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子黨

作者 ︰ 朱由榔

永歷讓禮部侍郎馬惠將喬亨利送出華蓋殿,李茂青和商御此時還等在午門之外,正好有他們二人陪同喬亨利回到驛館,然後再收拾一下,並且派人專程護送喬亨利回吳淞城,再轉到海上。

讓喬亨利想不到的是永歷還準備了一份禮物,早就送到了驛館,堆成一座小山似的,里邊有綾羅綢緞,也有官窯瓷器,還有各種華夏美食,除了沒有金銀之物外,差不多都齊全了,價值不菲。

喬亨利得知這是大明皇帝賞賜給自己的,又著實感動一番,心里對那兩個被趕走的英軍軍官更是一陣鄙夷,都說大明皇帝大方,磕幾個頭又不能死人,干什麼非要和大明皇帝過不去?看看,我得到了這麼多的東西,等帶回英國,無論是送給朋友,還是拿出去販賣,都是非常有面子的,這兩個白痴,白給的都不會要!

那邊送走了喬亨利,這邊的朝會並沒有散去,永歷此時面沉似水,目光嚴峻,而大臣們也是正經嚴肅,不敢做聲。

此時已快到晌午,還有一些事情懸而未決,朝臣們意見分歧很大,讓永歷也是猶豫不決,頭疼得厲害,相比之下,剛才東印度公司的喬亨利還算是一件小事。

讓群臣產生分歧的一共有三件事,這第一件事是遠在重慶的姚大榜的奏本,他請求朝廷撥給他軍餉三十萬兩,軍糧五萬擔,新式大炮三十門,新式隧發撞針火槍一千支。

姚大榜獅子大開口,一口氣要了這麼多東西,而且在奏折中將自己的難處說了一大堆,將重慶形容成了一座堅城,說是要沒有這些東西的話,湘西軍團便難以攻下重慶,按原計劃進入四川就不能實現。

兵工廠最近確實出產了一批大炮和火槍,但是永歷準備優先將大炮裝配給吳淞城,火槍則要運到北方的徐州,交給第一軍團,而且這批槍炮,也達不到姚大榜想要的數量。

還有一點,讓永歷心里很是懷疑,放眼所有軍團,除了第一軍團外,沒有一個軍團擁有新式大炮超過十門和火槍五百支的,姚大榜一次就要了這麼多,還有要挾之意,甚至明言不給槍炮和糧餉就攻不下重慶城,他到底想要做什麼?

朝中有一些大臣,比如兵部左侍郎肖學禮、吏部右侍郎韓亭瑜、太常寺卿王青廉三人竟然聯名贊同姚大榜的請求,其中韓亭瑜和王青廉本不是主管兵部的,竟然也參與進來,這里邊透著怪異。

第二件事又是朝臣們聯名上奏,請求永歷立太子,以正東宮,因為早先永歷就說過,打下南京城,待江南穩定之後,就要冊立太子。

永歷對于立太子之事並不反對,反正人早晚有一天會死,自己留下的江山總得有人繼承才行,可是讓永歷鬧心的是,朝中竟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以禮部左侍郎馬惠為首,還有韓亭瑜、王青廉、司徒軒等等,擁立大皇子朱慈爍為太子;另一派則是兵部左侍郎肖學禮、應天府尹干紋、詹事府少詹士盧慶元等人,請求立二皇子朱慈 為太子;第三派則是中立派,內閣黃宗羲、方以智全都閉口不言,不知道他們擁護那一派。

擁護大皇子的大臣,和擁護二皇子的大臣在朝堂上各說各的理,爭執不休,擁護大皇子的朝臣比較多,他們稍微佔上風,但是永歷和內閣大臣們一直沒有說話,他們也只能空嚷嚷而已。

其實永歷現在還不想立太子,因為他有廢後的想法,就是廢掉楊靈秀的皇後之位,可是如果將大皇子朱慈爍立為太子,那麼廢後之事就不可能實現了。對于楊靈秀,永歷越來越感覺這個女人就是自己身邊的一顆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她還要出來作亂,但大皇子還是一個孩子,他是無辜的,永歷又不想因為他母親而傷害了他,這太讓人糾結了。

再說大皇子和二皇子都還是孩子,今年才五歲,孰優孰劣,誰有能看得清,永歷只是想再等一等,等到這兩個皇子長到十五歲,再定太子之位也不遲。

第三件事,還是應天府尹干紋前些日子所奏,京內權貴欺壓百姓之事,永歷龍庭大怒,下旨徹查後的這段時間,京內的權貴竟然又安分下來,兩個宗室不但將強奪的宅院還給了原主,而且還跑到午門外苦跪了兩日,祈求永歷原諒他們。

