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龍騰 第042章 調研規劃局(二)

作者 ︰ 雲無風

第042章調研規劃局(二)

眼見得蕭宸面帶微笑,顯然是對自己的表現頗為滿意,張羽心中越發篤定,說起話來,精神氣都不同了,若說剛才還有些忐忑,那麼現在他就真是侃侃而談了。

「那麼接下來是我對近現代吳城商業中心區的階段分析。首先就是衰敗階段——晚清時期,18401911年。鴉片戰爭後東方開埠,吳城商業運營範圍萎縮。1860年的太平天國戰爭更是加速了吳城的衰敗進程,繁華的閶、胥外街巷被縱火燒毀,第二代商業中心區轉眼成為廢墟。戰爭使古城西部遭受嚴重破壞,而東部相對較少,由廟會商市興起的玄妙觀地區亦幸免于戰火,再加上東部地區居民稠密、多數富戶散居在附近等多種因素,觀前地區倍受戰後返蘇商賈的青睞,這也是觀前繁榮的最早起因。」

張羽說到這里,頓時有不少人都把目光偷偷投向蕭宸。吳城商業中心的再次規劃,會不會依舊以觀前街為首,這個問題牽動的視線實在太多太多,觀前街原本就是吳城商業中心,如果新商業區的規劃與從前不變,那也還好說,可如果一旦蕭書記要搞多元化商業中心,或者甚至是廢掉觀前街商業中心而另立一處,那麼這其中蘊含的商機之大,就絕非普通人可以想象。當然,後者出現的幾率不會很大,可前面的一項猜測則是可能的,如果在老城區之外再建立一個商業中心,則里面的商機,也足以讓無數人心動。

但蕭宸面色如常,絲毫也看不出他心中到底有何想法。市委秘書長張耀今天是陪同蕭宸來調研的,此刻心里暗笑︰別看蕭書記年紀輕,可那一手喜怒不形于色卻老道到令人驚奇,想從他臉上看出他心中所想,那是做夢。

張羽卻早就知道蕭宸的厲害,根本沒打算從蕭宸的表現看出他對商業區規劃的真實想法,張羽的意思是,自己只要老老實實分析就行,但卻不要得出最後的結論,因為最後的結論只能是蕭宸得出來,他得出結論之後也自然要通過某種途徑讓自己知道,而後自己就只需要按照蕭書記的意思來「得出科學結論」就行了,這才是正理。

所以張羽繼續道︰「然後是復蘇階段——民國時期,19111949年。憑借著水運老碼頭的歷史優勢,閶門地區在光緒後開始復興。1908年滬寧鐵路通車,閶門外石路地段開通大馬路連接火車站,成為火車站與古城之間人流和貨運的轉換樞紐,商貿運輸和批發市場的地位再次凸現。觀前地區此時期也有了一定發展,但古城區狹窄的街道將它與火車站和石路地區相隔離,聯系不暢。1927年的《吳城工務計劃設想》將街道整理作為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連接石路和觀前街的景德路首先被拓寬,之後火車站與觀前地區也直接連通,整個觀前街由此興盛起來,與石路地段共同成為吳城最熱鬧的商業中心區。總體上,吳城第三代商業中心區有以下幾個特征︰

1,吳城此時期不再是傳統的手工業商業中心,而成為周圍地區的‘銷金窩子’和‘存錢碼頭’。其消費城市的性質為商業中心區抹上了一層獨特的色彩。觀前地區金融業佔有重要地位,錢莊銀行林立,成為吳城新的金融中心,而石路地區消費場所興旺,茶館、菜館、戲院、旅社等設施的興盛與整個城市的衰退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2,商業中心區的崛起直接與陸路交通相關,特別是與火車站的聯接成為重要因素。閶門外地區本是吳城的水運中心,‘自設火車站後,客商往來,貨物上下,更形繁盛……在該處設立落地捐分局一處,以便各貨就近報稅’。城內19281930年間改建拓寬的兩條循環街道,將觀前街與火車站相連,促進了觀前地區的繁榮。

3,商業中心區是吳城當時生長最快、變化最大的地段。商家的增多帶來地價的上漲,1929年觀前街每畝達150元,是地價最高的地段。同時,觀前街不失時機地進行拓寬,大小商號紛紛擴建翻新,有的采用洋式店面,形成一道新的風景線。南面的北局地區也先後建起國貨大樓、戲院、電影院、書場,圍合成一個以綠化為主的中心廣場,它代表了吳城新型的集文化、娛樂、商業為一體的城市開放空間的出現。

