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第三卷 一劍封喉 第十四章 國富?民富?

作者 ︰ 猛子

第十四章國富?民富?

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變革派和保守派的爭論焦點就是「國富」還是「民富」,就具體策略而言,就是「抑兼並」還是「不抑兼並。」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就是「抑兼並」。

歷來「抑兼並」者都有兩大理由,一是道義方面的,即削富益貧為的是百姓均平;一是財政方面的,即「利出一孔」為的是富國足用,其實際動機則多是出自財政理由,即通過經濟壟斷以充實國庫。

歷史上歷次大規模的抑兼並運動,都是在王朝財政危機的背景下發動的,而「抑兼並」的直接結果則是國家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的「汲取能力」極度膨脹,從而形成所謂「國富民窮」的局面。

從商鞅、桑弘羊、王莽直到王安石,都是打著平均主義的旗號來擴充國庫。

但貧苦百姓對這樣的「右貧抑富」毫不領情,他們紛紛投到富民那里去反抗官府,比如王小波、李順,還有宋江,都是富人,都是莊主帶領莊客造官家的反,所以說,多數王朝的崩潰都是朝廷「汲取能力」過分強化而使民間不堪忍受所致。

王小波、李順造反,其真實原因就是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之爭,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場反對統購統銷的大變亂。當時朝廷在四川設置「博買務」,實行博買政策,就是茶絲帛由官府統一購銷,官府低價強購,不賣給官府不行。這樣一來,茶絲帛商就賺不到錢了,農民賣的價格也很低。四川茶商茶農非常多,他們利益損失最大,于是就激起了四川茶農一致反抗。李順就是四川青城有名的茶葉販子。

宋江造反的原因是一樣的。朝廷增設了西城刮田所,西城刮田所是當今皇帝和蔡京等人搞出來地新政,一般老百姓只準有多少多少土地,其余的土地一律歸公,然後派出很多人去刮田,這些多余的土地、山林、湖泊統統收歸國有。

這個政策听起來也很不錯。但貪官污吏太多了,他跑到一個地方,你不給他賄賂,那你即使土地很少。他也說你是大地主,于是土改擴大化了。很多中農,甚至是下中農,因為賄賂太少。或者沒有賄賂,他就把你的土地給拿走了。當然了,如果你是大地主,有錢賄賂,他也不會沒收你的地。

宋江是梁山泊邊的一個莊主,因為梁山泊「公有」了,大家日子過不下去了,沒有活路了,于是造反了。而起因就是國家搜刮百姓,與民奪利。

類似于博買務。西城刮田所地國家搜刮機構現在很多。比如造作局、蘇杭應奉局造作局、蘇杭應奉局等等。它們在南方。是為搞花石綱而設地。

司馬光「不抑兼並」地道義理由則是所謂「官不與民爭利」。然而真地實行起來就大有奧妙了。

「官」與「民」是一對對立範疇。有雙重含義。「民」可以表示與國家或朝廷相對地私人或「臣民」之意。司馬光所謂「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即指此義。另外。「民」也可以表示與權貴勢要相對地下層平民或「庶民」、「下民」之意。

顯然。司馬光所謂「在官」實指在官府或「公家」。除此以外地一切私有財產。從平民百姓到權臣、貴戚和強藩大將之私有者。都算是「在民」地。也就是說。國家不與私人爭利。

他為什麼反對「抑兼並」?實際上就是害怕權貴與老百姓一同被「抑」。8而反對「官與民爭利」實際上是害怕國家妨礙了權貴地利益。因此他們常常公然要求凌駕于「齊民」之上地私人特權。也就是說。他們主張「不抑兼並」。說白了就是要求國家放手讓權貴們攫取私人財富。

如果說。「抑兼並」導致了「國富民窮」地話。「不抑兼並」地結果則通常是「國與民俱貧。而官獨富」。

什麼人稱之為官?權臣,貴戚,近幸,強藩大將……官富了,「上則府庫殫乏,下則民力窮悴。」其極端後果就是王朝崩潰,就是天下大亂。比如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就是典型地例子。

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抑兼並」導致權貴私家勢力惡性擴張,而「抑兼並」又導致朝廷「汲取能力」惡性膨脹,于是朝廷輪番用藥,在「抑兼並」與「不抑兼並」的交替循環中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直到危機日重而瀕臨崩潰。

看看本朝歷史,你就知道官與民為了爭奪財富,廝殺到了何種慘烈的地步。

自熙寧以來,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幾度易位,忽而「變法」,忽而「改制」,忽而「更化」,忽而「紹述」,忽而「建中」,忽而又「崇法熙寧」,來來往往,不亦樂乎,然而,大宋的危機卻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相反,越來越嚴重了。

自蔡京主政後,舊黨一派因「元黨人案」被鎮壓,至今沒有翻身,「新黨」因此得勢十幾年,大肆實施「抑兼並」之制。有人說「新法變質」,說王門後學如蔡京之流扭曲了改革的原意,其實,從王安石那種「人主擅操柄」、「取予皆自我」地「利出一孔」思想發展到後來西城刮田所、蘇杭應奉局式的「汲取」之政,本意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搜刮民財以充國庫,何來「變質」之說?

