不同,其中尤以六房荀爽的子嗣最為稀少。荀爽曾有二子一女,可惜二子先後早夭,如今唯獨只剩下一幼女在家中,听榮才的口氣這位小姐似乎有難言之隱,平時都是寄住在府外的外公家中,所以趙瀚來荀府數日卻不得愈見。

趙瀚想了想又問道;「榮才,荀家家中可有一個叫做荀彧的人?」

榮才點頭道;「公子說的可是小少爺彧少爺?」

「哦,他在荀家家中排行最小呀?」

榮才咋舌笑道;「可不是呢,彧少爺雖是二老爺的兒子,卻是二老爺年近六十才得的子嗣,所以在那輩的男丁中年紀是最小的。如今長房的大少爺已經快五十的年紀了,孫子都已經誕下,彧少爺卻才未及弱冠的年紀,也就小姐比他小上幾歲了。」

「原來這般。」趙瀚點了點頭,似有所思,心想听聞老來得子向來聰明,這荀彧倒是最好的例子。

「我來荀府這幾日用膳時見過不少年輕人,其中可有你家彧少爺荀彧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啟三國最新章節 | 漢啟三國全文閱讀 | 漢啟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