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十六章 欲速則不達

作者 ︰ 猛子

「長安的事怎麼樣?」李虎忽然低聲問道,「可有遺漏之處?」

「大宋分裂,父子兄弟相殘,國祚凋零,山河破碎,皇帝痛苦不堪,憂郁成疾。」黃涉一臉悲戚,「本月皇帝突聞黃河決堤,生靈涂炭,病情陡然加重,雖經御醫全力救治,奈何天不遂人願,終于撒手西去。這是大宋之不幸,中興大業更是因此遭受重挫。」

李虎用力點點頭,拍拍黃涉的手臂,想說什麼,但終覺多余,于是又重重拍了兩下,仰身靠在軟墊上,閉上了眼楮。皇統的事順利解決了,自己王霸天下的最大障礙去掉了,接下來的事就是要把皇權全部控制在手。

「宰相離開洛陽之前,對後事可有考慮?」

「按照慣例,未成年的太子繼位,則由皇太後攝政,待皇帝加冠禮之後親政。」黃涉說到,「今幼主三歲,理所當然由皇太後攝政。」黃涉看了李虎一樣,目露不屑之色,「王太後的家人都隨老皇帝逃到東南去了,她沒有可以倚仗的外戚,再說,大宋律嚴禁後宮、外戚和宦官干

政,即使王太後的家人回到了長安,他們也休想進入中樞。」

「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李虎冷笑,「童貫、梁師成、楊戩之流算不算閹宦干政?」

「此一時彼一時。」黃涉說到,「老.皇帝之所以重用童貫、梁師成等內侍宦官,也是迫于無奈,是被蔡京一幫文臣逼出來的。蔡京一黨把持朝綱,皇權受到嚴重威脅,老皇帝沒有可以信任的外官,只好用內侍來制衡蔡京一黨。事實上老皇帝這一手的確起到了作用,童貫和蔡京斗了二十多年,屢次擊敗蔡京就是例子。童貫的背後如果沒有老皇帝的支持,他能斗敗蔡京?」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禍根就是.黨爭,就是元佑黨人案,始作俑者就是老皇帝和蔡京,假如老皇帝繼續稟乘前朝兩黨共同執政的局面,假如蔡京能夠容忍元佑黨人的存在,那麼就不會出現閹宦干政的事。假如沒有閹宦干政,假如元佑黨人繼續執政,那麼在黨爭延續的情況下,國策不至于矯枉過正,蔡京也不會只手遮天,而大宋也不至于在瞬間崩潰。」黃涉說到這里嘆了口氣,「在朝堂之上待久了

,受到大宋文臣沮喪和反思情緒的影響,我現在也常常為大宋的敗亡而扼腕嘆息,常常在反思,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國策應該如何改變,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呢?」

「我現在需要獨攬權柄,而不是.反思大宋敗亡的教訓。」李虎對黃涉的東拉西扯有些不耐煩了。

「總帥,我現在正在告訴你宰相和一幫大宋文臣們.在皇帝駕崩後,如何處理後事,如何保證皇權順利交接的思路。」黃涉正色說道,「總帥難道沒有听懂我的意思?」

「你什麼意思?」李虎的臉色頓時冷了下來,「李綱和李.復那幫人打算在朝堂之上再搞個黨爭?讓虎烈黨和大宋黨互相制約、互相攻擊?」

黃涉想了片刻,微微點頭,「總帥這樣理解也可以.目前變革勢在必行,我虎烈人要顛覆大宋律制,而大宋人則堅持在現有律制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簡單一點說,就是我虎烈人在變革上非常激進,而大宋人在變革上趨于保守,兩黨在變革上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和策略必然導

致激烈的爭論,繼而導致在權力上的爭奪。」黃涉指指李虎,「總帥現在獨攬大權,大宋人在權力斗爭上明顯落于下風,為此他們要不惜代價保護皇權,利用皇權來抗衡和遏制總帥的權力,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變革遵循他們的思路來進行。」

「這種想法歸結.到此刻的皇權交接上,就是太後攝政,宰執大臣共同輔政。」

「共同輔政?」李虎面如寒霜,臉頰上的肉劇烈抽搐著,強自按捺于內心的憤怒,「這是李綱一個人的意思,還是除我們幾個外,其它宰執大臣共同的意思?趙明誠也是這個意思?」

「董帥、柴中書和你一直在中原,羅帥在代北,十位宰執有四位不在,我一個人的力量太過薄弱,當然無力阻止他們。」黃涉憤怒地說到,「李綱、李復和劉延慶、折可求等西北人聯手與你抗衡,實力還是不容小覷。僥幸的是,皇帝突然駕崩了,否則等你把中原的事處理完了,再回到長安,有些事恐怕就難辦了,即使你有強悍的武力,也不得不向他們妥協,畢竟天下三分,你需要一個穩定的朝廷和地方,你能不妥協嗎?」

