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 第530章

作者 ︰ 鞋子的無奈

更新時間︰2012-09-25

因為水軍的全軍盡歿,李熾很你生氣,于是就下令各部對齊王大軍進行強力反擊,以報這水軍盡歿之仇。可徐州與揚州交戰,始終都處于劣勢。不得不說一句,揚州後方皆是朝廷之地,回旋余地大,無論是人力、兵力或是財力。樣樣都比徐州軍要強。可以說,如果不是瑯琊府的衛軍現在變為逆賊,怕是徐州早就危在旦夕了。四面合圍的局勢,可不是好破的。

不過,好在北面的青州府軍和唐顯的唐軍都沒有對其出手的意思,才使得他將北線防線的士卒南調,與揚州軍在徐揚交界之地,來回推移。

眼見情況有些不妙,李熾連忙派人與唐顯和談,與唐顯聯合,先將兗州之地的軍隊擊敗。李熾要的是自己的西線安全,其答應,戰後,願意協助唐顯掌控兗州,並達成攻守同盟。唐顯隨即就同意了李熾的聯盟之意,聯手對兗州軍隊動手。

「大帥,我們為何要答應李熾的聯盟,他這分明就是養借用我們的手,解決兗州軍隊。還什麼日後助我軍拿下兗州,怎麼可能!」唐軍諸將都有些不解。

唐顯臉色嚴峻的說道︰「我豈能不知道李熾之意?如果我們坐看徐州軍大敗,那我們能得到什麼?得到徐州?兗州?姑且這朝廷大軍會不會讓我們得到,可得到了又何?只不過是下一個李熾罷了。無論如何,徐州軍必須存在,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里立足,否則的話,遲早會被朝廷剿滅。」

「只有兗州之地,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讓瑯琊府的軍隊都積極行動行來,立刻向西調動。」唐顯沉聲下令道。

「只是有些可惜,我軍沒有強大的水軍,否則的話,北依黃河,東依、汶水、泗水沂水,就能防御北方驍果軍和東北的青州府軍了。」沈源和搖頭嘆息道。他豈能不知現在他們處于局勢的微妙。唐顯軍和徐州軍雖然沒有對立,但對立的情景是必不可少的。徐州軍想要向外擴張,東部是大海,北部是青州,這已經被驍果軍看中。南部更不用說,是揚州,徐州軍的死敵。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發生,徐州軍是別想從南部突破。

唯獨向西,北面是兗州,南面是豫州。其中豫州早就被慕容成納入麾下,勢力較強,而新組建的兩衛衛軍也正在豫州形成。想要從豫州擴張,難!剩下的只有西北方的兗州了。但恰恰現在這燕州卻被唐顯給踫了。

徐州軍要外擴,唐軍要生存。兗州之地,就是二者的矛盾之所在。說真的,唐顯很是希望徐州軍被剿滅,但他也只是想想罷了。徐州軍絕對要比唐軍強,無他,現在的唐軍可謂是喪家之犬,連個落腳之地都是剛剛搶下的。

想想看,連徐州軍都被大軍剿滅,那他這不如徐州軍的唐軍會如何?他唐顯、沈源和和慕容成的關系,怕是慕容成對他們的恨意更甚徐州軍吧。如果徐州軍沒了,他唐軍比徐州軍還不如,敗得更快。所以,唐顯必須要讓徐州軍存在,讓其承擔慕容成以及朝廷的壓力。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躲在徐州軍的後面,默默的發展壯大,直到能和徐州軍乃至朝廷大軍相抗為止。

所以,與徐州軍聯手抵御朝廷大軍,勢在必行,如果徐州軍敗了,他們也就危險了。至于李熾所言,配合唐軍攻佔兗州,唐顯只能當是一個笑話。要徐州軍配合,只能配合嗷對方肚子里去。

…………

趙詢現在正忙著對匠做營進行視察,結果並不怎麼讓他滿意。經過詢問和觀察,趙詢不得不遺憾的感嘆,槍管炮管的制作。並沒有想象中地那麼簡單。

制造的槍管和炮管根本不怎麼合適,槍管內部粗糙不平,就是添上彈珠和火藥,也不敢輕易的發射,一個不好,彈珠被卡主,出不去,就會造成爆炸。要麼就是厚度不夠,不足以承受高溫或者爆炸的動力。至于炮管,到時成了,射程還不如弓箭手有效。

總之,短期里,休想弄出這麼個玩意,想要達成真正有效果,殺傷力大的武器,就只有慢慢改進。

見如此情況,趙詢也只能微微嘆息,但並不代表這就此罷手。對這些專門搞著個的匠人們一番鼓勵之後,又繼續讓他們對此研究。尤其是火炮,趙詢記得火炮似乎是早期的是由銅而成,不是用鐵。但他對此並無了解,只能讓對方慢慢嘗試。

