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四十八章 步步緊逼

作者 ︰ 猛子

當前這種形勢下遷都,意味著什麼,就連一個最普知道,而它所產生的影響,它對這個王國所造成的沖擊,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柴雲認為,在不到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沒有理由遷都,而汴京的絕大多數文官士大夫們也抱著同樣的想法,比如宰相張邦昌、副相宇文虛中,樞密副使折彥直——

大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嗎?顯然沒有,最起碼現在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證明這一點,而年初之所以有大臣提議遷都,那是因為金軍包圍了汴京,而極力主張遷都的大臣現在基本不在了,他們或被判定為奸,或被趕出了京師。很明顯,遷都和議和一樣,如果說議和是投降賣國,那遷都就是逃跑,兩對王國都會造成沉重打擊。

李虎堅決要求遷都,汴京理所當然認為他要控制皇帝和朝廷,他沒有決心擊敗金人,他無意忠誠于大宋。

雙方撕破臉,就是基于這種認識和理解,而李虎本人的想法卻遠遠超過這個範疇,他認為大宋當前無法阻擋金國的入侵,即使虎烈軍加入到河北戰場,也無法扭轉整個戰局。

「金軍肯定要越過黃河,要和我們中原。」

李虎的遷都理讓柴雲非常吃驚,「總帥在洛陽的時候,對擊敗金軍不是很有信心嗎?」

「當時我認為,西北軍不會:受重挫童貫也會堅持下來,並想方設法募兵擴軍,朝廷更會積極采取變革措施以挽救崩潰的財政,但是,到目前為止,形勢失控的速度越來越快,不要說汴京無力自救就連我們都束手無策。」

李虎濃眉深,憂色重重,「現在,西北軍在河北戰場損失七萬余人,雖然種師道、折可求、楊可世、王淵手還有大約十萬兵力,但士氣沒了底打沒了,現在對于他沒來說,要之務不是阻御金軍而是生存,既不能讓童貫吃掉,更不能讓我白撿了便宜,所以我們和西北軍聯手作戰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靠我們虎烈軍,根本無法擊敗金人。」

「西北軍遭受重創的同時,童貫卻有全力擴軍,反而暗中籌劃遠走東南,他放棄了,為什麼?很簡單是畏懼我,也不是我虎烈軍太強勢而是汴京政局混亂,財政崩潰即使有通天徹地的本事,也無法力挽狂瀾了他唯一保住國祚的辦法就是帶著皇帝到東南重建大宋,力保半壁江山。」

「汴京兵變後,內憂外患更嚴重,但朝廷沒有任何做為,甚至沒有拿出一套變革措施,而金軍則呼嘯而下所向披靡,這時候,大宋如何對抗金國?贏得戰爭,不僅僅需要軍隊,需要穩定而齊心的朝廷,更需要財政,但偏偏大宋的軍隊嚴重不足,朝廷紛爭不止,財政更是完全崩潰,請問這時候大宋拿什麼擊敗金國?」

柴嘆了口氣。承認李虎地說法。今日大宋地確沒有招架之力。

陽地時候。在和趙明誠、李清照探討變革策略地時候。李虎和柴雲等人並沒有意識到西北軍會遭受如此驚人地重創。所以虎烈府地重點是控制朝廷。是實施變革。但河北戰局地全面崩潰。讓李虎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新思考挽救之策。

李綱顯然是一個眼光獨特頭腦清醒而深謀遠慮地人。他雖然主戰。但還是第一個提出了遷都之議。遷都符合虎烈府地利益。正好也給了李虎一個全新地思路。所以李虎極力贊成。並把李綱請到元帥府。攜手共度難關。

「總帥。如果我們在河北戰場擊敗了金軍……」柴雲相信李虎能創造奇跡。他認為當前形勢並不像李虎說得那樣不堪甚至已經到了絕望地地步。

「一兩場勝仗根本扭轉不了當前地形勢。」李虎打斷了柴雲地話。搖頭苦嘆。「大宋財政崩潰了。國庫沒有錢。汴京拿什麼來支撐這場持久地戰爭?財政地崩潰來源于新政制度地錯誤。而要改變這個錯誤。需要一個穩定地局面。但現在無論是朝廷還是王國。都處在極度動蕩之中。根本沒有條件來實施新政策。」

柴雲想了一會兒。一籌莫展。找不到任何解決地辦法。地確很絕望。

「遷都能解決什麼問題?」

「遷都可以保住大宋國祚的延續,只要國祚還在延續,大宋人就能看到希望,就能凝聚在一起,克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勵精圖治,中興大宋。」