4,城市商業區呈‘雙中心’的布局。一個位于城外的水運交通樞紐處,是傳統的批發和零售市場,周圍有較多的旅館、飯店和文化娛樂設施;一個位于城內的地理中心,是融零售、金融、文化、娛樂、餐飲、服務等多功能的新型商業中心區。兩個商業中心區既相對空間分離,又相互功能聯系,處于此消彼長的波動中。」

張羽這次的準備工作做得很足,不僅是解說,而且弄到了一些珍貴的古畫和老照片,用幻燈片在會議室里放出來,在旁邊還有一副吳城地圖,三者相加,效果相當不錯,十分直觀,蕭宸直到現在為止,心里對這次調研還是比較滿意的。

張羽繼續道︰「然後是萎縮階段——建國前期,19491978年。解放後吳城由消費城市轉向工業城市,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商業和服務業中推廣,觀前和石路作為兩個商業重點區得以保存,個體私營店鋪則在網點調整時被撤並。‘文革’期間,觀前地區成為‘革命’的中心,石路地區多家商店被毀,商業區逐步萎縮。」

雖然面對這一段歷史,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但畢竟不好一直談,張羽也很聰明,對此一言帶過,立刻接口︰「但是我們分析過去,是為了正視當前,展望未來,所以我接下來分析一下當代吳城商業中心區的總體。」

蕭宸知道,今天調研中,張羽匯報工作最關鍵的部分即將到來了,也攤開紙,拿起筆,準備做記錄。這個動作現在已經有些少見了,如今在一般情況下,領導發言,下面的干部做記錄,那是當然的,但下面作報告,領導做筆記,則比較少見。規劃局的干部們不知道蕭宸的習慣,但看見這個動作,也還是清楚蕭宸對這次調研的重視,一個個更加打起精神來。張耀倒是清楚,其實蕭宸這個動作雖然也不是每次調研都會做出,但也不算少見,基本上除了純粹的「認路」之外,蕭宸有正兒八經的工作要調研的,都會做一些筆記,至于這些東西最後蕭宸有沒有真正在意,那就是他張耀也不清楚的了,只是據鐘毓說蕭宸晚上有整理工作筆記的習慣,也許……他真的會看一看吧。

張耀心里想著,張羽的聲音卻繼續傳來︰「1978年至今,也就是改革開放後,吳城經濟職能由原先以工業為主轉向二三產業結合的綜合職能。1982年,觀前街闢為全國第一條步行街,每天由個體工商戶形成夜市。此時期中心區以傳統的老店、名店和專業型中小店鋪為主,大多沿街布置,呈現出傳統的商市風貌。1990年代以後,吳城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一方面,城市面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以及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的需要;另一方面,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級差地租的運用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以及大量外資的引入大力推動了城市中心區的開發。商業中心區的格局和形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有4點︰

1,商業設施的構成變化。商家突破了單一經營的傳統模式,融商業、娛樂、餐飲、休閑、辦公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商場增多,而專業性商場、傳統類名店和服務類設施逐漸萎縮。據1996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市區建築面積3000m2以上的大中型綜合商廈已達52家,在建35家,總計87家。石路地區內,集中了市區80%的大中型零售商場。

2,布局結構的不平衡。由于人民路是古城的南北向主干道,大型商場集中在觀前街與人民路的交叉口周圍建設,呈丁字型布局,購物人流集中,經常引發人民路的交通不暢。而觀前東部商家和購物者較稀疏,未起到人流的平衡和疏散作用。

3,空間形態的變化。觀前地區有建築高度的限定,新建商場就水平向擴展成方整體型,構成了高密度的沿街立面。原先「沿街一層皮」式的傳統商業街模式被商場的插入所打斷,形成線面結合的模式,部分地段隨著商場的增多演變為成片的布局。石路地區則垂直向生長,共有20余幢高層商業綜合樓在此時期興建。

4,公共空間的商業化。大量商場建設使原本有益于社會交往的街道生活空間趨向消失,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商業空間增多,商業區的步行活動越來越簡單,除了購物,其它如休憩、交往和閑逛等非消費行為因失去物質環境的依托而變得困難。商業的雷同建設和無序發展導致了商場的效益不佳,甚至虧本經營。同時,綜合環境惡化、物質環境老化和交通環境雜亂,致使商業中心區的含金量明顯下跌。1999年吳城開始對觀前地區進行整治更新,其功能定位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融商業、文化、宗教于一體的市區購物、餐飲、休閑和旅游中心’。」

