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廣本紀 第一百四十九章 類似人的生活1

作者 ︰ 半了散人

對于風天的這個建議呂清廣痛痛快快的就答應下來,既然服丹後坐在門上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了,多在這里留上一些時候也是未嘗不可的。這里的情況也的確對他很有吸引力。這里的所謂惡靈這麼奇怪,連太古靈族對它們都知之甚少,不探究一番難免會有遺憾。何況,這里和人間界這麼想,看上去卻比人間界更發達、更先進、更繁榮、也更注重環保。可以肯定,這里不是人間界的投影,至少不是地球人類的投影。地球人的文明程度至少要比這里落後一到兩代,起碼這里的車子沒有尾氣,這是地球目前還無法做到的。

可是,目前兩字又讓呂清廣犯了難,是自己離開時的目前還是迷失在地下室的目前,如果是前者就是二零零七年如果是後者就是二零零九年。

不過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多的困擾呂清廣,他一甩頭就將它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里的靈流在靈界來說還是偏弱的,可是比人間界要強得多。風天偷空抽身把聚靈陣調整了,讓這個空間的靈流緩慢的進入手鐲空間。這樣做既可以得到靈流又不容易暴露。

風地操縱著靈識束在街上緩慢的前進,速度和步行差不多。

人行道旁邊是草坪和樹木,再後面是一棟棟的聯排別墅,式樣非常簡潔色彩很是明快每一棟都獨具匠心各不相同,讓呂清廣有賞心入目感覺的同時也自慚形穢。作為建築裝飾設計師,他從來就沒有做出過這樣高水平的作品過。不過,這不是他的錯。呂清廣一直認為自己的審美水平是高妙的,設計能力是非凡的,唯一欠缺的是客戶,沒有高水平的客戶就沒辦法了。也不是客戶都不欣賞他的設計,而是有欣賞水平的可會通常錢都不太寬裕,錢夠多的審美水平又太低。

一直以來,呂清廣就沒做過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

看到這里建築裝飾設計的豐富性和統一性能如此美妙的結合起來不得不佩服,那些線條,那些塊面,那些色彩。而更讓他喜愛的是那些看上去熟悉的材質合理而巧妙的搭配,各種顏色的外牆漆,陶紅或黑色的瓦,大大小小的玻璃有的方有的圓有的呈現出其他幾何形狀。而這一切構成了整體的和諧之美,不是光怪陸離而是各具魅力的有機體。仿佛這里生活著沒有被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過程異化的人類,是非流水線性的標準化理性邏輯的人類,從建築裝飾的美可以感覺到他們理性與感性的並存和包容,這些房子不僅是房子,它既是科學與技術的交集又是人性的匯合,是文化記憶、情感、意識流、潛意識、感官認知等人類自我本質的體現。

呂清廣不能相信這是惡靈的地盤兒。

相對于地球而言這里更像人間界。

至少這里的建築更人性。

風地指揮著三合一的靈識束在街道上行進,穿出居住者的社區道路,向著城市中心的高樓大廈前進。

由于呂清廣的威脅,風地的速度一直不是太快,可散步的緩慢爬行讓它難以忍受。風地一點點兒試著慢慢提速,現在已經超過了晨跑的速度,快趕上騎自行車的人了。

城市的主干道比中國還中國,自行車道比機動車道還寬。

街上騎車的人很多,自行車也是五花八門什麼樣子都有。有獨輪的,兩輪的,三輪的,四輪的,還有多輪的。一個人騎一輛的比較多,可是兩人騎一輛的也不少。

機動車道上,轎車型的車輛不多,大部分都是貨車。

呂清廣是非常贊同騎自行車的,在地球的時候他一直都是騎自行車的。不可否認,沒錢買車是一個重要環節,可是也必須承認這是他強烈的環保意識的必然結果,即使有錢他也不會買車的。

為什麼要買車呢?

這是有錢人的怪癖。

呂清廣一向對此深惡痛絕,視之為資產階級的劣根,是資產階級滋生出的怪病,傳播廣泛,流毒深遠。最讓他氣憤的是這些資產階級和受其感染的一部分小康後的無產階級,他們開車當也騎自行車,不過騎自行車不再是為了出行,他們的自行車不叫自行車。為了這些人的惡趣味,不良廠商專門生產了跑不動的自行車號稱是健身器。原理非常簡單,把自行車的輪子去掉,加重阻力,讓你蹬起來更費力。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那些開車的人消耗掉本來應該騎車消耗的體力。既然這份體力注定要消耗掉為什麼不騎車呢?這就是病態,要是不消耗掉資源那些得了資產階級傳染病的人類就不能真切的感到自我,他們的觀念、態度、知識、行為、認知、思維等演化成一種思潮性病毒,這病毒伴隨著蒸汽機到工業化到標準化到流水線到電子時代到後工業文明到知識經濟到數碼復制時代。這病毒不斷變異,侵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于是異化的人類已經終于在西元兩千年跨向了碳經濟時代。

比機動車道還寬闊的自行車道不僅是設計和規劃的革命性勝利,有理由相信這是人性戰勝異化的歷史性進步。

這樣的進步性怎麼可能是惡靈呢?