就是因為京內逐漸安定下來,有大臣提出自己的意見,先期派出明察暗訪的官員是否就此停止調查,將他們調回來。比如去吳淞城的廖文希,如今吳淞城戰火連天,錢三海又是對敵的主將,再讓廖文希調查錢三海貪贓枉法之事,恐怕會傷了前方將士的心,對戰事不利。

當然也有反對的,那就是干紋,調查權貴欺壓百姓,營私舞弊,本來就是干紋首倡,他表示反對也實屬正常。不過事情並非這麼簡單,錢三海可是干紋的老搭檔,當年在池州的時候,干紋是知府,錢三海是城守副將,兩人關系一向不錯,但是現在干紋卻咬住錢三海不放,這是何道理?

永歷有些糊涂了,干紋和錢三海他們之間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干紋鐵面無私,而錢三海也確實有徇私枉法之事,這才導致干紋要徹查到底,或者是還有別的緣由。

想來想去,永歷也想不明白,不過對于調查權貴枉法之事,因為英軍就在外海,如今海路斷絕,想要走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干脆下旨暫停調查,將廖文希等人調回京來,不久萬事大吉了。

于是永歷先下旨暫停調查京內權貴不法之事,並派人趕往吳淞城將廖文希調回南京。而後宣布立太子一事也要暫緩後押,因為此時正是戰火不斷,立太子不可不慎重,故此暫不立太子。

不過暫緩立太子,並不能打消朝臣的疑慮,為了大明的正統延續,永歷決定采取一個「前無古人」的辦法,就是在證實立太子之前,將皇位的繼承人名字寫在一卷黃絹之上,然後放置于一個木匣之中,這個木匣則被放到了奉天殿正門的匾額之後。如果將來自己遭遇不測,則在眾臣監督之下,將此木匣取下,由內閣首輔大臣當眾宣讀,以確定皇位的繼承人。

這個辦法是永歷的主意,盡管朝臣們還存有異議,但是永歷的決定已經不能更改,況且這個辦法確實也可以解決國祚延續,只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不過永歷也有明言,就是立太子押後再說,又不是說不立。

最讓永歷頭疼的還是第一件事,以前湘西軍團據有湖南,糧餉兵源全部取自兩湖,後來永歷將兩湖收歸朝廷掌控,並派郎廷佐去武昌,姚大榜就失去了兩湖。

現在姚大榜要錢要糧,還要槍炮,永歷擔心給了他以後,他手上的實力又會增長,本來就是一群驕兵悍將,將來也許會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雖然姚大榜未必有叛逆之心,但不守臣綱、驕縱不法之行卻屢屢展現,如此一來,永歷怎麼會放心。

但是糧餉又不能不撥給他,不然湘西軍團數萬人馬就得餓肚子,軍心也會不穩,所以適當的錢糧還是要給姚大榜的,可是給多少,槍炮給不給,這可是一個大問題。

最後還是黃宗羲提議,將湖南、湖北兩地稅賦的一半撥給湘西軍團,同時軍團可以在這兩地征兵,以補充戰損。至于槍炮,因為兵工廠產出不足,存貨不夠,所以大炮可以撥給五門、火槍一百支。

將三件事解決後,永歷想起吳淞城的戰事可不樂觀,錢三海在急報中說英軍戰船火力強大,吳淞城的外城已被轟塌,城內的大炮數量不足,難以對英軍船隊進行反攻,請求朝廷撥給大炮,增援兵力。

對此,永歷可不想再打折扣,下旨令兵工廠總督辦戴梓將新近生產出的大炮全部撥給吳淞,一共是十二門大炮,還有彈藥三十箱,也一並運到吳淞城。

南京城內只有不到兩萬人馬,還要駐守京畿一帶,永歷又給浙江衛指揮使廖習凱下令,讓他領軍一萬浙軍趕往吳淞支援。

處理完朝政,永歷宣布散朝,但是把內閣黃宗羲、方以智留下,待群臣散去,君臣三人來到奉天殿左邊的議政堂。

永歷還有一事不明,就是今日在朝堂之上,關于立太子一事,朝臣意見不合,有的用戶大皇子,有的則說二皇子聰明睿智,隱隱有分庭抗禮之勢,所以他才將黃宗羲和方以智找到一起,想要將此事弄個明白。

