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六十四章 義務兵制

作者 ︰ 朱由榔

西班牙人的船隊消失在舞陽門外的江面上,永歷和眾臣皆松了一口氣,他們來得快,去的也快,這讓永歷心知大明的孱弱。現在可不是兩百年後,西洋人的船隊竟然可以隨便闖入長江,如此說來,海防太重要了,當然這也與鄭經有關,還有趙氏兄弟佔據的吳淞口大門敞開,才使得西班牙人在長江上暢通無阻。

可是西班牙人能來第一次,就會來第二次,到時不可能再故技重施,肯定會被西班牙人識破,何況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天地會」的暗樁可是無處不在的。總之,落後就要挨打,永歷的心中更加堅定了建設一支「海軍」的想法,準備在平定南方以後,一定要優先發展「海軍」,也就是大明自己的水師。

但眼前的危局,永歷不得不慎重起來,南京周圍的府縣其實也無兵可調,即使是有些鄉勇民團,大多掌握在土豪的手中,那些地主鄉紳可不願意把自己看家護院的都交給朝廷,何況永歷也清楚這些民團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想要訓練成一支強軍需耗時太久。

可是朝廷沒兵可不行,如今明庭用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招募自願當兵的人,而且要求非常嚴格,凡是有殘疾、年齡不符的都被拒之門外,而那些年富力強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營生,又不願意當兵,故此如大的江南數省,征兵的人數卻少得可憐。

為此可愁懷了黃宗羲等大臣,戰場上一直催促援軍,可是朝廷的兵力卻捉襟見肘,長此以往下去,大明的官兵越打越少,還如何光復河山。

大臣們犯愁,永歷這個大明皇帝更愁,不過他忽然想起自己穿越來的那個世界,好多國家都使用「義務兵制」,就是任何適齡青年人都有當兵的義務,凡是逃月兌征兵者,都要受到嚴懲,比如華夏和那個叫做米國的。那麼大明要和滿清作戰,要平定四方,將來還要擴疆拓土,沒兵可不行,如此是不是可以實行「義務兵制」,以此來擴展兵源呢?

可是當永歷說出自己的想法後,立即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就是黃宗羲和郎廷佐都出言反對。

黃宗羲的理由是「義務兵制」固然有其長處,但是要實行起來,卻會遭到民間的反對,是想誰家願意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被送去當兵,要在戰場上流血犧牲,還有江南地方上的百姓都各有其業,不管做什麼都能養活自己,誰願意去當兵,不是有一句話叫做「好男不當兵」嗎?

郎廷佐也提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他繼續黃宗羲的想法講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是「義務兵制」是不是應該大明全國不分種族和貴賤,全部都得應征入伍,如此一來,皇族、貴族、官員、士子們是不是要享有不當兵的特權。尤其是那些讀書的士子,他們是靠讀書來考取功名,如果讓他們也當兵,那麼將來的天下誰去治理,故此這條法令首先就會被士子們群起反對。

最後就連方以智也搖頭,他說如果都去當兵,那麼誰還來種田、做工,何況華夏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是施行「募兵制」,或者抓丁入伍也是有過,但不得人心,還是「募兵制」好。

面對朝臣們的反對,永歷並不打算放棄,顯然是黃宗羲他們誤解自己的意思了,于是永歷耐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又解釋了一遍。

「義務兵制」並不是要所有輕壯男子都去當兵,而是要有一定限額,這個限額可以由兵部決定,同時不同區域人口不同,則征兵的數量也各不相同。還有「義務兵制」的士兵有一定的當兵年限,比如三年或者四年,時間一到,除非有特殊情形,否則不得已任何理由阻攔其離開軍隊回家。至于皇族、貴族和官員的子弟也需要應征當兵,這一點絕不容許通融例外,為此永歷會下旨將其寫成律法。

其實歷朝歷代除了開國時,皇子藩王可以帶兵征戰,一旦天下太平後,藩王們都得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屬地去做「太平王爺」,從此世代不許再掌兵權,否則就視為謀反。比如本朝先帝永樂皇帝就是擁兵自重,進而奪取天下。不過也有倒霉的,後來的寧王朱宸濠可不走運,起兵謀反,結果卻兵敗身死,徒留笑柄。為此大明世代都嚴控藩王領兵,非但如此,就連宗室子弟舞刀弄劍,被監察官發現,都得要申斥一番。

皇族和貴族的子弟要應征進入軍隊,從此要形成制度,永歷想起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還是比較有效的。將皇族和貴族子弟先送入軍校,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再正式入伍做低級軍官,服役一定年限後,就可以退出軍隊,而且盡量限制他們的軍餃,從而使他們難以進階到高級軍官,得不到軍隊的指揮權,如此一來,他們想要掌兵不軌,談何容易。

所以皇族當兵並不可怕,主要是在制度上形成規矩,任何人不得違背,從而斷絕一些人的妄想,而且皇族當兵也有好處,就是可以起到示範和榜樣的作用。試想就連大明宗室都得當兵,那麼百姓還有什麼好抱怨的,畢竟一視同仁了。

但是讓皇族子弟當一個普通士兵,皇族宗室們肯定是不願意的,貴族和官員子弟也是如此,所以永歷打算全部先送入所謂的「軍校」,經過一段時日,再出來擔任一定的軍職,必然會減輕他們的抵觸情緒。

還有可以在軍隊中選拔一些有才智的士兵進入「軍校」,與宗室和貴族子弟一起進行培養,也可以為那些「金枝玉葉」們起個帶頭作用,讓他們改變嬌生慣養的習氣,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靠著祖蔭活著的「紈褲子弟」。

征兵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當兵,永歷不想華夏成為一個大兵營,所以征兵是有限額的,軍隊需要多少兵,就征多少。那麼如何在應征的人中確定誰去當兵呢?

