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飛機 第二百八十一章 千機大作戰,摧毀德國(二)

作者 ︰ 月月逍遙

>.

一方面完善和論證「破壞王」計劃,一方面加緊整合航空資源,尤其是把一批又一批的戰機及機組人員,不斷地從美國本土運送到英國,再轉場飛行到歐洲法國美軍控制的機場。

運輸戰機,起單純運輸士兵及物資要復雜得多。普通的船只並不能運輸飛機,能夠勝任這個任務的只有航空母艦。幸運的是,第三批及第四批建成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紛紛投入使用。新建成的重型航空母艦中,除了有5撥入太平洋艦隊,充實航空母艦群外,其余的都編入到了橫跨大西洋運輸飛機的運輸艦隊中。這支特殊的運輸艦隊中,除了幾艘重型航空母艦外,還有多達20艘護航航空母艦及數艘舊式.這樣的龐大運輸艦隊,橫跨大西洋一趟,就為美軍送去了超過一千架的各式軍用飛機。陸基飛機雖然不能在航空母艦上起飛,但是卻能在通過航空母艦搭載運送,甚至在舊式戰列艦的甲板上也一樣能夠搭載更多的飛機。

44年下半年,德國的潛艇部隊已經喪失了在大西洋活動跨大西洋運輸飛機及機組人員的行動,危險『性』並不大,都能夠順利進行。現時美國月產超過3000架飛機的雄厚工業實力,是蒙特之所以有力,提出「破壞王」計劃,在三個月內連續發起千機大作戰行動,摧毀整個德國交通系統的憑借。

在美44年下半年大規模戰略轟炸德國後45初大規模戰略轟炸日本時,美國的工業力量向飛機生產傾斜,月產軍用飛機敗德國和日本的偉大戰略。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壯舉,可謂前無古人。直接令到戰略空軍,成為二戰結束後,世界各位爭相發展地軍種,間接催使各國間展開軍備競賽,從而造成冷戰局面。

當美陸軍航空兵司令部,在九月底向盟軍空軍總部提出「破壞王」作戰計劃後,在英美盟軍高層引發了一陣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一,以後歐洲西線的戰斗,到底以陸軍為主還是以空軍為主。二。以後的戰略轟炸,到底以城市為主還是以郊野為主。三,以軍用目標為主,還是以民用目標為主。四,以英軍為主還是以美軍為主。

先來看看歐洲戰場上的這時戰況,在歐洲西線戰場以英美聯軍為主的盟軍地面部隊,向前推進的難度一天一天困難,在德軍的萊茵河及齊格菲防線前,呈現出裹足不前的態勢,陷入了艱苦的陣地戰之中。而在歐洲東線戰場上。這時偉大地蘇聯紅軍,卻一路高歌猛進。先後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和拉月兌維亞,攻入匈牙利境內及陳重兵于波蘭邊境。盟軍東線的形勢西線的形勢要好。

再來看看歐洲戰場西線上美軍和德軍的兵力對,美、英、法、加四國聯軍共有76個滿員師和15個獨立旅c坦克,1萬多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大概是74個非滿員師,1600坦克和強擊炮,以及架作戰飛機。西線戰場上,盟軍在陸軍人數上超過敵人一倍,在坦克數量上超過三倍,在飛機數量上超過五倍。

再來看看德國的整體防御情況。由于是兩線作戰,德國根本沒有大縱深可言,難以實施游擊作戰,整體上采取以城市防御為主的單一防御模式。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及其周邊。國內龐大的交通線缺乏必要的防御,這正是其弱點所在。

再來看看德**民的情況,在極端民族主義地思想下。德國的主力部隊基本上是日爾曼人,戰斗意志極強,不容易投降。但民眾方面,國內除日爾曼民族以外地其他民族,長期受到歧視,對外擴張時或許能較齊心,但反過來面對被圍攻時,就不一定能夠齊心對敵。

再來看看歐洲西線戰場上盟軍的組成情況,美軍有兩個集團軍群,英軍有一個集團軍群,美軍有28個師,而英軍有15師,法國及加拿大等國有12個師。美陸軍是英陸軍的兩倍。航空兵方面,英軍和美軍的作戰飛機數量大致相當,都在5000架左艦隊不斷把新的作戰飛機及人員運往歐洲後,美國航空兵急速擴充,二戰結束時達到1萬架,機組人員及地勤人員.

