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二十四章 娃娃太子

作者 ︰ 朱由榔

听了劉體純關于「闖王寶藏」的敘述後,永歷對那「七千萬兩」垂涎不已,可不是一千萬兩,那是「七千萬兩」啊!有了這些銀子,將半個華夏買下來,都差不多,關鍵是滿清賣不賣?

不過銀子再多,也只能想想而已,畢竟那一大堆銀子還不知道埋在哪個「犄角旮旯」哪,李自成可不會讓別人輕易得到的。

為期三天的「大明第一次全體文武大會」終于勝利閉幕了,與會的各個軍團的新任長官們,都是乘興而來,滿意而去。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但是這些將官們從井岡山上,和自己的萬歲爺身上,看到的,學到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要分散敵人的力量,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在運動中,消耗敵人,圍殲敵人;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等等,這一個個的新穎的戰法,讓眾將們大開眼界,又受益匪淺。

永歷並不是讓將軍們死板的去執行自己的戰法,而是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的去自由發揮。他說人的聰明才智是無限的,在戰爭中尤為如此,作為一名將軍,必須有著眼于全局的能力,有掌控自己的軍隊,調動敵人的能力,這才是一名能打勝仗的指揮官。

永歷的這些兵法理論,讓將軍們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有人認為萬歲爺是「孫子」附體了。對于這些,永歷都一笑而過,其實讓自己的將軍們佩服自己,乃至崇拜自己,也是馭下的一種「高明手段」。

各個軍團的軍團長必須及早的趕回各自的「根據地」了,與滿清的「爭奪」才剛剛開始,必須爭取時間,在滿清發覺前,做好布置,以應對不久即將到來的「大戰」。

這次來的各個軍團長,除了對皇帝有了新的認識,和更加堅定的擁護大明皇帝以外,彼此之間也相互熟識了,幾個軍團長之間甚至相邀,要在大明復國後一醉方休。而黑山和劉體純這兩位還互相打賭,看誰的軍團能夠壯大的更快。

所有這一切,正是永歷樂于見到的,將軍們彼此熟悉了,可以在將來的戰局中互相配合和支援;相互之間既協作,又競爭,這樣可以促進每個軍團的快速發展,在未來的戰斗中,消滅更多的敵人,佔領更多的城市。按某人的話說,有競爭,才有進步嘛!

阿桑妹也與古拉達、噠鐵妹一起離開了,盡管這幾天,永歷已經習慣了阿桑妹的溫柔,但是滇西的嚴峻形勢,還是使阿桑妹盡快趕回去。在阿桑妹臨走的那天晚上,與永歷「狠狠」地享受了一夜的「溫柔」,讓永歷第二天又一次差點下不了床,不過阿桑妹卻像沒事人一樣。

送別各個軍團長後,永歷終于感覺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這眼看除夕便要到了,是不是也應該置辦些「年貨」,準備過年了哪?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一個嘹亮的聲音又在小皇宮里響起,永歷的第二個孩子,皇後楊靈秀終于生產了,竟然還是一個皇子。

這一次,永歷接受到的朝拜祝賀,比大皇子要熱烈的多。任誰都知道,皇後所產的皇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就是嫡皇子,是要被立為太子的。所以不管是出于慶賀嫡皇子出生的公心,還是想要巴結皇後的私心,井岡山上所有官員,全部都去小皇宮外,對著皇後寢宮的方向,做了自己最誠摯的祝福。

甚至還有的官員,要湊份子來祝賀,被永歷知道後,馬上遏制了。此風不能開,山上的官員本來就沒有俸祿,生活清苦,如果再湊份子隨禮,此風一開,其他官員必然會群起仿效,自己這大明天子,于心何堪,豈不是帶頭「腐~敗」。

本來皇嫡子出世,按大明祖制,是要普天同慶,大赦天下的,可如今大明範圍不過井岡山,所以這些不現實的就不做了。永歷現在手中有點銀子,破天荒的按照官階的大小,給每個大小官員,還有明軍士兵發了犒賞錢。錢不多,人人有份,就是晉王也被賞了二十兩銀子,讓李定國既哭笑不得,又感嘆永歷的良苦用心。