蕭宸忽然插嘴問道︰「那麼,通過這些對吳城商業中心區歷史進程的考察,張局得出了一些什麼結論呢?」

「結論不敢說,只是略有所得。」張羽謙虛道︰「首先,吳城商業中心區的形成、發展及其空間分布是個因素復雜的動態過程,並與整個古城的城市形態演化構成一個互動整體。其中,交通便捷性在商業區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分布密度則與商業區的生長相互促進,宗教設施等公眾聚集場所往往也是商業區的生長點。隨著城市的擴展,商業區演變成雙中心的布局。另外,人為因素會對商業區的成長產生不同影響,如戰爭使商業區處于崩潰和修復的周期性振蕩中,更新了常規下難以調整的商業區功能、結構以及空間分布,而規劃建設——如開路、建公共設施等——也會促進商業區的發展。當然,歷史延續性是商業中心區的固有特征,內在的市場活性和外在的公眾認同性使商業中心區在復雜的社會變遷中保持相對的區位穩定性。

其次,商業中心區的演化和城市的道路交通結構總是處于相互促進、相互沖突和相互建構之中。商業區興起往往得益于良好的交通區位,但它的進一步發展會從本質上要求吸引更多的商品和人流的集聚,而道路交通則要求合理疏散。一旦這種集聚的要求超過了道路結構的支撐閾值,商業區就會自發地施壓,達到對周圍道路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的力度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地理區位。商業區越是位于整個結構的核心,所起的作用也越明顯。二是發展規模。商業區規模越大,輻射範圍也越廣,如明清時期閶門商業區以外促內,引發了古城區西北部的結構變遷。

再次,商品流通的功能性質決定了吳城商業中心區演化的總體特征。首先,商品流通的廣度和深度是和城市的區域地位及其發揮的輻射作用相匹配,這影響了商業中心區的規模乃至空間分布。其次,商品流通的內容與城市的功能定位密切相關,這形成了商業中心區的地方特征和經營結構。另外,商品流通的模式也會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生變革,這也會使商業中心區的結構形態和總體布局發生相應變化。

然後,公眾活動是商業中心區演化的持久動力。作為市坊制解體的衍生物,商業中心區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商業設施的集中地,而且更是市民的重要生活場所。雖然吳城各時期商業中心區的行業構成、市場內容、空間形態乃至總體布局都不盡相同,但其固有的開放性和公眾性吸引了各地區不同經濟文化背景的人群。

最後,交通工具變遷是影響商業中心區演化的重要技術因素。商品流通和公眾活動是商業區構成的兩個主要因素,承載二者通達的交通工具也就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古代吳城市域範圍不大且依水為生,商業區的分布更多地依賴于貨物運輸,閶門地區因對外水運便捷而崛起。近現代吳城城稍有擴大,火車和公交車成為新興的運載工具,石路和觀前地區先後繁華。而當代吳城城的規模成倍增長,多數市民需借助交通工具到達古城商業中心區,過多的車輛交通制約了商業區的持續發展。國外的歷史也表明,私家車的普及是造成城市商業中心區衰敗和郊區購物中心興起的重要原因。」

蕭宸這次帶頭鼓起掌來,其余人自然也有樣學樣,一個個巴掌直拍,生怕拍輕了蕭書記看見有意見。蕭宸卻是拍了幾下就停了手,笑著問道︰「張局長工作做得很足,我很欣慰。那麼你對于現在吳城商業區,有什麼問題和建議,譬如說商業中心區的整治這些方面,有什麼建議呢?」

張羽笑道︰「目前觀前地區一、二期工程的整治已經完成。玄妙觀地段被開放成為市民文化休閑的佳地。觀前街的沿街舊建築也進行了立面整修,通過加檐設廊,形成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風格,商業日銷售量據統計比整治前增加30%以上。商業中心區作為城市中最具活性最具代表性的‘核’,在城市形態的歷史演化中一直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對于吳城這個歷史古城來說,商業中心區的更新建設更應謹慎對待。」

