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一百一十四章 有殺氣

作者 ︰ 朱由榔

明軍迅速在重新連接好的鐵索上將木板鋪好,一座鐵索橋便修復了,姚大榜立刻下令胡媚娘和朱小昌領軍過橋,去解救雷神。

此時雷神已經渾身浴血,身上多處受傷,但是身材魁梧的雷神,只要不被傷在要害處,雷神根本不在乎。凡是雷神所經之處,滿地皆是死尸,一口闊背鬼頭刀被使得是如狂風暴雨,所向披靡,直殺得清軍難以近身,只有幾次偷襲才能得手。

其實一個人再有力量,也有盡時,雷神也快要力竭,清軍圍了一層又一層,身邊的同伴越來越少,火槍手早就死干淨了,他們來不及再次裝彈,只能與清軍肉搏,最先被清軍圍剿。

就在這時,鐵索橋終于修好,當最後一塊木板被放在鐵索上,胡媚娘手持雙刀第一個沖過橋頭,直奔清軍,殺入清軍人群後,手中的雙刀上下翻飛,清軍難以抵擋其鋒芒,急忙後退回避。緊接著大隊明軍也經過鐵索橋,沖到西岸,殺向清軍,很快雙方攪在一起,而且過橋的明軍越來越多,橋頭所佔的地方也越來越大。

「快跑,明軍殺過來啦——」清軍大喊,陣線開始動搖。

「撤退!」有清軍將官下令,而後清軍轉身向重慶城方向跑去。

看到清軍要逃跑,胡媚娘領軍緊追不放,五千多明軍已經過橋,跟在胡媚娘身後開始追擊清軍,凡是落後的清兵,不是被蜂擁而至的明軍殺死,就是被踩死。

重慶城地勢較高,東城門建在一個山坡之上,有石階通往城門,石階的兩旁本來都是民宅,但是現在已經被拆除,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

逃跑的清軍大約還有三千余人,等他們跑到城門之下,卻發現城門緊閉,于是呼喊著打開城門,但是根本沒有人答應他們。

「轟——」城牆上的清軍開炮了,只是一些小土炮,數量較多,射程不遠,很多都掉落在清軍人群中,即使擊中了隨後追來的明軍,所造成的殺傷也很有限。

胡媚娘緊追不放,只要城門打開,清軍退入城,她就有機會領著明軍隨後沖進去,趁機奪城。

當明軍也追到城下,城外的清軍依然沒有進城,有些清軍開始繞城而逃,但大部分仍在城下呼喊,還不斷地拍打著城門,哀求將城門打開,放他們進去。

「開門啊,開門啊,放我們進去——」

「城上的開門,我是程冠希,快把門打開!」一個叫程冠希的大喊大叫,好像是領軍的將官。

這時候,城頭上露出一個腦袋,低頭向下看了看,說道︰「知府大人有令,任何人不得開門!」

程冠希指著自己喊道︰「看清楚了,我是程冠希!」

「別說你是程冠希,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能開門,萬一把明軍放進來,小的可吃罪不起,程大爺,你還是自己想辦法?」城頭上的如此說道。

「娘的,等老子進城,把你的狗頭擰下來!」說著,程冠希轉身對其他清軍官兵說道︰「東門咱們是進不去了,走,去南門!」

說著,程冠希就要離開,這時,頭頂上的那位剛要把腦袋縮回去,卻又伸出來,對程冠希喊道︰「程大爺啊,別費工夫了,知府大人有令,重慶城六個城門全部緊閉,不得任何人入城!」

