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龍騰 第009章 三峽建委副主任

作者 ︰ 雲無風

第009章三峽建委副主任

中央高干兼職多,蕭宸此番算是體會到了。

在遼安的視察結束後,他回到京城不過半個月,又去了一趟祥林,視察了華夏第一汽車集團、松原油田、恆春客車公司等大型國企,而後與祥林省委書記王昆和省長鄧建民就祥林的振興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對祥林的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王昆與鄧建民表示將充分考慮振興東北辦的建議,爭取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體制,早日實現祥林的振興。

而後,蕭宸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又趕去江東彭城視察和指導工作,彭城位于江東最北,緊鄰齊東,也是華夏著名的老工業基地,蕭宸這次去自然不是作為振興東北辦主任,而是以政務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身份去的。因為那個「等」字,所以不光東北,其實連東方市也算老工業基地,這個範圍很寬泛。

再回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六月底了。這期間,顧挽瀾總書記在講話中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著名方法論,「科學發展觀」隨即成為華夏**的重大戰略思想。

建黨節剛過沒幾天,蕭宸忽然又接到通知,被任命為政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而後沒半個月,他便以此身份參加了政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政務院總理、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文成璽主持會議。

8月底,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實現了正式下閘蓄水、永久船閘試通航和首批機組並網發電的三大目標,這標志著三峽二期工程的勝利完成。

亙古至今,峽江的水,從未這般寧靜;千百年來,峽江的人,從未如此激動。

6月1日,三峽大壩成功下閘蓄水,16日,五級船閘試通航,7月,三峽電站左岸機組進行並網發電前的緊張調試,截至8月30日,左岸4台發電機組陸續投入試運營……連日來,一連串振奮人心的喜訊從三峽大壩飛出。高峽出平湖,幾代華夏兒女魂牽夢縈的宏偉藍圖,終于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巍巍大壩,傲然矗立。百年夢想,十年建設,鑄就輝煌。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始發揮效益,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的又一巨大成果。她是華夏改革開放、不斷走向繁榮的見證,也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結晶;她凝結著眾多建設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凝集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血。

世紀夢想,科學決策。三峽工程研究論證時間之長,參加專家之多,涉及問題之廣泛,為新華夏大型建設項目中所僅見,充分體現中央幾代領導集體的科學求實精神。

萬里長江哺育了華夏民族千萬子孫,長江水患也困擾了華夏千百年。

1953年2月,「長江」艦甲板上。**指著滔滔東去的江水說︰「長江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第一大河,它脾氣好壞,對國家和全體人民利益關系極大,你們可千萬不能馬虎啊!」這天被召見的是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山。

**說︰「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就提到建三峽工程一事。我的老對手也請過美國人幫助建三峽,只是他沒有真心想建三峽,他的全部心思花在怎麼吃掉我**和華夏**人身上,所以他是注定搞不成的。」

1954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受災人口1888萬人,受災農田4755萬畝,3.3萬人死于這場災難。中南海中,一個一輩子「與天斗」的高大身影,在菊香書屋的小院里遙望南國,佇立許久……

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先後6次召見當時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山,都是為了三峽工程和長江水利建設問題。他曾對林山說︰「你看,你能不能找個人替代我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修三峽大壩?!」這雖是玩笑話,卻流露出領袖的憂慮與急切。

1958年南寧會議上,**正式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議題。

然而,夢想能否變為現實?中央組織專家進行了反反復復的研究與論證,其時間之長,參加專家之多,涉及問題之廣泛,為新華夏大型建設項目中所僅見。

1958年2月,周總理、蕭飛、李副總理率10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以及政務院有關部委和瀟北省的領導同志,逆流而上,就三峽工程實地考察。周總理說︰「我們要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從長江上中下游出發,以修建三峽大壩為主要工程,從根本上解決長江的防洪問題。」同年,黨中央通過了《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提出對三峽工程要采取積極準備和充分可靠論證的方針。此後,對三峽工程的研究工作又持續了20多年。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神州大地一片生機。1980年7月中旬,鄭南巡同志自渝乘船東下,途中視察了三斗坪壩址、葛洲壩工地和荊江大堤,听取了「長辦」關于三峽工程的匯報;抵漢後,又召集政務院其他領導人研究三峽工程問題。