李虎慢慢眯起眼楮,兩道帶著凜冽殺氣的目光落在黃涉的身上,讓跛子情不自禁地打了個冷戰,背後霎時冒出一層冷汗。

「你的意見呢?」

「欲則不達。」黃涉唯恐激怒李虎,十分小心地說到,「黃河決堤,導致我收復河北之計完全失敗,天下三分之格局就此形成,此刻正值皇帝駕崩,新皇繼位,朝堂和地方無不惶恐之時,如果總帥強行攝政,過早暴露吞噬大宋之心,勢必會引起大宋人的強烈不滿,繼而叛亂迭起,對我十分不利。」

李虎臉色稍緩,沉默不語。

黃涉看到李虎沒有暴怒,膽氣略壯,于是繼續說道︰「自大宋分裂開始到現在快一年了,在基本國策上的變革基本順利,政經制度上的矯正也頗有成效,但更多的問題正在暴露並嚴重制約著展,其中基本國策和中央官制的沖突,中央機構職能和地方機構職能的沖突正在加劇,而這些直接關系到王國的穩定和國力的

恢復,所以,中央權力斗爭要盡力控制在一個可以允許的範圍內,要把皇權和相權、政權和軍權、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分配合理化,以適應當前形勢,在確保穩定和展的前提下,把它們引向正確的變革道路上,從而逐步完善,形成一個符合我們利益的、有助于王霸大業,有利于天下一統的嶄新律法。」

李虎沉思良久,接受了黃涉的建議。

變革要符合形勢的展,王霸大業更需要一個穩定而堅固的朝廷,為了控制權力而犧牲穩定的內部局面顯然與大業展背道而馳,一切都要以符合大業展為前提,否則敗亡在即。

從這一天夜里開始,李虎把董小丑、黃涉、柴雲和折可求召集到一起,具體商議展策略。

李虎想了很久,還是決定把折家拉到自己的利益團體里。折家從與虎烈府結盟那一天開始,就把自己的利益和李虎的利益捆到了一起,雖然這幾年雙方的關系屢有波折,

但總體上還是緊密合作,沒有生直接沖突。

從長遠來看,李虎需要折家的力量,折家在西北的勢力不但有助于李虎穩定西北,更有助于李虎在北方的展,人為的把折家排除在虎烈利益團體之外,顯然不符合虎烈團體的利益。

李虎為此和折可求長談了一次,雙方開誠布公。李虎把自己王霸天下的目標直接說了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李虎要鏟除一切阻礙,折家如果願意加入虎烈利益團體,那麼大家就精誠合作,反之,李虎直言不諱,到了雙方沖突激烈的時候,我不會手軟,該殺的一定要殺。

折可求沒有選擇。在這之前,他和李綱、李復、劉延慶、趙明誠、張孝純曾不止一次坐在政事堂里討論過大宋的未來,在天下三分格局中,繼續延續趙氏大宋的國祚顯然不現實,但趙氏大宋統治中土一百六十多年,突然之間推翻趙氏大宋也不現實。當年曹操挾天子而號令天下,二十多年都不敢篡僭,直到他死後才由兒子推翻了四百多年的大漢國祚。今天的李虎若想代宋自立,沒有二十年也要十年,而且在這之前他要統一中

土,實施中興策略拯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土百姓,否則他沒有成功的機會,但是,李虎有耐心等待十年甚至二十年?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

折可求面對李虎的坦誠,十分感動,也是實話實說。就李虎的目標而言,統一中土是其王霸天下的前提,在沒有統一中土之前,沒有滅亡東南宋廷之前,李虎若想吞噬大宋國祚,條件不成熟,極有可能引更大的內亂,給中土造成更大的傷害。

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三國,曹魏最終未能統一中土,統一大業由司馬氏的晉完成,司馬氏則是在滅亡東南吳國後形成統一。比如南北朝,宇文氏的北周最終也是未能統一中土,而是由楊氏的大隋完成,大隋也是在滅亡東南的陳國之後形成統一。趙氏大宋的統一也是可以借鑒的,統一大業最終也是滅亡東南的唐國而形成。

折可求的意思和黃涉的差不多,希望李虎不要著急,不要乘著這個機會馬上吞噬大宋國祚,這時候吞噬大宋國祚,等于把自己推到了大宋人的對立面,會成為眾矢之的,中土會更亂,分裂的時間會更長。也正因為如

此,李綱、李復、趙明誠、劉延慶、張孝純等人才聯合起來,抗衡李虎,阻止李虎奪取大宋國祚。

「不管是為了中土百姓,還是為了大帥本人的王霸大業,當前都不是奪取大宋國祚的最好機會。」

李虎本來就沒有即刻奪取大宋國祚的意思,這個要求他當然可以答應,于是雙方達成約定,只待李虎統一了中土,折家就不遺余力幫助李虎建立王霸大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