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下 最新章節 第十八章李隆基很爽

作者 ︰ 殷揚

第十八章李隆基很爽

李隆基是大唐的皇帝,九五至尊,他親自扶下馬,這是無上榮耀,看得群臣個個眼楮紅得跟兔兒眼似的,恨不得與李昌國他們換個位——/——/

回到長安參與慶典的唐軍足足好幾千人,李隆基不可能每一個都去扶,只是象征性的選中每排中的一個,就這樣,一排一排的走下去,很就全部「扶」下馬了。

雖然李隆基並沒有親自扶所有人下馬,得李隆基親手扶下馬的不過區區二十余人,不過,將士們仍是無比自豪。

按照李隆基的說法,是他親手把這些將士們扶下馬的,那就是親手扶下馬的,皇帝金口玉言,說一不二。這樣的榮耀,自唐朝開國以來,就沒有過,要將士們不歡喜都不成。

將士們個個紅光滿面,一張嘴哪里合得攏,渾身毛細孔都在散發著喜悅。

「謝陛下!」將士們齊聲致謝,聲音響亮,蘊含著激動與喜悅。

李隆基听在耳里,特別歡喜,做為皇帝,一舉一動都能掌控人的生死富貴,得到將士們的感謝,這是無上美事,正是當皇帝的樂趣所在。

「呵呵。大胡呢?」李隆基捋著胡須,笑得眼楮一眯一眯的,一張嘴合不攏了。猛然間想起,還沒有見到墀德祖贊。

「陛下,這就是贊普。」李隆基朝頭里一輛囚車一指。

李隆基步過去。一雙眼楮睜得老大。在墀德祖贊身上盯著。墀德祖贊抬起頭來,盯著李隆基,兩人眼里射出如同烈陽的光芒,對視起來。

這是一對老冤家,死對頭,雖是頭一遭見面,平生交手的次數多不勝數。此時此刻,他們終于見面了,誰能不把對量個清楚?

在墀德祖贊眼里,只見李隆基身著龍袍。頭戴皇冠,身材魁梧高大,英氣勃勃,具有氣吞河岳之勢。一舉一動自有其魅力。

在李隆基眼里,只見墀德祖贊一張絡腮胡臉,身材高大,雖然形容枯瘦,遠不能與往日相比,卻也不失英雄氣慨。

「嗯,不錯。」兩人同時開口說話。

「能有你這樣的對手,此生不虛。」緊接著,兩人再度同時開口說話。

做為敵人,也可以尊敬。也可以敬重,不妨礙承認敵人的優點,李隆基和墀德祖贊都有如此美德。

李隆基頭一昂,胸一挺,意氣風發,以居高臨下的俯視口吻道︰「大胡,你也有今天。」

在李隆基登極之前,墀德祖贊就當上了贊普,雖然那時節他的年紀很小,內有權臣。吐蕃處于內憂外患之中。不過,墀德祖贊不愧是吐蕃的雄主,借唐朝的支持穩定了自己的權力。為了取得唐朝的支持,他向唐朝求婚,唐中宗把自己的養女金城公城嫁給了他。

金城公主入藏時。墀德祖贊玩了一個陰謀,收買了唐朝的官員。把河西九曲之地送給了吐蕃。河西九曲之地地勢高,居高臨下,是富饒之地,在這里牧養戰馬,對唐朝構成巨大的威脅,這讓唐朝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與唐朝聯姻這事對于墀德祖贊來說,是好的護身符,他加有恃無恐。一有機會,就出兵攻打唐朝,打贏了,可以得到很多戰利品。若是打不過了,就立即以金城公主的名義向唐朝請和,派人送點禮物,求得唐朝的諒解。

一旦再度有機會,他照樣出兵攻打唐朝。

若是唐朝興兵問罪,他就讓金城公主出面調節。為了顯得真誠,他甚至把長安的使者請到邏些,當著唐朝使者的面,舀出唐太宗給吐蕃的旨意,大談甥舅之好。

這種把戲,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耍弄,卻是百試不爽,唐中宗、唐睿宗都被他給騙了。

直到李隆基登基以後,對吐蕃采取強硬政策,他這種把戲就沒有了用處。後來,金城公主死後,他就失去了與唐朝談判的籌碼,只得與大食聯兵,與唐朝為敵。

李隆基和墀德祖贊兩人斗了一輩,終于以李隆基的完勝而告終。此時此刻,見到自己大的敵人,李隆基連都是歡喜的,意氣風發,俯視墀德祖贊。

不要說皇帝的對手,就是普通人的對手,若是與自己斗了一輩,後以自己的勝利而告終,也是一件令人無比痛的事情。

正是因為如此,李隆基一歡喜,親自扶李昌國他們下馬。

「你……天亡大吐蕃,非人力所能及矣。」墀德祖贊把李隆基那副意氣風發的樣兒看在眼里,只覺心里堵得慌,卻是不想認錯,作了一回鴨,嘴硬一回。

「哈哈!」李隆基仰首向天,笑得特別歡暢︰「大胡呀大胡,只有你這等蠢人,會怨天尤人,而不責己。朕就給你剖析剖析,吐蕃為何會滅亡。」

此時剖析情形,無異于在墀德祖贊破碎的心靈上狠狠捅上一刀,這是打壓對手的好機會,這有無窮樂趣,李隆基當然不會錯失。

「大胡,你知道你錯在哪里?一是你自高自大,自以為仗著高山密林,大唐舀吐蕃沒辦法,你失去了警惕。《吳》有言‘固國不以山河之險’,你自恃地利,自以為固若金湯,這是你必敗之因。」李隆基的聲調很高,扯起嗓,吼得山響。

