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十四章 東進、南下

作者 ︰ 猛子

初八日,岳飛接到斥候急報。一支東南叛軍從應天府登船,正沿著汴河南下,顯然是趕赴江淮戰場。

折可存和他的三萬大軍不但在江淮支持下來了,而且終于達到了目的,迫使江寧從應天府調兵南下,這說明江寧在無力圍殺折可存的情況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應天府,轉而集中主力戍守江淮防線。

岳飛非常擔心,心情馬上就差了,南下的念頭更為急迫。王淵安慰他,認為折可存在江淮的處境遠比岳飛想像得要好。

「辛興宗和苗傅曾經說過,應天府的主力都在他們手上,如今這些主力全部轉投長安,而張浚目前所擁有的十幾萬軍隊,基本上都是這兩年招募的新兵,戰斗力有限,尤其缺乏大戰的經驗,和折可存那三萬精銳之師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接著,王淵又給岳飛分析江寧不得不從應天府調兵南下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江寧朝廷的整體戰略是被動防御,這和江寧朝政被以童貫、張邦昌為的保守派大臣所把持有直接關系。這些人把持朝政,主要目標不是北伐,不是收復國土,而是偏守東南。策略上的錯誤導致江寧在兵制上沒有任何實質性改進,繼而導致東南軍隊雖然人數激增,但戰斗力沒有任何提高。這從折可存帶著三萬軍隊南下,在江淮打了兩個多月,而東南叛軍卻一籌莫展,最終以放棄應天府為代價,從淮河北部前線調兵南下圍剿就能看得出來東南叛軍的實力。

「以東南叛軍這樣的實力,即使在人數上遠遠過了折可存的軍隊,但想圍殺折可存卻難如登天。」王淵最後說道,「以我的判斷,現在江淮形勢肯定非常混亂,有錢有勢的人紛紛渡江南逃,軍心、民心皆已瀕臨崩潰,應天府的大軍即使到了江淮,也無法力挽狂瀾了。」

岳飛背負重壓,像王淵這樣的安慰對他來說毫無意義,好在他的運氣非常好,中原大戰已經臨近尾聲,虎烈軍很快就能全殲山東金軍,而河北金軍已經撤了,虎烈軍很快就可以進行南下作戰了。

這天,山東金軍瘋狂突圍,完顏撻懶在北線戰場,屋里海在南線戰場。都指揮各自的軍隊猛烈攻擊,試圖殺出一條血路,但虎烈軍太多了,任何一個方向都擁有絕對優勢,金軍的攻勢被完全遏制。

這天晚上,岳飛和王淵仔細商議後,決定向長安報捷,並提出收復山東和南下江淮的作戰策略,請朝廷盡快予以批準。

初九日,金軍支撐不住了,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將士傷亡嚴重,體力不支,崩潰在即。

當夜岳飛下令,初十日,集結主力,先行圍殺東線奚軍。

二天,虎烈軍主力四面攻擊,激戰四個時辰,全殲奚軍。斬六千余級,俘虜一萬余人,十幾名奚軍高級將帥被殺,主帥屋里海被擒獲。

十一日,虎烈軍稍作休整,所有軍隊都聚集到了北線戰場。

岳飛把楊可世的軍隊也拉上了戰場。楊可世抵達開封後,就地駐扎,與贏秦指揮的虎烈五軍、八軍組成了一道堅實的戍守開封的防線。當時開封城里所有的軍隊都被岳飛調到了宛亭戰場,開封就是一座空城。如果河北金軍從滑州方向渡河攻擊,贏秦的軍隊一旦被突破,開封就完了,宛亭戰場上的虎烈軍主力就是月復背受敵,所以楊可世率軍抵達開封後,開封的防線才算穩固了。

楊可世率軍從蘭州千里迢迢而來,總不能讓將士們空手而回,因此他三番兩次向岳飛請戰。此刻大局已定,岳飛理所當然要給他們建功的機會,所以主動下令,請楊可世參加最後一戰的攻殺。

十二日,虎烈軍動了最後一擊,二十多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同時進攻。兩個多時辰後,北線金軍全軍覆沒,斬五千余級,俘虜一萬余人,金軍部分高級將領戰死,完顏撻懶和霍石等人則擒獲。

十三日,岳飛在都統司召集各軍主帥,宣布收復山東和南下江淮的作戰策略。

中原的仗打完了,預期目標全部實現。接下來,就要乘勝攻擊,馬上收復山東,同時以最快的度南下江淮。

這個策略早在長安要求岳飛攻佔山東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所以攻打山東的計策其實不需要得到朝廷的特別批準,岳飛之所以要奏請,主要還是為了南下江淮。

