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八十五章 飄搖中的盟軍陣線

作者 ︰ 水飛雲

在海峽對面的指揮部已經得知了計劃成功的消息,所以在天剛放亮,就派出了第一批飛機進行轟炸,保護自己的登陸場和航線的通暢,和第一日一樣,英軍的艦隊躲回了港口,德軍的登陸運輸船隊開始運送部隊和裝備……

由于英軍的大部分飛機已經在第一日、第二日損失殆盡。所以德軍的運輸船隊大部分安全抵達了海峽的對岸。德軍在上午就運送上去了一個裝甲師和一個步兵師。這個裝甲師一登陸,就在空軍的掩護下撲向英軍的防御部隊,與英軍的裝甲部隊第7旅和機械化第19旅在伯恩茅斯以西60公里處展開了一場對決。結果是德軍留下了70輛坦克,英軍全軍覆沒。德軍的這70輛坦克引導著德軍384師撲向了伯恩茅斯,隨即攻佔了這個英國南部的城市。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登陸場。

德軍隨後又陸續運送了一個裝甲師和一個步兵師到伯恩茅斯。有了依托的德軍迅速出擊,裝甲師和步兵師迅速拿下了通向南安普頓的道路和鄉村,將南安普頓英軍的一個步兵旅圍困在南安普頓。

英軍也調整了防御,重新組織了一道防線。這道防線由7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旅組成,對德軍佔領的伯恩茅斯地區呈現著包圍的態勢。同時英軍還組織了一批高速驅逐艦,不顧德軍空軍空襲自己的危險,專門突擊德軍的運輸船隊。這種做法,給德軍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雖然英軍在隨後的幾天內,連續損失了13艘驅逐艦。但是德國也被這些驅逐艦擊沉了許多運輸船,起碼有1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團沉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英國本土艦隊的兩艘航母,也南移到了東南部的金斯林,幫助空軍抵抗德軍的戰機。**也調派了200架飛機從加拿大轉場到英國北部,幫助英國抵抗德軍。英國陸續從北部調派了12個師在布里斯托爾、雷丁、倫敦組成了第二道防御線,防止德軍突入英國的北方工業基地。同時又快速在北方組建了8個師,作為預備隊,放在了考文垂和伍斯特地區。

英國王室和內閣已經在43年11月28日轉移到了利物浦,隨時準備前往加拿大。

德軍在這幾天內往英國本土運送了11個師,其中有2兩個是裝甲師,2個是摩托化師。德軍在拿下南安普頓後集中了6個師,8萬多人圍攻雷丁。只要拿下這個城市,那麼處于泰晤士河下游的倫敦就會失去繼續防守的意義。拿下英國首都指日可待。其余的5個師,先後拿下了英國南部的樸茨茅斯、波特蘭地區。逐步形成對倫敦的包圍圈。

而英軍也明白這個道理,從北部集中了絕大多數有生力量7個師10萬人防守雷丁地區。

雙方的部隊在雷丁展開了天長日久的大決戰。雙方在雷丁這個河邊的小鎮展開了反復的爭奪和絞肉。

德國在英國和歐洲的強勢,已經嚴重影響了盟軍陣線的士氣。原先保持中立的泰國、西班牙、葡萄牙,紛紛向德國拋出繡球,**控制的宣傳機器也正逐漸倒向軸心國。就差向盟軍宣戰了。

連已經向軸心國宣戰的巴西、阿根廷也開始搖擺不定。不過遠離戰場的這兩國還是出于對經濟的考慮,所以依據向盟軍提供大量的原料。不過作為其宗祖國的葡萄牙卻不是這麼想的。作為大航海時代的霸主之一,本來對英國就有極大的仇恨,這種仇恨是刻骨銘心的。本來沒有機會的葡萄牙,看到英國這個世仇也要步入自己的後塵,痛快的感覺真是令人舒心。

有這種感覺的西班牙人也大有人在。許多人公開支持德國。要不是佛朗哥這個獨裁者很清醒的看清了**的戰爭力量,否則西班牙會立刻投入德軍的懷抱。

不過葡萄牙人卻沒有這麼聰明。失去了英國H艦隊的壓制,薩拉查立刻跳出來宣布將學習意大利,公開實行全面的法西斯專政。其實這就意味著葡萄牙將加入軸心國陣營。處于法國和葡萄牙之間的西班牙,其實也是想學習德國的。所以默許了葡萄牙的這一動作,觀察盟軍的走向。葡萄牙的這一舉動,被視作對大西洋秩序的挑戰,英軍和**的聯合艦隊立刻在里斯本附近展示力量。不過考慮到巴西和阿根廷**的態度而沒有進一步行動。但是薩拉查並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43年12月2日,葡萄牙**同意德軍的潛艇進入它的薩格里什海軍基地。這大大刺激了美英的神經。****與巴西**進行了秘密磋商後,于12月5日炮擊了薩格里什港。不過葡萄牙**在德國**的支持下,用其海軍唯一一艘無畏級的袖珍戰列艦出港作戰,擊沉了美軍一艘驅逐艦。葡萄牙正式加入軸心國。

德軍現在擁有了東歐、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等大片土地,具有的資源已經足夠支撐它獲得戰爭的勝利,在歐洲,除了西班牙和英國本土,大部分已經淪入德軍之手。盟軍即將面臨失去歐洲。

日軍在獲得泰國的投靠之後,加大了對印度作戰的力度。雖然沒有佔領印度,但是也將戰火引到了印度境內。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羅斯福的提議下,**國會通過了《支援盟國法案》。其主要內容就是大量的無息貸款和物資援助將提供給各盟國,以幫助盟國快速武裝起來,反對侵略。這比《租借法案》更進了一步。

藍海國也是其中的收益國。藍海國得到了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和50架F4F「野貓」式戰斗機的援助。同時藍海國還在**采購了大量的機器和設備,尤其是基礎工業和軍工設備。這些都刺激了藍海國工業基礎的快速形成。藍海國已經把蘇阿拉啦市建設成了非洲最大的工業城市。蘇阿拉啦城被改名為新上海,已經是藍海國最大的城市。到43年底,新上海已經形成了鋼鐵、造船、電力、化工、制藥、木材加工、水泥建材等一系列行業。雖然只是一兩家相關企業。但是一個工業體系即將建成。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