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一十章 日軍的運輸艦隊

作者 ︰ 水飛雲

方想帶領著第一艦隊在空襲完布萊爾港之後,並沒有實施登陸作戰,而是將海軍陸戰隊第一旅第一團放到了緬甸的實兌港。空襲布萊爾港造成了一種假象,藍海國將會前往襲擊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而事實上藍海國的艦隊迅速北上,登陸緬甸的實兌港。

實兌港是日軍海運和陸運的交匯點。從仰光到東印度一共有三條路可行走。海路、仰光到曼德勒的鐵路,再經因帕爾的公路。還有一條就是

從仰光經實兌的沿海岸公路的運輸通道。曼德勒鐵路和公路距離較遠,海運需要的船舶又較多,所以仰光過來的物資大部分在此轉運。

按照西進計劃,日軍進攻印度的部隊一共有5個師團,分別是第2師團,第4師團,第20師團,第31師團和第33師團。其中第33師團駐守在吉大港和附近地區。負責吉大港到實兌沿線地區的防御。另外第4師團負責吉大港至加爾各答之間地區的防御。同時還有第15師團、第6師團、第18師團駐守在滇西,緬北,防御重慶政府的軍隊。在仰光還有37師團駐守。

此時的日軍33師團的指揮部設在吉大港,在實兌只有一個大隊。並沒有其他的正規部隊。

藍海國選擇在實兌港登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日軍的心月復之地插上一刀。切斷在加爾各答日軍陸軍海上和路上的運輸線,策應給重慶政府和自己的整編100師的進攻。

考慮到日軍在印度和緬甸的機場,藍海國第一艦隊因此在孟加拉灣徘徊,準備隨時增援陸地的戰斗。

海軍陸戰隊第一旅第一團用的戰術說穿了就是打了就跑的游擊戰術,在印度和緬甸有這麼多的日軍師團,以區區一個主力營的編制來和敵人對抗,無疑是自求死路。藍海國的這個戰術不過是為了騷擾日軍的後方,給正面進攻的部隊創造點機會。

所以藍海的這支混合部隊采取的就是在緬甸日軍的沿海後方個港口隨機登陸,給日軍制造混亂。而藍海艦隊的主要目的就是掩護這支登陸部隊,給登陸部隊支援。

首先開始的戰斗就是實兌港的戰斗,在第一艦隊航母的空襲下,實兌這個小港灣里的日軍根本抵抗不住藍海海軍陸戰隊的襲擊。日軍第33師團的這個大隊被擊潰,實兌被藍海搶到手。不過藍海軍隊並不在實兌停留,將實兌的物資和器材留下自己部隊能用的,其余的一把火燒的干干淨淨。同時將日軍的港口和公路完全破壞。在天亮之前回撤到1998艦上。全艦隊離開近海。

隨後的一周內,藍海這支混合部隊又連續襲擊了緬甸沿海的濟蓋和達西兩個城鎮。破壞其道路交通和港口設施。不過藍海國的艦隊也是一直襲擊下去,最後一次登陸緬甸的港口是洞鴿,也是沿海公路中的一個運輸中轉站。殲滅了駐扎在這的一個日軍的中隊。隨後藍海艦隊消失在大洋之中。

洞鴿距離仰光只有340公里。日軍駐扎在仰光的37師團已經抽調了兩個個大隊趕往洞鴿附近的城市耶包基,防止藍海軍隊沿公路南下仰光。並將仰光的航空隊向北搜索,力圖發現藍海國的這支登陸部隊。

方想是第一次帶領這麼大規模的艦隊出擊,雖然藍海國三大主力艦的艦長都已經換人。但是就資歷來講,方想還是有點不足。這次出任艦隊副參謀長,帶領艦隊出擊,對方想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在執行騷擾政策之後,方想就把艦隊以及陸戰隊轉到了印度東部的貝漢布爾,讓陸戰隊登陸後進行休整。而艦隊則是移師孟加拉灣南部,轟炸日軍的運輸線。

方想為了避免被日軍偵察機發現,所以艦隊並沒有在貝漢布爾外海停留。通常是白天在海洋中巡航,兩三天返回港口一次。貝漢布爾並不是印度和盟軍的重要港口,之所以選擇此處作為補給港,是為了避免盟軍的上艦參觀要求。同時也是為了保密行蹤。所以和英軍協商之後選取了此地作為補給港。燃料等物資由藍海海軍陸戰隊第一團前往盟軍在印度中部的補給據點賴布爾運輸。這種支援其實藍海國是當作一次實戰訓練。特別是航空兵,藍海國希望通過轟炸運輸線,讓自己的艦載機的飛行員們的技術更加熟練。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空戰和轟炸戰艦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在印度地區,有不少的盟軍戰機。日軍和盟軍誰呀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

