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一百零四章 海上馬車夫

作者 ︰ 朱由榔

永歷與東印度公司特使的會談最後不歡而散,當永歷听出對方的威脅意味,便明白了那個叫做喬亨利的真實意圖。永歷在試探他,他又何嘗不是在試探大明朝廷的態度。

東印度公司打的算盤太響了,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東印度公司是一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公司,他們都是實用主義者,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

如今華夏分為兩個朝廷,一南一北,分庭對抗。滿清想要勾結東印度公司,對抗日漸強大的大明,而東印度公司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對抗新近崛起的大明,不然也不會派喬亨利來南京以借洽談通商為由,來實現自己的真正目的。

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喬亨利所說「東印度公司可以為大明提供保護」,可是這種保護是在外人槍炮下的保護,等于將自己的安危置于別人的手中,如此一來,大明豈不是會作繭自縛,最後處處受制于人。

再說東印度公司明面上講的冠冕堂皇,但最終他是要謀求在華夏的立腳點,這是在華夏身上割肉啊!別說永歷不會答應,就是華夏千千萬萬百姓也不會答應,如果答應了,這就是賣國!

所以永歷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讓喬亨利,還有他代表的東印度公司知道,大明絕對不會出賣自己的土地,即使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也在所不惜!

不過永歷相信,即使東印度公司被拒絕了,他們也不會很快就派戰船來華夏,畢竟他們在遠東沒有立腳點,最近也得從印度派船隊過來,而這需要一段時間。

命人送走喬亨利後,永歷與眾臣開始商議對策,喬亨利言語中的威脅之意,很是明了,這就是不久將來,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會抵達華夏沿海,甚至會對沿海城市發動攻擊,所以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

「接下來該怎麼辦?」永歷問向群臣。

方以智現在很少參與朝政大事,多數時候都閉口不言,他有自己最關心的事情,那就是新建的大學,有時候他還會走上課堂親自為學生講上一堂課。不過方以智以前信過天主教,他和洋人接觸最多,也算是最了解他們。

這時,方以智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東印度公司乃是以英格蘭國為靠山,如今天下又不止他們,比如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就和信奉新教的英格蘭關系緊張,就是同為新教國家的尼德蘭(也叫荷蘭)也與他們不睦,相互之間,你爭我奪,經常發生一些齷蹉,不如我們學一下故人的‘縱橫之術’,聯系西班牙、尼德蘭,或者葡萄牙,以對抗東印度公司,也許能遏制他們的侵犯?」

永歷點點頭,方以智所說有幾分道理,歐洲列強可不是鐵板一塊,相互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矛盾,比如說英國就曾經因為「新教之爭」和西班牙宣戰,結果打敗了老牌帝國西班牙,奠定了未來的發展基礎。但是不管英國人,還是西班牙人他們都是一群餓狼,一群吸血的「馬蠅」,看看西班牙在美洲干的事情,以二百人滅掉印加帝國,掠奪當地的黃金,就可以他們都不是好鳥。

所以如果聯合他們任何一個國家,那只能是利用他們先進的軍事技術,快速地武裝大明海軍,卻決不能讓他們的艦隊在華夏的沿海出現。

打定主意後,永歷問道︰「西班牙人、尼德蘭人、葡萄牙人,你們看哪個國家可以與其建立聯盟?」

黃宗羲與郎廷佐相視一眼,郎廷佐答道︰「西班牙人剛剛挑釁過大明,反被嚇走,可見西班牙人不過色厲內荏之輩,我听說葡萄牙人在歐洲一直處于西班牙人的壓迫之下,想來他們更是不堪。不過我又听說佔據馬六甲的尼德蘭以前是西班牙的屬國,曾經備受欺壓,只是近幾年才擺月兌了西班牙,獨立成國,而且尼德蘭人發展很快,尤其是商貿,遍布天下,前些年還佔據了咱們的台灣島,後來被鄭成功趕跑了。」

听到郎廷佐的分析,永歷不住地點頭,心道自己這幾個內閣大臣確實都非同一般人,無不都是博學多才之人,就是這個郎廷佐能放眼世界,只此一點,就說明心胸廣闊,值得一用!

