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十四章 紫色**** 1、學而優則仕

作者 ︰ 祥雲飄飄F

民辦教師,第十四章紫色****1、學而優則仕

上級發文給了馬鞍小學各一幢教學樓的排危項目,總投資十六萬元,不足部分由村委會用教育集資解決。浪客中文網嘜鎷灞癹曉在六和鄉,上級一次給這麼多錢建磚混結構教學樓尚屬首次。

主管教育的楊凡外出開會一時半會回不來,邵波書記讓嚴明和教辦主任去落實新建教學樓的選址及施工合同簽訂相關事宜。

嚴明電話通知村委會的木子村長邀約承包方的楊老板,馬鞍小學的柳校長到村委會集中,一起協商,最好能將施工合同簽訂,盡快開工。然後,叫上辦公室的朱師傅開著江蘇「儀征」產的新吉普車,接上教辦主任汪老師,基建專干陳老師一起趕到馬鞍小學。

「哎喲,嚴老師,你還坐上新車了。安逸了嘛!」基建專干陳老師一上車就嚷嚷。

「我偶爾用一用,主要還是保證邵波書記和楊鄉長使用。去年烤煙豐收,除去該上解的款項還有一些結余,楊鄉長就親自帶著人去江蘇接了兩張新車。另外一張給派出所使用。」嚴明解釋道淙。

「听說林工站也要去接新車了?」汪老師接著問道。

「是這樣的。可能過幾天就去接,他們現在使用的護林防火吉普車老舊了,耗油、維修很高,也該換了。現在計生辦、煙草站的還比較新。不知道什麼時候教辦也能配一輛就方便了?!」嚴明說出了汪老師想說而沒有說的話。

配備車輛上級沒有指標,沒有指標財政就不核撥經費,目前不要說教辦賣不起,即便能買也養不起。如果照古城縣現在這樣的保「工資財政」,保「吃飯財政」,教辦人員下村去工作還只能騎著自行車去。什麼時候成為「建設財政」,也許就有希望了隋。

說話間,十余公里路程很快就到了。

在馬鞍小學的操場上,停著一輛灰色轎車。木子村長、柳校長正和一男一女在車旁談論著什麼。嚴明他們的車剛停穩,四人先後向他們走過來。

不認識的男子是個精瘦漢子,大約四十來歲,身高足有一米八,身著有些短小不合身的黑色西服西褲,腳穿黑皮鞋,一根紅黑相間的斜紋領帶系在好像有一些油漬的白襯衣上,被風掀起,不時飄離復又拍拂他挺著的胸脯,顯得有些滑稽。

走近剛下車的嚴明和汪老師時,「黑西裝」的腰立即彎了下去,同時伸出雙手緊緊握住嚴明的手搖晃著,自我介紹道︰「你好,你貴姓?我貴姓楊!」眉宇間流露出些許痞氣。

木子村長接著介紹︰「他就是古城旺達建築公司的的老板楊大發。」

嚴明看了看木子村長,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用了點勁從「黑西裝」有些濕膩的雙手中抽出手來微笑道︰「喲,是楊老板,听木子村長說過。我叫嚴明,這兩位是教辦的汪老師、陳老師。」

「是嚴領導!今後還請多多照顧。這是我的女朋友紫鵑,這是我才買的二手車‘拉達’,有人又叫‘牧羊車’」「黑西裝」是個似乎沒有多少城府的人。第一次和並不熟悉的人剛見面,忙著又是介紹女朋友又是介紹汽車,言行中泛出春風得意,透出現在‘我很舒服我很安逸’的信息。

嚴明再一次想笑,紫鵑和二手車一並介紹,看似沒有關聯,又好像是二手車和女朋友都猶如「黑西裝」新添置的兩件家什。

紫鵑微微一笑,將柔若無骨的右手伸給嚴明,隨後伸給汪老師、陳老師。

紫鵑外套紫色風衣,看樣子二十四五歲,面容姣好,身材高挑豐滿,涂著紅紅的唇膏,腳穿一雙如玻璃般透明的涼鞋,涼鞋和風衣之間套著薄薄的肉色長襪。初看給人優雅、高傲的感覺,再看就又可以看出她優雅、高傲之外的難以探測的華麗浪漫和一點狂野,或許還有矯揉造作一絲輕挑?