「攻打山東的軍隊三天後就出。」岳飛站在地圖前面,面對眾將,緩緩說道︰「王留守負責率軍收復山東,我則率軍南下,先打應天府,然後渡淮作戰,與折可存會合後,直殺長江北岸。」

孫革接著解說具體部署。

開封由駝帥贏秦留守。田復的虎烈五軍、王彥的八軍、劉光世的三十軍、楊可世的兩個軍留在開封,鎮戍中原。

辛興宗、苗傅、王德、酈瓊、劉豫五個人的軍隊隨王淵攻打山東。高寶龍的渤海軍、王大忠的殿前軍和盧俊義的七軍、做為東進主力,直接听命于王淵的指揮。

王貴的兩個軍、宋江的兩個軍、林沖的兩個軍、韓世忠的兩個軍,王玶的兩個軍,胡立濤的射糧軍、阿巴頓的虎烈二軍,方進的虎衛軍隨同岳飛南下,攻打江淮。

「在未來的三天,各軍就地休整,以俘虜補充傷損。補充不足的,則在後續戰斗中繼續以俘虜補充。」

孫革話音剛落。大帳內頓時沸騰起來,各軍將帥們非常興奮,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他們知道大軍馬上要打山東,但沒想到岳飛這麼快就要打江淮,按這樣的度連續攻擊,今年冬天或許就可以渡過長江,殺進江寧了。

岳飛揮手示意眾將安靜一下,「南下選鋒軍由羅蘭統率,方進的虎衛軍、阿巴頓的二軍、張憲的十軍、傅秀國的十二軍和張俊的十五軍隨其先行南下,即刻攻打應天府。」

眾將轟然領命,士氣如虹。

十三日。中原大捷的消息傳到長安,長安為之轟動。

這是一個空前的勝利,對天下格局的展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岳飛更是聲名大震,再也沒有人懷疑他的軍事才能了。

漢王府的氣氛非常好,王妃羅思南喜笑顏開,宰相李綱、副相黃涉、樞密院的董小丑、劉延慶、折可求等宰執大臣也是笑容滿面,大家坐在一起,一邊听大帥府長史原野講述宛亭大戰的經過,一邊看著地圖,想像著山東、江淮盡數收復的美好前景。

「岳飛、王淵先在雍丘戰場擊敗東南叛軍,辛興宗、王德率八萬大軍投誠,接著在宛亭戰場又全殲山東金軍十一萬人馬,並圍殺兩萬河北金軍。至此,山東金軍已經所剩無幾,山東之地唾手可得。為此,岳飛和王淵提議,把大軍一分為二,一部東進,收復山東,一部南下,攻打江淮。」

原野說到這里停下了,看看羅思南,又看看坐在對面的幾位宰執大臣,現大家神情興奮,並沒有流露出任何反對的意思,于是繼續說道;「攻打山東,在我們預定計策之內,動中原大戰的目的就是要攻佔山東,而攻佔山東的目的則是為了南下攻打江淮。本來是兩步走的策略,現在要改為同時進行,這對朝廷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主要難度在于錢糧的籌集。」

「岳飛和王淵在信中也說到了錢糧的事。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女真人在山東殘酷搜刮,山東百姓貧困。大軍攻打山東,如果一路縱兵擄掠。不但會讓百姓更加困苦,對我們收復山東也極為不利。為此,岳飛建議即刻南下打江淮。江淮富裕,打下江淮後,可以用江淮的錢糧支援山東,同時,也能解決一部分軍資,可以有效緩解朝廷在這方面所承受的重壓。」

原野詳細述說了馬上攻打江淮的理由和一些有利條件,做為大帥府的長史,他建議朝廷同意這一奏議,並請皇帝即刻下旨。

「你們有什麼看法?」羅思南問道,「如果大家都同意岳飛的奏議,那就奏請皇帝下旨。」

李綱先表示贊同。這一仗最初他是不同意打的,各種條件都不具備,但羅思南非常強硬,甩開議事堂,堅決支持樞密院動中原大戰,結果她成功了,她的個人威望也因此大漲。如今形勢一片大好,沒有理由不支持,再說收復了山東和江淮,朝廷實際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大,財政上也能得到改善,而距離中土統一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

「岳飛在策略上沒有問題。」董小丑說道,「但他太急了,他應該稍稍喘口氣,最起碼要把投誠過來的十萬軍隊整編了,否則這就是一個隱患。」

「劉豫的山東軍隊人數少,不足為慮。」黃涉也在擔心這事,看到董小丑主動提及,隨即也說了自己的看法,「辛興宗、苗傅、王德、酈瓊四個人的軍隊必須盡快整編,這件事不能拖,越快越好。」

羅思南黛眉微皺,稍加沉吟後,目光轉向了劉延慶。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