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九十六章 攻擊準備(2)

作者 ︰ 水飛雲

藍海國的第一艦隊沒有什麼好準備的。幾乎所有的補給都是後世才能生產的東西,這個時代也只能補給點燃油和食品。對于這三艘主要戰艦來說,就是重新檢查關鍵的導彈的情況,確認無誤後才準備出航。這三艘戰艦都具備防空導彈和近防系統,可以有效的形成防空和防彈火力網。保證整個艦隊不受飛機的威脅和炮彈的擊傷。

驅逐艦編隊的準備工作就比較多了,主要是魚雷、炮彈的準備,以及電子、火炮瞄準系統的改裝。

藍海國的電子科技,和其他國家一樣,首先是建立在電子管技術上的。電子管這個東西的制造很簡單,齊之洋小時候就在江蘇啟東的一家電子管生產廠見過自己的小姨在噴出的火焰尖上制作玻璃殼的電子管。當然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電子元件廠並不會比50年代的電子管生產廠先進到哪兒去。也是利用玻璃廠生產基本的電子管。

藍海國的科技偉人們,尤其是主管科技發展的梁綬繁和電子科技的巾幗英雄慈昆明,接受了藍海國高層的建議,在藍海國強大到能自保之前,運用到在工業實際生產中的先進科技只是領先世界水平一步,其余的先進科技只是實現紙面上的當代化,而不會投入生產。所以梁綬繁先生手中盡管有半導體原理、有集成電路原理、晶體管的原理以及相應的結構示意圖等教材。但是給慈昆明提出的研究思路只是晶體管的研究方向。電子管的所有相關科技當然是全套給出,用于生產。像什麼3腳、5腳、9腳電子管的原理、作用和結構圖,都給了這位巾幗英雄。

偉人的品質放在哪都會顯現。慈昆明女士在獲得這些先進的科技後,很快就完成了國內工業化得進程,帶領著12名子弟在一家玻璃廠內先後完成了所有電子管復合管的制造,並且和玻璃廠的技師們總結了一套合理的生產工藝。

隨後慈昆明女士又和她的弟子們先後完成了藍海國的第一台電子管收音機、對講機的樣機制造。並且在44年的一月份完成了第一台電子顯示器的制造。雖然這些電子設備在美國等國家已經投入了工業化生產。但是這些步驟也是必須的。人才是需培養的。加工工藝也是需要模索和總結的。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東西並不是單純靠錢直接買設備能買來的。

現在藍海國已經有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元件生產廠。單位的名字是後世上海的一家企業的名字電真空。

對于藍海國來說,電子產品是必須首要發展的。因為藍海國最容易能領先其他國家的產業非電子產業莫屬。藍海國計劃在44年完成電子管設備的全盤國產化。不過現在,對于驅逐艦編隊上的落後的電子管雷達和其他通訊設備,用電真空生產的電子管來改進,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起碼不會像以前連短程的無線對講都做不到。

考慮到後世的專利糾紛,所以藍海國在電子發展過程中制定了《電子科技發展路線圖》里面詳細的計劃了晶體管、集成電路等先進科技的出現日期。由于擔心蝴蝶效應。藍海國把晶體管的出現確定在1946年11月,比後世歷史上的出現時間提前一年。而集成電路的出現被確定在1955年。這比1959年美國人的研制成功提前4年。當然這份計劃是超級絕密文件,只有3個人見到過。梁綬繁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對于藍海國護航編隊中官兵們擁有的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如手機、筆記本、MP4、MP5隨聲听等東西。原本齊之洋是不打算讓官兵們上繳的。但是梁綬繁先生知道後,強烈要求將些東西收入庫房。雖然齊之洋解釋,出對官兵們的尊重和排解官兵們對那個時代的懷念,應當讓戰士們保留這些。但是梁先生說︰「一旦這些東西以某種方式流傳了出去。那帶來的後果是不可想象的。藍海國的高層們也擔憂,藍海日益擴大的軍隊會導致這些官兵逐步分散,保密工作也會越來越難。這些明顯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東西的確應當在擴散前統一保管。

收繳的工作由向華宇這個不拍得罪人的安全部門來做。不過在收繳的時候,藍海國的官兵們都很理解,也很支持。藍海國的高層們也承諾。所有私有的東西全部登記造冊。所有權將永遠屬于這些上交的人員。一旦具備條件,這些東西將隨著一項巨大的榮譽和獎勵還給所有權人。

由于這些東西也會損壞,放在倉庫中也是巨大的浪費。所以安全部還制定了一項制度。只要所有權人有時間,將可以到安全部的指定地點使用這些東西。當然只限本人使用。

對于驅逐艦編隊來說,光改進了電子系統也是不夠的。炮彈的準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驅逐艦編隊里面需要3種不同口徑的炮彈。還好。藍海國早在42年就獲得了一套化肥裝置,在43年這套化肥裝置起到了炸藥廠的功能。很多人不清楚化肥廠為何能變成炸藥廠。但是藍海國的這些人可很清楚。後世大陸在80年代集中建設了十幾套生產能力為30萬噸的合成氨的大化肥,其實也是一種戰爭的儲備。所以藍海國早就下手弄到了這麼一個小的化肥廠,改造成了炸藥廠,並且陸續生產出了不少炸藥。

對于炸藥,大家想的都是。但是這並不是藍海國準備生產的炸藥。目前生產的炸藥只是普通的軍用炸藥。其實藍海國的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已經把高能炸藥提上了發明的議事日程。由于藍海國只打算將這種炸藥運用到軍事上,所以就沒有了再等待的必要。盡快的研制出來,並運用到軍事上,發揮其作用,是藍海國高層的一致想法。所以藍海國根本沒有猶豫,直接就將後世大陸的爆炸專家于永忠教授的六硝基苯、CL-20,這兩種高能炸藥的資料拿了出來。當然這些都是原理上的資料。所以藍海國還必須去模索制造工藝和進行相關原材料的制造。

六硝基苯是最接近這個時代的高能炸藥。是後世64年研制出來的。所以這種炸藥成為了在高能炸藥研究中,第一個被攻關的項目。這項工作是著名的化學家蔡金豫先生在主攻。他很快就掌握了這種炸藥的基本結構和制備的方式。在經過多次的試制後,模索出了完整的制造工藝,並在這家化肥廠改造的炸藥廠開始生產。這項炸藥的生產,大大提高了藍海國武器的攻擊力。這家炸藥廠後來被以後世大陸最大的炸藥廠神華準能炸藥廠來命名。

不過炸藥生產出來了,並不代表炮彈就能制造出來。從英國買回來的兵工廠,和藍海國自己用造船設備改造成的兵工廠,都沒有完成高能炮彈的試制。所以這支驅逐艦編隊用的炮彈還是用原先炸藥做原料的炮彈。而且都是「手工」制造的炮彈。說它是「手工」是因為需求的數量不太,不值得去用生產線來制造。

這兩家兵工廠一共生產了500枚炮彈,提供給3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這也是獲取炮彈制造經驗的最好實踐。這兩家兵工廠後來被合並,並被取名陝甘兵工廠。其中的炮彈分廠。主要生產的是陸海軍的各類炮彈。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