城下的清軍一听亂了,紛紛叫罵,程冠希指著城門罵道︰「邵大庸,龜兒子,你就是綠毛龜,你想讓老子死,老子偏不讓你如願!」

此時,明軍也逼到階梯附近,正準備殺上來,全殲清軍。程冠希轉頭對圍在自己身邊的清軍喊道︰「兄弟們,你們想死嗎?」

周圍的清軍紛紛喊道︰「憑啥子不讓咱們進城,咱們才不想死!」

「邵大庸下令不許打開城門,就是想讓咱們白白的送死,那咱們投降了,中不中?」程冠希呼喊道。

「听程大人的,咱們不能白白送死,不值!咱們投降!」城外的清軍紛紛響應。

就在這時,城牆上忽然傳來「咻咻」聲響,接著無數羽箭如雨點般從城牆上射下來,大塊的石頭也被扔了下來,城牆下的清軍頓時亂成一片,哭爹喊娘之聲,慘叫聲,不絕于耳。

「邵大庸,你不得好死,對自己人下手!」程冠希破口大罵。

「啊——」程冠希慘叫一聲,一支羽箭正中程冠希的胸口,「娘,的」程冠希最後吐出兩個字,然後仰面栽倒,很快就閉上了眼楮。

胡媚娘領軍登上了一半的階梯,但是前邊的去路已被清軍堵死,不過城外的清軍已經不再抵抗,而是紛紛轉頭向坡下跑去。

「停止前進,撤回去!」胡媚娘見到城門已經關閉,城牆上的清軍不辨敵我地放箭,逐漸地明軍也出現了傷亡,原來趁機進城的企圖已然不存在了,所以胡媚娘急令全軍撤退。

明軍後退時,城外的清軍也扔掉了手中的兵器,跟著明軍一起撤走,跑到安全的地方,清軍直接請求投降,胡媚娘派人將他們接管,全部送往嘉陵江東岸明軍大營。

姚大榜等人也來到西岸,由重慶東門向南走了一段,看到重慶城依山而建,幾乎大半個城池都建在山上,只有東南一角地勢比較低,位于嘉陵江和長江的匯合處,不過那里的城牆更加高大,清軍防守非常嚴密。

巡視了一段,姚大榜來到了下游的那座橋的橋頭,這座橋是由木頭建成,已經被拆毀,但是清軍並沒有把拆卸下來的木頭毀掉,而是全都擺在西岸的橋頭。

于是姚大榜下令,重新修建這座木橋,一旦修好,這座木橋和上游的鐵索橋將成為連接嘉陵江東、西岸的兩座交通要道。此地距離重慶城只有三里,明軍大營不能建在此處,只能保留東岸的大營,但是此處可以在兩座橋的橋頭各設兩座軍營,一左一右,派重兵駐扎,以守護這兩座橋梁,作為明軍進攻重慶城的「橋頭堡」。

此外姚大榜還發現一個緊要之事,就是重慶城地勢高聳,用大炮可能難以奏效,紅夷大炮只能平射,炮彈也是直射出去後,到了一定距離垂直落下,難以擊中高角度的物體,比如重慶城的城牆。不用大炮,用雲梯強攻登城,結果只能是死傷慘重。

想了這些,面對這座堅城,姚大榜覺得沒什麼好辦法,看來只能將重慶城先圍起來,斷絕其與外界的聯系,再慢慢想辦法攻城。

當天夜里,姚大榜召開會議,王夫之、雷神等人皆到中軍大帳議事,結果還是沒有什麼好辦法。

最後姚大榜下令,雷神率領本團,外加一個團,共一萬五千人馬,趕往西門駐守。胡媚娘率領本團,外加一個團,共一萬兵力,于南門駐守。重慶的北門外是山地,地形險峻,只有山道通往大山之中,那里不能安營扎寨,只能派兵巡守,就交給了朱小昌。

至于主力兩萬五千人馬,分出兩個團分別駐防兩座橋的西橋頭,剩下的全部留守于嘉陵江東岸的明軍大本營。

經過姚大榜的布置,明軍將重慶城圍了起來,斷絕了重慶與四川內地的聯系。接下來十天之內,明軍一直忙于修築大營,並沒有主動向重慶城發起進攻,而清軍也沒有出城向明軍發起挑戰,兩軍一個城內、一個城外,開始僵持。

