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六十一章 焦頭爛額

作者 ︰ 朱由榔

多隆得知明軍尾隨而來,半夜就逃出徐州城,頭也不回向濟寧逃去。他跑了,範承謨、張同也跟著跑,孟古長這個徐州總兵更怕死,哀求著多隆帶著他跑,又拿出自己多年的私藏來奉獻,終于打動了多隆,才沒讓他留守徐州等死。

第二天明軍的先鋒到達徐州的時候,徐州已經是一座空城,但是魯中山和方美玉擔心徐州有埋伏,竟然在城外徘徊了半天,都沒有敢進攻徐州城,直到靳統武和方孝玉率領明軍主力趕來,才派人去城下查探,卻發現自己中了「空城計」。

魯中山很懊惱,但此時清軍已經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先派人攀上城牆,然後從里邊打開城門,讓大軍進城。

進了徐州城,魯中山命人找來城內的百姓,一打听才知道昨夜清軍就已經撤走,此時城內除了百姓外,就連徐州總兵孟古長都逃跑了。

不過徐州不戰而下,魯中山和方美玉倒是省事不少,他倆派兵將城內的要害地點控制以後,便出城迎接靳統武和方孝玉入城。

徐州自古以來都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如今明軍進佔徐州,便可北拒黃河,西進中原,南護江南,如此一來,天下大勢漸向大明,逐鹿中原將指日可待。

靳統武、方孝玉等大喜,一面下令犒賞三軍,就地休整,一面命探子四出尋找清軍的蹤跡。

兩日以後,探子回報,多隆已經率領徐州殘余清軍退往濟寧,而且又探到風聞清廷又派出援軍,一共五萬滿蒙聯軍,已經到達天津衛,不日將順運河南下。

得到消息以後,靳統武等人趕緊聚到一起商議對策。方孝玉先將當前形勢說了一遍︰此時徐州的明軍一共有五萬余兵馬,因取了徐州,士氣正盛,但明軍彈藥不足,急需要由南方運來。

而跟隨多隆逃往濟寧的清軍有兩萬余人,多是綠營兵,但南下的滿蒙聯軍一共五萬人馬,而且可以肯定,清廷還會從各處調集綠營兵,前來支援多隆,那麼徐州一地又將成為明清兩軍決戰之地。

方孝玉陳述完畢,又將自己的建議說了出來,他提出派人回南京,請皇上派兵支援,運送大炮和彈藥來徐州;同時派兵攻取徐州周圍的府縣,就地征糧和募兵,將明軍的實力壯大;另外如果清軍不急于南下的話,可以派兵進入河南,偷襲清軍的後路,讓他們為了救援河南,而不能南下或者進攻安徽。

不得不說,方孝玉的謀算非常周全,靳統武、魯中山、方美玉三人連連點頭,靳統武見其他人沒有反對,于是決定就按照方孝玉的計劃執行。

就在靳統武派人將「捷報」和求援信一並送往南京的時候,永歷正在南京城的皇宮里頭疼呢。

午門之外哭聲震天,就如同先帝大喪一樣,本來皇宮就小,讓正在處理朝政的永歷煩不勝煩,但又不能派兵出去驅趕,否則處理不當,有可能使自己這個皇帝聲名掃地。

黃宗羲、方以智、郎廷佐、干紋等矗立在兩側,每個人都愁眉苦臉,尤其是永歷臉色陰沉,眉頭緊鎖,兩只手不斷地砸著御案,仿佛那御案就是自己的仇人一樣。

朝堂之內大臣們都默不作聲,只有永歷不斷捶打御案的聲音,很長時間,永歷忽然抬頭道︰「干紋,你這個應天府尹干什麼吃的?去,把午門外那些哭喪的,都給朕趕走!」

沒等干紋答話,方以智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這個使不得啊!」

永歷「哼」了一聲,一翻白眼,有些怒氣地說道︰「如何使不得?朕已經忍了他們三天了,難道還要忍下去嗎?」

方以智點頭道︰「陛下,請听臣一言,外邊的士子們所求也不是沒有道理,如今大明光復江南,正應該立刻舉行科舉,以安天下士子之心。」

永歷搖搖頭,怒道︰「朕可沒說不科舉,只是想延緩些日子,將考試內容修改一下,難道這也不行嗎?還有那些所謂的皇室宗親們,大明危亡的時候,不見他們出來力挽狂瀾,現在朕剛剛恢復江南,他們就蹦出來,要這要那,朕養他們這些白痴飯桶,干什麼?」