蕭宸不置可否,只是說︰「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我不听空話套話。」

張羽心中一凜,忙說︰「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模容量的控制︰觀前地區的整治目標將原先借助絕對區位優勢單純購物行為向憑借綜合優勢的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轉變,適應了觀前中心區發展的未來趨向。但從具體的規劃指標和實際建設來看卻不容樂觀,大型零售的總建築面積由整治前的110230m2增長到195452m2。這勢必使整治更新變成了再開發建設,加劇了此地區商業設施的集聚,進一步引發人流的集聚,對古城中心區的道路結構和土地利用都將產生不利影響。觀前地區前期的失敗已證明了一項由市場操縱的商業開發所帶來的發展可能比不發展帶來更壞的後果。單個項目的成功與否不能僅以自身的效益來衡量,理應放在所處周圍地域的背景中去分析,吳城古城區的商業開發更應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大局為重。」

蕭宸听了這話,才收了嚴肅的臉色,點了點頭。

張羽便繼續說︰「二是建設周期的調整︰觀前地區佔地近60ha,有居民3231戶,企業單位488家,所涉及的部門達42個,這決定了更新整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規劃由此分三期實施。然而就工期而言,首期從初步方案論證到最後竣工不足一年,其目的無非是追求短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環境效益卻因缺少精品意識而很難得到保障。舊城更新是一個持久的、動態的、精致的、復雜的過程,商業中心區更是存在自我演化的特征,是一種獨特的空間歷史積累。因此,建議整治周期和分期宜根據市場情況和城市建設等因素動態調整,確保整治的漸進展開和良性循環。」

張羽說到這點,倒是很符合蕭宸的心思,不光點了點頭,還在筆記本上記下了幾句話。然後便听著張羽繼續說︰「三是公共環境的完善︰社會進步使市民閑暇時間增多,‘以出行城市中心區作為娛樂活動’的行為將大大增加,況且吳城向來就有‘蕩觀前’的傳統。因此相比商業設施而言,中心區更需要營造多功能的公共開放空間。歷史形成的城市空間及其網絡首先應得到強化和保留,此地區集中反映了吳城近代社會的生活變遷,是深層次過程文化的遺存,不能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片面理解為建築意義上的粉牆黛瓦民居風格的繼承,以為只要控制建築風貌就可以對古城大刀闊斧。其次要適當開闢新的公共活動空間,塑造宜人的休閑交往場所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避免單一地追求視覺的美化和秩序化,整治後的觀前街步行道上清潔明亮了,但也不見了大樹,體現不出對城市生活和生態的基本關懷,這是非常可惜的。」

蕭宸這個時候插了句話︰「這一點說得很好,對于歷史名城的維護,並不能滿足于外表上的秦磚漢瓦、黛瓦粉牆,關鍵是文化是不是得到了傳承,另外生態環境的問題也很重要,‘人間天堂’是怎麼體現的?是滿地垃圾,污水一城嗎?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張局,你繼續。」

「是,蕭書記。」張羽點頭繼續︰「四是交通工具的引導︰隨著市區面積的擴大和市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原來去觀前首選的自行車出行方式將發生轉變。西方國家的經驗表明公交系統的良好運轉是城市中心區復興的契機和關鍵,是改善環境的基礎保障。因此,觀前整治中除了在本地區適量配備停車場外,更應注重覆蓋面大、高效快速的公交系統與此地區的餃接,這既可緩解古城中心區道路緊張、交通擁擠的現狀,又可提高中心區的可接近度。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如控制停車位、擴大步行區等)對小汽車進行有計劃的抑制。否則,大量的私車消費不僅會對商業中心區,而且會對整個古城的道路結構產生巨大沖擊,進一步導致新一輪的古城區道路拓寬。」

「啊,說到這里,我再插一句話。」蕭宸先前很少插話,因為吳城商業中心的歷史形成這些東西,他肯定不如張羽這個專業人士有研究,「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辦」一貫是他的行事準則,所以他不插嘴。但現在說到實際操作,蕭宸就肯定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了,要不然他蕭書記一直保持沉默,下面的人也不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事情就難辦了,就算下面的人模索著辦了,也容易辦出不符合領導心意的事來,于哪個方面來看都不好。

