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傳 第二十二章 祥瑞麒麟(上)

作者 ︰ 短頭發

>

當天晚間,公主夫『婦』寬衣解帶,同枕而歡。

直睡到卯時剛過,長平公主便醒來,看李二猶自熟睡,強弄醒了他。再擺個交頸鴛鴦的式子,將朱唇緊貼了李二的胸膛,笑吐舌尖,『舌忝』弄李二的心口,津津甜唾生生搏弄得千般旖妮。李二看公主櫻桃口微微氣喘、星眼朦朧,嬌艷的真似牡丹一般萬種妖嬈。也是把持不住方剛的氣血,遂翻身而起,又要了一回。

**才罷,公主慵懶的不願起身,李二欲整衣衫,卻被長平公主一個嬌呼壓住︰「我的親達達,急甚哩?再溫一會子……」

門外有宮娥戰戰兢兢的聲通稟︰「駙馬爺爺,王安石王大人來了好一會子,是要帶駙馬爺爺上資政殿……」

長平公主甚是惱怒︰「潑賊也似的的王獾郎這是催命哩,他不睡覺本宮還要睡,叫他等著就是。」

「王大人要帶我去看那麒麟,事官朝廷體面……」

不待李二完,公主低頭吻住李二的嘴唇,手又伸到李二的腰下襠間……

又過了半個時辰,李二才哄了長平公主,更衣洗漱,飯也顧不得吃就去前堂見王安石。

「王大人久候了,公主不讓出來……」李二臉紅的解釋。

王安石自然知道長平公主的秉『性』,可公主雖然不堪,畢竟算是半個君上,也不能直指其非,淡淡的道︰「少年夫妻多是如此,咱們走吧。」

這個時候的皇帝基本還算是勤政,朝會還能夠定期的進行,所以御街上準備上朝的官員絡繹不絕,或馬或轎時可見到。

寬闊的御街兩旁修建了許多的巷,低級官員遠遠見到上司的車馬立刻躲進巷,讓上司先行,如此一來,越是官的上朝時間愈晚。好在李二跟在王安石的轎子後面,也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

一進建章宮,李二就聞道臭哄哄恍如牛糞的味道,見到資政殿旁的兩個巨大木屋,不時從那木屋中傳出野獸的吼叫,這大木屋想必就是那「祥瑞麒麟」的起居之所了。

「聖上還要好半晌才能過來,你先去看看那是甚麼野獸,看能不能識得。」王安石為人謹慎,聲的叮囑李二先去看看。

木屋旁有幾個交趾的使者,都是頭戴雞冠帽,耳垂巨大環飾,肩披簑質斗篷,腳穿六耳木鞋,果然是南洋人物的打扮。

李二瞅個空檔溜進木屋,見了那一大一兩頭怪物,不禁啞然失笑。這交趾國也真能胡扯,竟然生生的把白犀牛成是麒麟。這犀牛之產地極其燥熱,為了抵御中原的寒氣,交趾人不僅專門修建了這可以活動的木屋為犀牛御寒,而且在犀牛的身上涂抹了各『色』的桐油,牛頭上更是披紅掛彩,不出的滑稽。

木屋里生了炭火,門窗封個嚴實,悶熱的厲害。且和了犀牛糞『尿』的惡臭,不僅人難駐足,便是那犀牛也煩躁不安的時時躁吼。

「那怪物不會真的是麒麟吧?你可曾識得?」王安石關切的問道。

「識得。」李二輕松回答,便是幼稚園的女圭女圭也認識那是犀牛︰「那怪物不是麒麟,也非交趾所產之物,定是他們從別地弄來。」

白『色』犀牛一般產于非洲或者南亞大陸,而交趾只不過是越南中部的邦,自然不是他們本地出產。

雖名曰早朝,不過是對臣子而言,這些官員必須早早的報到,直到日上三桿天氣漸暖皇帝方才臨朝,想必是又睡了幾個回籠覺才想起外面那一大堆苦苦等候的臣子。

皇帝打著呵欠,睡眼惺松的開始了這一日的朝會。

王安石最先陳述在川蜀一代馳罷榷茶法的事情,這些長篇大論听的那皇帝混混欲睡,不得不幾次三番的要茶水提神。要不是皇帝還算器重王安石,早就叫他閉嘴了。

對于這些國家大事,李二也不是很明白,何況王安石又是用的半文半白的官話。只是隱約感覺王安石是要朝廷考慮停止茶葉在川蜀的專賣,以此措施來提高茶農的生產積極『性』。

不少的官員反對王安石的法,反對的理由雖然五花八門千百怪,主要還是「如此必減少朝廷稅賦,天家內庫將入不敷出」雲雲。

沈括沈大官人表現出了一個合格政治家的眼光,大談廢除茶葉專賣政策以後,百姓的收入會有所增加,深合聖賢「藏富于民」的教誨。

其實沈括雖然不咱們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他的思想卻這正符合王安石「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財」的思想。

「所謂民富則國強,商人交易獲利,民生因此而仰賴。商人越富則民生越固,藏富于民,利在朝廷!」王安石還在試圖服皇帝。

神宗皇帝並不算昏庸,也知道王安石的在理,可「天家內庫將入不敷出」是皇帝最大的顧慮。皇家的收入和支出都不是從戶部支取,而是另有一個皇家內庫。內庫的主要財政來源便是天下鹽茶鐵的專賣,這茶禁一開,內庫收入當然減少。

內庫的錢少了,皇莊的子粒銀和宗室的祿米銀就會減少,就是皇帝本人的開支也要縮水,所以皇帝從心里不贊成王安石的這個提議。變法可以,要是觸動了皇帝的切身利益那就萬萬行不通了。

于是大臣唇槍舌劍的爭論不休,皇帝在龍椅上昏昏欲睡,直到午時也沒商議出什麼結果來。

李二看大宋皇帝忽然睜開龍目,眼冒精光,以為皇帝是要乾綱獨斷,聖裁眾議。卻听大宋皇帝道︰「傳膳,膳罷再議……」

李二汗流浹背,終于明白皇帝為何突然間就來了精神,原來是要開飯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駙馬傳最新章節 | 駙馬傳全文閱讀 | 駙馬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