原來此時正在午門外哭號的是江南的士子和大明的宗室,就在結束揚州之戰後,永歷剛剛回到南京,準備出兵對付吳淞口的趙氏兄弟,江南士子卻聞風而來,聯名向永歷上奏,請求重開科舉,讓他們也有個晉身的機會。

可是永歷根本就不想現在開什麼科舉,因為他對「八股文」是深惡痛絕,也許「八股文」以前有作用,可以維護統治,收攬士人之心。但時至今日,「八股文」已經是阻礙「思想文化解放」的毒瘤,讀書人為了博取功名,整日只讀死書,結果只是培養了一些「封建官僚」,大明要發展進步,就必須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八股文」已經過時了!

這就是為什麼永歷不打算馬上開科取士的原因。對于那些突然冒出來的「大明宗室」,永歷也是很不待見,要說大明宗室,在二十年前滿清入關的時候,也有很多死于大明社稷,例如魯王、韓王、陳王等宗室都死于亂軍之中,但大多數宗室或是隱姓埋名,或是逃往異邦。現在永歷率領明軍打回江南,這些宗室們先是在觀望,而後看到明軍接連大勝,便以為大明已然穩固,于是便聚集到南京,向永歷提出應該歸還他們的爵位和土地,讓他們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這些宗室大多都是旁支遠系,再說宗譜已經在戰亂中丟失,有的旁支早就被清軍屠殺殆盡,又過了二十余年,有很多人就憑著一面之詞說自己是宗室,可讓他拿出宗譜或者其他的證物,卻什麼也沒有,可見渾水模魚之輩充斥于其中。

再說永歷本意是不想白白養著這些所謂宗室的,自大明建國以來,開枝散葉,宗室越來越多。有爵位的,沒爵位的,都得靠著國家養活,同時還得防備著他們別造反,每年耗費巨大,可以說他們就是一群「蛀蟲」。所以在士子們上書開科的時候,他們也來趁機鬧事,要挾永歷,這讓永歷很反感,于是一直沒有召見他們,就讓他們在外邊哭號了三天三夜。

這時候,郎廷佐開口道︰「陛下,方閣部所說不無道理,要知人言可畏,士子們要開科取士,也是正理,大明現在疆域漸廣,有些地方缺少地方官,開科正好可以彌補不足。還有宗室們真假難辨,還需要甄別一番,將那些濫竽充數的挑出來治罪,而確實是大明宗室的,總應該善待才是,否則會讓人說陛下無情的!」

永歷一听,也是這麼個道理,大明宗室也算是自己的「本家」,如果將自己的「本家」都棄之不顧,那麼天下人會如何看待自己,不是得說自己是個薄情寡義的皇帝了嗎?

想到這里,永歷點點頭,說道︰「郎愛卿所言不錯,朕確實不能虧待他們,可是朕的地盤就只有蘇浙贛湘,而且四處都在打仗,那里可以分封他們啊?再說了,他們寸功未立,便要世享榮華,這讓那些功勛卓著的人怎麼看?」

當永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郎廷佐不言語了,也是面帶難色,確實如永歷所說,現在無論是晉王李定國,還是平陽侯靳統武,那個不是功勛赫赫,不都沒有分封,如果先封了宗室,肯定要引起軍人的不滿,這就是最大的難處。

黃宗羲向前走了一步,說道︰「陛下,諸位臣工,我倒是有個辦法,不過只是權宜之計,請各位參考一下。」

永歷眼楮一亮,說道︰「黃愛卿請說!」

黃宗羲對著永歷躬了,而後說道︰「開科取士可以籠絡士子之心,何況我們正是用人之際,可是現在是萬象更新之時,過去的科舉不完備的地方需要完備,比如孔子曾定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書就不用說了,射和御需要兒時便打下基礎,而‘數’卻非常實用,不但能實用于各項事物之中,而且還能考察一個人的腦筋。」說著,還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永歷一听,立刻明白了黃宗羲所指,他也是不想要開科取士中錄取那些只知讀死書的人,但要是繼續主考「八股文」,同時加上「算數」的話,那麼確實可以保證錄用一些實用之才。