所以蕭宸再次接著張羽的話說道︰「說到這個交通問題,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據有關部門分析,大概到2010年左右,我國的汽車銷量將會超過美國,達到年銷售一千萬輛以上。此後還會繼續發展,甚至有望在2012年左右突破2000萬輛大關,幾乎達到美國兩倍,雄踞世界汽車銷量榜首。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想提醒大家,作為華東地區經濟的領先城市,我們吳城汽車總量可能會在今後數年出現爆炸式的增長,屆時吳城城區的交通壓力將會很大,我們的城市規劃部門對此一定要有預見性,要高瞻遠矚,我們不能一個規劃做出來,只能用區區幾年就要修改,甚至動大手術,要盡量杜絕這樣的重復建設,讓每一份力量都得到最完全的發揮,而不是浪費。」他說完,朝張羽一擺手︰「張局繼續。」

張羽被蕭宸打斷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領導打斷你的講話,然後把你的意思肯定一番,再強調一下,那是對你肯定,這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張羽自然不會誤解,听得蕭宸的話,張羽便說︰「好的蕭書記。最後我說一下關于商業中心區的孕育問題。如果說商業中心區整治在于環境質量的綜合提高和空間功能的局部重組,是空間存量調整的話,那麼商業中心區的孕育則在于城市發展的結構完善,是空間增量的布局。縱觀古城商業中心區的變遷史,自民國後古城已形成第三代商業中心區‘雙核對峙’的態勢,當時建成區不足20km2。目前吳城的城市形態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東園西區的崛起使市區擴展到了80多km2,而商業中心區的布局卻變化不大。這一方面制約著新區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加重了古城的交通負荷,如今觀前街兩端的人民路和臨頓路擁堵現象十分突出,古城區機動車日間平均時速不到20km/小時。新的總體規劃明確了城市采用‘分散組團式’的總體布局,以‘控制古城容量,優化環境’。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就有學者針對當時‘東城西市’的規劃布局,提出商業中心區的‘雙核結構菱形引力模式’,建議限制觀前地區經濟、用地和建築規模的盲目膨脹,加速新區中心區的發展,但由于計劃經濟下城建資金缺乏等原因未能實施。近期城建投資渠道雖已拓寬,但又受投資規模、回報率和周期等影響,以政府和開發商為主體的城市建設者更多地把資金投向居住類建築,因而城市外部形態在不斷擴張,而規劃的新區商業副中心發展卻不明顯。另外,‘建設新區,保護古城’作為解決吳城古城保護與發展矛盾的一個很好政策,曾在1980年代得到一定的執行,但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各級政府都受‘發展優先’和‘經濟理性’的思想觀念左右,缺乏有效措施來協調古城區和開發區的利益沖突。如果古城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只能在自己區內得到平衡,必然會出現各種以‘保護’為名義的更新改造,而基本的保護原則由于難以用短期的商品貨幣形式來衡量,實際建設中往往在行政干預或強勢利益集團介入時首先成為調整對象,導致古城區商業開發的力度越來越大,商業設施越來越集中,最終摒棄吳城‘東城西市’的初衷,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城市結構性問題。」

張羽這個話說得就有些重了,可謂直指政府和一些部門的缺點,規劃局內部的一些人都已經心頭打鼓,只等蕭書記變臉,但意外的是,蕭宸雖然臉色變得嚴肅,卻絕無不悅的意思,反而低著頭在筆記本上飛快的寫著。

張羽說到這里,反正也是豁出去了,便接著說︰「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加強城市規劃對商業區發展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作用,在實現與維護市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同時,順應城市形態的擴展,利用政策杠桿吸引資金的規模投入,積極培育新核,促進吳城向多中心結構演化。應該注意的是,古城原有核心是歷史積澱,經更新後保持著發展慣性,並且佔據了區位優勢。所以,新商業中心區的建立勢必是一個長期的艱巨過程,這一方面要求決策者審時度勢,仔細考察商業中心區的歷史變遷和現實基礎,尋找交通條件和商業娛樂基礎好的生長點——可以與城外交通中轉樞紐的建設統籌考慮,積極創造開發條件;另一方面要求新商業中心區的培育應從整個商業體系中去研究,設施構成、空間形態以及規模檔次應該保持自身的特征,走互補性道路,避免重復建設,新商業中心區的塑造應有新時代的市場經營模式和文化技術特色。我的報告完了,謝謝蕭書記、張秘書長和各位領導。」

