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九十四章 反擊計劃

作者 ︰ 水飛雲

齊海軍在大陸編練新兵的時候,這邊齊之洋也在緊張的準備解決日軍在印度洋上的部隊。

齊之洋和一干參謀們仔細的研究了日軍在印度洋上的兵力分布和裝備,準備盡快以最小的代價拿下來。當然主要是先解決日軍的第三艦隊,至于日軍的陸軍,藍海國還沒有足夠的力量直接對付。

印度洋上日軍的艦隊共有兩支,第三艦隊、第九艦隊。另外在新加坡還有一支由輕巡洋艦、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其中第九艦隊是以護航為主。第三艦隊的一艘大型航母「翔鶴」號和輕航母「祥鳳」號,以及兩艘高速戰列艦是第三艦隊的核心主力。只要打掉這四艘,那麼第三艦隊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英軍東方艦隊的老式戰列艦和其他的戰艦完全可以保持住英國海軍和日本海軍余下的艦隊之間炮擊力量的均衡。那樣基本就能迫使日軍從非洲東岸撤退回錫蘭,固守科倫坡。印度洋通道也可以算打通一半。

而如果要將日軍從科倫坡趕走,打通孟加拉灣的通道,那就需要更大的陸戰和空軍力量了。首先是保證日本海軍不會增援第三艦隊,其次是要保證英軍或者藍海國的陸軍能登陸錫蘭並且擊敗日本陸軍一個師團的駐軍。這些都是藍海國不具備的英國目前也沒有這麼強大的兵力。只有擊敗日本的第三艦隊,迫使日軍撤回科倫坡,保證盟軍通往印度的補給線。才能通過武裝印度、重慶的方式獲得陸軍的力量。

所以齊之洋的計劃就是這兩步,上半年擊敗第三艦隊,下半年武裝藍海、印度、重慶的陸軍進攻緬甸、東南亞。

藍海國和盟國的美國、英國進行了磋商。希望幾方能精誠合作,完成這項戰略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如何擊敗日本第三艦隊。美國和英國並不完全相信藍海國能正面和日軍的第三艦隊對抗,所有人都清楚日軍艦隊中核心的四艘戰艦靠盟軍在印度洋上的海軍力量是無法擊敗的。美國的情報部門已經探听到藍海國的海軍力量的核心也僅僅是一艘巡洋艦,根本無法抗衡日軍的戰列艦和航母,還有艦隊中的重巡洋艦。只是藍海國很可能有某些先進的技術,炮擊非常準確。但主炮的口徑已經決定了其戰斗力。所以美國人和英國人根本對藍海國的這一戰略計劃不相信。以為藍海國力圖借這個計劃再次索要物資和援助。

幾番往來磋商之後,齊之洋和他的戰友們明白了盟國的想法。不過這次藍海國不再堅持。只是向美國和英國提出藍海國已經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火箭彈,可以大面積殺傷陸軍和海軍」。齊之洋明白這種武器對美國和英國、以及蘇聯來說已經不再是絕密的東西。蘇聯已經投入生產。所以這時候拿出這項技術,並不會讓美國人和英國人感到太驚奇。

藍海國聲稱,可以向盟國轉讓這份技術。同時藍海國還指出,這項技術是戰勝日軍飛機和軍艦的最好武器,前一階段藍海國正式運用這種武器擊敗了日軍的重巡洋艦和驅逐艦。現在準備運用到攻擊日軍的航母和戰列艦上。

這次美國人非常看重藍海國的提議。根據美國自己情報組織的情報,已經了解到了蘇聯正在生產和裝備一種相類似的武器。自己國內的科學家也已經研究出類似的東西,也生產了不少裝備到飛機上,但是距離在軍艦上的運用還有一段距離。雖然無法證明藍海國的技術可靠性,但是花點代價獲取這種技術並不是什麼壞事。英國政府比美國政府更加清楚這種火箭武器的威力。他們在1940年就開始研制火箭彈,但是生產出來的只是用來防空的。他們的東方艦隊和日軍作戰屢屢失敗,但是藍海海軍不斷在戰勝日軍。這使得英國人更加迷信這種藍海國宣稱的武器。

由于蘇聯並不打算轉讓這項技術,所以盡管美國人和英國人在二戰中也生產了不少的火箭彈,但是並沒有廣泛使用這種武器。現在藍海國提出能用之攻擊航母和戰列艦這讓這兩個海軍大國都很感興趣。