1982年11月24日,鄭南巡在听取國家計委關于修建三峽工程以緩解電力緊張局面的匯報時表示︰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1984年,經過政務院16個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個科研施工單位、11所大專院校的專家、領導審查通過,黨中央、政務院批準了蓄水位為150米的三峽方案。三峽工程進入施工準備階段。

1986年,華共中央、政務院發出《關于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進一步擴大對三峽工程的論證。是年6月,政務院成立三峽工程論證委員會,對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進行重新論證。1988年11月,有400多名專家參與的論證工作全部結束。重新提出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總的結論是︰三峽工程對四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1989年7月21日,姜恩國當選為華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二十六天,就風塵僕僕地趕到長江考察。在從沙市順江而下的船上,他詳細听取了關于三峽工程的專題匯報;到了武城,又參觀了三峽水庫泥沙模型試驗。他表示︰三峽工程要爭取早日上馬,把幾代人的偉大理想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變為現實。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蓄水位為175米的三峽工程新方案。華夏民族吹響了三峽工程的號角,要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黨中央、政務院諄諄告誡︰確保工程達到一流質量,對人民負責,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中堡島,西陵峽中段的一個江心綠洲。1994年7月1日,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縱向圍堰的基坑開挖,在這里破土動工,從此,中堡島從地圖上消失。

在中堡島消失的地方,大壩天天在長高。2000年,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億立方米,月澆築量最高達55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月澆築量的世界紀錄。目前,左岸大壩已全線達到壩頂設計高程185米,右岸三期碾壓混凝土擋水圍堰已達到設計高程140米。

速度是效益,質量是生命。三峽工程的論證與決策,之所以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漫長歷程,是因為長江上這一永久性建築事關下游數千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千年大計,質量第一。因此,無論是準備階段的實驗,還是正式上馬後的施工,新華夏幾代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三峽工程的質量問題。

在成功地建造了三峽工程的「試驗大壩」———瀟北陸水水庫之後,**、周總理等又果敢決策,1970年12月批準了先行修築葛洲壩工程。由于工程采取「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的辦法,開工後暴露不少問題。但實踐證明,建葛洲壩工程,從各方面積累了經驗,是三峽工程最全面的實戰準備。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開工前夕,姜恩國同志考察完各項準備工作後,要求三峽建設者︰「一定要發揚奉獻精神,保質保量將三峽工程建設好。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一點都不能馬虎,戰勝一切困難,奪取最後勝利。」

在開工典禮上,陸展翼同志講話指出,一定要把三峽工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工程,要有第一流的現代化管理,第一流的文明施工,第一流的工程質量。

1997年大江截流之前,顧挽瀾同志在考察三峽工程時強調,要把工程質量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訓,切實把好材料關、技術關,不斷完善質量監督和保證體系,高水平、高質量地建設好二期工程。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任務圓滿完成。

1998年12月,兼任政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任主任的洪定邦到三峽考察時強調,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于泰山。他還告誡說︰任何一點馬虎都會遺禍子孫。

1999年,為了確保三峽工程質量,政務院三峽建委決定組建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穎任組長、兩院院士張光斗任副組長,每年兩次到工地檢查工程質量。同年,還成立了三峽工程稽察組,對三峽工程資金運作及安全生產進行稽察。

今年(2003年)5月27日,三峽二期樞紐工程驗收通過。5月29日,在政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新任政務院總理、政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三任主任文成璽說,千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要繼續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一切服從質量,務必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精益求精。要強化質量管理和監督責任制,切實落實各項措施,確保三峽工程達到一流的質量,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移民百萬,世界難題。定政策,斥巨資,走開發性移民之路,黨中央政務院時刻牽掛庫區人民。

