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記事 第二百四十九章 德妃

作者 ︰ 緋毓

收費章節(12點)

看到胤禛等人出來,眾人也不再將目光放在秋月母子身上,轉而盯向殿前。

見眾人的目光都被胤禛等人吸引走了,秋月忙將福惠摟著,輕聲細語的安慰。

而這時胤等人似乎這才發現殿外的侍衛,面露驚色,恨恨的瞪了一眼胤禛,「四哥果然好手段,將這暢春園圍的水泄不通。」

隆科多手持遺詔對胤拱了拱手,「自打先皇從承德避暑山莊回京,老臣就一直負責暢春園的安全,這些相信諸位皇子也是知道的,還望九阿哥說話前能三思。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最重要的還是請諸位依照先皇遺旨,請新皇登基。」

說完,他也不再看胤等人的臉色,手持詔書,對跪著的王公大臣朗聲道︰「老臣得先皇錯愛,先皇臨終前親口對老臣說‘穿位于皇四子胤禛’且有先皇遺詔在此。若諸位對遺詔有異議,可請在場的幾位老王爺一看究竟。」

殿前立著五位頭發花白的老者,互相看了一眼,眼中似有贊同之色。

這時,皇八子胤上前幾步,對胤禛拱手道︰「四哥,當務之急還是先辦皇阿瑪後世,讓皇阿瑪入土為安方是正經,至于詔書,現在眾兄弟還未到齊,不如等十四弟回來,再宣讀詔書也不遲。」

隆科多一甩馬蹄袖,斥道︰「荒唐,國不可一日無君,不宣讀先皇遺詔,只怕先皇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立他身後的另一位大臣也上前道︰「皇十四子枉顧先帝旨意,遲遲不返京城,現在也不知距京幾何,難道他一直不反悔,咱們這些大臣就一直這麼等下去?」

跪著也有人小聲附和起來。

隆科多捋了捋他的胡子,「古訓,帝駕崩,新帝即位乃是萬事之首。諸位皇子阿哥一直做此推月兌之詞,難道是對先帝的遺旨有何不滿?」

此話過于嚴苛,話音剛落,場面頓時又陷入一片難以言喻沉寂氛圍之中,兩方人馬對峙不下,似乎有是一觸即發之勢。

即便大家心中都對所謂「遺詔」有懷疑,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質疑聖旨的真偽。

不管遺詔真假與否,現在顯然是皇四子胤禛控制了整個場面,皇十四子又遠在西北邊陲,遠水難救近火,形勢比人強。識時務者為俊杰,還是看看形勢,隨波逐流吧

都是在朝堂上的人精,電光火石間已經有了月復稿,做了決定。

而那五個老王爺自然也想通了這點,對隆科多捋須道︰「隆科多說的有理,按祖宗規矩,先帝去世的當天,需宣讀遺詔,指定下位繼承人,以免朝綱不穩。現在先帝的大部分阿哥都已到了,是時候宣旨了。不過此事事關重大,還是先請我等一看遺詔究竟,再請隆科多大人你宣旨。」

此話一出,胤等人便知道要壞事了。

但這話說的合情合理,無話可與辯駁。

隆科多亦依言而言,當著眾人面上,雙手奉上錦盒。幾位老王爺商量了一下,與眾人面前撕開了封條,揭開了盒子,捧出了里面的遺詔,細細研讀。

場上頓時氣氛肅穆了起來,皆一眨不眨的盯著幾位老王爺即其手里的遺詔。

秋月瞧著頗有些好笑︰康熙一生寫過如此多的詔書,只有這一本,才是這些王公大臣皇子阿哥看做重中之重的吧

又瞥見前面渾身顫抖的李氏,心里頗為不屑︰果然是上不得台面的。

看了看身形沉穩不懂的烏喇那拉氏和鈕祜祿氏,秋月心里嘆息了一聲。烏喇那拉氏年幼便嫁給胤禛,皇子居所里面面對的勾心斗角必然也不少,對這類場景自不陌生,表現自然也說的過去。可鈕祜祿氏出生低微,又不似她是重生之人,竟也這般沉靜,果然是有大作為之人。

這廂秋月嘆息,殿前那邊已經做好了決策,但听那老王爺道︰「隆科多大人,經咱們五人研究以及對先皇的了解,遺詔無誤,還請大人宣讀遺詔。」

短短一句話,卻已經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一切都已塵埃落定

只見隆科多敬畏的接過聖旨,闊步于眾人之前,朗聲道︰「眾人听旨」

胤禛及他諸位兄弟皆退至殿外石階處,下擺一撩,齊齊跪地,隨即鐵器擱地之聲響起,成千上萬的侍衛應聲跪地。

秋月亦是凝聚心神,與烏喇那拉氏等人一起埋首于冰涼的大理石地上,隨眾人一起喊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旋即,頭頂便響起隆科多的聲音,「八阿哥,九阿哥,您幾個為何不跪,難道想違抗先帝爺的旨意不曾。」

