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二十五章 誰在屠殺

作者 ︰ 水飛雲

不過也有許多人質疑藍海國不顧自己的國民,痛下殺手,對新加坡城進行毀滅性攻擊。這種質疑的聲音,頓時掩蓋了藍海國快速佔領新加坡的光環。各國都在看藍海國如何解釋這個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藍海國回答的不好,不僅藍海國的形象,甚至華夏族的形象都要大受損傷。這關系到藍海國的政府親民形象,對此藍海國並沒有沉默

藍海國給出的回答卻是一組數據︰新加坡本島在日軍佔領前有72.8萬人口(1939年),其中新加坡市有11。3萬人。1942年日軍佔領後新加坡後大肆屠殺當地華人和馬來人。僅在1942年當年即屠殺了40000人,其中有33000人是華人,這些華人基本位于新加坡城。1942年2月18日至25日,日軍進行了大檢證,又稱肅清(新加坡大屠殺)。最後被日軍抓走人數達二萬,遭帶走的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會被帶到偏遠的海邊集體槍殺。剩下的被送到泰國做苦工,建造「死亡鐵路」。隨後日軍有以種種名義進行屠殺,截止到44年8月,根據日方的統計,新加坡市內只有人口3.2萬人,而且由于沿海靠近日軍的軍港,日軍將余下的市民驅趕至新加坡城的北部郊區修築通往馬來亞的鐵路。城區靠海部分只有日軍的軍營和為日軍服務的一些雜貨店和慰安店。44年8月後,日軍第三艦隊戰敗,新加坡的海上封鎖力量被削弱,許多新加坡市民乘機在南洋五大家族的幫助下,逃離新加坡前往馬達加斯加島。造成新加坡城的市民只有不到15000人。

為了確保佔領新加坡市,藍海國轟炸了新加坡大部分區域,但是藍海國並沒有轟炸新加坡市北部城區,也就是大成鎮以南,所以日軍才有一個大隊的士兵逃月兌了導彈攻擊。藍海國集中轟炸的地區是新加坡沿海區域,這些區域里都是日軍軍營和海軍設施,以及為日軍服務的漢奸服務設施。如果那里面有新加坡市民,是死有余辜。

藍海國將2005年艦隊訪問新加坡,雙方聯合紀念二次大戰勝利60周年時獲得的新加坡屠殺資料照片在各大報紙上刊登。藍海政府的這些數據和證據,頓時讓各類質疑聲音啞了下去。藍海國外交部又發表聲明指出,對于日軍的屠殺平民政策,藍海國一定會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同時外交部還釋放了一批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時的照片。藍海外交部指出︰「日本是一個喪心病狂,忘恩負義的民族組成的國家。華夏大陸先後在歷史上多次幫助日本進步,幫助其開拓文明的進程,結果還給華夏民族的是屠殺。藍海國一定會讓日本得到應有的血的教訓。」

藍海國的有關屠殺的這些照片都是護航艦隊政治教育室內的資料,都是真實無誤的。因此,有些日軍在照片上的人員,甚至都被盟軍從戰俘中揪了出來。這些俘虜供述的屠殺過程,讓盟軍的審訊官員都不寒而栗。

美國、英國和重慶政府都先後公開聲明,日軍在華夏大陸和新加坡犯下了反人類的罪行。美國的《華盛頓郵報》發表了藍海國國防部長黃宗英的署名文章《對待倭寇決不能手軟》,在文章中黃宗英從日本民族的形成,從唐朝開拓日本民族的文明,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後兩國的經濟形式,到日方佔領東三省,到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屠殺,日軍在東北的細菌試驗都做了仔細的闡述。大量的圖片和數據證明了日本是一個喪心病狂的國家,對方絕對不會適合提供憐憫和幫助。對待這樣的國家,決不能手軟。黃宗英還在文章中指出,日本天皇實際上是日本參加戰爭的罪魁禍首。黃宗英列舉了日本天皇在歷次戰略決定中的決策地位,包括珍珠港戰役等。黃宗英的文章導致了當日《華盛頓郵報》月兌銷,加印了20000份還沒有滿足美國人的好奇心。