石寶寨邊上的那座老鎮,已搬遷復建。2000年底,鎮子里的人還在談論著移民的事。被時間打磨得潤滑的街石,古色古香卻顯破舊的房檐,賣茶葉蛋的老婦人,打著手機、笑得燦爛的青春佳麗……當時記者拍攝的情景,如今全不見了。當地的一位居民頗為開心,沖前去采訪的記者說︰都搬到上面去了,那邊房子修得漂亮,街道也氣派!熱情淳樸的民風一同搬到上面去了。

三峽工程175米蓄水線,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涉及瀟北省、東川市的20個縣(市),涉及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受淹沒或淹沒影響的工礦企業1599家,水庫淹沒線以下共有耕地2.45萬公頃。三峽水庫移民安置的總人口將達113萬人。

移民歷來是世界難題,三峽庫區移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建設工程。任務艱巨、千頭萬緒。然而,黨中央、政務院始終把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掛在心頭。早在工程開工之前,相關方面就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水庫移民試點工作,動用資金2.37億元。在試點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開發性移民方針。這是確保三峽水庫移民順利進展的根本保證。

1994年10月,姜恩國一行乘「巴山號」船,離東川,經烏陵(前文第一卷有述,此時烏陵縣委書記為陸雲來),過萬縣,下秭歸,到宜盛,先後察看了三峽水庫淹沒區、移民安置開發點和大壩施工現場三斗坪。姜恩國強調,三峽工程移民任務很重,要堅持開發性的移民方針,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以縣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工程建設、移民工作和庫區發展要通盤考慮,協調進行。

2002年10月,顧挽瀾同志風塵僕僕到東川考察,他冒著濛濛秋雨,專程前往豐都縣考察三峽庫區移民遷建情況。他對當地干部說,移民工作是關系廣大移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快移民遷建進度,確保三峽工程二期移民目標如期實現;另一方面,要加快庫區經濟發展,幫助移民群眾廣開致富門路,正使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伍家安在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期間,非常重視移民工作,他強調,一定要做好移民搬遷安置工作,要正確把握移民心態,有針對性地做好外遷移民思想政治工作,確保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確保三峽庫區和安置區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庫區移民中的「兩個調整」是與時俱進的重大舉措。1999年5月20日,洪定邦總理深入庫區調查後指出︰移民建設要走建設和環境保護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隨即,政務院對移民政策做了兩個重大調整︰一是加大庫區移民外遷安置力度;二是加大庫區工礦企業搬遷和結構調整力度,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重組。從1999年到2002年的3年時間,三峽庫區外遷移民14萬人,2003年又決定增加外遷安置2.53萬人,三峽外遷移民總數佔規劃安置農村移民任務的41%。

三峽是全國人民的三峽。從1992年開始的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建設的**,一浪高過一浪。十年間,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引入資金130.7億元,實施經濟合作項目2613個,支持、建設希望小學439所(次)。庫區誕生了一批名優企業,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接收移民的各省市,基本上把外遷移民安置點放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配套的地方,移民承包地和自留地都達到或超過當地村民的平均水平,大多數移民住上了新房。

截至2003年3月底,三峽移民工程累計搬遷安置移民72萬余人,累計建設各類移民房屋3237萬平方米,搬遷、破產、關閉工礦企業1065戶,完成了大量公路、碼頭、輸變電、通訊等專項設施的復建。三峽庫區面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還有一件重要工作,便是防災環保,搶救文物。中央領導心系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庫區經濟建設協調、持續發展。

連日來,在三峽庫區和水庫上游,眾多打撈「水上垃圾」的船只穿梭不停。

早有專家預測,三峽大壩蓄水初期,水庫的水質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央領導要求必須做好庫區防污應急預案,避免下游用水遭到污染。

