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明 第一卷 東南風乍起 第一百一十九章 龍的艦隊

作者 ︰ 賈不假

就在朱明終于完成了南洋幾大島的一統,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三島眾星拱月的托起了馬來半島上的自由城,黑水明國的工商業飛速發展著。

時間很快來到了澤漢元年的十一月,同時也是永樂二年,在福建長樂縣的濱海之處,隨著一陣人浪歡呼,一艘史無前例的大船緩緩的駛入了海中。

這艘巨艦艦首高昂,而尾部渾圓,充滿了柔和的線條美感,長近四十丈,闊一十七丈,這種長達百多米的巨艦排水量也近乎達到了六千余噸的恐怖量級,因而在大海中吃水極深,隨著波浪的起伏,船體始終保持著平穩。

原本船只首航是充滿了風險的,一般都由水手們完成,但這次不一樣,大明內官監大太監鄭和鄭公公登上了艦船,並親筆寫下了「長寧號」的船名。

這樣危險的首航,在眾多隨從的勸說下,也沒有打消這名軍中猛將兄非得上船參與首航的決心,他心中已經決定將這艘雄偉的戰艦作為自己的旗艦了。

這次他來還有一個目的︰福建長樂地區經過考證和實地測量,是最適宜遠洋出發之地,此處有良好的避風港灣,適宜大規模的船隊在此處集結停留。

原本已經遷了不少工匠到長樂造船,而且也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成果,但此次史無前例的出航預計戰艦可能會達到一百余艘,光靠長樂一地,而且造船業擴大的過于迅速,許多技術和配套條件還不夠理想,所以,此次還有大部分的艦隊是從南京各處的船廠建造而成,將從那里出發後匯聚到長樂來。

所以這次鄭和在此處參加首航也是為了實地考察長樂港的具體情況,以便日後船隊的集結出港。

時間不等人,聖上催得越來越急了,原本預定于明年六月的出航,預計在近海還有半年的演練時間,然後船隊才集結長樂正式遠航。

但南洋那個自稱黑水明國的華人國家實在是引起了聖上很大的不滿和猜疑,金銀流水般的撥了下來,錦衣親軍時常穿梭于各個船廠,沿海的各個衛所也都動員的起來,目的只為了一個︰艦隊能夠越早起航越好。

不少督促不力的官員已經被裁撤了,承宣布政使司上下一片驚慌,它所管轄的福建八閩之地還從來沒有讓皇上這麼關注操心的事情。

而南京作為最初始的艦隊出發地,那是老國都,不管是資源還是人員的調配難度,比起福建來說都小,所以就苦了福建這個預定的遠洋出航地了。

「啊!小心,避開礁石!」一聲驚呼把鄭和從沉思中拉了回來,左右已經有人忙扶住了他,免得被顛簸的航船晃倒。

正值三十出頭壯年的鄭和一把甩開了左右,走到船舷邊向下一看,巨大的寶船靈敏的向右偏過,險險的躲開了隱藏在水下的一塊暗礁,近海水文情況復雜,對于這種大船來說,航行所需要的經驗和配合要求就來的更高。

這次出航用了十天的功夫,在海上經過海風和海浪的考驗後,證明這艘航船擁有行駛于大海之上的實力,也讓原本還懷著忐忑心情的鄭和放下了心來。

最有制造難度,而且又是經驗並不充足的長樂造船廠制造的寶船,試航的結果卻是如此之好,讓這次遠洋的前景又燦爛了一分。

不能在此做過多停留的鄭和召集了掌管此地政務的長樂縣尊和臨時在此地負責軍事事宜的福建都指揮僉事,嚴詞厲色的給他們透了些口風,要做好年底迎接艦隊的準備,雖然是冬季,但後勤準備一定要做好,起航的物資必須在一個月後整整齊齊的備在碼頭上。

對于都指揮僉事來說,無非是管好自己份內的軍事,沿海衛所早就動員起來,在福建造好的船只上的軍人水手早已選拔完畢,自己不過是帶著一些親兵維持港口秩序,嚴防亂民或是探子破壞罷了,而現在時日太平,怎麼可能有人傻得做那掉腦袋的事情,所以他神態輕松的向鄭和大拍胸脯保證無事。

而縣尊老爺就頭痛了,對于草民而言他是一縣父母,但對于此刻廳中的幾人他就什麼也不是了,唯有點頭稱是的份,偏偏這還不是個簡單差使,雖然物資不用自己湊齊,但這物資運送,境內防止火耗虧空,民夫徭役的征發,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職司,不過想到以後的前途,想想這個事情辦妥貼了那可是能直達天听的,只能是強打精神,務必做好。

確定長樂港口準備無誤的鄭和帶著滿意的答案回到了留都南京。

南京龍江港造船廠中也已試航成功歸來了兩艘寶船,加上雲集在龍江港中的各色福船斗艦,聚集了近有兩百之數的各類船只,士兵水手更是匯聚了數萬之多,每天這額外的人馬消耗就讓南直隸各級官員頭痛不已。

匯報的折子鄭和在福建就發出了,只是不知道聖上的意思,自己雖然不懼提前于計劃半年多出航的變動,無非就是少些艦船磨合,少了幾艘還沒完工的大船而已,自己有信心這艦隊已經是舉世無雙的,鄭和根本不怕遇到除天氣外的任何問題。

焦躁的等待中,終于迎來了宮中的使者王景弘。

「鄭公公,皇上有旨。」

這一天,終于來了嗎?

「……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領航船百艘,自龍江港口出……宣王化于四夷,加威德于海內……」

「臣領旨謝恩!」鄭和大禮參拜後上前接過了聖旨。

「王公公,以後還要多多仰仗你。」同時鄭和也不忘與王景弘寒暄幾句。

王景弘此人雖與自己一樣,是名宦官,但為人豪爽好武,也是隨從當今聖上一同起兵靖難的功臣,雖然平素與自己的交往不算太密切,但他年歲比自己還長著幾歲,平常做事誠懇穩重,倒也確實是自己此次出航的良伴,也虧得聖上為自己挑了這麼一位好助手。

既然以後兩人便要一起承擔起遠航的重擔了,自然是好好寒暄了一番,鄭和將船隊的情況介紹一番後,王景弘馬上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問。

「旨上說領航船百艘,現在時間提前,起碼有十來艘寶船福船都在船廠難以來得及完工,若是遠洋船只,定難湊足整百之數,不知鄭公公意見?」

「聖上想咱們多帶些船只兵士,也是為咱們好,既然情況有變,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我的意見是帶上龍江港的近四十艘二十丈長以上的大船,從揚子江口出海,試航至太倉劉家港,途中完成基本的操練熟悉和艦隊編練,最後再到長樂港內會合其余二十余艦,做最後的試航準備後,借著冬季季風的良機,揚帆入海,不知王副使意見如何?」鄭和條理很清楚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王景弘畢竟剛接手不久,他用手比劃著海圖,思索了一陣後,認可了鄭和的這個基本計劃。

對于帶兵打仗,兩人都是內行,在他們清晰有力的命令下,龍江港內所有的士兵民夫都被動員了起來,大明的龍旗在每艘艦船上掛了起來,還有「明」字號,「鄭」、「王」以及各個領兵將校名字的大旗,在挑選出來的艦只上都高高的掛了起來。

這天,大旗在風中獵獵飄揚,這支史無前例的艦隊,即將正式起航。

(鄭和提前了,馬上就要來了,朱明該何去何從呢~戰爭,是否可以避免,請大家繼續支持,謝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海外大明最新章節 | 海外大明全文閱讀 | 海外大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