郎廷佐繼續說道︰「但是現在尼德蘭人還佔據著馬六甲和爪哇一帶,其勢力比西班牙人還要強大,就是英格蘭人也要讓其三分,前幾年失去台灣島後,他們應該急于重返華夏,以圖建立與大明的商路。商人重利,我听說尼德蘭人有一個綽號,叫做‘海上馬車夫’,我想意思就是他們具有雄厚的海運能力,而這種能力又說明他們擁有龐大的遠洋船隊。」

永歷听完,想了想,說道︰「郎愛卿的意思是咱們要拉攏荷蘭人?」

郎廷佐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回稟陛下,臣以為西班牙等國中唯有尼德蘭人可以一試,而且只要我們給與一定的好處,尼德蘭人肯定會靠攏過來,再利用他們對付英格蘭人,也許行得通。」

永歷轉向黃宗羲問道︰「黃愛卿,你看呢?」

黃宗羲點頭道︰「臣附議,郎大人的建議可行。」

接著,永歷又問方以智,「方愛卿,你還有什麼藥補充的嗎?」

方以智點下頭說道︰「歐洲人信奉天主和聖子,他們有天主教廷,勢力龐大,據說各國的國王都得由教皇加冕,否則便是偽王,而英格蘭國世居一個大島上,月兌離了天主教廷,以世俗國王為本國教宗,引起了天主教教皇的不滿,關系一直非常緊張。陛下,我們是不是可以派出使團,前往天主教廷,與其建立聯系,以天主教廷牽制歐洲的英吉利。」

這時,黃宗羲說道︰「不可,我記得昔年陛下曾經派出過使者前往天主教廷,尋求幫助,但是根本沒有回音。再說天主教廷為西方教的中樞,權力凌駕于王權至上,如果讓他們進入華夏,將來難免以宗教蠱惑大明百姓,趁機奪取民心,甚至威脅大明國體,故此必須慎重對待才是!」

「黃大人言過其詞了,天主教宣揚博愛、仁慈,和佛教、道教一樣,都是勸人向善的,就算是進入我們大明,也未必會引起混亂,更不會威脅國體!」方以智馬上反駁道。

「宗教沒問題,關鍵是天主教廷,他們的權力太大了,難免不會影響咱們大明朝廷,如果讓教士進入華夏內地,如果挑撥民心,煽動叛亂,也未可知!」黃宗羲繼續反對。

「天主教廷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他們會煽動叛亂嗎?會發動戰爭嗎?」方以智不依不饒。

「那可未必!有道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何況是西洋人的教廷,故此,我們不但不能接受他們,而且必須要防備!」黃宗羲高聲道。

方以智有些急了,但他剛要出言辯駁,這時,郎廷佐說話了,他說道︰「二位大人都有道理,但是天主教廷距離華夏太遠,還是以後再議,如今要對付的是英格蘭人!」

听到郎廷佐出來打圓場,黃宗羲和方以智覺得再說下去,可能會引起萬歲爺不快,便就此打住,不再言語了。

永歷一听,有些驚訝,沒想到自己的「前世」曾經派人去過羅馬教廷,而且還是去求救的,但結果是羅馬教廷不聞不問,白費了前世的「一往情深」,听說「前世永歷皇帝」信奉過天主教,看來確實有這麼回事。可是自己穿越而來,可不信什麼「天主教」,但是以後有機會,倒是可以和天主教廷進行一下溝通,也許能通過他們進入歐洲,這也說不定。

還有黃宗羲一向很少反駁方以智,這次竟然出言駁斥,看來黃宗羲對外來宗教很排斥,而方以智信奉天主教,則希望天主教在華夏傳播,那麼自己應該持什麼態度呢?是拒絕,還是允許信仰自~由?這可是一個大問題,看來必須慎重啊!

想到這里,永歷說道︰「與天主教廷聯系的事情還是放一放再,畢竟路途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朕看剛才郎愛卿的建議比較好,可以派人去馬六甲找尼德蘭人,朕想只要給他們大明獨家通商權,讓他們將馬六甲海峽封閉,不允許英國人的船隊通過,以此作為交換條件,估計他們同意的!」