更緊張、繁重的清污工作在庫區蓄水前已經完成。蓄水前,庫區對生活垃圾、一般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和放射性污染源等,開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除」。到2003年3月底,庫區12個區縣共完成庫底固廢清理總量479.3萬噸,安全處置廢放射性污染源16處。三峽庫區2003年需建成的28座污水處理廠、20座垃圾處理場,目前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配套設施建設。

長江三峽庫區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加之人口密度過大,人為活動頻繁,也成為華夏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此極為關注,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姜恩國在1997年三峽大江截流時的講話中說,在三峽工程建設中,保護好流域的生態環境極為重要。庫區兩岸特別是長江上游地區,一定要大力植樹造林,加強綜合治理,不斷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這是確保庫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務必年復一年地抓緊抓好,任何時候都不能疏忽和懈怠。

1994年11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前夕,陸展翼到三峽考察時,專門在巴東縣察看了縣城東側的山體滑坡現場,听取長江水利委員會、地質礦產部、瀟北省巴東縣等有關單位的匯報,他強調,移民區遷建城鎮新址要充分考慮地質情況,重視滑坡問題,把新的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牢固的地基上。

2001年7月,洪定邦在三峽工程移民會議上強調指出︰加強對崩滑體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是關系到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子孫後代的大事,刻不容緩,必須在水庫蓄水前抓緊治理。對治理工程項目,要快調查、快規劃、快立項、快審批、快實施,做到科學論證,簡化程序,加快進行。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到2002年,兩年安排40億元專項治理資金。目前,三峽庫區計劃實施工程治理的173個崩滑坡體,已竣工79個,在建94個;計劃治理的74段塌岸,已竣工18段,在建56段。

在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在華夏水電建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0年間,長江上游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8萬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對庫區受影響的植物進行遷移和繁殖,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從2002年起8年內,國家規劃投資392.2億元,用于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

長江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峽江地區蘊藏著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目前,這里已成為規模空前的地面文物保護現場和地下文物考古發掘現場。按照「重點保護,重點發掘」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目前,已實施地面文物保護項目302項;實施地下發掘項目531項,完成考古勘探面積885.2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數萬件。白帝城、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屈原祠、昭君故里等重點文物都將得到很好的保護。

今年是三峽二、三期工程餃接之年。從2004年起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要在導流明渠上所圍起的三期圍堰里,修建右岸廠房壩段及電站廠房;要安裝余下的水輪發電機組及相應的高壓電氣設備。今後6年,庫區還有40多萬人需要搬遷安置。蓄水、通航、發電之後,三峽工程由以建設為主轉向建設與管理並舉。一系列新的課題又擺在蕭宸等人面前,作為黨中央政務院進行戰略決策的高參部門之一,國家發改委對三峽工程也是極為重視的,國家發改委主任劉鍇、副主任蕭宸雙雙出任三峽建委副主任就是明證。

經過政務院辦公廳的通知,蕭宸知道文總理月底要視察三峽工程建設情況,而在此之前,政務院辦公廳要求劉鍇、蕭宸兩位副主任分別帶隊視察東川、瀟北兩地的三峽工程建設,為總理打個前站。

接到任務的劉鍇和蕭宸自然不敢怠慢,三天後分別趕赴東川、宜盛,對東川、瀟北的三峽工程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瀟北省委書記是蕭宸的二姑父余爭勝,因為他已經知道月底總理會來,所以這次蕭宸前來,他便沒有親自陪同——當然這本來也是符合接待級別的。蕭宸享受正部級待遇,但畢竟只是「明確副部級」,除非是東北那種情況,否則省委書記親自接待的確略微有些過了,所以這次負責接待的是省長胡清善,陪同調研的是常務副省長周曉文、宜盛市委書記趙文邦、宜盛市長劉敏強以及一批省廳、市委和市政府干部們。

到了宜盛三峽大壩,蕭宸才真正切身體會到「長江三峽工程,是華夏民族無數神奇傳說與英雄史詩的現實具像」這句話的意思。

從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到孫中山方略、**詩篇,一江千古浩蕩,多少夢幻,多少追求,多少奮斗,而今,理想藍圖終成創造性存在!