事實勝于雄辯,數據最能明問題。拋開必要時協助陸軍進攻不談,就空軍獨立作戰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激烈的爭論後,盟軍最高層的意見逐漸趨向一致肯定。進一步加大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力度及密度,避實就虛集中力量破壞德國交通絡的戰略取向,得到了初步地確立。

蒙特提出的「破壞王」計劃,在10月初獲得了盟軍空軍準,並把這個由美軍航空兵司令部提出的單方面行動計劃,上升為整個盟軍空軍地整體戰略計劃,由英美兩國的航空兵共同執行,統一行動。

「統一行動也無妨,不過希望英國人行動不要太慢才行。」看了盟軍空軍總部對「破壞王」計劃的批復意見後,蒙特也沒有太大地反對意見。只要能同意自己的作戰計劃就行,至于誰來做最高指揮者,蒙特並沒太大執著。很顯然英國人依然想在空軍方面凌駕于美國之上,把最高指揮權握在英國的手中。誰都知道英國人把持著盟軍空軍總部把「破壞王」計劃上升為盟軍空軍總部的計劃,實質上是不想讓美陸軍航空兵單干。

蒙特之所以對計劃的批復不提出異議,主要是不想卷入到這時盟軍中越演越烈的爭權風波中去。在陸軍制海權的問題上,最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一心想取代美國的艾森豪威爾上將,成為盟軍地面部隊的總指揮,這讓美軍和英軍的關系在這段時間鬧得很僵。如果蒙特再在空軍的指揮權上同英國人發生爭執,那麼這場爭權風波將會火上加油,越演越烈。

「既然是統一行動,那麼就要劃分好各自負責的區域,畢竟我們的飛機和英軍的飛機,『性』能各不一樣。」參謀長弗朗西斯少將,專業水平是很高的,第一時間指出了英美空軍統一行動需要注意的問題。

「是啊,從飛機的『性』能上對分析,英軍的重型轟炸機『性』能要我軍的重型轟炸機要好,而我軍的戰斗機『性』能要英軍的戰斗機要好。如何配合這確實需要好好同英軍的航空兵協商一下。」作為作戰部副參謀長,威廉少將提出了更實際的問題︰「從飛機的作戰有效範圍來對,重型轟炸機方面英軍飛機要我軍飛機要遠,而在戰斗機方面,則是我軍的戰斗機要英軍遠。」

「隨著改良過的大型可拋式外掛油箱全面裝備戰斗機部隊,戰斗機與轟炸機之間的航程差距,可望得到有效解決,戰術上的互相配合應該會更加靈活。」在戰事較少的九月下旬及十月初,掌管後勤部工作的杜立特少將,成了美陸軍航空兵司令部里最忙碌的人。戰機的運輸調度,各機場航空基地設施的完善修葺,飛機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補給物資的調配等等事情,他都一一過問。

「以前英美航空兵就曾試過多次合作,橫跨英吉利海峽對德國實施戰略轟炸,我們可以借鑒過去的經驗辦法。」蒙特自己對于英美兩國航空兵的合作,還是抱有樂觀的態度的,「現在的條件怎麼都以前要好得多,熟能生巧多合作幾次就能彼此磨合好。」

由于以蒙特為首的美陸軍航空兵高級將領,與英國空軍的高級將領達成了較為一致的戰略共識,並就指揮架構體系及戰機調度合作的細節交換了意見,為「破壞王」作戰計劃的順利實施,鋪平了道路。盟軍空軍的情況與陸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對于平息盟軍陸軍內部的爭奪指揮權風波,起到了示範的作用。

正是因為空軍戰略意見相對統一,而陸軍戰略意見相對分歧,所以盟軍的戰爭資源,44年下半年9月底10月初開始向空軍傾斜。新一輪戰略大轟炸德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如果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直至解放法國全境,兵陳萊茵河岸,為歐洲西線戰場的第一階段。那麼44年10月份開始,為期三個月對國大部分地區的戰略大轟炸,就是歐洲西線戰場的第二階段。在這段期間內,盟軍地面部隊一直沒有能夠突破德軍的西部防線,而盟軍的航空兵卻在這段時間內創造了新的輝煌,成為了徹底打敗德軍,摧毀納粹德國的主要力量。把戰略轟炸這一戰爭模式,推上了更高的軍事台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打飛機最新章節 | 打飛機全文閱讀 | 打飛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