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一百章 國立大學

作者 ︰ 朱由榔

新「軍功制度」推行下去以後,雖然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但是卻立刻得到了廣大明軍官兵的歡迎。現在的大明軍隊中,從上到下,無不想要得到「軍功章」,那可是名利雙收的好事。可是「軍功章」不會輕易給予任何人,必須要有相應的戰功和上級長官的推薦評定,故此要想得到「軍功章」,首先就得在戰場上立功才行。

滿清官場上有一句話,叫做︰「用你的人頭染紅我的頂子!」如今這句話,在明軍這里就改作︰「用清兵的人頭,鑄造我的軍功章!」

自此以後,明軍官兵作戰更加勇敢,越來越多的人因功被授予了「軍功章」,而「軍功章」被授給官兵後,除了代表榮譽和獎勵,同時也代表明軍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勝利。

而這一切的首倡者,大明永歷皇帝又一次震撼了群臣,無論是黃宗羲、還是郎廷佐、方以智都被皇上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了。不過永歷一向如此「神奇」,群臣們經過短暫的震驚後,不久就平靜下來。

但是永歷卻在不久之後,又拋出了幾個議題,讓群臣們又接二連三地震撼不已,甚至全都感覺自己的腦袋已經跟不上皇上的思索的步伐了。

大明還都南京以後,曾經有儒生群起上疏,請求重開科舉,同時也向朝廷建議重建國子監。

國子監和太學一樣,都是大明朝廷的官學,主要以培養官僚子弟和貴族子弟為主,當然也有平民子弟,分為文、武生,學業主要以四書五經和武略為主。一般情況下,國子監的學生有一定特權,比如可以求見任何朝廷官員,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並沒實權,而且畢業後,大多還需要經過科舉才能入仕做官,只有少部分優秀的,經過國子監祭酒推薦,朝廷可以直接任命做官,不過官職都比較低微。

儒生們請求重開國子監,大臣們也有這個意見,隨著江南的穩固,各地主政官和軍團長們的家眷都來到南京居住,比如黑山、蔣飛虎、張水蛟、周鵬、岳岐山的家都搬來南京,由永歷下旨在城內西北角,按照爵位和官職修建府邸。他們子弟也大多來到南京,也到了進學的年齡,雖說他們也可以在家里請私塾,但是永歷並不相信私塾的教育,畢竟那些教書先生們教的都是四書五經,除此之外,再無新意。

既然有貴族子弟要入學,南京城內的平民子弟也要讀書,不如就開闢一個大一些的學校,將他們都收攏在一起,請各類教師進行教導,先打下基礎,最終為大明的未來,培養棟梁之才。

永歷可不想建立學校後,只收那些貴族和官僚子弟,孔子有雲︰有教無類!學校就應該是開放、公平、合理的教育機構,而不是只給某些特權子弟服務的,所以永歷打算建立各種學校後,一定要面向全民招生,決不允許有「貴族學校」存在。

還有國子監和太學是高等級的學府,招收的都是年紀較大,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學生,那些年紀小的,剛到入學年齡的孩子怎麼辦?難道要留在家中,或者進私塾嗎?

既然要建立學校,不如就將各級學校建的完整些,而且成階梯形式,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不過如今大明四處征戰,財力也有所不足,教師的也需要進行培訓和選拔,不能一蹴而就,追求不切實際的「大而全」。只能先在南京成立幾所學校,作為試點,而後等國家安定,財力富足的,再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

這個時代的華夏還沒有初級學校,只有私塾和小型學堂,教的也都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典籍,培養出的學生有真實才能的並不多,酸儒和自私小人倒是不少。所以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制度,勢在必行,而永歷的設想就是在南京城內各建立一所小學、中學和大學,以此來開創華夏教育的新氣象。

按照永歷的設想,小學學制為三年,中學學制為五年,大學學制為三年。如此設定,是為了照顧招收的平民子弟,尋常百姓家送子弟上學,也許只是為了能認字數數而已,未必就是為了求取功名,而且貧困的人家希望孩子早點去學手藝,好養家糊口,不想,也沒有條件繼續攻讀學生,故此小學才設定為三年,主要進行基本的讀書寫字教學。