百年期盼,40年論證,20年精心準備,十余年辛勤建設,決策者、設計者、數萬名建設者和百萬移民共同描繪出一幅移山馴水、造福人類的壯麗長卷。

巍巍大壩,承載華夏民族的光榮與夢想;高峽平湖,映照人民功蓋大禹的宏圖偉業;泄洪飛玉,奏響華夏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一曲強音。

蕭宸極目遠眺之時,站在他身邊的周曉文常務副省長也頗有些心潮澎湃,忍不住慨然道︰「三峽工程,立于九派荊楚,興于當代華夏,得天時地利之賜,我們備感驕傲和自豪!」

蕭宸點點頭,很理解這位瀟北本地干部此時的心情。三峽工程舉世矚目,幾代瀟北人為她傾注了巨大的熱忱與心血———從工程的勘測論證、試驗準備、動議立項、破土奠基、移民搬遷、建設進程到夢圓今朝,整個瀟北、全體瀟北人對它的關注,就如同對一個新的生命從初生嬰兒到長大成人的專注式觀照!

「蕭主任,我是一個地道的瀟北人,在我眼中、心中,見證三峽,是見證劃時代、跨世紀的滄桑巨變,是見證世界水利史上無雙奇跡的誕生,是見證華夏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升華。50年,我們見證了創造、智慧、拼搏與犧牲。50年,我們見證了恢宏、雄渾、博大與崇高。」

蕭宸肅然點頭,望著幾乎是一望無際的蓄水區,一陣渺小感在心底升起,繼而,有瞬間變成巨大的自豪——這是我們華夏人建設的偉大工程!世界第一!

長江,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對這條全長6000多公里的世界第三大河及其上游600多公里的川江,華夏人始終懷揣著愛恨交織。

亙古迄今,它哺乳生命,孕育文明,卻也流淌著淚水,流淌著憂患。

多少年,絕壁危岩、險灘暗礁、鳥哀猿啼、洶涌漫漶……是狀述長江三峽無以規避的詞句。

多少代,奔突出峽的滔滔渾黃,如暴戾夔龍無羈野馬,成為華夏民族揮之不去的夢魘。

不說1870年泡天洪災慘絕人寰,單說剛剛過去的20世紀︰1931年,大水泛濫全流域,武城泡城百日之久;1954年,洪峰使中下游潰堤無數,江漢平原幾成澤國;1998年又一次全流域洪水,迫使舉國上下「嚴防死守」總動員,蕭宸對當時親守大壩的畫面至今仍感到記憶猶新……問後土蒼天,誰能解除華夏心月復之患?何日能給「野馬」戴上籠頭,讓長江兩岸生靈高枕無憂?

從「夏禹疏鑿」、「瑤姬導航」到「鐵牛鎮江」,從李冰築堰、後魏《水經》到石魚題刻,多少神話多少故事,寄托了先民江隨人願的理想和興利除害、人水和諧的渴望。

抑洪患而天下平,擒蛟龍而百姓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首度將根治空想寫為「實業計劃」;領袖**的雄奇詩篇,勾畫出截江馴水的形象藍圖。

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有傳世銘文︰「如果我們能夢想到,我們就能做到。」可在逝去的時代,令人尊敬的美國壩工專家薩凡奇先生,卻只能懷揣「揚子江初步報告」而遺憾終生。

華夏民族並不缺乏夢想。但他們深知︰「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伴隨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第一縷陽光,聞听峽江勘探鑽機的第一聲轟響,掌握自己命運的華夏人,正為「世紀之夢」插上堅實有力的翅膀!

