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協調兩府

作者 ︰ 猛子

大宋建興四年(公元1129年)。正月。

正月初六,李虎離開揚州,趕赴荊襄。方進的虎衛軍、阿巴頓的虎烈二軍、海拉蘇的虎烈九軍、折可存的虎烈十五軍、十六軍隨同開赴荊襄。

與此同時,開封的楊可世帶著虎烈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南下,于長沙會合主力。

正月十二,王妃羅思南邀請東西兩府的宰執官員到漢王府議事,就南征一事進行協調。

李虎決定動南征,並奏報了具體攻擊策略,這一策略的執行需要東西兩府齊心協力,但兩府分工不同、立場不同,矛盾因此越來越大。「軍政分離」雖然有助于中央集權,但帶來的弊端就是軍政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戰略決戰,需要東西兩府緊密團結,然而,當前戰略決戰一個接一個,兩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漢王府和大帥府不得不花費很大的精力居中協調。

大宋的國策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分權,在中樞設立東西兩府,大幅削弱宰相的權力,在路一級地方上設立四司。徹底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為了遏制武人對國祚的威脅,大宋在「分權」的基礎上又實施以文制武之策。最後的結果是,雖然中央集權了,但無論是相權還是軍權,都遭到了極大地削弱,而這種削弱把國策的弊端迅放大,以至于影響到了國祚的生存。大宋中後期在軍事上的被動,在變革上的失敗,在昌盛時期的突然衰敗和這一政策有直接關系。

李虎在變革中一個就廢棄了「以文制武」之策,而辦法就是「軍政分離」。「軍政分離」其實就是「分權」,只不過把「分權」控制在了「軍和政」這兩個範圍之內,以確保他本人可以有效控制權柄,由此也就延續了這一政策的弊端。

戰略決戰,牽扯到方方面面,無論是東府的議事堂,還是西府樞密院,都無法獨自完成。過去宰相權力大,可以統籌指揮,但現在宰相權力被嚴重削弱,只有皇帝本人才擁有這一權力。

皇帝代表最高皇權,但他僅僅是一個人,他要完成這一工作必須依靠議事堂和樞密院。議事堂的宰執們有自己的利益要求,樞密院的使相們也是一樣,東西兩府由此矛盾激烈,皇帝的主要工作不是決策,而是協調。最後為了達到目的,各方不得不互相妥協。妥協的結果可想而知。

過去宰相行使權力,是靠宰相府這一機構,宰相和自己的下屬利益一致,不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更沒有什麼妥協一說,但宰相權力過大,在和平時期顯然對皇權有威脅,所以歷朝歷代都極力打擊和削弱相權,盡可能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上。大宋這一國策其本身也沒什麼錯誤,但矯枉過正了,一旦到了事關國祚命運的關鍵時刻,比如宋金大戰期間,這個國策的弊端就暴露無遺,並最終導致自身的敗亡。

長安朝廷建立之初,議事堂和樞密院還能在重大決策上保持一致,但隨著變革的深入,隨著戰略決戰的持續進行,兩府之間的矛盾迅激化。

羅思南解決的辦法很簡單,以漢王府來行使皇權,實際控制最終決策權,再此基礎上她和樞密院、條例司緊密合作。一邊制定和推行變革措施,一邊指揮戰略決戰,有意識地甩開和孤立議事堂。

這種辦法在長安實際控制疆域較小的情況下,漢王府、大帥府、樞密院和條例司可以有效行使權力,但等到實際控制疆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東府的重要性迅凸顯,長安必須完全揮中央行政機構的作用,否則不但中央權力受到嚴重削弱,中央政策也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于是,漢王府隨即陷入了窘境,羅思南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協調東西兩府,不得不在很多決策上做出妥協和讓步。

當李虎的南征策略送達長安之後,樞密院當然是鼎力支持,並迅擬定了具體方案,這其中除了攻擊計策、兵力部署外,最重要的就是後勤供應,包括民伕的征調、戰爭物資的調撥,等等……而這些準備工作都需要中央行政機構和地方府署的密切配合。

對于議事大堂來說,南征最為急迫的就是錢、糧和各種戰爭物資的籌集,而這些東西和朝廷財賦直接掛鉤,財賦的支出要考慮國力的實際情況,不能做竭澤而漁的事,所以議事大堂毫不客氣地否決了李虎在三月動南征的構想,認為南征時間必須推遲到深秋,九月或者十月。