中學為五年,這個階段的學生要學習很多,主要是為了將來繼續進學,或者直接入職做工做準備。雖然也屬于基礎教育,但是所學的更加廣泛,除了儒家必修的「經史子集」外,還要學習君子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尤其是「射、御」這兩項強身健體的內容,永歷特意下旨,必須加以重視,不得廢棄,要選拔品德高尚、身懷武藝的人為教練,教導學生們練習基礎的入門功夫,以強身健體。

至于大學,永歷現在還不想細化分科,如今可沒有那條件,華夏的科學水平並沒有到達相應的層次。大學的建立是與思想啟蒙同步的,而華夏國人總體的思想還很落後,甚至說是愚昧無知也不為過,如果貿然對建立各類學科大學,比如政治大學、經濟大學,估計老百姓都不會知道怎麼回事。

所以只能先建立一所「包羅萬象」的大學,然後再慢慢地改變國人的思想,興起思想啟蒙運動,加快科技的進步,而後才能真正的實現「百花齊放」的景象。

永歷下旨。由大明戶部撥出倆萬兩白銀,又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擠出一萬兩,就在皇宮北側,原來的滿洲步兵都統衙門,將其改建為新「大學」的校址。這里在二十年前還是大明的陪都皇宮,不過在清軍過江後,變成了滿洲步兵都統衙門,由一個都統率領數千滿洲兵駐扎于此,緊挨著兩江總督衙門,監視震懾的意味很足。

現在南京的大街上再也見不到耀武揚威的滿洲兵了,滿洲步兵都統衙門也荒廢下來,本來有大臣向永歷建議,將此地重新擴進皇宮,但是永歷沒有同意。

永歷認為原來的總督府改建後,足夠自己和子孫後代用的了,再說自己也不想要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要那麼大的皇宮干嘛?不如將這塊地留著,建成華夏第一座大學,作為培養將來各種人才之所,豈不美哉?

有了大學,永歷也不想將國子監廢除,國子監還有留下的必要,就是將會作為官員培訓的機構繼續存在,還有將來那些中舉的士子們,不能直接授官,而是要在國子監經過短期學習後,才能做官。這是必須的,永歷更不想自己將來的朝廷中有些渾渾噩噩的「書呆子」。

一個月後,經過重建和翻新,由五個大院組成的大學和國子監建成了。國子監緊挨著大明皇宮,由兩個院子組成,前院是教學課堂和辦公的地方,一共有三個大堂和一百三十六間房子;後院是未來的進士們休息和運動的地方。永歷特意下旨要在後院預留一個大操場,將來高中的進士們要在那里接受「軍訓」,或者直接到軍營中訓練,反正進士們一定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國子監的右邊就是新大學了,這里佔地最大,有三個大院子,分別是教學場所、起居場所和實操場所,一共有五百間房子和兩個巨大的操場,足可以供六七千人學習和居住。

新建的大學由永歷命名,並且親自提筆書寫校名,叫做︰「大明國立南京大學」。本來永歷想親自當這個大學校長,但是方以智毛遂自薦,非要擔任這個大學的「祭酒」,也就是校長,擾得永歷沒有辦法,只好讓賢。方以智學富五車,又高居內閣大學士之位,讓他來做大明首個大學的校長,也算是名至實歸。

此外,永歷又下旨在城內修建了一所可以容納一千名學生的中學,還有一所千人小學,並且讓方以智選拔教師和任命其主管校長。由于這是大明朝廷官辦的學校,故此除了教師以外,校長等主管都由禮部和吏部出人擔任,而且官職都不低。

大學校長是一品大員方以智,中學校長是一個五品禮部郎中,小學校長也是一個六品吏部主事,另外還有按照永歷想法設置的副校長、教務督導、學生督導、雜務主管等等,全都是官員,所以說這是大明官辦學校一點都不為過。