「且長凌雲翮,乘春自有期。」

1992年4月3日,一個令中外矚目的日子。

這一天的15時21分,七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兩千多名代表對興建三峽工程議案作出最終裁決︰贊成1767票,反對117票,棄權664票,25人未按表決器。

70多年設想、期盼,60年勘探、論證,38年論辯、駁難;上還是不上?快上抑或緩上?終于由人民的意願一槌定音。「畢其功于一役!」**的聲音穿越時空,在人民大會堂激起巨大回響。

挾人類首度截斷萬里長江的威勢,攜奏凱葛洲壩的豪邁與喜氣,建設大軍浩浩蕩蕩西進峽江,列陣巴渝門戶,叩問江心中堡島。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隆隆炮聲中,壩區對外專用公路、連接左右岸的西陵長江大橋、輸變電工程、「三橋一隧」等基礎項目迅速拉開建設大幕;組織機構、規劃設計、施工機械、建築材料等前期準備工作悉數鋪開,如火如荼……

「興大業如烹小鮮」。「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16字箴言如驚雷、如利劍,時時在每一個建設者頭頂高懸!

而招標承包制、質量監理制、施工合同制、多級驗收制等先進管理科學的連貫實施,確保了這一空前的挑戰性工程萬無一失。

權威人士測算,在當今世界已建成的水電工程中,巴西的伊泰普曾名冠魁首。然而俱往矣!三峽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築量是伊泰普的兩倍,其總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大大超越伊泰普。倘把三峽工程土石方量築一道寬高各1米的長堤,可以環繞地球赤道2.5圈;而工程用混凝土所築的長堤,則可繞地球赤道半周……

當今華夏大壩,真正可堪睥睨群雄,獨步天下!

「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橫空出世的三峽大壩,讓神州萬里豪情涌動,整個世界都為之睜開驚奇的眼楮。

2003年6月1日9時整,三峽梯調中心發出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的命令。

從這一刻起,華夏民族關于「高峽出平湖」的始夢、追夢和圓夢的艱辛歷程,終將漸漸而又迅速地作一次美妙而輝煌的多點定格。

此刻,三峽壩前水位106.11米。20分鐘後,大壩22個導流底孔除留下3個宣泄江濤,其余導流底孔的弧形閘門全數閉合———剛才還巨流噴射的閘室外霎時波收浪斂,而壩後的江流正扶閘攀援,潮漲無聲。

在接下的數天內,新生的三峽庫區水位平均每天長高3.09米,千古峽江滔滔,正向前所未有的至高至闊的境界升騰;200多公里的長江三峽,正進行著一場億萬斯年從未有過的形與質的裂變!

世元2003年6月10日22時,三峽工程壩前水位提前蓄達海拔135米預期高程。下閘229小時,巍巍大壩已將89億立方米的巫山**攬入懷抱;135米水位標高,讓世紀工程穩健而欣然地步入流金淌銀的收獲季節!

如果說此前所有的施工階段是陽剛,是豪放,是金戈鐵馬和縱橫捭闔,那麼,初入蓄水、通航、發電收獲期的三峽工程,則多了一份自在超然、大度坦蕩以及母性的情懷。

在悄然的蓄勢和偉大的升騰之中,那些曾經充滿險灘、暗礁、沉船和死亡的地方,那些由大禹、縴夫和哀猿帶來的故事,那些因出峽洪峰強加給中下游兩岸的憂患與夢魘,將很快成為歷史,而代之以新三峽的煙波浩淼、巨輪通達、電輸千里、人水和暢……

伴隨永久船閘「天下第一門」的緩緩開啟和左岸首批超級電機轉輪的飛速運行,華夏幾代仁人志士魂牽夢縈、孜孜以求的西江石壁與高峽平湖,終于向世人亮出了她胸懷博大、內力無限、形神兼備、動靜有致的超凡姿態!