只是,以蔡京為首的新一輪改革同樣沒有化解大宋的危機,反而讓危機愈演愈烈了。行,「抑」與「不抑」交替試之還是不行?

說白了,「抑」與「不抑」表面上是經濟問題。實質上卻是個國政問題,深層次看,卻是儒學之爭。

自漢以後,「獨尊儒術」一直與「漢承秦制」互為表里,儒學已成為雜糅諸家的混合體,而純儒、純法都已消失。

王安石雖然師法商君、申韓,但更尊崇孔孟,他實際上是一位帶有法家色彩地儒,而司馬光的放任主張與其說源自孔孟,不如說更多地來自「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地黃老道家傳統,他可以說是帶有道家色彩的儒。所謂儒法斗爭,從漢代以後,已經演變為儒家內部的「法儒」與「道儒」之爭。

法儒主張「抑兼並」。就是要求強化朝廷的經濟壟斷,堅決制止所謂的「賤人」發展強大的民間經濟,道儒主張「不抑兼並」,反其道而行知。

這兩者的主張歸結到經濟政策上。就是法儒堅持「統制經濟」,而道儒堅持「放任經濟」,也就是自由經濟。把話說回來,王安石變法地根由是什麼?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大宋實行地是「放任經濟」,但由此造成了吏治**,「三冗二積」,繼而國力孱弱。當今皇帝主政後,以蔡京為相。再實新政,按道理用「統制經濟」應該可以充實國庫了,為什麼危機反而越來越厲害?

原因就是變法,變法導致政爭,黨爭。自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新舊兩黨互相廝殺。幾十年下來,大宋國庫不但沒有充盈,「三冗」等積弊卻發展到了極致,蔡京即使有通天徹地的本事,他也無力回天了。

為什麼官多?一是科舉取士越來越多。科舉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徑,你敢改?二是按照「恩蔭」法,恩蔭授官的人數量極大,這些人包括皇族宗室和大官僚的子孫、親屬、姻親乃至門客。這個你敢改?

本朝初年。朝廷內外官員不過數千人。到真宗朝。官員大約萬人。到了仁宗朝,增加到一萬七千人。到現在。你可以估算一下,大宋有多少官員。還有,正官以外等候官缺地人數同樣非常多,這些人也是拿俸祿過日子的。另外,受祿的宗室吏員有好幾萬人,不受祿而以貪污受賄為生的吏員更是不計其數。

本朝高、中級官員地待遇比較優厚,有俸祿、職田、祠祿、恩賞等。俸祿又分為正俸、添支、職錢、祿粟、衣賜,甚至包括隨從們的衣糧,等等,還有酒茶、廚料、薪炭、飼芻之給等。待遇最高的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貫,月祿粟百石,春、冬衣共賜綾四十匹、絹六十匹,冬綿一百兩,人的衣糧七十人,另外每月給薪一千二百束,每年給炭一千六百秤、鹽七石。這樣,一個高級官員一年的開支總有萬貫以上。

官多了,朝廷付出的不僅僅是俸祿和相關待遇,還包括他們的職務消費,這是一個無底洞。據估計,目前所有官員、官署,每年的開支大約在千萬貫以上。

至于「冗兵」,那就不要說了,禁軍加廂軍,一百多萬人,每年的軍費開始大約在四千萬貫以上。

如此同時,皇室地耗費也日益增大。真宗皇帝朝,舉行大享明堂禮的時候,一次就耗費一千兩百萬貫。至于當今皇帝,那就更不要說了,窮奢極侈,耗費之巨,難以計算。

蘇轍曾經在上奏中說過,本朝內有養官養兵的費用,外有給契丹、西夏人的奉贈,如今皇帝又給自己挖了個大坑來耗費其余。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變,國庫若想盈余,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而國庫之所以空虛,都是因為「三冗」,「三冗」問題不解決,根子不解決,這個危機永遠沒有扭轉的時候,但「三冗」又直接關系到國祚利益,皇帝利益,新舊兩黨的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兩派都不願意在這方面實施大地變革,于是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大家都拼命在經濟政策上做文章,試圖用更多的錢來解決問題,尤其到了蔡京手上,更是把「統制經濟」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事與願違,新政實施的結果和他那些前輩們的初衷根本就是背道而馳了。

至此,大宋內部的危機終于走到了足以威脅到國祚危亡的境地。

李綱說了很長時間,末了,問了一句︰「使相,這個理由可以嗎?」

李虎沉默良久,嘆了口氣,「西瓜已經爛了,還能吃嗎?」

李綱微微一笑,非常自信地回道︰「大宋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雖然樹根已經爛掉一半,但只要細心呵護,它會長得更加高大。」所實行的新法的繼承。

建中、崇法熙寧︰宋徽宗地第一個年號叫建中靖國,傾向性很明確︰「建中」就是在新舊之間不偏不倚,做到大公至正;「靖國」就是強調安定團結是壓倒一切地頭等大事。倘真長此以往,其後政局恐怕另是一番氣象,可惜他轉眼就改初衷。次年即改元崇寧,表明將崇尚熙寧之政。他與宰相蔡京盡管還打著新法的旗號,但所作所為,與熙寧新法已了無關系,誠如王夫之指出,王安石精心擘劃地新法「名存而實亡者十之**」。

人︰人即隨從。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