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三章 沒安好心

作者 ︰ 朱由榔

明崇禎江陰縣志上書︰「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

當年江陰百姓抵抗了清軍八十一天,城破後,城內的百姓無一幸存,就是城外的鄉下百姓也被屠殺了七萬余人。所以仇恨的種子早就在江陰百姓的心中種下,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行商農夫,只要是江陰人無不痛恨滿清,當听到明軍收復江寧的消息後,民間的反清志士立刻行動起來,聯絡和發動百姓,最終當明軍和清軍在江陰城西五十里處發生大戰的時候,江陰百姓趕到,幫助明軍最終消滅了清軍。

而此一戰,江陰百姓只要是能上陣殺敵的,十有**都趕去戰場,幫助明軍圍殲清軍,萬余清軍無一人漏網,包括吳淞總兵趙雨海,也成了階下之囚。

接著,常熟、太倉等縣也是群起響應,開始攻擊守城的清軍,最後這幾地的官員在無奈之下,只好打開城門,宣布歸順大明,「改旗易幟」,換上了大明的「金龍旗」。

當毛八重率軍抵達吳淞口的時候,除了三千多明軍外,還跟隨了三萬多百姓,都是精壯的漢子,要求參加明軍的。因為毛八重沒有得到就地擴編的命令,所以他不敢隨意接受這些百姓入伍,但也沒禁止他們跟隨,反正在攻打吳淞和崇明島的時候,人多實力大,嚇也嚇怕守城的清軍。

吳淞口的清軍在損失一萬清軍後,還有一萬余人,雖然主官總兵被俘了,但是崇明島的總兵趙雨寶從崇明島來到吳淞,以總兵的身份,暫時統領吳淞口和崇明島兩地的清軍。

趙雨寶和趙雨海是堂兄弟,二人都是遼東人,祖父曾經是毛文龍麾下的把總,後來跟隨孔有德投降皇太極,編入漢軍旗,直到他們哥倆這一代,因鎮壓「民亂」有功,升任吳淞和崇明總兵。

吳淞口築有堅城,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為了防御外海的入侵,吳淞城修的是城高溝深,不但駐有重兵,而且還有五十余門各式大炮,其中二十門是「紅夷大炮」,這在清軍中是極其罕見的。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吳淞口地里位置太重要,扼守長江出海口,如果有外海的敵軍入侵的話,可以經過這里逆流而上,指直犯江寧,所以清廷歷來很重視這里的防御。

毛八重抵達吳淞口後,並沒有貿然攻城,而是先派出使者,帶著郎廷佐的親筆信,前去勸降。但等了小半天,才等回了使者。

使者回來後,馬上稟報了趙雨寶的答復。趙雨寶並沒有寫信,而是直接讓使者帶話回來,意思是頭像歸順可以,但是必須答應兩個條件。

一個是釋放他的堂弟趙雨海,另一個是請大明朝廷允許他們兄弟二人仍然留任吳淞口和崇明島總兵之職。

除了這兩個條件,趙雨寶還暗示,如果不答應,他將死戰到底。

毛八重知道吳淞是一座堅城,想要攻克,以自己的兵力恐怕難以做到,即使再來兩萬援兵,也非月余才能攻下吳淞,而且崇明島離岸數里,駐有清軍的小型船隊,自己也沒有水軍,如何攻打崇明島?

于是毛八重修書一封,讓人騎快馬回南京報信,請求朝廷決策示下,並提出如要強攻,請求發兵援助。

兩日以後,南京的命令送到,永歷皇帝同意趙雨寶的請求,但是鑒于吳淞口和崇明島的重要,原駐軍必須調走一半,再留下毛八重的明軍和降兵混編到一起。毛八重暫時留下,密切觀察趙雨寶和趙雨海兄弟,看他們是否真心的歸順大明,如果存有異心,可先斬後奏。