柴雲望著李虎那張大義凜然的臉,感覺很荒誕。這個人要奪大宋的國祚,但現在卻義正嚴詞,要戍衛大宋,看去忠貞不貳

了解他的人太多了,天子行營里的那幫君臣就絕對

金軍勢如破繡。

初九日,李綱、羅青漢奏報,金軍再次攻打城。

同日,岳飛、折可求、王淵奏報,金軍佔據信都城,由冀州而下,直殺永濟渠一線,清河告急。

同日,種師道奏報,金軍攻佔魏縣,抵達大名府。大名府告急。

皇帝再召宰執臣商議對策。

議和肯定要繼續,雖然目來看無法延緩金軍南下的速度,但皇帝和朝廷願意以土地換和平,志在投降賣國,而且還要利用金人來對付李虎,那議和的作用可想而知。

大名府肯定守住,否則戰火就要燒到中原,京師就要告急了,而能否守住大名府,不僅僅關系到皇帝和朝廷的利益,更關系到李虎的利益。就當前來說,李虎堅決要遷都,而遷都需要時間,所以李虎不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要在河北堅持到遷都完畢。

李虎還是那句話,遷都,馬遷,則虎烈軍就要撤到黃河以南,全力戍守京畿。

李虎沒有擊敗金人的信,也沒有守住河北的決心,他直言不諱地告訴皇帝和幾位宰執大臣,大宋的財政已經崩潰,即使從全國各地征調勤王之師,大宋也無法阻止金軍殺進中原,所以當務之急是遷都,是緊急下旨命令京東、京西、淮南各路募軍訓練、整修城池、儲備糧草,準備和金軍在中原持久作戰。

「在廷沒有拿出全新的變革策略,沒有一套完善地可以代替新政的政策,沒有有效的挽救和改善財政危機之前,大宋即使在戰場取得了短暫或局部的勝利,也無法迅速扭轉當前的不利戰局。」李虎非常肯定地說道,「大宋若想贏得這場戰爭,先需要財政的支撐,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武器和各種物資,我們就無法擊敗金軍,無法收復國土,無法中興大宋。」

帝和幾位宰執大臣被李虎說中了要害,一個個張口結舌,啞口無言。張邦昌本來還振振有詞,說大宋有足夠的實力擊敗金軍,只要李虎願意把所有的軍隊投到河北戰場,但李虎一句話就把他的謊言揭露了。

「從金軍圍攻汴京到現在,足足七個月了,在這七個月內,你們干了什麼?」李虎指著張邦昌、宇文虛中的鼻子,怒聲質問,「你們既然把大宋衰落的責任推給蔡京,推給新政,那你們為什麼不做出改變?為什麼還要繼續推行錯誤的政策?為什麼還要橫征暴斂進一步盤剝百姓,逼得更多人的揭竿而起、舉兵造反?」

「金軍不斷入侵,朝廷需要錢,需要更多的錢來支撐戰場所需,但國庫里沒有錢,這是事實。」張邦昌也生氣了,他是大宋的宰相,卻給一個漢虜指著鼻子罵,他無法忍受,「你告訴我,朝廷用什麼辦法才能解決財政危機?用什麼辦法才能阻住財政崩潰?」

「我是西北大元帥,我只管打仗,而你是大宋的宰相,這件事應該由你來解決,如果你自問沒有這個本事,解決不了,那你就辭職滾蛋,不要禍國殃民。」

張邦昌大怒,當即和李虎吵了起來。在他看來,一切責任都是軍隊造成的,如果軍隊在北伐的時候,一次性解決問題,如果軍隊能在金軍入侵之初擊敗他們,那麼財政就不會被戰爭拖垮,國庫就不會空竭,而變革也可以在一個安定的形勢下有條不紊地展開,但軍隊沒有盡到責任,屢戰屢敗,以致于把大宋活活拖垮了。

童貫一听不高興了。張邦昌這是轉移矛頭啊,把責任推給他了。北伐大軍的主帥就是童貫,而金軍入侵後主持河北戰事的也是他,仗打敗了,責任當然是他的,但財政崩潰和他有什麼關系?童貫當即跳了起來,痛罵張邦昌,你是蔡京的狗,你幫著蔡京推行新政,橫征暴斂,財政崩潰的責任就應該由你承擔。

「我支持遷都。」童貫罵完了,然後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遷都洛陽。」

皇帝一听,心領神會。金軍呼嘯而下,李虎為了保存實力無意決戰,準備放棄汴京,這種情況下他們還能繼續待在京畿?趕緊答應遷都,然後伺機遠走東南。

「朕接受李愛卿的奏議,遷都洛陽。」皇帝不顧張邦昌、宇文虛中和折彥直的反對,斷然做出了決定。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