對此永歷準備學習另一個世界的米國,那就是「抓鬮」,比如有十個人應征,而兵額是兩人,那麼這十個人就一起「抓鬮」,誰抓到了那個「鬮」,誰就是幸運兒,這多麼簡單。

此外,永歷為了鼓勵當兵,還要施行一些「優惠政策」,例如凡是有服役當兵的人家可以免除徭役和減免一定的賦稅;凡是在戰場上立功的,可以進階做官,頒發勛章,同時派專人如同送喜一樣,送喜訊到家,讓其家名揚鄉里;讀書人當兵的,等退出軍隊後,可以在科舉中適當的加以照顧;最後是那些退役的官兵,憑自己的意願,可以進入各級衙門擔當捕快或者守衛。

永歷甚至想到了「預備役」,但是後來還是決定不提,本來「義務兵制」就夠超前的,再實行「預備役」,恐怕世人還一時難以接受,凡事還是一步一步的來。

當永歷將這些設想說出來,黃宗羲等人皆嗔目結舌,好半天沒有反應過來,等他們從頭至尾想了一遍,都面帶驚喜之色。他們明白如果按照皇上的想法再完備一下,而後實施下去,民間肯定會踴躍應征當兵,以後再也不必為缺少兵源而犯愁了。

早就知道萬歲爺不同于常人,現在大臣們心中更是將萬歲爺比作「天人下凡」,如此大膽的設想,也就萬歲爺能想到,故此黃宗羲他們是又驚又喜。

黃宗羲、方以智不同于旁人,他們本來就不是墨守陳規的人,于是紛紛出言贊同,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加以補充。

大明需要軍隊,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而且華夏物產豐富,養活數百萬軍隊,應該沒有問題。

兵部並沒有主事的尚書,而是一直由永歷親自掌管,黃宗羲等內閣大臣輔助,現在要實行「義務兵制」,永歷得考慮一個兵部尚書的人選了。

按照大明官制,兵部尚書都由文臣擔任,有戰功爵位的武官則在五軍都督府。永歷也不想讓武官主管兵部,否則會形成軍人干政的局面,以後難以收場,所以必須選一個文官,同時此人還得熟悉軍隊的各項事務,方可擔任兵部尚書。

其實永歷心中已經有人選了,既不是黃宗羲,也不是方以智,而是郎廷佐。

郎廷佐以前曾經是滿清的兩江總督,乃是有數的封疆大吏,不但掌管江南數省的政務,同時也握有一定的兵權,就是當年清廷要購買大炮,都得通過他。

于是永歷親口任命郎廷佐為兵部尚書,命黃宗羲將兵部尚書的印鑒遞給郎廷佐。郎廷佐心中既渴望,又彷徨,但君命難違,只好接過印鑒,做了大明朝廷的兵部尚書。

郎廷佐原來還兼任大明兩江總督,永歷下旨取消他的兩江總督之位,並明言以後大明直轄的地方不再任命總督之位,皆由各省巡撫掌管各省政務,軍政必須分開。

這是因為永歷知道一個總督要掌管數省,即使是巡撫也要惟命是從,這有可能造成朝廷之權過于分散,而那些督撫們如同諸侯一樣割據地方,不利于華夏一統,所以永歷正好借此解除郎廷佐的總督之位,讓他做兵部尚書也算是人盡其才。

永歷任命郎廷佐為兵部尚書之後,郎廷佐馬上去了兵部,將兵部里外熟悉一遍以後,感覺人手不夠,又從原來兩江總督衙門的下屬調來一些補充,而後開始著手推行「義務兵制」。

「義務兵制」是一項新的律法,郎廷佐首先在南京開始推行,讓城內所有滿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青年男子到縣衙去登記,然後進行一些檢查,將各種不適于當兵的年輕人剔除,剩下的青壯則要抓鬮,最後一共有兩千個青年男子應征入伍。

這兩千人中不但有官員的兒子,甚至還有一個是大明的宗室子弟,叫做朱遠,自稱是大明潞王的孫子,他很幸運地抓到當兵的紙條。不過他不會立刻去戰場,而是先要留在南京,等待「軍校」建成,再學習一段時日,才會被送上戰場。

當然征兵期間也有一些想逃月兌應征的,為此一些有錢有勢的不惜花費重金想要將自己的孩子從「征兵名錄」上劃掉,或者找其他人代替。不過在郎廷佐的嚴查之下,又處死了幾個受賄的征兵官員,終于剎住了這股歪風,從而使征兵順利地開展下去。

當兩千名「新兵」站在南京城的校軍場上時,永歷御駕親臨,當眾贊揚了一番,並且鼓勵他們努力訓練,將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本來這些年輕人並不情願當兵,對于戰場更是恐懼害怕,可是當看到皇上親臨此地,又親耳听到皇上的許諾和鼓勵,他們內心中的狂熱被點燃,都大喊大叫起來。

永歷心中清楚,現在他們也許是一群羊,但是經過戰斗的考驗,早晚他們會變成大明的鐵血戰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感謝幾位老朋友一直堅持不懈的支持!他們是藍美女、圖書館斗士《這個名字起的好!》還有我的十年兄弟,謝謝你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