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十九章 另闢?徑

作者 ︰ 猛子

「隨著一統大業的逐漸成功,疆土越來越大,百姓越來越多,國家越來越穩定,那麼整體財富就會逐漸增加,只要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財富也就會不斷積累增多,這積累的部分隨即可以拿來填補前期的利益受損者。」李虎解釋道,「我們現在把各地的巨商富賈請到一起共商國事,其實說白了就是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預期,用這個未來預期的利益來打動他們,說服他們參加到統一大業中來,將來,中土統一了,他們的利益水漲船高,朝廷給他們的未來預期也就兌現了。」

「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如果我用暴力手段,現在就可以擄掠他們,消滅他們,但這對我來說是飲鳩止渴,對他們來說是灰飛煙滅,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相反,如果雙方坐在一起,齊心協力,那麼就是互利互惠,是個雙贏的局面。」

李虎望著範直昌,問道︰「你說,我這個辦法能不能用?」

「當然可以。」範直昌想通了其中的關鍵,當即表示贊同,「雖然短期內,我們的財經制度改革可能會部分違背變革原則,但統一大業完成後,我們可以再想

辦法把它糾正過來,總之,在財富總數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我們肯定能想出辦法來,以確保國家和普通百姓利益,同時也盡量滿足巨商富賈的利益。」

李虎苦笑,「這一路上,我們都在商議這個問題,但黃副相一句話把它說死了。」

「什麼話?」範直昌驚訝地問道,「我覺得這個策略非常好,可以確保我們迅解決財政危機,以最快的度實現統一大業。」

「財經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抑兼並’和‘不抑兼並’。當年王荊公變法,核心原則就是‘抑兼並’,而溫公反對變法,最大的理由就是‘不抑兼並’,兩者都有儒家理論為基礎,王荊公甚至為此注疏解經,創建了新學。新關學在這一點上采用了中庸策略,其實說白了,我們在有意回避這個核心問題,但一旦采取了我剛才所說的策略進行財經制度改革,那麼很顯然,整個財經制度的改革必然傾向于‘不抑兼並’,因為很簡單,這些巨商富賈的背後都有官僚階層的支持,有的就是官商一家,他們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改革必須觸及到他們的利益,而當年

這些人正是變法的堅決反對者。」

「整個財經制度一旦傾向于‘不抑.兼並’,那麼我們的變革就會走上元佑黨人的保守之路,不但無法提高國家的賦稅收入,更有可能重蹈大宋積貧積弱的覆轍。」

範直昌沉思不語。

李虎停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繼續說道︰「大宋積貧積弱,是因為制度問題造成了三冗弊端,現在我們顛覆了大宋基本國策,正在修改官制、兵制和賦稅等一系列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冗兵、冗官和冗費問題,但軍隊要養,官僚要養,僧尼寺觀等基本費用要調撥,這樣一來,財政危機還是無法解決。」

「王荊公變法之前,財政危機凸顯,故有範仲淹的慶.歷新政,其後荊公變法,到了蔡京手上,更是掃除了一切變法障礙,但最終變法還是失敗了。變法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麼說,元佑黨人反對的理由還是非常充分的,那就是新政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百姓利益,當然,也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里的官僚和商賈們的利益。」

「現今亂世來臨,大宋分裂,百廢待興,正是變革的最.好時機,一些基本國策可以憑借強悍的武力進行修改,但是,到了核心的財經制度改革,則問題依舊,我們面臨同樣的難題,不管如何變革,不外乎走上兩條路,要麼以‘抑兼並’為基礎,要麼以‘不抑兼並’為基礎。走‘不抑兼並’的路,財政危機必須出現,走‘抑兼並’的路,必然損害百姓利益,兩條路都不利于王國的穩定,無法實現國強民富的終極目標。」

李虎嘆了一口氣,還想說下去,卻被範直昌打斷了。

「總帥應該換一個思路考慮這個問題。」範直昌說.道,「我大宋從澶淵之盟後,經歷了百多年的和平,人口激增,達到驚人的一個億,而土地卻沒有增加。土地沒有增加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我大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或者黨項人分裂,造成國土減少,還有其它一些諸如氣候變化、黃河改道導致出現大量黃泛區等等原因,總之,中土到了我大宋一朝,人口增加了,土地卻沒有增加。」