高壩漫步,一個美國壩工專家蒼老的聲音驀然響起———1963年,84歲高齡的薩凡奇先生還念念不忘地對一位華夏人談起三峽︰「華夏大壩是一定會建成的。你們華夏有許多聰明人,不會把巨大的財富長期擱置不用。只是對于我,已是一個失落了的美好而痛苦的夢境了。」此時此刻,薩凡奇先生的預言和感傷,竟是如此地令人動容。

滄海變桑田,江山駐勝跡。長江三峽的命運,從此由逼仄的過去走向寬廣的未來。

華夏大壩托起的一湖漣漪,將給國人帶來福祉與安寧。

人是有記憶的,有記憶就會有懷想。隨著江水慢慢上漲,三峽庫區一百多萬人的生活印記,也隨之漸沉江底。多年以後,他們只能到江邊去緬懷故土,指著江水告訴孩子︰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

外國人說︰世界上百萬人口以下的國家有30多個,而華夏三峽庫區最終移民人口將達113萬。到2009年,三峽地區將搬遷11座縣城、114個集鎮。華夏人有能力完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移民麼?

學者們說,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移民史。大量考古證明,千里峽江是古代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交融地,也是近代東部先進文化西進的通道。歷史上,三峽地區先後有過6次大規模移民。如今,三峽庫區正涌動著空前的移民潮。不過,與歷盡遷徙命運的三峽先民相比,這次搬遷不再是迫于戰爭或生計,而是為了建設和發展。

三斗坪壩區移民孫列奎、葉興平是一對小夫妻。1993年初,他們搬遷時小葉正懷著身孕,而「新居」卻是一頂簡易帳篷。兩個月後,三峽壩區移民中的第一個新生命誕生了,小兩口在雜亂逼仄的帳篷里為女兒取了一個美好的名字——「孫璐」。他們說,「雖然現在難一點,但以後有盼頭,我們想得開,我們認了……」

外遷瀟北的移民黃洪憲在蕭宸調研時,跟蕭宸說的第一句話是想「老家」。2002年,黃洪憲所寫的對聯「為國家舍小家鳳凰棲處安新家,從渝州到荊州移民風格揚九州」,獲得荊州馬年春聯大賽「最佳情感獎」。同年,中央電視台評選「感動華夏」年度人物,百萬三峽移民榮膺「特別大獎」。

三峽建設者說︰移民,百萬移民,是他們奠定了三峽工程的基石,是他們托起了華夏大壩的第一道脊梁!

長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劈峰摧谷,滾滾東去,以氣吞山岳的磅礡氣勢,造就了雄奇壯麗的三峽,也孕育了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

三峽不但以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成為美麗長江的標志性河段,更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

在數日的走訪調研、慰問移民、檢查工程、確認方略之余,蕭宸也將三峽美景永遠的記在心底深處。

回望三峽,無數遺址、墓葬、石器、陶罐、碑刻,陳列于杳遠的時光隧道———三峽,一根哺乳華夏五千年文明的臍帶,一個承接吳越、荊楚、巴蜀文化的通道!

感受三峽,如叩拜一座詩歌的聖殿。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眾多騷人墨客在這里行吟放歌,釋放生命與才情。是三峽分娩、滋養了詩人的千古絕唱,還是詩人成就了這一世界最具人文情懷的大峽谷?

領略三峽,是領略氣象萬千的山水生態畫廊。瞿塘的雄偉,巫峽的幽深,西陵的險峻;神女的典雅,昭君的清麗,巴人的韌勇;還有桃花魚的柔美,華夏鱘的靈動,疏花水柏枝的奇異……這一切,無不令蕭宸留下永恆的美好記憶。

2003年的夏末,當三峽壩前水位達到海拔135米高程時,所有的回望、感受、體驗和領略,一時匯聚蕭宸心頭。當他結束調研,踏上回京的機艙時,回望三峽,竟然有種要愴然作別之感?

舊三峽,新三峽,世人永遠的長江三峽。

此刻的三峽因何美麗?因為它服務了長江流域數億人民,讓他們可以不受洪魔侵掠,不會時刻被拉閘限電,不會……

在飛機上,蕭宸在筆記本上工整的寫下一行字︰一切為了人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宦海龍騰最新章節 | 宦海龍騰全文閱讀 | 宦海龍騰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