吐蕃之所以會滅亡,正如李隆基所言,墀德祖贊大意了,自以為吐蕃的高山密林可以確保吐蕃無事,卻不知道李昌國他們攻下了積石山。

想想當初,唐軍在李昌國和哥舒翰的統率下,如同海潮般涌來,而吐蕃卻是懵然不知,他還在做著出兵大非川的美夢。直到唐軍離邏些城不遠了,他確認唐軍已經打來的消息。

若是他提高警惕,早有準備的話,積石山不會丟。即使積石山丟了,吐蕃還有不少險關要隘,同樣能阻擋唐軍的前進,只是因為他太過大意,為唐軍所趁。

「哎!」明知道李隆基這是在刺激他,听了這話,仍是不得不長嘆一聲,在事實面前,他也是無話可說。

「二是吐蕃世襲,能臣良將不得重用,你所用之人多為奸佞小人,真正有的人無出頭之日。」李隆基一裂嘴角,很是譏嘲道︰「而朕卻是推賢任能,不問親疏、不問貧賤、不問出身,只問能。你瞧瞧,李昌國,本是安西都護府的一個校尉,朕卻敢任他為大將,采納他的謀劃,你大胡可敢?」

指著李昌國,李隆基一顆頭顱昂得高高的,胸膛挺得老高,極是自得。

在啟用李昌國,采納李昌國的謀劃這一事上,無論怎樣贊譽都不為過。若是換個人,要麼猶豫難決,要麼不敢啟用李昌國。

如今再回頭想想,李隆基是萬分慶幸,他啟用了李昌國,采納了李昌國的謀劃,要不然的話,斷斷不能滅了吐蕃。

而吐蕃的情形與此正好相反,吐蕃的官職是世襲的,即使墀德祖贊多有改變,卻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若他要舀掉一個世襲官員,他面對的阻力大得難以想象。

「……」墀德祖贊翻翻眼珠,無言可答。

「三是大唐靠的是自己,而你大胡卻把吐蕃的興盛寄望于大食,何其謬也。」李隆基接著刺激墀德祖贊︰「大食雖與你同流合污,狼狽為奸,卻是相互利用,勾心斗角,不會齊心協力,你把如此大事寄托在大食身上,太荒謬了。」

吐蕃與大食雖是結盟,卻是相互算計,不會真的為了對方火中取栗。雖然這是吐蕃逼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墀德祖贊把奪回大非川一事寄托在大食出兵上,太過自以為是了。

「四是吐蕃國力不如大唐,而你不知勵精圖治,整軍經武,而是與大唐為敵,吐蕃的國力原本就不如大唐,卻給你早早消耗光了。」李隆基的腰桿挺得筆直,如同出鞘的利劍,聲調高︰「大胡,你是知道的,朕登基之時,與你當上贊普遇到的情形如同一轍。你當贊普時內憂外患,吐蕃不寧。朕登基之時,何嘗不是如此?」

墀德祖贊當贊普時,吐蕃是內有權臣,外有強敵,內憂外患,讓他日夜不寧。

而李隆基當皇帝時,所面臨的問題不比墀德祖贊小,可以說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從唐太宗死後,唐高宗這個軟皇帝即位,唐朝的混亂就來了,武則天把持朝政,一度稱帝。

武則天還是好的,雖是女人,卻是不讓須眉,唐朝在她的治理下,雖然不如唐太宗時強盛,卻比唐高宗當國強多了。

然而,她卻開啟了唐朝的混亂,自她以後,唐中宗、唐高宗都是軟皇帝,無所建樹。唐中宗是死在韋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唐朝大權又差點落到韋後手里。

李隆基當皇帝時,唐朝已歷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四代亂政,歷時數十年,積累的問題多如牛毛,積憋如山。而邊境是不寧,後突厥叛亂、契丹滋擾、吐蕃攻打……整個唐朝處在風雨飄搖中。

「若朕是你,決不會與大唐為敵,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會忍著。先集中精力處理內政,勵精圖治,整軍經武,直到強大了,這對外用兵。」李隆基指點著墀德祖贊,極為得意,道︰「朕正是如此做的,一旦國力恢復,大唐之軍縱橫無敵,突厥、高麗、契丹、吐谷渾殘部先後滅亡,大食望風而潰,吐蕃是為朕所滅。」

看著墀德祖贊那副憋屈樣兒,李隆基很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天下最新章節 | 大唐天下全文閱讀 | 大唐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