不過齊之洋他們更清楚這兩個國家想的什麼。當然哪能這麼輕易的滿足他們的願望。藍海選擇出售的技術,只是歷史上美國自己研制的127毫米(5英寸)彈徑高速空射火箭(HVAR)。也就是美國海軍因此贊助加州工學院(Caltech)研發一種改良航空火箭彈。這種技術剛被美國研制出來還沒有投入使用。

美國人看完初步的技術資料,除了驚嘆藍海國人的科技水平之外,也放棄了繼續談判。想謀取火箭在軍艦上使用的方法,藍海國卻宣稱那種技術還不成熟,正在拿日本人的戰艦做實驗。

而英國人卻對這種技術十分感興趣,因為英國人面臨著德軍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這種擁有鋼制戰斗部的火箭能擊毀碉堡和裝甲部隊。英國人接受了藍海國的技術轉讓協議。對于藍海人來說,賣出這些即將失效的技術,沒有什麼好猶豫的,能換到東西那就是白賺的。最後英國人以一家「蚊式」飛機發動機生產廠設備的代價獲得了這項技術。

「蚊式」飛機在英國此時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此時的德軍已經獲得了制空權,所以沒有防護的蚊式飛機根本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實就算英國這次不選擇用「蚊式」飛機來交換,藍海國也會和英國進行交換的。主要是這「蚊式」飛機和這次反擊計劃有著很大的關系。藍海國甚至還提出用100萬美元向英國購買20架陳舊的「蚊式」飛機。也獲得了英國的同意。

美英看到這項技術後,又有了藍海國自己的積極熱心,所以美英也勉強同意了藍海國的44年反擊計劃。在此計劃中,上半年海戰部分,需要東方艦隊的支持。下半年還需要英軍和重慶的支持,以及美軍的物資支持。

藍海國的煉油廠雖然投入了生產,但是產品遠遠不夠艦隊和航空部隊的消耗。所以藍海國現在向美國提出的就是燃料的供應,需要美國提供部分作戰時的油料。美國人卻提出只能平價供應。這意味著藍海國需要用美元或者黃金來購買。

貸款來的美元基本花完了,黃金也是自己國家未來金融體系的支柱,所以藍海國又向美國、英國提出進口煉油裝置的設備,自己籌建煉油廠。美國沒有表態,但是英國卻同意了,因為英國現在在遠東的部隊急需打通補給線,缺少裝備的駐印度的英軍已經抵抗不住日軍的進攻了。

所以英國遠比美國積極,同意出售一家位于布里斯托爾的煉油廠的設備給藍海國。藍海國的反擊計劃也得到了英國的原則贊同。雙方將就作戰細節做更進一步的討論。

英軍從東方艦隊派出了一名上校布利斯,從駐印度英軍也派出了一名上校文森特,前往阿曼的塞拉萊和藍海國的代表組成協調小組,共同協調各自部隊的聯合作戰。不過藍海國並不會指望英國能做出什麼太大的貢獻,只是想利用一下其部隊牽制日軍。

此時的東方艦隊已經沒有太大的作戰能力了,「光輝」號航母在美國修好之後就被調回了H艦隊,去壓制地中海的局勢。余下唯一能有用的,就是那艘舊式戰列艦,還能有點點威懾力。在印度洋上雙方的陸基航空力量都很薄弱。所以只要解決掉日軍的那兩艘航母,東方艦隊的這艘戰列艦還是能有用處的。

所以海戰的關鍵就是依靠藍海艦隊的能力打掉日軍的大型航母「翔鶴」號和輕航母「祥鳳」號」。那樣雙方都沒有護航飛機的情況下,全靠艦炮和戰列艦來場決戰。只要選擇合適的地點,藍海的飛機還能派上用處。當然這需要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引誘日軍第三艦隊遠離索科特拉島,因為索科特拉島上有著日軍新修建完成的陸基機場。

藍海國的作戰計劃原先並沒有完全依靠英軍的支持。齊之洋和他的參謀們甚至已經做好了美國和英國不支持的情況下,如何殲滅日軍的計劃。英軍的大力配合不過只是增加一點保險系數而已。

藍海國的初始計劃是選取一個合適的作戰地點,引出日軍的第三艦隊,利用170艦上的導彈干掉日軍的航母。然後利用大量的「蚊式」木質飛機,配合藍海艦隊攻擊其余的戰艦。雖然蚊式飛機沒有裝甲防護,損傷會大點。但是其高速度也會讓防空炮火的命中率降低不少。不過藍海國要充分運用「蚊式」飛機還需要數量優勢。按照航空部隊指揮官卞朝元的說法如果要保證攻擊的成功率起碼一次出動50架以上的蚊式飛機才能保證轟炸效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