大學、中學、小學被建好後,立即在南京城內開始招生。那些自稱皇室宗親的子弟,勛貴子弟和官員子弟首先成為了第一批入學的學生。南京城內的百姓听說學校也招收平民子弟,無不聞風而動,這可是朝廷辦的學校,將來可以作為入仕的階梯,再說那些貴公子都在那里讀書,能和他們一起學習,這可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于是南京城內凡是有入學年齡子弟的都趕去保命,周圍府縣的也聞風而來,以至于小學和中學報名點人滿為患,報名人數大大超出了限定的名額。

最後沒有辦法,方以智提議,面對平民子弟進行了一次考試,選拔其中優秀的學生入學。但是貴族子弟們卻可以免試入學,這讓永歷有點覺得不公平,可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讓貴族子弟沒有這種特權,那些皇室貴族官僚們該心生不滿了。看來要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誰讓現在是「封建社會」呢?

建立大學、中學、小學是永歷付諸實施的第一個設想。接著,永歷又下旨在南京城內修建一座畫院。

畫院!大明畫院!這讓人听起來太不可思議了,如果說建立各級學校還情有可原,為的是培養人才。而建立畫院,培養畫匠和畫師,不能當官也不能上陣殺敵,又有何用處呢?再說戶部可沒多少銀子了,哪里還有錢給永歷如此揮霍?

所以當永歷提出來這個想法後,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即使是思想開明的黃宗羲和方以智都表示反對,認為建立畫院可以,但現在還不是太平盛世,應該等將來天下太平了,再籌建畫院,為皇上服務。

但是永歷這次決定不听大臣們的了,因為他心中有兩個理由,大明畫院是非建不可。

第一個理由,在永歷的印象中,歐洲的思想啟蒙首先是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開始的,其中有「三杰」為代表人物,竟然都是大畫家,分別是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由于他們開創了新的藝術形式,一改中世紀的腐朽黑暗,使歐洲人的思想走向解放。

既然歐洲人能以「藝術」為解放思想的突破口,為什麼華夏就不可以?永歷認為要想華夏屹立于不敗之地,那麼就得兼容並蓄,對于藝術形式,也要開創百花齊放的局面,這樣不但能陶冶人們的情操,而且還能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才能發展科技,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將促進華夏各個方面向前發展。

那麼華夏人的「思想變革」就從創建畫院開始吧!

第二個理由,其實與一個自稱是大明高祖皇帝後代的畫師有關,此人是突然冒出來的,有一次永歷閑來無事,忽然想起那些被安置在玄武湖別院的皇室宗親們,為了顯示自己不是不是薄情寡恩之人,叫張千陪著自己,御駕親臨玄武湖別院。

那些皇室宗親們听說萬歲爺來了,哭著喊著迎出去,將永歷圍在中間,哭訴自己的不幸,請求永歷將封地還給他們,讓他們能為大明守衛疆土。

對此,永歷根本不相信他們,如果這些皇室宗親們有能力將國土守住,大明也不至于在二十年前淪喪的那麼快,但是這二十年來,也苦了他們,讓他們嘗盡了人間的冷暖苦楚。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教育,讓他們以後知道祖輩留給他們的東西需要珍惜,驕奢婬逸只能使人墮落。

不過永歷也得表示皇恩浩蕩,于是又一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銀子」,也就是供自己和娘娘們使用的內庫銀,一共五千兩,分給這些皇室宗親們。二十年前,大明藩王們富得流油,但是經過二十來年的顛沛流離,早就苦不堪言,這幾年,別說五千兩銀子,就是一個銅板,對于他們來說都是珍貴的。所以當永歷讓張千拿出五千兩銀子後,並說分給他們,讓他們感動的又大哭起來,等永歷說讓他們自己去取,便開始撲上去哄搶起來。

正當這些宗親們搶銀子的時候,永歷卻發現一個頗有些道風仙骨的中年男子卻無動于衷,而是拿著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著什麼。