「土地沒有增加,.人口增加了,那麼人均佔有的土地數量就減少,而本朝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就是允許土地私有買賣,這就造成了土地兼並,出現了大地主,而無田可耕者越來越多。」

「本朝鼓勵營商,取消了對商貿經營的一系列限制,提高了商賈的地位,這和歷代王朝重農抑商的政策完全相悖,使得本朝的商貿空前的繁榮,歸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多地少。大量的無田可耕者需要生存,那麼手工業就是一個出路,營商也是一個出路。手工業達了,作坊多了,各種各樣的物品也就多了,大量的商賈也就應運而生,而商賈的增多,商貿的達,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的展。本朝商稅最高的時候曾佔據總賦稅收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見我朝商貿的繁榮。」

李虎听到這里,忽然問道︰「商貿要繁榮,離不開農業和手工業的達。大宋的土地可以保證一億人口糧食的需要?」

「可以保證,這得益于耕作技術和農業器具的改進,同時麥稻兩熟制也逐步普及,北方旱作農業的展也越來越成熟。農業

的精耕細作導致畝產大量提高,兩浙地區有些地方的水稻畝產甚至達到了六、七石。糧食產糧的提高,使得人口增多有了保障,同時也促進了手工業和商貿的進一步繁榮。」

李虎大概明白了範直昌的意思,「在你看來,朝廷財賦收入的增加,要從田租轉到商稅上,是嗎?」

「對,所以我說總帥的財經制度變革的思路是正確的,我來找你,就是想對你說這番話,不過你已經有了具體的對策,而且馬上就能產生效果。」範直昌笑道,「而我,也有一個對策,不過現在無法產生效果,但將來絕對可以讓中土的商貿更加達,讓朝廷的商稅成為賦稅收入的主要項目。」

「你繼續說。」李虎來了興趣,急忙催促道。

「本朝的經濟模式就是男耕女織,但因為人多地少,很多人隨即從事種植諸如菜、花、藥、漆、果、甘蔗等作物,使得農作物大大豐富,但不管怎麼說,農業是根本,本朝九成以上的人口還是男耕女織。糧食多了,布多了,其它農作物多了,商

貿達也就成了必然,久而久之,本朝的財富也就越來越多,並逐漸集中到一部人手上,比如達官顯貴,巨商富賈,這些人生話奢侈,但本朝的奢侈品遠遠滿足不了這些人的需要,于是很大一部分財富被埋到了‘地底下’。財富不流動,錢就生不了錢,而這顯然制約了經濟的展,也讓朝廷的商稅受到了損失。」

「進一步擴大商貿?」李虎問道。

「決定商貿達有幾個決定條件,比如農業和手工業達必須達,比如政策要支持,另外一個就是要擴大商貿對象,商貿若想達,不能只停留在中土,要走出去,要到更遠的地方進行商貿活動,要讓更遠地方的商賈到中土來交易,這樣商貿才能空前繁榮,朝廷才能征收到更多的商稅。」

李虎腦海中頓時冒出幾個字,「絲綢之路?」

「對。」範直昌笑道,「還有茶馬古道,還有海運,這些都是促進中土商貿進一步達的最好途徑,但是,因為黨項人佔據了河西走廊,吐蕃人封鎖了茶馬古道,本朝因為

國力原因導致海上貿易也不是很達,從而大大影響了本朝商貿的展。如果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奪回了河西走廊,擊敗了吐蕃,平定了東南,那麼我們可以重建絲綢之路,恢復茶馬古道,迅展海上貿易,那相信本朝的商貿將獲得騰飛,而本朝的商稅收入也將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更重要的,此策沒有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相反,它大大促進了本朝國力的展,解決了財政危機,積累了財富,一舉解決了困擾本朝最大的財政問題。」

李虎怦然心動,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條金光燦爛的大道。

另闢?徑,展商貿,這或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本朝的財政危機。正如範直昌所說,本朝人口多,土地少,無論想什麼辦法,土地的產出總是有限,靠土地和糧食來解決一億人口的生存問題,顯然太難了,必須另想辦法增加財富,而利用達的手工業來支撐商貿,利用達的商貿來增加財富,顯然是一個可以嘗試的策略。大宋鼓勵商貿,繼而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吃飯問題,增加了賦稅收入,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經驗,完全可以借鑒展,而展的方向就是走出中土,把商貿向更遙遠的地域拓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