要知道,在大明朝的歷代,皇嫡子出生,作為大明的朝臣,多少是要表示點的。可如今皇嫡子出生,永歷皇帝非但沒有按照以前的老令收受大臣們的「份子錢」,反而給臣子們犒賞,這讓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明軍的士兵,都對皇帝和剛出生的嫡皇子產生了不同一般的感動。

于是這些大臣們,不約而同的跑到小皇宮外,雖然還不能親眼見到嫡皇子,但是每個人都非常虔誠的對著皇後的寢宮行了三叩九拜大禮。

皇嫡子的出生,使大臣們都感到以前一直「走下坡路」的大明朝,終于有了向上的機會。對于一個朝廷來說,最讓大臣們關心的就是國本的事,「皇上、皇後、太子」這三者一個不能少,所以如果皇帝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皇子的話,就變成了最讓大臣們操心的事。

放眼全國,除了永歷外已經沒有皇室的直系子孫,隨鄭經在台灣的監國朱術桂,還有現在不知去向的韓王朱本鉉不過是皇室旁系,不堪繼承大統。永歷皇帝的皇後與太子,全部在雲南被吳三桂害死,而永歷皇帝也已經年過不惑,如果再沒有皇子,就會出現大明後繼無人。這也是為什麼大臣們著急要永歷冊立後妃的緣故。

這回兩個皇子相繼出生,終于讓大臣們安心了。但是有些大臣覺得這些還不夠,翰林侍讀韓亭瑜、吏部給事中王青廉兩人私下串聯其他朝臣,準備聯名上奏永歷,立皇後楊氏的嫡皇子為太子,以正國本。

永歷得知這事,覺得大臣們這不是胡鬧嘛,兩個皇子一個不過百天,一個剛剛出生,連名字還沒起哪,就要立一個為太子,當然不想答應。不過不知道這些朝臣怎麼說通了顧炎武、方以智和王夫之三個大學士,就連黃宗羲雖然沒有聯名,但也保持了「中立」,一起來勸說永歷立太子。

這眼看除夕就要來到,永歷本想安心的過了年再說,可禁不住這些朝臣們在耳邊喋喋不休,于是只好先點頭答應。反正是自己的皇子,早晚都得立為太子,既然朝臣們這麼急迫,干脆就冊立太子。于是冊立太子的時間定在元朔大朝(大年初一)時,既然要冊立太子,為了安撫田貴妃,也一並冊封大皇子為王,皆大歡喜才好。

可冊立太子,首先就得給皇子起名,而且還是兩個皇子。永歷對于起名的學問一竅不通,索性丟給翰林院,反正他們閑的沒事干,整天竟起ど蛾子。

翰林院草創一年,從來都是個擺設,井岡山上確實沒什麼事讓翰林們去干,練兵不懂,打仗更不會,除了平日抄寫些公文以外,這些翰林們閑出鳥來了。這下終于有的做了,小小翰林院不過十二個翰林,立刻投入到典籍古文之中,誓要引詞論句、旁征博引給兩位皇子起一個大名出來。

一天沒有動靜,兩天沒有結果,三天還不見翰林們來匯報,這讓永歷有點糊涂,難道他們不著急了?于是打發人去翰林院看看,這一看不要緊,翰林們打起來了!

翰林們是文雅之人,打仗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先是兩人為一個字的解釋發生爭辯,然後是從「孔聖人」那里尋找依據,如果誰也不能說服誰,那麼兩人就開始掐架,甚至還屢有群架發生。

至于嗎?就起個名字而已,「百無一用,是書生」看來這句話,還真沒錯。永歷也懶得管,反正翰林們閑著也是閑著,就讓他們打去。

就在小年一過,浙江那麼傳來消息,說是滿清浙江巡撫趙廷臣俘獲了魯王侍讀張煌言,正準備在臘月二十八那天在杭州開刀問斬。

永歷一听,張煌言呀,那可是個「水路兩棲」的大才,怎麼能讓他被滿清殺害了呢!朕一定要去救他!

(求收藏,求推薦票,求平價票,求板磚,求簽到,求您的祝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