方以智從來都是光明磊落,不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可是這一次,他忍不住了,將自己所知道的說了一遍,黃宗羲也將自己所知補充到里邊,這才讓永歷明白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朝中群臣就立太子一事,各有不同的主張,相互串聯,已大體分為三派,一派就是「大皇子黨」,另一派是「二皇子黨」,當然還有中立的。

大皇子黨勢力最大,朝臣中有一半都是擁護大皇子的,希望立大皇子朱慈爍為太子,其實永歷知道,當年在井岡山的時候,大臣們就大多擁立大皇子,所謂「長幼有序」。現在朝中反而有人擁護二皇子,這讓永歷倒是有些奇怪了。

擁護二皇子朱慈 的是兵部左侍郎肖學禮和應天府尹干紋,自從郎廷佐去湖北以後,肖學禮便主政兵部,權勢漸大,他的話頗有分量,成為「二皇子黨」的首領。

肖學禮是井岡山人氏,早在井岡山時候就投靠了大明,永歷任命其為禮部主事,主管籌集糧餉,辦事妥帖,讓永歷很放心,到了南京以後,肖學禮積功升為兵部左侍郎。

可他為什麼要擁護二皇子呢?道理其實也很簡單,肖學禮乃是井岡山四大家族中的肖氏族長,肖氏與楊氏關系一直不睦,當今皇後楊氏女楊靈秀是大皇子的母親,如果大皇子被立為太子,楊氏肯定會東山再起,以後肖氏就要仰人鼻息,甚至有可能被楊氏打擊報復。

而二皇子的母親是井岡山田氏之女,田氏與肖氏關系較好,如果二皇子被立為太子,那麼此消彼長,楊氏就會更加式微,肖氏便不會再有此威脅,故此肖學禮擁立二皇子,也是情理之中了。

至于二皇子黨的其他幾人,例如干紋、盧慶元等,黃宗羲和方以智也解釋給永歷知道,這幾人都是平時與肖學禮關系較好,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他們才支持肖學禮。

那麼大皇子黨中為什麼以禮部左侍郎馬惠為首呢?原來,馬惠與廖文希關系不錯,當年馬惠就是廖文希推薦給永歷的,而今表面上雖然兩人走動的並不是很親密,但是有人傳言,廖文希經常深夜前往馬府拜會,兩人一談就是一兩個時辰,還不要外人知道交談的內容。

而且就在廖文希去了吳淞城以後,馬惠才主動向永歷提出冊立太子,並且明確提出立大皇子為東宮,這里難道沒有廖文希的原因嗎?

廖文希以前號稱「狂生」,有「七竅玲瓏」之說,為人精明奸猾,這也是永歷不喜的原因之一。當年就是他向永歷獻策,立了楊氏女楊靈秀為後,換取井岡山大土豪楊氏的支持,使永歷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可是永歷總感覺其中還有別的緣由,但是又說不上來,廖文希一向辦事謹慎,很少能讓人拿住把柄,他和楊氏一族的關系,也並不親密,那麼當年他為什麼要勸永歷立楊靈秀為後呢?難道除了取得楊氏的擁護以外,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

如今馬惠聯絡朝中很多大臣,一起上書請求立大皇子為太子,這些大臣中有井岡山的舊臣,比如韓亭瑜、王青廉,也有後來進入朝廷的司徒軒等人。

韓亭瑜、王青廉等人,當年在井岡山的時候,就曾經主張立大皇子為太子,至于司徒軒,不過是四品侍讀學士,人微言輕,乃是新近頂替喬貴樂的。

以前永歷並未听說他們之間關系如何親密,而且作為井岡山上的舊臣,韓亭瑜他們一直和馬惠等新近為官的江南名士貌合神離,相互之間也屢有齷蹉發生,誰也不服氣對方。

所以說大皇子黨可能並非鐵板一塊,韓亭瑜他們只是堅持「長幼有序」的一貫性,才擁護大皇子,而馬惠的則可能另有原因。

立太子一事,雖然暫停,但是永歷知道,此事將來還會被提起,總歸還是得有一個說法。而且永歷自己也不想就此揭過,如今朝中出現了派系,甚至將來會演變成「黨爭」,這對大明朝政可非常不利。

永歷心想︰是不是大臣們以為朕太仁慈了,就可以肆意妄為,如果再這樣下去,朕不介意砍幾個人的腦袋來立威!

(多謝「想見一下夜色」兄的月票,太不容易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