嚴明覺得很有意思,他想到了越劇《紅樓夢》中的唱段《問紫鵑》,想到了林黛玉的閨中密友紫鵑。他相信,紫鵑應該不是她的真名。

嚴明連忙解釋︰「我不是什麼領導!因為領導有事,就安排我們來一趟。」

木子村長三十八歲,辦事精明也很干脆,是土生土長的馬鞍村人。本來他也是一個有為青年,當年因為馬鞍生產大隊的干部們一次又一次不讓他出去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去參加大隊安排的鄉村「赤腳醫生」培訓,之後,他挎著紅十字藥箱為村民治病近十年。三十歲那年,小鄉政府改為村公所後,他放下藥箱成了馬鞍村公所的村長。由于辦事公道,處理問題果斷,深得上級和群眾的信任。當了兩年村長後,被鄉政府

民辦教師,第十四章紫色****1、學而優則仕,第2頁

調去任鄉林業工作站站長,負責植樹造林護林防火的工作,實際仍然掛著村公所干部的名。

因他為人隨和而被六和鄉上上下下的干部職工稱為「老木頭」站長,他也「嘿嘿」一笑表示認可。時間久了,大家都叫他「老木頭」,幾乎沒有人叫他木子了。

「老木頭」原本指望在林業工作站工作幾年,會有轉為國家干部的可能,前些年,上級時不時安排優秀的村干部轉為國家干部。不知咋的了,近幾年優秀村干部轉干的工作好像被封凍了,無奈年齡越來越大,希望越來越渺茫,現在只好又回到馬鞍村公所繼續當村長。

一底兩樓近七百平方米新教學樓建設的有關問題之前他已經和楊大發協商過,拆除原馬鞍村公所和馬鞍小學辦公合用的一底一樓土木結構瓦屋面房,新教學樓就建在這里,鄉黨委政府同意了這個方案。

沒有多少爭議,「黑西裝」甚至沒有還價就同意了木子村長「包工包料,單價二百三十元」的提議,很快簽訂了工程發包合同。

嚴明覺得這個老板爽快,好打交道,不像有些老板斤斤計較。但他同時產生了一絲隱隱的擔憂,是什麼讓他擔憂,又說不上來。

合同議定︰包工包料,單價二百三十元。秋季學期一結束立即開工建設,合同工期二百四十天,也就是用一個學期,在八個月內竣工,確保師生在次年秋季學期用上新教室。工程施工現場監督由木子村長負責,工程款的給付由教辦負責。

這些年,于個人才能的發揮而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若干****基本解除了,政策是越來越好,好就好在許多人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盡情表現,是龍你就可以上天,是蛇就只能去鑽草。類似楊大發進過學堂有點文化,又有一些經濟基礎,敢想敢干的人,有很多成了老板。因為他們的顧忌少,這個時候只要敢想敢做,無所顧忌,往往很容易成功。人們懷著五味雜陳的心情把這類人叫做「暴發戶」;沒有進過學校,沒有文化的也不行,他們干不了,只能老老實實給人打工;文化高了也不一定行,他們往往前怕狼後怕虎,顧忌多,又要臉又要面。做事上不了前,下不得「爛」,狠不下心,往往坐失良機。

不過,承包鄉村教育工程,要擔很大的風險,因為漸漸多起來的改善辦學條件的工程項目,一般都由幾級財政和農民集資承擔。國家、省級財政承擔的經費一般沒有問題,但市縣鄉級財政的問題就大了,基本支付不了。許多教學工程已經竣工使用多年,因為經費不能到位支付,活生生拖垮了一些事業剛剛起步的小老板。有的工程尾欠款拖到最後只好不了了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若干年內,人們忙于落實責任制,專注于從新分到的責任田上收獲溫飽的生活並為這份新生活而激動——一想到從前的饑餓人們就會不寒而栗。在物質生活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後,人們抬起頭來,把目光投向了嗷嗷待哺的基礎教育。但是國家也是剛從一場巨大的浩劫中走過來,百廢待興,沒有錢投入教育,就制定了一種動員基層辦教育的「分級投入,地方為主」的體制,依靠農民群眾自己投入辦義務教育。

現在的六和鄉雖然通過了普及初等教育驗收,基本實現無危房,有課桌,有木凳,即「一無兩有」。但一排土坯房,幾間破教室,石塊支木板作課桌;樹干當旗桿,國旗飄揚于貧瘠鄉村;主要依靠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維系學校生存,菲薄的收入不足以養家糊口;教室里傳出朗朗讀書聲,教室外牆上白底紅字醒目地書寫著「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大幅標語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