不過由于藍海艦隊的航母到了,無形中盟軍的戰機數量超過了日軍。所以盟軍慢慢的控制住了天空,但是這種控制也不是完全的制空權,日軍的戰機也能襲擊印度英軍和陣地。不過藍海艦隊上的雷達讓盟軍佔盡了便宜,通常情況下,日軍的偷襲和轟炸,都能被藍海艦隊發現。起初幾次方想通過及時與英軍聯系,避免了英軍機場和陣地的損失。

但是隨著次數的增加,方想也不敢告訴英軍了。一次兩次、甚至三次都能解釋過去。但是如果持續提前預報日軍的動向,那麼等于告訴英國,藍海有能力提前預報敵對飛機的行蹤。這也等于告訴英國這個深知雷達功能的國家,藍海國有先進的雷達技術。藍海國還沒有做好和盟軍紅臉的準備。所以從第四次開始,藍海艦隊也只是起飛自己的戰斗機,防止日軍轟炸港口而已。

但是如果日軍有大規模的空襲行動,藍海第一艦隊還是會及時和英軍進行聯絡,避免給戰局產生不良的影響。由于藍海第一艦隊的情報非常及時和準確,所以在印度的英國情報機構也很信任藍海國的情報。作為對應的往來,英軍也向藍海國提供日軍在印度洋和緬甸、印度的動向。雙方的情報往來還是比較密切的。

1942年12月14日,英國情報部門向藍海第一艦隊提供了一條消息。日軍正在新加坡組織一支龐大的運輸艦隊,運輸大量的物資前往科倫坡,給科倫坡的日軍進行補給。希望藍海國的艦隊能進行攔截或者進行轟炸。

方想接到情報後,就組織了艦隊的幾位艦長和參謀進行協商,看如何攔截這支日軍的運輸艦隊。和在西印度洋作戰不一樣。在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東部作戰,必須非常謹慎。因為這片海域處于日軍好幾個主要基地的飛機的空襲範圍內。一不小心,艦隊將面臨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在支援英軍陸軍作戰時,飛機起飛後都要在空中盤旋,等待艦隊離開原有位置後才前往日軍上空轟炸。而返回時也是先飛往盟軍的克塔克基地降落,補充彈藥和燃油後再返回艦隊。以防備飛機被尾隨後,艦隊被日軍發現。

而這次攔截日軍的運輸艦必須要前往安達曼群島附近,才能有效的攔截和轟炸運輸艦。日軍失去制海權之後,運輸艦隊也是躲躲閃閃的航行,大部分時間也是利用夜晚在航行。所以要有效的發現和攔截日軍的運輸艦隊必須靠艦隊上的雷達。在500公里距離範圍內搜索日軍的運輸艦隊,然後抓住戰機,迅速擊沉這些運輸艦後逃離,否則,日軍在幾大基地內的陸基戰機很容易發現藍海第一艦隊,這麼多戰機圍住第一艦隊,雖然並不一定能突破1170艦和1998艦的防空體系。但是自己這麼寶貴的防空導彈用在這些螺旋槳飛機上太浪費。所以必須要制定周密的攔截計劃和逃離計劃。

第一艦隊隨後通過陸上的電台,向家中匯報了這個情況,要求心島基地重點監听新加坡、科倫坡、仰光和吉隆坡的電文,看看日軍是否會在電文中暴露運輸艦隊的行蹤。但是連續幾天,日軍幾地的基地的往來電文中沒有任何提及這件事情的。

12月19日,英軍的情報又傳來了,大致說日軍的運輸艦隊將在20日中午出發,前往尼科巴群島,在那的基地停留一個白天,然後利用夜晚航行,前往科倫坡。這個情報是英軍安插在新加坡的一個高級間諜提供的。

要想轟炸和攔截這支運輸艦隊,只有幾個選擇,一是在日軍新加坡基地、吉隆坡、仰光的眼皮底下,登陸尼科巴群島。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全殲這支運輸艦。壞處是一旦不能及時完成登陸作戰,藍海第一艦隊和它的登陸部隊將會面臨日軍戰機的圍攻。

另一個方案是夜晚襲擊從尼科巴群島出發運輸艦隊。這個方案優點是可以相機行事,反正雷達在黑夜中葉能順利找到日本的運輸艦隊。缺點是,只能炮擊這些運輸艦隊,一旦敵艦隊分散逃跑,第一艦隊恐怕在撤離之前,很難全殲這支運輸艦,而且也有可能被這些運輸艦發現行蹤,進而遭到日軍陸基戰機的轟炸。

第三個方案是在科倫坡附近利用黎明時分短暫的時間,空襲日軍的運輸艦。這個方案優點是,藍海第一艦隊將不會遭到日軍戰機的圍攻,頂多也只是科倫坡機場的日機。缺點是一旦第一批空襲失手,就沒有機會了。

由于這次的情報不是自己人獲得的,所以藍海國上上下下都心存不安,對這次攔截日軍的運輸艦也有不同的看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