當姚大榜領軍進入四川,永歷還沒有離開武昌府,他在等一個人,就是被譽為「湘西才子」的覃遠山。

覃遠山請假回湘西探望父親,已經離去將近兩個月,按照他請的假期,也應該回來了。永歷之所以在武昌等他,就是想要將他帶回南京,留在自己的身邊,此人經過永歷派人查訪,發現他確實有可能就是大學士瞿式耜的幼子,只是他父親譚貓子和他本人不承認罷了。

瞿式耜乃是永歷朝的忠臣,當年在肇慶擁立永歷為大明皇帝,他當居首功,後來清軍攻入肇慶城,瞿式耜被清軍殺害殉國。

現在永歷找到了瞿式耜留下的唯一血脈,豈能坐視不理,而且覃遠山此人聰明絕頂,也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永歷想要將其招攬到身邊,加以培養,也許將來就是一個棟梁之才。

就在永歷停留在武昌期間,郎廷佐也到達武昌,開始上任,他是永歷特意調來,擔任暫代湖廣總督的。其實永歷並不想要「總督」這個職位繼續在大明朝廷內存在下去,因為總督的權力太大,大到可以威脅朝廷的權威,還不如將其權力下放給各個省的布政使或者巡撫,將來朝廷也好控制各個地方。

不過郎廷佐這個內閣大學士被調來,永歷是很深用意的,兩湖的地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湖北,乃是聯系華夏中西南北的重要樞紐。永歷打算將武昌、漢陽、漢口三鎮聯合起來,合稱︰「武漢」,然後將其建成長江中游的大都市,集商工農為一體,發展經貿和農桑,以此來影響周邊的各個地方,帶動長江中游的民生進步。

黃宗羲、方以智沒有主政地方的經驗,只有郎廷佐做過滿清的兩江總督,很有主政經驗,而且在將近一年的相交中,郎廷佐已經深得永歷信任,故此才被調來主政兩湖。但是永歷並不想讓郎廷佐在湖北呆的太久,南京的國事更多,只是讓郎廷佐在武昌呆上一段時間,待兩湖穩定了,自己的計劃開始實行,然後就把他再調回南京去。

還有一點,這是永歷不能對外人說的,那就是湖北和湖南各地的地方官皆是姚大榜任命的,很多都是原來的清廷官員,他們的忠心很值得懷疑,所以永歷並不放心,讓郎廷佐來湖北,也是有想要整飭兩湖的官場,選用賢能和忠良,以此才能真正的控制兩湖。

郎廷佐來到武昌,沒有讓永歷失望,在覲見永歷後,得到旨意,馬上就開始著手準備。首先他定下章程,就是將兩湖各地的官員名單梳理一遍,然後派人喬裝分赴各地查訪其官聲,按照「德能勤績」對各級官員進行分類。

兩湖各地的官員,有很多是原清廷的官員,投向了大明後,搖身一變,成了大明的地方官,為了維護地方的穩定,還有大明朝廷一時也派不出太多的官員,所以對他們只能進行一番考察,量德才試用,只有德才兼備的官員才能留任。

按照章程︰凡是品德惡劣,有貪贓枉法之事的官員,一律撤職查辦;對那些濫竽充數,渾渾噩噩的地方官,撤職不再續用;有些奸懶饞滑的官員,也不姑息,但也不是不給機會,先進行告誡,以觀後效;最後是對那些在任上兢兢業業,治內民生安康,深得百姓愛戴的官員,則大力提拔,升官嘉勉。

還有就是就是對姚大榜任命的那些官員進行重點考察,此時需要暗地里進行,否則會節外生枝,引起姚大榜的不滿。故此永歷下旨給張迪,讓他派出錦衣衛探子,安插在那些被懷疑的官員周圍,偷偷進行模查,將其與姚大榜的暗中勾搭了解清楚。

姚大榜是大明的將軍,他的職責是領軍打仗,要是干預地方,與地方官相勾結,那可是犯了大忌的事情。如果探子發現有官員與姚大榜暗中有來往,比如書信,或者互派使者,那麼將全部記錄在案,而後也不打草驚蛇,暗中將其監視起來,等待過些日子,再尋個理由將其撤換。