是的!既然是人民的教育,是老百姓自己的教育,人民怎能不管呢?老百姓怎能袖手旁觀呢?于是,沒有教室,老百姓自己造;沒有桌凳,老百姓自己捐;沒有道路,老百姓自己修;沒有老師,老百姓自己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咱們的老百姓,哪怕自己再苦再累,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謀個好出路。在沒有比讀書「跳農門」更快捷出路的情況下,人們便把「學而優則仕」當成是能使世代翻身的唯一跳板,只要孩子有書讀,怎麼著都行。「人民教育人民辦」便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于是,在政府有心無力的特定時代,在人口大國的中國,在中國最廣大的農村,「鄉(鎮)辦教育」、「村辦教育」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一辦就是二十多年,群眾為建校勒緊褲帶捐款集資,為建校起早貪黑投工投勞,那份火熱,那種****,參加過的人們回憶起來無不心潮激蕩——盡管在激蕩之余,也難免從心底泛起一種復雜難言的情緒。

還記得一九九○年的一本叫《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省級刊物上曾刊載過一篇叫《淺談「人

民辦教師,第十四章紫色****1、學而優則仕,第3頁

民教育人民辦」》的文章,很有代表性。筆者無意苛責文章的作者,只想借此說明國家貧窮落後的時代,仍然貧窮著的人民所作出的奉獻讓人自豪,更使人感到可悲。從中更能深切地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可貴。

作者在《淺談「人民教育人民辦」》一文中先談了人民教育人民辦的迫切性,是因為「教育經費嚴重匱乏,已經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地步,盡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但‘一無兩有’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接著就談到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合理性」。文章這樣寫道︰「首先,教育既是國家的事業,也是人民的事業。人民教育人民辦,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費用來源于勞動者為社會的勞動和社會產品,用于滿足勞動者的公共需要,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在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采取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我國農村則主要以集體經濟為主。集體農民為社會勞動部分,只有一小部分以農業稅形式上繳給國家,絕大部分則以各種形式留在本集體和勞動者手中,歸他們所佔有,支配或使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實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但有些村莊統不起來,提留困難,集體只成了個空架子,大部分都歸了農民。在這種情況下,集體所需的公用經費,特別是教育經費就不應該由國家包下來,而應該直接由受益者提供。所以,由集體和農民負擔一部分辦學費用,是完全合理的。

其次,教育投資具有雙重性質,教育部門並非物質生產部門,而是社會消費部門,教育消費是消費品的社會消費,它滿足勞動者的素質提高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一種實現形式。因為它培養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水平,這些素質的提高,又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帶來經濟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投資又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換句話說學校是個消費單位,但同時又是生產單位,是一個生產最高級產品——塑造人的工作,這樣的「產品」的生產周期長,見效慢,但卻十分必要,是建設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的基礎。「要治窮,先興教,要致富,先治愚」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既然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因此,要發展生產,就必須發展教育,而發展教育也必須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就必須投資的原則。

再次,從歷史上看,我國人民從來就有辦學的傳統。解放前除了少數公立小學外,大部分村的學校還不是村里請教師,學生家里管飯,個別還有私塾,只是在解放以後,特別是集體化以後,才完全躺在國家和集體懷里,這就使國家背上了越來越沉重的包袱,壓抑了群眾的辦學積極性和責任感」

作者接著論述了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可能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溫飽問題解決了,正向更高檔次發展。有的蓋起了洋樓,有的添置了家具家電。」至于其可行性「籌資渠道的方法多樣,教育經費必須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一是按人頭平均捐獻,二是發動群眾自願捐,動員企業和先富的人捐」,甚至「向學生家長借支,學生畢業時歸還。」

在今天來看,這是特殊時期產生的「餿」主意、歪理由。雖有胡說八道之嫌,但為了教育,為了孩子而說道,也算情有可原無可厚非了!

像馬鞍小學新建教學樓工程這樣,上級幾乎承擔全部經費,在六和鄉還是第一次。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是個不錯的開端。教育有希望了!嚴明想。

他似乎看見了六和鄉中小學校的土木危房一間間被拆除,一幢幢嶄新的磚混結構教學樓拔地而起,孩子們坐在了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正專心致志听老師講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