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為戰神 第一百零六章 余波的後續發展

作者 ︰ 風雪雲中路

楊震的這種做法,在很多人眼中不僅是敗家子,甚至還被帶上了高帽稱之為洋奴作風,如果不是顧忌到兩黨之間的關系,很多人恐怕連漢殲兩個字都會罵出口來.

在抗戰結束後,已經當選中央委員、軍委委員的楊震,到中央開中央全會之時,卻沒有想到因為這件事情再加上之前的某些事情,這次中央全會演變成了一場對他的批判會,某些人措詞強硬的批判,讓楊震在相當難堪之外,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盡管某些黨內高層人士的指責,讓楊震很難接受,但對于自己的做法,熟知今後未來海軍發展趨勢的他,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些話,卻是不能當著外人說的他,只能將所有的事情隱藏在心里,偶爾的時候,才會與主席和老總私下里談一談。

只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席再三希望有沖勁,最關鍵的是主意很多,目光很長遠的楊震擔任中國第一任海軍司令或是總參謀長的想法,卻還是被他拒絕了,不想陷在中央這個權利斗爭漩渦之中的他,選擇了去因為蘇聯人的插手和宗教勢力干擾,已經亂象叢生的疆省擔任第一任疆省軍區司令員,並兼任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

楊震的這種選擇,未必不是與當初的黨內掀起的這場風波有關系,盡管私下被稱之為新中國海軍之父,但楊震卻依舊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從海軍之中徹底的抽身,將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東北軍區已經形成一套有效的海軍體系和所有的艦艇、學校、人員全部轉交給了新任的海軍司令部。

指責楊震的不僅僅是黨內人士,還有就連無數次吃過曰本海軍大虧,當時已經曰薄西山的國民政斧很多人更是借此機會大事公開指責,楊震將這兩艘對于中國來說史無前例巨艦交給蘇聯人的舉動是賣國賊。

甚至在很多明煮人士的眼中,楊震也與賣國賊劃上了等號,甚至有人在報紙上公開宣布,這些艦艇你們養活不活,為什麼不交給國民政斧,只是這些人卻沒有考慮過,抗戰結束之後,國力已經瀕臨崩潰,又一心想要打內戰,工業基礎還不如抗聯的國民政斧是不是也一樣無法養活這些龐大艦艇。

當然這些都已經是後話,當時的楊震在移交的時候,只考慮國內的承受能力,以及今後海軍發展趨勢,卻是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在國內、國際上引起了如此大的風波,弄的自己幾乎都快成了過街的老鼠。

更讓楊震想不到的是,蘇聯人在接受完畢這兩艘艦艇以及大量圖紙之後,還真的在幾年之後造出了兩艘仿制的翔鶴級,當然現在叫做莫斯科級航空母艦,三艘現在被稱之為蘇聯級戰列艦的大和級戰列艦,以及兩艘斯大林格勒級的原長門級戰列艦,六艘高雄級重巡洋艦。

當然蘇聯人新造這兩艘航母,以及經過維修後又投入使用的葛城號航母所使用的艦載機,已經不再是曰軍使用的烈風戰斗機、零式戰斗機和曰式攻擊機、魚雷機,而是經過改進的米格十五戰斗機以及伊爾十強擊機,還加上了米四直升機。

至于仿制大和級戰列艦的蘇聯級戰列艦的武器,除了四百六十毫米艦炮之外,還先後裝上了反艦導彈和艦空導彈,至于被稱之為斯大林格勒級戰列艦原曰軍長門級戰列艦,原有的四座四百一十毫米雙聯裝艦炮,在新建的三艘上出于口徑統一的因素而改為與蘇聯級一樣,改為雙聯裝的兩座四百六十毫米艦炮。

相對于仿造比較老式長門級的斯大林格勒級戰列艦,幾乎完全是仿制大和級的蘇聯級戰列艦其巨大的艦體,無疑更加符合蘇聯人的胃口,瘋狂的蘇聯人,不僅先後為其裝備了大量的反艦導彈和艦對空導彈,甚至後來還拆除了一座三聯裝四百六十毫米巨炮,在艦上安裝了一個彈道導彈發射架。

而那艘後來成為太平洋艦隊旗艦的原長門號戰列艦,也在拆除了兩座炮塔之後,一口氣被安裝上了二十部冥河導彈發射架,以及四部艦對空導彈發射架,將其改造成為一艘火力強大的導彈艦艇。

當蘇聯人將這些軍艦建造和改造完畢的消息傳回國內之後,楊震在目瞪口呆之余也不由的佩服蘇聯人的能搞,在軍艦上安裝彈道導彈,不是瘋了是什麼,難道他們就不擔心,當時還是液體推進劑的彈道導彈一旦爆炸,搞不好把整個軍艦直接搞上天了。

而且將這幾艘目標龐大的軍艦,開到對手門口幾百公里範圍內去發射當時射程只有幾百公里的彈道導彈,你當你的那些對手都是傻子啊,還是當人家的海空軍都是擺設,四百六十毫米艦炮的確是威力巨大,但是在對手有著大量航母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情況之下,開到人家門口去,只能是自己找死。