「風天,惡靈的名字是誰取得,這麼叫一點兒道理都沒有。」呂清廣越來越喜歡這里,他覺得有必要為這里的靈人正名。

「最早是誰叫的已經不可考了,也就是一個名字,不代表什麼的。」風天以歷史學家的睿智平淡的說︰「這個靈族出現的很晚,又非常閉塞,其他靈族和靈群不了解它們,以詐傳詐也是有可能的。」

呂清廣卻沒有它的好修養,憤憤不平的說︰「這簡直是造謠中傷,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靈界的靈人們根本沒有到這里來做過實地考察,沒有第一手的資料怎麼能下定論呢?」

風天微笑著說︰「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文化。所有的文化就是由無數的以詐傳詐形成的,這就叫誤讀,認識上可能產生誤讀,理解上可能產生誤讀,傳播上可能產生誤讀。所有的誤讀加起來就是這宇宙的總體認識,回頭看這些誤讀就是歷史。」

呂清廣鼻子一哼,這一套他知道可是不信,這就是一套騙術,在地球的所謂學術界很有一點兒市場。沒想到,風天也會這套把戲。說起來,這還是愛琴海文明那一脈流傳出來的遺毒,可惜,破四舊沒破到那里去。革命總是有局限性的,沒有一勞永逸的革命,三五年不再來一回就沒法鞏固革命成果。

關于誤讀的問題,呂清廣現在不想和風天糾纏,這個命題不小不是一時半會兒說得清,道得明的。

靈識束不斷傳來城市的風光,呂清廣將爭議放到一邊兒,專心致志的欣賞著這個美麗的都市。

自行車道于機動車道之間有帶狀的綠化隔離帶,在青草和樹木外,還有大量的藤類植物。常春藤、三角梅、金銀花、爬山虎等等,這些藤條攀爬著自行車道邊樹立起來的籬笆,這些籬笆使用的是類似工程塑料的材料,立起兩米半的高度後伸向自行車道的上空,伸出有三米遠,差不多快到自行車道的一半兒了。密密麻麻的枝葉覆蓋在上面,一半的自行車道在陽光中,另一半在陰涼中,就是下雨,這一半的地面也不會被打濕。騎車的人可以選擇曬太陽也可以不,還可以躲雨,真是太妙了。

越往城市中心走,樓越高。

靈識束已經伸出了十幾公里遠,從郊區到達了市區。這還是歸功于風地,它一開始的飆車行徑雖然被呂清廣批判了,可是那段時間卻跨越了近十公里的路途,後面慢了一段時間後又逐步加速到了自行車的速度。

鱗次櫛比的大樓更將這里的建築風格演繹得淋灕盡致。建築是一種敘事方式、一種象征、一種手法、一種語言。它講述這個城市的精神表現和人的行為。既是社會的、經濟的、美學的、道德的、形而上的,又是具體的、實在的、看得見模得著的。

對自然的畏懼,對神秘力量的逃避讓人類以改造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建築的本質,是建築成為人的象征的根源。路易士•康說︰「建築屹立在我們和世界之間,如果我們把自己以及這個世界都定義為可計量的物質,那麼我們的建築也將只是可計量的物質而不具有精神內涵了。如果我們容許自己的心靈開向可計量和不可計量的之結合,我們的建築將成為對這項結合的贊美和精神的歸屬。」

展現在靈識束面前的建築,姿態各異,線條多變,色彩豐富。可是這些建築沒有一點兒‘游戲’的意味。它們不是‘偶然的’形成的物質‘堆砌’。材質和機理也不是為了‘極少’而暴露自己身體的痕跡,是的,安東尼•蘇拉、蒙德里安在這里找不到市場,這里的建築會讓他們羞愧而亡,如果他們的臉皮沒有他們使用的建築材料那麼渾厚堅固的話。

也不像巴洛克那麼繁瑣,當然也不會因為地基不穩而垮塌。毋庸置疑,這里的設計師不會是教皇的干兒子。

這里的建築是詩。是連續的、流動的、不間斷的韻律,是層次感分明又曼妙的相互隱現的俳句和色塊。如同吉歐費•史考特說的,「建築藝術的推敲並不在于結構體本身,而在于結構體對人類精神的影響。」

這里的建築又不是詩。沒有那一塊磚那一片瓦是沒有實際用途的,這一點上做得比包豪斯還更包豪斯。美都是有意義的,實實在在的,沒有哪條曲線讓你覺得夸張和突兀。沒有為新奇而新奇的畫蛇添足,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美輪美奐和樸實無華融匯成一體。絕不會為了標新立異而給建築穿一件網眼兒的破外套,把牛糞強說成鳥巢。鋼鐵的樹杈在這里是看不到的,從建築可以感到設計師的心。那地球上為金錢跳動的建築師的心在這里是沒有的,這里的建築是那麼的干淨,沒有一點兒招標留下的污跡。這里就更像人間,每個建築都像是人間界無法完成的聖家族教堂,可是在人間界,那個建築沒被完工就開始變性了。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呂清廣本紀最新章節 | 呂清廣本紀全文閱讀 | 呂清廣本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