胤等人見跪著的皇三子胤祉、皇十二子胤陶、皇十五子胤顒、皇十六子胤祿等人,又見俯首磕地黑壓壓的眾人,互相對視一眼,卻也明白大勢已去,只得不甘的跪地道︰「臣胤(胤)(胤?)听旨。」

隆科多這才打開皇卷,高聲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欽此。」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胤禛叩首,道︰「兒臣胤禛接旨,日後必不辜負皇阿瑪厚愛‘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這短短幾字,也是胤禛日後的標榜,他果真做到了勤政愛民,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成為了一代帝王。

胤禛接過聖旨,起身舉起聖旨,隆科多忙從殿前退下,跪于石階之上,叩首行禮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人皆附和道︰「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于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即位,拉開了雍正王朝的序幕。

清朝的歷代皇帝,皆奉遺體于乾清宮,在此大殮或行正式祭禮。

因此,待胤禛穩定全局後,忙將事情一一布置下去,一邊命人準備康熙帝鹵薄、大駕等設備,又向朝鮮等附屬國發出告訃敕書,又命欽天監選日子將大行皇帝的遺體運至紫禁城辦,忙碌的緊。

康熙駕崩,京城內外各寺廟道觀都已鳴鐘,直響三萬次後,才能停止。

正當時,不想一道哭喊聲又吸引了跪著諸人的注意,「皇上,您怎麼就這樣走了,扔下臣妾肚子一人,您這讓臣妾如何怎麼辦啊」眾人抬頭看去,只見一身素衣的德妃一面哭喊著,一面由眾人攙扶著哭哭啼啼嬌弱而來。

烏喇那拉氏見德妃從宮里趕來了,忙上前攙扶勸慰,「先皇已經駕薨,額娘您就別太過傷心了,若傷了身子,倘或先皇尚在,也斷不願見到您如此。」

德妃恨恨的瞥了一眼恭敬立在一側的胤禛,動了動嘴唇,看了看跪著的一眾人,終于閉上了悲涼的眸子,一滴清涼的淚水從眼角落下,揮開了烏喇那拉氏和宮女攙扶的手,人竟往一旁的殿柱上撞去,嘴里也悲痛的呼道︰「皇上您等等臣妾,臣妾下來陪您。」

「額娘」胤禛終于變色,月兌口道。

「娘娘」

……

德妃的一番行為,結合當時胤等人當時的言行,無疑讓眾人對康熙的死更覺蹊蹺。德妃縱使平日對胤禛不像對胤禎那般疼愛,到底是她十月懷胎生下的,怎麼會如此決絕,難道她知道先皇死因的內情。但一個是她兒子,一個是她丈夫,終究只能二選其一,所以才選擇殉情?

一時間,殿外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來,隔岸般看著事態的發展。

事情發展的太快,秋月還來不及反應,就眼睜睜的看著德妃即將撞上墊。

然後又是一聲驚呼響起,「皇上……」

原來是胤禛擋在了柱子面前,攬住了德妃,德妃一面輕打著胤禛,一面抽泣道︰「放開我,讓我下去陪皇上,放開我。」

康熙駕崩,身為皇帝的生母,烏雅氏德妃竟要以死相殉,這實際上無異于是給尚未登基的胤禛一記耳光,也是對其下馬威。

此刻胤禛的眼里閃過一抹沉痛,眼楮也濕潤了起來,「額娘,皇阿瑪已經殯天了,舉國皆哀,兒子知道您和皇阿瑪感情甚篤,可還是請您保重身子。」

德妃絲毫听不進去,只在胤禛懷中低聲抽泣,哭訴著要下去陪康熙。

秋月看著德妃悲涼的樣子,心里不覺可觸動萬分。

康熙後宮女人甚多,晉位尤其困難。就好比胤的生母良妃康熙十八年進宮時,即便艷冠六宮,也不過是個良貴人。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也仍是貴人身份,還是胤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多羅貝勒,且三十八年取了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郭絡羅氏,其母良貴人這才在康熙三十九年冊封為良嬪。

而德妃烏雅氏——身份低微的包衣奴才之後,卻能得到康熙如此寵愛。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後,十八年即被冊為德嬪,時年二十歲。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便被封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且公主甚的康熙寵愛,被其封為碩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禎。

能夠為身為五十五個孩子的父親的康熙,生育三子三女,除了手段超出常人之外,可見她的確得康熙寵愛。(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手機網(qidian.cn)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穿記事最新章節 | 清穿記事全文閱讀 | 清穿記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