火炮的好處自然不言而喻,無論是陸軍還是水軍,將大改作戰模式。尤其是水軍,如果配置了火炮,哪怕是簡單的將鐵蛋推出去,那也絕對比接舷戰要好。直接幾個就能將敵艦擊沉入水。

既然槍炮無法制造出來,只能繼續搞黑火藥了。黑色火藥因為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研究、生產、管理和使用,純度是越來越高了,爆炸的威力也相應增強,同時成本卻在逐漸的降低。因為周圍的勢力,雖然知道趙詢所用震天雷似乎就是用那方士煉丹之物煉制,但卻並不知道它的配方和作用。所以驍果軍依舊在向各個商人購買大量的硝石和硫磺,當然,驍果軍需求之物,還有很多,一一時之間,這也人也不清楚震天雷的配方究竟是加了什麼。

因為驍果軍的接納,也使得很對百姓進入驍果軍治地,對于這些流民,趙詢都將他們安置在北定五府之地,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定五府也開始繁盛起來。本來這里就是驍果軍一些官員的封賞之地,他們在此安置了不少的人,再加上越來越多的漢人百姓。這里逐漸有了漢人治地的景象。

趙詢巡視到這里,看待越來越多的漢人和契丹人生活在一起,也不由感嘆。只要生活平穩,管他什麼族人,最終都會安穩下來的。受到漢人的影響,很多的契丹人都開始學漢話,起漢人名字。再加上驍果軍的政策使然,契丹人的年輕一輩,都開始如漢人學院,是漢字,說漢化,逐步將其漢化。

而北定五府的四部契丹人,也開始加入北定五府漢人籍,沒辦法,漢人籍和非漢人籍的待遇是不同的。倒不是鄙視他們,而是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尤其是好事情之時,漢人籍優先。比如商隊征召護衛、僕從、幫閑,都是按照驍果軍暗中的意思,優先接受漢人籍。不管你是漢人也罷,契丹人也好,或者是靺鞨人,只看戶籍副本,漢人籍優先。就是買賣,漢人籍契丹人也會佔盡優勢。

如此一來,契丹四部的契丹人怎麼能坐得住,漸漸的,都到北定五府或者周圍的各個小城的官府辦理漢人戶籍。而四部族長也知道驍果軍的打算,既然無力反抗,那還是別胡來的好。對于這些族民的行動,也就听之任之了。

看起來加入或者沒加入一樣,其實不然。漢人籍契丹人則在官府需要之時,都必須遵從官府之令,等同漢人。比如,征召為軍,比如他們需要向北定五府官府交稅,而不是交給自己的部族族長官員。驍果軍的稅收絕對要比他們上交給部落輕得多。在各部,這些部族幾乎相當于是部落族長的私奴,他們的家產,幾乎就就相當于部族族長的財產,隨時可以剝奪,但現在,則不然,他們是普通的民眾,家產為私人所有,只需要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賦稅之手,就無需在擔憂自己的牲畜無故被族長拿去。

而四部族長對此也听之任之,連部落的族兵也被篩檢的差不多了,優秀之士,都被他們推薦道契丹八旗去了,其余的,也就解決一下部落紛爭,維護族長聲威罷了。不僅如此,四部族長乃至其部大小官員,都成了自己的商隊,悶頭賺錢去了。見此,趙詢自然是滿心歡喜。他們四人願意配合,那時最好不過,也好過自己非要與之一戰。

北海部落現在一直屈服在北海都護府的威勢之下,各部族兵也在李牧之的喝令下,拆的七七八八,所剩無幾。而各部需要為北海都護府的靺鞨八旗提供後勤補給。現在北海都護府,連北海部東部的遼東國也不敢輕易招惹。

說道遼東國,趙詢也以自己的名義給遼東國國王封號,因為遼東國大軍隨軍征討有功,封其為遼東國國主。只要遼東國為驍果軍臣屬,那麼,遼東國國主則有賀婁衍文擔任,其余諸人,一律拒不承認。至于其子是否繼任,就要等待驍果軍的封賜。遼東國國主之位,只能有驍果軍賜予之後,才能有效。遼東國國主賀婁衍文當眾領命,自願成為驍果軍臣屬,歲歲納貢。

此令一下,遼東國的其他幾個有資格接任遼東國國主的人傻了眼。在最初建國之時,就有約定,四部輪流擔任國主之位。但現在,經過驍果軍這麼一搞,國主之位就成了賀婁氏一家的了。他們不甘心,但不甘心又如何,稍微表示了一下不滿,東三府的驍果軍就開始騷動起來。大有你不服,我就打的趨勢。其余三部之人也只能暗自咽下苦果。現在他們才明白,為何當初趙詢征召各部出兵之時,這賀婁衍文毫不猶豫的派軍出戰,而且還大多是自己部族的精銳,原來他抱上了趙詢的大腿。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鼎最新章節 | 逐鼎全文閱讀 | 逐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