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一百三十章 北方異動

作者 ︰ 朱由榔

在永歷的印象中,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朝廷。這個朝廷要政令暢通,首先必須步調一致,言行統一,絕不可以發生分幫立派、左右互搏的情況,不然這個政府將是一個「蹩腳」的政府,政令混亂,而且不會長久。按照設想,國家可以設置國會,國會內也可以出現不同的聲音,以此來監督和制約朝廷,但是在朝廷之內,就必須要協調一致,如此才能保證政令暢通。

讓永歷想不到的是,如今的大明朝廷中,竟然出現了兩派,一派是所謂的「大皇子黨」,另一派是「二皇子黨」,在一些人的挑動下,朝臣們相互勾連,分幫分派,導致朝政開始混亂,長此以往下去,好不容易開創的大好局面,就要付之東流了。

所以永歷決定立刻加以制止,不再放任自流,不然自己的權威都會受到印象,比如那個馬惠,竟然趁錢謙益南返,想要借尸還魂,讓東林黨東山再起。

黃宗羲也算是曾經的東林黨的魁首之一,名氣不亞于錢謙益,尚且沒有讓東林黨重掌朝政的念頭,而這個馬惠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竟敢在朝內搞黨爭,是可忍孰不忍。但是看在他入朝為官後,也算是兢兢業業,個人操守也很清廉,故此永歷才沒有痛下殺手,而是讓他回家閉門思過去了。

還有錢謙益,不過是一個老邁之人,已經八十三歲了,永歷還是比較敬重他的才名,這才賜給他宅院,讓他安養晚年。此外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就是永歷對柳如是也非常敬重,此女才貌雙全,頗有主見,對愛情更是忠貞不屈,這就是永歷賜給錢謙益宅院的另一個原因。

兩天之後的朝會上,因為馬惠被禁錮在家,「大皇子黨」人無不惶恐不安,而「二皇子黨」的肖學禮等人卻得意起來。但是就在此次朝會上,永歷將肖學禮也狠狠地訓斥一番,說他心術不正,不務正業,如果再有非分之想,便也要像馬惠一樣治罪。

兩邊各被永歷打了五十大板,朝堂上的黨爭終于漸漸平息下去,那些大臣們也不再提立太子一事,全都老老實實處理各自的政務,不敢再有什麼非議。

這時,吳淞城傳來消息,連續七天,錢三海派出船只出海尋找英軍船隊,都沒有發現他們,直到一艘自澳門而來的葡萄牙商船抵達奉賢,才從葡萄牙人那里得知,就在幾天前,英軍船隊已經南下,準備到澳門進行補給。

接著,浙江、福建沿海皆有發現英軍船隊的急報,而船隊的方向也確實是南行。不過讓永歷感到奇怪和不安的是,南下的英軍船隊只有十五艘戰船,原來在吳淞炮戰之中,有兩艘戰船被擊沉,那麼英軍應該還有十八艘戰船,可是現在只有十五艘戰船南返,另外三艘戰船去了哪里?

臘月的第一天,江蘇海州(連雲港)送來急報,有漁船在海州外海發現三艘紅毛人的戰船,正向北方駛去。

得到這個消息後,永歷急招黃宗羲、方以智等人一起商議,最後一致猜測英軍船隊主力南返,肯定是要到瓊州島,而另外三艘北上的戰船,目的地可能是天津衛,據此推測,英國人肯定和清廷有些勾結,具體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查清英國人的圖謀,正好張迪也自安徽回來了,永歷下旨讓他親自再跑一趟北京,想辦法弄清楚英國人和清廷到底有什麼勾連。于是張迪馬不停蹄,馬上喬裝帶著幾個心月復去往北京。

喬貴樂自澳門歸來,帶著澳門總督的親筆信和十萬兩銀子,隨行的還有十幾個西洋工匠。澳門總督在信中極盡阿諛之意,對永歷表示了極大的尊敬,但卻對結盟共同對付英國,表示自己實力不足,而且沒有國王授權,不敢擅自做主。至于那十萬兩銀子,則是葡萄牙上交的賦稅,作為澳門的地租。

不過喬貴樂也不是沒有收獲,除了那十幾個工匠外,他還見到了一些尼德蘭商人,通過他們,聯系上了尼德蘭駐馬六甲總督,那個馬六甲總督對結盟抗英,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且還準備派出一支使團,來華夏覲見永歷,商談結盟一事。

這段時間,永歷又去探望了兩次晉王李定國,晉王年老體弱,自從端午節得病以來,便一直時好時壞,有幾天甚至出現病危的情形,把永歷嚇得夠嗆,下旨讓六個御醫輪番守候在病床旁,還把嗣子李嗣興從江北調回來,在李定國床前伺候。

入冬以後,天氣轉涼,晉王的病情突然又出現了反復,有加重的跡象,永歷非常憂心,抽空兩次去晉王府探望。因為晉王年輕時久經戰陣,身上有多處老傷,年紀大了以後,這些老傷就一起發作,近來又有了心口痛的毛病,讓御醫們使用了各種手段,可都是沒有太好的效果。

永歷想起了「鄭一刀」鄭寶,也許鄭寶能夠救治晉王,可是他現在音信皆無,就是奉命去尋找他的朱耷,也不見了蹤影。為此,永歷派出錦衣衛查找,兩個月之後,卻查不到任何線索,就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