有郎廷佐坐鎮武漢三鎮,永歷很放心,此時第四軍團一直在漢口和漢陽休整,劉體純經常過江來覲見永歷,請求讓他出兵打仗。

第四軍團經過九江之戰和漢陽之戰,戰損比較大,主力只剩下兩萬余人。短期內,永歷是不打算讓其出戰,而是就地休整,同時在兩湖征兵五萬,補充給第四軍團,等經過訓練後,再北上河南,駐防黃河,以防清軍南下。

永歷來到湖北兩個月,現在終于到了回南京的時候,南京方面已經數次派使者前來催促,而且宮中也派人來,說是田貴妃又懷有龍胎了,這讓永歷心生「回家」的念頭,心想︰老大、老二都是男孩,這次要是一個公主就好了!

于是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永歷下令擺駕回京,劉體純、郎廷佐、金鳳陽等武漢文武大臣全部出城送別,一番禮儀之後,永歷在洪曜、苗顯和三千御林軍的護衛下,踏上了回南京的道路。

這次永歷還不打算坐船,而是繼續走陸路,雖然耽誤些時間,卻可以體察沿途民情,為施政做些準備,總比將來坐在金鑾殿內道听途說的強!

沿著長江南岸的官道一路東行,經過鄂州、黃石、九江、湖口,當來到安慶府已經是十天之後。

安慶在長江北岸,要到安慶,還需要渡江,永歷不想再耽誤時間,便下令就在南岸的大渡口鎮外駐營休息。不過安慶知府還是得知了永歷駕臨安慶的消息,急忙渡江過來拜見,惶恐的不得了,永歷安慰一番後,就讓安慶知府回去了,不願意多叨擾地方。

安慶知府卻去而復返,報告永歷在長江里,有漁民發現了成群的白鰭豚,足有上百只,都聚集在江中嬉戲,情景非常驚人。

白鰭豚在長江常見,但是數量如此之多聚集到一起,卻非常罕見,這可是一大奇景,而且安慶知府很會拍馬屁,將其說成是「天降祥瑞」,「以示吾皇之英明神武」。

于是永歷也動心了,便讓洪曜和苗顯陪著自己趕去江邊觀看這一奇景,為了不擾民,只讓五百御林軍隨行護衛。

到了江岸邊,望向江中,就在距離岸邊一里的江心,確實有浪花翻起,有白色的江豚上下翻越,陽光之中,白色的江豚被映射的耀耀生輝,因為數量眾多,將那片江面都映成了銀色。

永歷心想︰現在長江還沒有被污染,漁民也將白鰭豚視為聖物,不忍心捕殺,故此能有如此多的白鰭豚,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此時在江邊已經聚集了很多百姓,也圍在江岸邊觀看,安慶知府擔心百姓們驚擾了聖駕,便派出衙役去驅趕百姓。那些衙役對待百姓從來都不客氣,輪著大棒子就是一頓猛砸,要把百姓們都趕走。

混亂中有一個小女孩與家人失散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正好被永歷看見了,急忙走過去,伸手將小女孩抱了起來,然後轉身對安慶知府就是一頓狠批,並下旨禁止衙役毆打百姓,否則就將地方官員撤職查辦。

這時,小女孩的家人尋來了,哭喊著想要回孩子,永歷讓御林軍放孩子的父母進來。這對父母戰戰兢兢地來到永歷身前十步的地方,被御林軍阻止,他倆趕緊跪下,不住地磕頭,表示感謝。

永歷順口問懷抱的小女孩,那是不是她的父母,可是這個小女孩並沒有答話,眼中全都是驚恐之色,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就在這時,永歷身後的洪曜大吼一聲︰「有殺氣,快保護皇上!」

跪在地上的一男一女突然躍起,踢開永歷身前的兩個侍衛,從懷中掏出匕首,就向永歷刺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