既然萬歲爺發話了,黃宗羲不再和方以智辯論,都躬身稱「是」。

這時,黃宗羲說道︰「既然要和尼德蘭人聯絡,那麼咱們應該派出使者才是,那麼派誰去呢?」

永歷問道︰「黃愛卿可有人選嗎?」

黃宗羲答道︰「臣以為喬貴樂,喬侍郎去最合適不過。」

其實永歷的心中的人選也是喬貴樂,也只有喬貴樂不但能言善辯,而且精明不凡,狡黠的背後,從來不吃虧,正適合做外事交往。

于是永歷點頭道︰「好的,讓喬貴樂來見朕,朕囑咐一下,然後就讓他南下去漳州,找到南海船隊,讓張水蛟派船送他去南洋。」

接著,喬貴樂被宣召而來,永歷當面告訴了他出使的目的,並且囑咐了幾句,而後就讓他回去準備一下。一天後,喬貴樂和二十多人的團隊出了南京城,順著南下的道路,趕往福建。

喬貴樂走後,永歷還是擔心聯絡尼德蘭人的目的不能實現,也許尼德蘭不願意或者不敢冒著得罪英國人的危險,將馬六甲海峽封鎖。再或者,東印度公司的艦隊硬闖過來,尼德蘭人未必能攔得住。如此的話,東印度公司的艦隊還是會駛來華夏沿海。

如今大明海軍實力弱小,只有南海船隊有十幾艘戰船,但與號稱「海洋霸主」的英國人遠洋船隊相比,就如同一只螞蟻與大象,何況英國人還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水手和最快的戰船。

永歷想起另一個世界中的二百年之後,英國人的遠洋船隊出現在珠江口,兩廣總督林則徐下令虎門總兵關天培率軍迎戰,使英國船隊不敢冒犯虎門。但後來滿清皇帝自毀長城,撤換了林則徐,後任欽差大臣琦善自毀長城,命人拆毀虎門大部分炮台,並解散民團,英國船隊南返後,進攻虎門炮台,致使虎門陷落,英軍直逼廣州,最終逼迫琦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穿鼻草約》,割讓香港島。

故此,永歷設想︰東印度公司的遠洋船隊自印度而來遠途奔襲,不得到便宜,他們是不會撤兵的。而他們的船隊抵達華夏後,必會先選擇一個落腳點,而後會沿著南方的海岸線北上,一如另一個世界中發生的事情,先進攻珠江口虎門,然後進攻福建沿海,最後抵達長江口,甚至有可能出現南京城外的江面上,逼迫大明做出讓步。

這一切非常有可能發生,只是時間提前了二百年,而英國人的對手則是「寸土不讓」的大明朝廷和英勇善戰的大明海軍。

永歷最後決定不能讓英國人得逞,一定要給他們最嚴厲的教訓,讓他們知道大明上國的天威!

于是下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各府縣組建民團,時刻防範英國船隊的入侵,尤其是一些具有良港的地方,比如吳淞、台州、鎮海、泉州、福州、漳州、潮汕、廣州等地,要嚴密監視海面,對于出現的船隊要及時預警,並將沿海民眾撤回內地,不將一粒糧食留給敵人。

此外,永歷還對廣東的「第三軍團」的蔣飛虎和周鵬下令,命令他們馬上重建虎門炮台,將繳獲尚可喜的大炮全部運往虎門,務必將虎門炮台守住,否則軍法從事。同時命令停留在漳州的南海船隊南下廣州,協助第三軍團駐守虎門炮台,防範英國船隊入侵。

最後,永歷知道英國船隊的最終目標非常有可能就是南京,所以長江口乃是重中之重,而且新建的造船廠也在吳淞,不容有失,所以必須在英國船隊來臨前,做好防御準備。

新設立的大明東海船隊,只有十來艘小型的戰船,還不能出戰,但是兵工廠已經生產了第一批二十門新式大炮,威力不差于英國人的「直射炮」。這回永歷下令將這批火炮全部裝備給吳淞城,同時派出五千明軍鎮守,光是新編練的火槍兵就達到一千人。

前任吳淞守將毛八重身負重傷,正在南京城養傷,好在錢三海在揚州之戰中負的傷已經康復,于是永歷將錢三海派往吳淞城,擔任吳淞總兵,統領當地明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抗擊東印度公司的入侵船隊。

準備好沿海各地的防務,永歷還是擔心,因為華夏的海岸線漫長,卻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守衛,這就是華夏的軟肋。只靠閉關鎖國是沒用的,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只要打出去,就能守得住。

「朕的海軍啊,你什麼時候才能強大起來?」永歷心中焦急萬分。

(新的一周,馬上就是年終歲尾了,朋友們繼續支持我啊!多多訂閱!多多投票!謝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