「好,好,好!就按照黃愛卿所言去辦,找個日子,開科取士,至于章程和主考官,就由黃愛卿和干府尹去辦。」永歷拍著巴掌,馬上又問道︰「可是宗室那邊怎麼辦?」

黃宗羲又道︰「好辦!如今戰亂紛飛,實在不宜大行分封,宗室們就留在京城安養,吃穿用度不能虧待了,至于分封一事,等將來天下大定再說,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永歷馬上又點下頭,說道︰「好,就按照你說的辦,此事就交給郎愛卿,吃穿住都要最好的,但是一定要管住了他們,不要讓他們給朕添麻煩,如果有違法亂紀的,依律治罪!」

話音剛落,眾臣全都躬身道︰「陛下聖明!」

現在安排了兩件事,永歷感覺自己心情放松了不少,這些日子可是把他愁壞了,讓他忙得焦頭爛額。不說午門外哭號的士子和宗室,就是吳淞口的趙氏兄弟也安分,竟然派出小船隊跑到南京江面來打劫商船,所以永歷才派毛八重率領五千兵馬趕往吳淞口去監視他們。

還有鄭經竟然派兵收取了福建大部地方,只有福州一地還在耿繼茂父子手中,而且據「錦衣衛」探子來報,鄭經還和駐守仙霞關的蘇克勇眉來眼去,好像蘇克勇有不軌的跡象。

此外廣東的尚可喜聯合廣西巡撫羅玉時,由尚之信統兵五萬準備出韶關進犯江西,這也讓永歷心急萬分,但又鞭長莫及,只好下旨江西巡撫金川,統兵拒敵,但是援兵暫時還派不出來。

不過也不全是讓永歷憂心的事,就在上個月,永歷離開揚州,準備回京的時候,他又去了一次鄭寶的宅子,雖然沒有見到鄭寶,但是卻找到了雷老虎。

原來永歷那次是想親自邀請鄭寶出山,為明軍培養一些「軍醫」,但是鄭寶可能早就看出永歷的意思,在穆里瑪剛退走的時候,便出城了,不過在家中留下了一封信,還有就是床榻上的雷老虎。

雷老虎在揚州最後一戰中陷于重圍,他點燃了最後兩顆手榴彈,但沒想到一個滿洲騎兵將他舉著手榴彈的右手砍掉,手榴彈爆炸了,雷老虎雖然身負重傷,卻僥幸未死,也是奄奄一息。

湊巧的是鄭寶身邊那個叫做卜羅的,有在死人堆里「撿便宜」的愛好,在明軍沒有打掃戰場之前,他去搜羅名貴的兵器,卻發現了奄奄一息的雷老虎。

也是雷老虎命不該絕,他與卜羅有幾面之緣,卜羅就偷偷將他背回鄭寶的宅子,請求鄭寶醫治。那時候,雷老虎的右手已斷,沒有接活的可能,半邊臉也被炸得血肉模糊,身上更是被刺入了十余塊彈片,已經命在旦夕了。

不過鄭寶妙手回春,竟然將雷老虎救了活了,將彈片全部取出來,又將傷口縫合,就是那半邊臉也做了處理,然後就將雷老虎丟在揚州的宅子里,自己卻與李俊豪和卜羅偷偷潛出城,雲游四方去了。

這就是雷老虎遇救的過程,讓永歷不禁噓嘆一番,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不管怎麼說,雷老虎命保住了,李小環也不會來找自己的麻煩了。

可是鄭寶走了,這讓永歷一直覺得非常遺憾,如果能將他請到大明朝廷,擔任醫官一職,那麼得挽救多少人的性命。

其實永歷在心中早就有一個打算,那就是建立一所「醫科大學」,雖然這與這個時代有些格格不入,但在歐洲文藝復興已經興起,醫學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科。

雖然行醫在這個時代算是末流,但永歷卻知道醫學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如果能發展醫學,必然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從而擺月兌「鬼神巫醫」之說。

鄭寶善于救治外傷,肯定熟悉人體構造,讓他來領導「醫科大學」,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現在他在哪里呢?

(累死了!求票,求票啊,各位都不知道我有多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