永歷很奇怪,便向人打听那位是誰?有人告訴永歷,此人叫做「朱耷」,是新來的,自稱是江西寧王的後代,為人頗為清高,不合群。

「朱耷!」永歷當時就叫了出來,別人以為朱耷冒犯了永歷,就要上前將他揪過來,但被永歷喝止了。

朱耷是誰,永歷太知道了,他可是流芳百世的大畫家,他的畫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礡,獨具新意,後世將他視為成就最高的畫家之一。永歷沒想到在這里遇上了他,當然非常高興。于是主動和朱耷攀談幾句,又要朱耷為自己和後妃們畫幾幅肖像,以流傳後世。

但是沒想到朱耷竟然拒絕了,而且提出條件,就是讓永歷為自己建一座畫院。本來永歷是要拒絕的,自己可是大明皇帝,竟然被人要挾,這不是大逆不道嗎?

不過永歷也不想治朱耷的罪,一個作畫的人,總有些怪脾氣,這很正常。可是朱耷又悄悄地對永歷說了幾句話,使永歷立刻改變了主意。

朱耷告訴永歷,他可以幫助永歷得到崇禎皇帝留下的「絕聲衛」。

說起「絕聲衛」,永歷知道那是大明歷代皇帝的近身侍衛,雖然都是啞人,但武功高強,忠心不二。但是自從崇禎皇帝殉國後,「絕聲衛」就消失滅跡了,好像已經不存在于這個世上。

在去年揚州之戰的時候,永歷結識了揚州「鄭一刀」鄭寶,從他那里得到了關于「絕聲衛」的消息,並見到了其中的兩位。可是不知什麼原因,鄭寶與那兩個人卻不告而別了,讓永歷很是遺憾。

現在又听到朱耷說起了「絕聲衛」當然好奇了,而且心中暗自決定,如果能通過朱耷得到「絕聲衛」,別說幫他建一座畫院,就是兩座也沒問題。

于是永歷將朱耷帶到皇宮,細細地詢問一遍,這才知道朱耷和「絕聲衛」的關系。原來清軍南渡以後,朱耷因是大明宗室,只好隱姓埋名,靠作畫為生,甚至出家做了和尚。但他心懷復明之志,四處聯絡反清義士,鄭寶就是當時結識的。

後來鄭寶被仇家陷害,被關在武昌的大獄之中,朱耷得知後,用自己的字畫討好武昌知府,才將鄭寶救出來,從此兩人成為至交好友。他從鄭寶那里知道了「絕聲衛」,也通過鄭寶認識了「絕聲衛」的首領賀志爭。

鄭寶是賀志爭的父親,崇禎朝聾人大學士賀逢聖的大弟子,故此鄭寶和賀志爭關系密切。清軍入關後,賀志爭曾經入宮刺殺滿清皇帝,沒有成功,「絕聲衛」的死士大部分都戰死,只有鄭寶和十幾個人逃出宮。二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的「絕聲衛」只剩下五六個人,但是「絕聲衛」的武道還存在,仍可以由賀志爭訓練出一批死士,以保護大明皇帝。

接著朱耷又講自己來南京的時候,鄭寶曾經去見過他,並知道現在鄭寶的去向,還對永歷保證,只要給他建一座畫院,他就保證能讓鄭寶和賀志爭歸附永歷駕下。

這個誘惑太大了,不要說「絕聲衛」,鄭寶也是「無價之寶」,永歷以前就想用他來教授明軍隨軍郎中「外科手術」。

現在終于有了線索,豈能放過?別說朱耷只要一座畫院,就是兩座,也要給!于是永歷點頭答應朱耷,並讓朱耷即刻離開南京,去尋找鄭寶,並且保證他回來的時候,一座畫院便會在南京城內建好。

就這樣,朱耷告辭離去,而永歷則力排眾議,下旨修造一座畫院。當然,這次銀子又是從皇宮內庫中出,害得永歷自己和皇後、貴妃他們整整吃了兩個月的素菜。

永歷一邊吃著素淡無味的白菜豆腐,一邊感嘆道︰「朕容易嗎?」

(這半個月來,從沒斷更,而且全都是大章,四五千字,大家看我這麼辛苦,月票就沒有嗎?推薦票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