這篇文章引起了美國、英國和西方國家的重視。各國都重新審視了和日本之間的聯系。無論是親日還是仇日政府,都重新檢討自己與日本政府的關系。同時也對藍海國強大的情報能力感到驚訝,許多照片的角度都是很直接的,能拍攝這些照片的位置也不是普通的士兵。這說明藍海國有一批非常厲害的間諜在日軍內部,而且身居高位。日本政府當然這發現了這點。日本政府一邊反駁藍海國的說法,一邊在內部進行大清洗。不少日軍軍官和情報人員被屈打成招。這導致了日軍內部產生了厭惡戰爭、反對現有制度的一部分軍官和士兵。

當然這些和藍海國沒有任何關系。藍海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借著這次大轟炸,既表明了國家實力,又將日本凶殘無人性的真實面目揭露出來。增加了各國對日本的警惕和仇恨。這都是藍海國所希望的。

相對于譴責日本政府,各國對藍海國的飛彈技術都十分感興趣,各國都通過不同的渠道表達了都藍海國飛彈技術的需求。藍海政府表示,盟國之間的技術交流值得肯定。但是飛彈技術是藍海國花費了大量資金和人才才研制出來的東西。技術轉讓的代價比較高,所以藍海國傾向于授權生產。藍海政府組建了一支談判隊伍,一家一家的和各國進行談判,並對談判進行的細節,一點一點的進行討論,反復請示,反復變化談判條件。藍海國和各國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工作。

與美國人的談判,藍海國並沒有這麼簡單的拖著,而是提出了分步轉讓技術的談判方式。藍海國的談判小組將飛彈分解成推進系統,導彈殼體,和控制方式(制導元件)三部分和美國人進行談判。

對于推進器,藍海國要求並不高,只是要求美國提供相對應的機器設備。美國政府並不在乎機器設備,為了獲得這種先進的飛彈,美國政府同意用一套石油煉制生產線和一條坦克柴油機生產線換取藍海飛彈推進器的技術。由于雙方都沒有在此事上設置障礙,所以第一步的談判很快獲得了雙方政府的批準,並付諸實施。

第二步關于殼體的談判,藍海國也沒有什麼好拿捏的,美國本來就具備生產這些殼體的能力,只不過是美國政府想了解藍海國飛彈技術的全部,才同意進行談判。雙方達成一致協議,美國政府用兩套水電站的設備就換取了藍海國在殼體上的技術。

當美國談判代表大呼藍海國真好騙的時候,藍海國談判小組對最重要的制導部分,提出了一個「天價」的交換條件,「分享核技術」。其實藍海國並不需要美國的核技術,藍海國的技術比美國先進的多。但是藍海國並不打算立刻將導彈技術提供給美國。因此次提出了這項美國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條件來。美國的談判代表頓時傻了眼,不用匯報,自己也知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藍海國和美國關于飛彈的談判就此停頓下來。雙方都要求對方讓步。藍海國宣稱,藍海國集合全國力量,目前就研制成功了這麼一件利器。相當于美國集合全國之力實施「曼哈頓」計劃一樣,不可能賤賣。而美方也提出,藍海國根本不具備發展核武器的能力和工業基礎,希望藍海國提出其他交換條件。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馬拉松,但是雙方都沒有堵死談判的希望。

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談判不同,與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談判進展的最快。由于南美各國沒有奢望能完整的獲得藍海國的飛彈技術,因此藍海國對這兩個國家提出的進口飛彈的方案大加贊賞,與阿根廷簽署了出口70枚飛彈的協議,與巴西簽署了出口100枚飛彈的協議。交付時間是1947年。阿根廷付出的代價是粗銅礦,而巴西付出的是鋼材。雙方皆大歡喜。出于技術保密,藍海國將先交付導彈本體,至于控制系統,將在1947年年底一次付。

世界各國對日本實行的大屠殺政策都進行了譴責,尤其是重慶政府。重慶政府乘機組成了宣傳隊伍,在國內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屠殺,驅逐日寇的活動。軍事上,遠征軍也展開了對馬來亞的進攻。

修整了一個多月的盟軍部隊分海路兩隊,會同藍海國整編100師南北夾擊馬來亞的日軍。美國也听從了藍海國的建議,太平洋艦隊的兩支特混艦隊也前出到菲律賓以東的關島和中途島附近,直接跳過南亞諸島進行越島進攻。日軍的聯合艦隊主力被死死的拴住在中途島和塞班島。對馬來亞的戰斗,按照日本海軍的說法,保住本土還有問題,馬來亞,那是陸軍的問題。日軍將航空兵和海軍大部分都調到了菲律賓和中途島,馬來亞的戰爭是日本陸軍殘余軍團獨立作戰,其結果可想而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