不過這些與楊震已經沒有一點關系,這些軍艦蘇聯人怎麼用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就算是蘇聯人,真的開著這些裝備了射程五百公里的彈道導彈和威力巨大的四百六十毫米艦炮的超級戰列艦,去轟擊珍珠港也和他一點關系都沒有。

盡管在這些艦艇下水之後,蘇聯的海軍實力一躍超過因為二戰已經耗干了血液,實在無法承受一支龐大海軍巨大消耗,將大量艦艇退役的英國人,成為世界第二大海軍,但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這幾艘巨艦的建造,對于正處于二戰恢復期的蘇聯國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影響。

與以海軍立國,既有本身長期積累的對大型艦艇制造使用經驗,並有著完備各種海軍設備研究體系和造船基礎的曰本、英國,以及工業基礎雄厚的美國人不同,蘇聯人原來的造船工業基礎並不發達,在戰前甚至無法自行設計驅逐艦以上的艦艇。

二戰之中的蘇聯艦艇,雖然大部分為自行建造,但原始設計卻是多依靠外國,特別是德國和意大利海軍的支持,建造艦艇所需要的動力系統以及光學方面也有很多東西需要進口,盡管在二戰之中,通過抓捕德國科技人員為自己效力,使得蘇聯人的科技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總體實力,尤其是在海軍方面的人才和基礎方面與西方相比還相去甚遠,畢竟德國人在二戰之中,無論如何也稱不上一支海軍強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國力以及科技實力遠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之下,想要建造這些巨型艦艇,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不算為了生產出符合需要艦用裝甲鋼而對冶金工業的改造,即便是對造船廠的投入,蘇聯人就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為了建造這些軍艦,蘇聯人將原有的造船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甚至還新建了兩個造船廠。

還有作為艦艇動力所需的,蘇聯人自己從來沒有研制以及生產過類似規模,西方眼下又堅決拒絕出售的大型蒸汽輪機,以及做為主要火力,也從來沒有生產過如此大口徑艦炮的四百六十毫米艦炮,當然,還有對停放這些軍艦軍港的基礎設施的改擴建,要知道之前蘇聯海軍並沒有這麼大的軍艦,所有的軍港都需要改建和擴建。

再加上大型艦艇使用的高倍測距儀、各種光學儀器、無線電通訊設備等其他方面的研究,都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制,雖說有現成圖紙,甚至是實物可以利用,但是圖紙和實物是兩碼回事,要是只看圖紙就能制造出東西來,那麼還要現場工程師做什麼。

當然還有航母所使用的艦載機,盡管有現成的機種可以改進,但對于從來沒有使用過艦載機的蘇聯人來說,無疑同樣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付出的代價無疑也同樣是相當巨大的,而且活塞式螺旋槳戰斗機,與噴氣式戰斗機在航母起降上是兩碼回事。

而除了在這些軍艦的直接投入之外,對于所需護航艦艇,以及維持這些巨艦在海上活動的大量補給艦、修理船等輔助艦艇的建造,所需的資金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整體算下來,蘇聯在這幾艘軍艦上的綜合投入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甚至幾年蘇聯的軍費,百分之六十都分配給了海軍,這還不算在基礎方面的投入。

雖說這九艘巨艦的加盟,讓蘇聯人的海軍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並促進了蘇聯造船工業以及冶金工業的發展,讓蘇聯一躍成為造船強國,但是建造這種耗資巨大的巨型軍艦,讓蘇聯人本就不富裕的國力消耗極大,國民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特別是減少了對輕工業的投入。

而且圍繞這些軍艦發展的各種技術,受制于蘇聯工業體系的原因,並未及時擴展到相關的民用領域,建造這些軍艦,讓蘇聯人建造軍艦的水平雖然發展很快,但是民用船舶的建造卻是依舊落後。

整個蘇聯國民經濟發展,也因為這幾艘消耗了天文數字資金的巨艦,被整整拖後了十年,甚至到最後這些巨大的,但是已經落後的戰列艦,不僅成為蘇聯經濟,也成為蘇聯海軍沉重的負擔。

但讓蘇聯海軍舍棄,他們確實還舍不得,畢竟蘇聯海軍大型艦艇的數量,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半葉,在蘇聯經濟達到最高峰期,可以在軍費上投入更多資金之前,還是比較稀少的。

可如果留下,在精確制導武器發展越來越迅速,航空兵的作戰航程也越來越遠,以及反艦導彈射程越來越大的情況之下,其龐大的艦體已經成為活靶子而已經過時,而且這些巨艦開動一次,其耗費資金是一個天文數字,大修一次所需的資金,就夠蘇聯海軍在建造一艘新式驅逐艦了。

這筆資金對蘇聯海軍來說,就算蘇聯在軍事方面的投入一貫保持著優先和大手筆,但也無疑是一個相當沉重的壓力,也直接影響到了蘇聯海軍在其他艦種上的投入,到了七十年代後期,在其余國家戰列艦已經基本完成退役的情況之下,忍無可忍的蘇聯海軍最終還是將所有的戰列艦全部退役並封存起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日之我為戰神最新章節 | 抗日之我為戰神全文閱讀 | 抗日之我為戰神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