蕭宸等大家鼓掌完了,說道︰「剛才張局長針對我們吳城商業區,以史為鑒,做出了深刻的認識,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並針對這些弊端,做出了相應的建議,我認為張羽同志說得很正確,我都同意。同時,我也由此看到,規劃局雖然在前階段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領導干部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背離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走入歧途,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辜負了組織的信任,但是規劃局的大局還是好的。市委、市政府對規劃局的工作,也是滿意的。今天我到這里來,就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有思想包袱,要相信組織,組織上能夠分辨出哪些同志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哪些人,才是奢侈腐化,辜負黨和人民期待的。對于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同志,我們要善于發現,勇于提拔;對于那些奢侈腐化、道德敗壞的,我們要嚴肅對待,絕不手軟!」

蕭宸頓了一頓,繼續道︰「另外,今天剛才張局由商業區的問題,談到了環境治理問題,我這里要告訴大家一件事。就在前不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重大科技專項‘吳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綜合示範’項目簽字儀式已經在我市舉行,這標志著河海大學申報該項目獲得成功。在不久前由我們吳城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的申報答辯會上,河海大學的項目實施方案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贊譽。經專家評議,最終確定由河海大學任項目組組長,負責這個課題經費達1.08億元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總體方案制定和具體實施,並將于近期正式啟動。」

蕭宸說話,一段話說完,掌聲那是必須的,下面的干部自然是萬分自覺的鼓掌。只要是感到蕭宸一段話說完,甭管說的是什麼,立馬鼓掌。

蕭宸反正也早就習慣了,卻也不為己甚,等他們鼓掌完了,才繼續說道︰「我們吳城號稱‘人間天堂’,境內河道縱橫,湖泊眾多,水域面積佔市轄總面積的42.5%,是典型的江南水網地區。水是吳城城市建設的靈氣和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水質惡化問題又成為吳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其城區民居稠密、道路狹窄、古老建築多且不能承受施工擾動的古城特點給水環境的治理帶來很大困難。河海大學就‘吳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綜合示範’項目提出的實施方案,將通過采用城市密集區污水收集集成技術、重污染水體修復組合技術、河網地區生態修復集成技術等先進技術和創新的施工方法,達到大幅度削減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的污染負荷、全面改善示範區的水環境質量的目的,以建立人水親和的自然景觀,形成具有江南城市河網特色的健康水生態系統並保證其長效性、持續性,為水鄉城市的水環境治理提供可以借鑒的關鍵技術。我認為前景是很值得看好的,我們吳城市委對此,是大力支持,全力配合的。同時也希望,規劃局能在考慮其他問題的時候,把這一點也考慮進去。」

回答蕭宸的,自然又是一片雷鳴般的掌聲。

其實,吳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綜合示範項目,是蕭宸從初來吳城就開始著手準備的一項大事。在鼎清區的時候,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所以蕭宸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經濟發展來做的。在朗柳市長任上,需要綜合考慮的事情雖然多了,但重點還是在于城市建設和國有企業改制,蕭宸為此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

而如今到了吳城,讓吳城經濟穩步發展只是基本,除此之外,蕭宸認為手頭最大的工作就是讓吳城不僅經濟耀眼,各方面的建設,無論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物質文明建設,都要抓起來,這其中關鍵點就在于廉政建設、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方面,所以他對這幾類的事情最為上心。

事實上,這個「吳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綜合示範」科研項目的申報工作是由河海大學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在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水資源環境學院、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國際工商學院等單位的通力合作下取得成功,進一步顯示了河海大學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的成效。這所院校在高校中率先成立科學研究院的初衷,就是為了集聚全校的科研力量,在進一步擴大科研規模、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更多地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批高層次的專家、學者和科研骨干,並積極開拓國內外科技市場。科學研究院成立兩年來,在科研機制的創新、校內外及國內外的協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與探索,得到教育部領導的充分肯定。這次蕭宸之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了該校,也是自己的大姑、教育部副部長蕭茉的推薦。這次申報國家「863」項目獲得成功,不僅是蕭宸所代表的吳城受益,同時也為該校今後更好地以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來更多地爭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據蕭宸所知,目前該校科學研究院正在組織力量申報的重大項目還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專題項目6項以及由國際農業研究咨詢聯盟發起的「黃河挑戰計劃」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等,可謂實力雄厚,是以蕭宸對這次計劃取得成功報以了很大的期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宦海龍騰最新章節 | 宦海龍騰全文閱讀 | 宦海龍騰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