毛八重得到聖旨以後,馬上派出使者,向趙雨寶表明大明朝廷已經答應他的條件,要他馬上出城投降。

就這樣,趙雨寶在城上看到毛八重當即釋放趙雨海後,馬上下令開門投降,將明軍迎進吳淞城。接著,在趙雨寶的帶領下,毛八重又到崇明島接受了當地的清軍投降,一天以後常州知府也「改旗易幟」,宣布歸順大明,至此長江下游南岸,清廷勢力全部被清除。

南京城永歷的皇宮,原兩江總督府內,永歷正與靳統武、方以智等人商議朝政,郎廷佐竟然破天荒地也參加了,當然他現在還沒有官職,所以永歷首先要賜封他一個官位,以正其名。

「郎愛卿——」永歷故意拉長了聲音,以示自己的看重之意。

郎廷佐從班列末尾走了出來,上前一步參拜道︰「罪臣在!」

「呵呵,都是一家人了,何必還說‘罪’?來,郎廷佐听封!」永歷笑道。

「啊!」郎廷佐顯得很驚訝,連忙跪倒,懇切地說道︰「臣惶恐!」

永歷也不管他,徑自說道︰「郎廷佐雖為降臣,但有心報效大明,何況也是大明漢人,特賜文華閣大學士,暫兼兩江總督,于內閣襄助!」

眾人听完,不但是郎廷佐驚訝萬分,就是靳統武等人也是暗中吃驚不小。這「文華閣大學士」還要兼任「兩江總督」,不但是內閣成員,而且還是地方實力派。擁有如此權柄的大臣,可謂是大明朝廷大臣中的「第一人」,即使是黃宗羲他們都沒有如此顯赫的權威。

郎廷佐面色通紅,額頭滿是汗水,跪在地上,連連叩頭,聲音好像還有顫音,就听他說道︰「陛下,臣,臣不敢居此高位,請陛下——」

永歷擺擺手,說道︰「郎愛卿治世能臣也,何必自謙,再說當前江南紛亂,並未全部平定,還請愛卿為國家貢獻才能才是!」

郎廷佐一听,知道皇帝的心意已決,更知道皇帝這是把自己架到架子上烤,給自己如此高位,當然就是想絕了自己回歸清廷的心思,一心一意為大明朝廷盡忠。

想到這里,郎廷佐叩謝道︰「承蒙陛下如此看重,臣願為陛下鞠躬盡瘁,謝主隆恩——」

封了郎廷佐的官位,永歷接著又與眾臣商議了幾件急事。江北揚州傳回消息,揚州知府竟然拒絕了大明的勸降信,叫囂著要在揚州與明軍決一死戰,連日來緊急從城內抓丁擴充軍隊,擺出一副死守的樣子。

非但如此,安徽巡撫王可真更是殺害了永歷派去的使者,將使者的腦袋和自己的奏折一起送往北京邀功,而後親率安徽三萬綠營由安慶渡江,正順流而下,兵鋒快要抵達池州。

江北揚州必須拿下,安徽的王可真也必須被消滅,否則南京便會被東西夾擊。永歷算了一下手里的兵力,現在明軍「第一軍圖」經過擴編,兵力已達五萬余人,而且仍然在招兵買馬之中。但是這五萬人不但要守住漫長的長江南岸,而且還要分兵掠地,那麼兵力就捉襟見肘了。

還有洪承疇在浙江已經復佔杭州,正率五萬清軍向北,準備進入江蘇,是此時大明遭遇的最大威脅。

「西邊三萬,南邊五萬,我們一共才五萬,還要渡江攻取揚州,諸位愛卿,有什麼良策嗎?」永歷問道。

這時候方以智說道︰「陛下,您忘記大明‘第二軍團’了?他們可就在浙江,雖然咱們不知道現今他們的兵力,但是以黑山和方孝玉二位的能力,既然能影響整個浙江,估計實力肯定也錯不了!」