不過據張迪猜測,鄭寶和他身邊的兩個殘障之人,皆與原來的「絕聲衛」有關系,想要隱匿自己,對他們來講,太容易不過,重建不久的錦衣衛那里是他們的對手,故此才查找不到。

現在晉王病情不容拖延,可是永歷有沒有什麼別的良策,最後在黃宗羲的建議下,下旨在全國範圍內召集名醫進京,為晉王治病,並且給出賞格,凡是能讓晉王病情好轉者,賜白銀一萬兩。

就在永歷憂心晉王的病情時候,剛到北方的張迪就派人送回了密報,這份密報並不是關于英國人的,而是北方清廷又有異動。

密報上說,清廷正在天津衛、邯鄲、潼關三地囤積糧草,在以上三地分別建立了數座大糧倉,專門儲存糧食,同時北方各地的運糧車正源源不斷地將糧食運往這三地。

其實清廷加倍征收糧食,早在兩個月前,永歷就有所耳聞,具體情況是清廷為了征收秋糧,各個府縣都派去了京官,以監督征收,並且每個北方府縣都被規定了一定的額度,必須要收夠額度,否則就要拿辦地方官。

于是秋收之後,那些清廷地方官們為了完成任務,派出衙役和綠營兵出城到鄉下催糧。本來今年北方的年景還算不錯,有些地方大豐收,百姓們以為可以過一個富足的新年,但是沒想到那些衙役和綠營兵來到鄉下以後,除了征收原來三倍的糧賦以外,還趁機敲詐勒索農民,弄得北方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有些地方甚至揭竿為旗,打出大明義軍的旗號,但是都被清軍很快的撲滅了。

清廷征收加倍糧食,永歷知道他們這是在為南下進攻做準備,但是在天津衛、邯鄲、潼關三地建大糧倉,還是首次得知。

天津衛地處大運河北方,水運便利,可以由北向南直抵長江,用船只運送糧食最是方便。邯鄲位于黃河北岸,向南渡過黃河便是河南,此地左右有大山阻隔,進可攻,退可守。潼關乃是天下雄關之一,陝西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現在清廷在此三地建造大糧倉,再加上前段時間加倍征收糧草,肯定是有所圖謀才是,據此永歷推測,北方清廷肯定是要準備大舉南下反攻,不然也不會大費周章征收糧草,建設糧倉了。

清廷如此規模的準備糧草,那麼其目的肯定是要供給清軍行軍打仗之用,而如今的清廷,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不然也不會采取守勢。

據永歷所知,現在的清軍兵力已經減到不如原來的一半,各地的清軍實力大不如前。三藩只剩其一,雲南的吳三桂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四川雖然還在清廷手中,但那里自從二十年前,就變得人煙稀少,也不可能有多少兵源,況且川人對清廷沒有好感。

山西和陝西兩地,比如陝西的王輔臣,自在安徽吃了敗仗以後,就退回西安,在陝西大肆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據說其掌握的兵馬已經達到五萬有余,而且還在繼續擴編。

黃河以北的河北和山東一帶,本來就是疲敝之地,歷年來屢遭戰火涂炭,再加上滿清貴族不停地圈地,當地的漢人百姓早就逃亡過半,很多田地都荒蕪了,變成了滿人的牧場。

據說在關東,滿清還有三萬鐵騎,這可是清廷最後的老本了,就算小康熙下令全部將滿人男丁編入軍隊中,恐怕也只能再擴編五萬人。滿人人口本來就少,雖說經過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增加了不少,但是在嬌生慣養之下,已經不再熟悉馬上功夫。

現在永歷最擔心的還是蒙古人,蒙古各部已經被滿清降服,比如科爾沁三部那是滿清的忠實走狗,至于其他各部,雖然也有騎牆望風的,但攝于滿清往日的余威,恐怕在清廷征召他們南下打仗時,也會多少派出騎兵進入長城。

不過對此,永歷也想到了防範的辦法,他下令派出一支使團,帶著大批金銀財寶,去往漠北,尋找準格爾部蒙古人,挑動他們趁其他蒙古各部入關的時候,進攻其他蒙古部落,使蒙古人陷入內亂,而不會跟從清軍入關南下進攻大明。

如果沒有蒙古人幫助,小康熙只能依靠滿人和北方的綠營,永歷和黃宗羲、方以智估算,最多能聚集八旗兵五萬,綠營兵二十萬,其中有王輔臣的陝軍五萬。

而現在明軍的第一軍團八萬人馬駐扎于徐州;第二軍團五萬人馬正圍攻昆明;第三軍團五萬,其中一萬在瓊州,其余四萬人馬在廣州操練;第四軍團將近四萬官兵北進到河南,協助河南巡撫張英防守黃河南岸;湘西特別軍團有不到五萬官兵,已經入川攻打重慶。

五大軍團,一共是將近三十萬人馬,再加上二十萬地方軍隊,永歷掌握了五十余萬明軍,而清軍滿打滿算,才不過二十來萬。

如果小康熙敢先開戰,永歷倒是有信心將其打敗,甚至是完全消滅,然後再北渡黃河,拿下北京,進而統一關內。

(一場大戰,就快要展開了,但不是決戰,絕對有讓大家意想不到的結果,再等幾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