議事大堂的宰執們直接否決了三月南征的計策,事實上也等于否決了樞密院的南征方案,東西兩府根本就沒有商量的余地,于是兩府矛盾空前激化,直接吵到了漢王府。

早在中原大戰結束。岳飛南下打江淮、王淵東進收復山東的時候,羅思南就已經意識到長安中樞權力的危機正在日益加重,她已經開始思考解決的辦法,但沒有想到,李虎到了江淮就拿出來一個三月南征的決策,這個決策直接引爆了東西兩府的矛盾,長安中樞權力的危機突然爆了。

羅思南措手不及,一時間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她也考慮到向兩府妥協,以此來緩解危機,但李虎決心太大,已經帶著主力趕赴荊襄,決戰態勢已經形成,此刻漢王府若向兩府妥協,必然要推遲南征時間,但李虎未必願意接受這種妥協。

李虎是否接受長安的最終決策其實並不是困擾羅思南的最大難題,最大難題是必須維持李虎的絕對權威,必須維持漢王府的絕對權威,這關系到虎烈人的利益,關系到中土的未來,在這一點上,羅思南絕對不能讓步,她也絕對不允許自己讓步。

十二日,議事堂的宰執大臣李綱、黃涉、柴雲、李復、趙明誠、霍六哥、範直昌、劉韐、宗澤全部到了。台諫長官張孝純、京兆尹馬擴也受邀而來。進京不久的宇文虛中、吳敏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的身份也參加了這次議事。

樞密院的官員有董小丑、劉延慶、折可求。長安衛戍軍統帥楚逍遙也受邀而來。

大帥府長史原野、漢王府長史胡涂、戶部侍郎兼領條例司檢詳文字長孫康寧列席了這次議事。

另外還有一個幕後人物,那就是無顏。無顏雖然沒有露面,但他就在偏殿,他隨時根據議事進程給羅思南提供意見和建議。

在這之前,羅思南已經和虎烈中樞官員、和李綱等大宋中樞官員、和以長孫康寧為的聯合商會官員討論過南征策略問題,仔細听取了他們的意見,這次把所有中樞官員召集到一起,就是想予以協調,以便找到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當然,前提是必須在三月動南征。

從上午討論到下午。整整耗費了五個時辰,中間僅僅休息了一刻鐘,沒有任何結果。

羅思南大為惱怒,叫大家連夜商討,沒有結果就不要離開漢王府。

中樞官員三五成群,各自找地方休息。

羅思南到了偏殿,當著無顏的面,把李綱、黃涉等議事大堂的官員罵了個狗血淋頭。過去,議事大堂的黃涉、柴雲和霍六哥還能和漢王府保持一致,這次不行了,原因很明顯,他們也是議事大堂的一員,當羅思南在打擊和削弱相權的時候,他們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損失,虎烈人在激烈的權力斗爭中逐漸走向了分裂,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可遏制。

「他們從國祚的穩定出,否決三月南征的策略,這並沒有錯誤。」無顏嘆了口氣,「仔細想一想,虎烈軍這兩年的決戰太多了,國力已經無力支撐。漢王把女真人趕出中原之後,馬上西征,擊敗了黨項人,穩定了西北;接著岳飛又在中原進行決戰,收復了山東,攻佔了江淮;僅僅幾個月之後,漢王又要南征,渡江平定東南。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憑長安的財力,真的還能支撐下去嗎?」

「當然,當然可以支撐。」羅思南毫不猶豫地說道,「我已經和長孫康寧談過,聯合商會將不惜一切代價籌備錢糧,幫助虎烈軍平定東南。另外,我和宇文虛中、吳敏也仔細算了一下,按照東南各州縣的財賦狀況來推算。大軍只要渡江成功,必定可以從兩浙和江南兩路獲得大量財富,這些財富不但可以支撐南征大軍持續作戰,還能進一步緩解朝廷的財政危機。」

「聯合商會真的還可以拿出錢來賒貸給朝廷?」無顏搖頭說道,「按照長孫康寧的辦法,聯合商會這次拿出來的錢財最多只能維持南征大軍半個月的開支,半個月後,就要靠大軍一路擄掠了,這太危險了,根本無法確保南征大軍龐大的軍需需求。」

羅思南微微一笑,從懷里拿出一份文卷遞給了無顏,「這是長孫康寧剛剛給我的,你仔細看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