永歷听後,連連點頭,心說自己怎麼把「第二軍團」忘記了,他們退出杭州後,據說退守浙西衢州一帶,自己派出的使者也應該能夠聯系上了,還有李嗣興也佔據了湖州,如此說來,明軍的兵力並不比清軍少太多,如果戰術運用得當,完全可以戰勝三面的勁敵。

于是永歷又听了靳統武和馬雲等人的想法後,決定兵分三路,一路由錢三海率領一萬明軍,南下增援李嗣興,與「第二軍團」取得聯系後,共同對抗北上的洪承疇;第二路,以馬雲為主將,率領兩萬人馬北渡長江,進攻揚州,要求務必在五日內拿下揚州,因為南下的清軍據說已經抵達徐州,不日即將到達揚州。

至于第三路,永歷提出由自己親征,靳統武為副帥,率軍兩萬增援池州,留方以智、郎廷佐等人防守南京,並處理各地上奏的政務。

這樣南京只剩下三四千明軍,城內兵力空虛,但是經過偵查,長江對岸並沒有清軍活動,所以南京並不需要重兵把守。

定下決議後,永歷正要宣布散朝,各自準備出征之事,這時一直沒言語的郎廷佐說話了。

郎廷佐出班說道︰「啟稟陛下,微臣有本上奏!」

永歷笑了一下,心說剛封完官職,就開始履行職責了,郎廷佐這人不錯嘛。于是點下頭,說道︰「郎愛卿請說。」

「陛下,南京外城殘破,需要盡快修補,以鞏固城防,而且陛下回鑾南京後,住在這狹小局促的臨時皇宮內,難以顯示我大明國威,所以臣奏請陛下,希望征調南京百姓,修城牆,同時將皇宮西邊的原滿洲都統衙門拆掉,重新擴建皇宮,恢復大明以前皇宮的規模。」郎廷佐說道。

永歷听後,看了看郎廷佐,心道︰修復城牆,倒還是有些作用,可現在擴建皇宮有什麼作用啊?難道是想讓朕享福嗎?

「各位愛卿,以為如何啊?」永歷問向其他人。

靳統武率先答道︰「好啊,我听說以前的南京皇宮大內佔地五千余畝,有房屋幾千間,現在的皇宮連過去的一半都不到,當然得重修了,臣覺得應該馬上擴建皇宮!」

馬雲也插話道︰「南京外城破損多處,防御降低,確實需要馬上修復,臣以為應該先修城牆!」

听到這兩位的意見,永歷覺得郎廷佐的想法還是有道理的,起碼南京的城牆應該首先修復,至于皇宮等以後戰亂平息再。

「陛下,臣有話想說!」這時,干紋躬身說道。

永歷點點頭,說道︰「干愛卿請講。」

干紋說道︰「陛下,各位臣工,現在不管是修復城牆也好,還是擴建皇宮也罷,都需要向百姓攤派徭役和稅賦,可是南京剛剛收復,國庫空虛,百廢待興,此時要是加稅征丁的話,肯定是要被百姓所恨,會失掉——」說到這里,干紋不說了,而是偷偷看了一眼郎廷佐。

永歷听後,忽然大悟,確實如干紋所說,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己剛剛收復南京,就要奴役南京的百姓,肯定是要失去民心的。

再看看郎廷佐,已經沉默了,也不出言反駁。永歷剎那間明白了,原來郎廷佐不安好心啊,他提議擴建皇宮和修復城牆,那項都是巨大的工程,都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而以現在的情況,如果進行這些工程的話,很有可能會拖垮大明的。

想好了這些,永歷最後決定道︰「明日一早各路人馬即刻出兵,至于城牆和皇宮之事,容後再議!」

「哼,這老小子看來沒有真心歸順啊,不然也不會出這麼個餿主意,看來以後得多注意他才是!」永歷看了看郎廷佐,而後如此想到。

(月票啊,月票,他是什麼東西?感謝各位的打賞,十年磨一劍,vitas01977。

請各位讀者朋友有時間去點擊一下簽到,有什麼想法寫在書評區,去調查區投票,訂閱我的微雜志,謝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