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日川中鐵軍 第二百二十八章喜報頻傳的時刻

作者 ︰ 穿越的抗日小兵

第二百二十八章喜報頻傳的時刻

轉眼就到了1940年6月底,蔣經國從蘇聯歸來。跟隨蔣經國一起回來的還有蘇聯支援給中國的一批武器裝備,其中有T-28中型坦克60輛,7快速坦克60輛,BA系列戰車100輛。戰斗機150架,運輸機50架。最讓人高興的是,蘇聯不僅僅提供了裝備,還派出了一支志願援華航空兵(230人)和坦克兵(200人)。當然,這些裝備蘇聯不是白給的,中國政府答應蘇聯在新疆擁有礦產資源優先開采權,允許蘇聯在新疆開辦工廠。

同時,中國和蘇聯協商,開通了蘇聯至新疆迪化(烏魯木齊)轉至蘭州的國際航空線路,便于蘇聯運送物資至中國。為了保持這條國際援助線路的通暢,中國政府調用西北的民力,在西北修築了敦煌、蘭州、天水等幾座機場。連接了成都和重慶的空中航線。

因為裝甲兵在反攻南昌的戰役和第5軍昆侖關反攻戰役中的優秀表現,使得蔣介石對**的裝甲兵團組建工作格外上心,中國沒有能力自行制造坦克,不過在中國兵工專家的努力下,中國已經可以自行生產裝甲車了。現在,蔣經國帶回來這麼多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還帶回了志願援華的蘇聯航空兵和坦克兵,蔣委員長雄心萬丈,在蘭州成立中國空軍訓練處,重建中國空軍。在贛州成立中國裝甲兵訓練處,準備著手籌建**的第二個裝甲軍。

毫無懸念的,**第二個裝甲師給了青年軍201師。蔣經國帶回來的裝甲車補充了一部分給第5軍第200師,青年軍坦克團的T-26坦克全部移交給第200師,這批新購進的坦克全部交給青年軍。

沈瑞禮團長老大的不樂意,沒辦法,上峰有令,裝甲團的戰士們將自己的戰車擦拭得干干淨淨,轉交給第200師前來接受裝備的裝甲兵。當新購進的坦克由蔣經國親自押運回南昌,裝甲兵基地,一輛輛嶄新的坦克排列在訓練場,模著嶄新的T-28坦克,包括沈瑞禮團長在內的青年軍裝甲兵高興的驚呼,「這才是真正的坦克,皮糙肉厚,火力強猛。」

據隨行的蘇聯援華裝甲兵介紹,T-28除了主炮塔以外,在車前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機槍炮塔,另外還有一挺機槍在主炮塔後面,火力可謂強勁。T-28裝甲厚度40-80毫米,戰斗全重28噸,裝備一門76毫米L/28火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61毫米鋼甲。動力系統是一台7L汽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因為動力充足,T-28的公路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對于中型坦克來說相當不錯了。

7坦克于1935年定型,戰斗全重14噸,裝甲厚度3毫米。火力方面,7坦克裝備一門45毫米L/46加農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8毫米厚的裝甲,威力可觀。BT系列坦克使用美國克里斯蒂底盤,獨特之處是上公路時可以拆卸履帶直接用負重輪行駛。7坦克安裝一台7T汽油發動機提供450匹馬力,7坦克公路最高時速可達86公里,機動性非常突出。1939年蘇軍反擊日本關東軍的諾門坎戰斗里,7和T-28坦克是朱可夫坦克兵團的核心,表現不俗。

听完蘇聯裝甲兵的介紹,沈瑞禮團長這才明白,蔣委員長還是偏愛青年軍一些,T-26坦克和T-28坦克根本就不再一個檔次,這些新式的T-28坦克全部交給青年軍使用,實在是蔣委員長的私心。

蔣經國從這批蘇聯援華裝甲兵中抽調軍政素質俱佳的人員為教官,在贛州組建中國的裝甲兵學校。其余人員作為裝甲兵團的骨干,和中國裝甲兵一起和日軍作戰。

經過補充坦克,青年軍201師被改編為裝甲師,下轄一個坦克團,團長沈瑞禮,裝備48輛T-28坦克,12輛偵察裝甲車,3輛坦克維修車。編為3個坦克營,12個坦克連。另外12輛T-28坦克作為儲備坦克。一個突擊坦克團,團長曹曜璋,下轄48輛7坦克,12輛偵察裝甲車,編成3個坦克營,12個坦克連。另外12輛7坦克作為儲備。一個裝甲戰車團,團長李則芬,裝備蘇式、德式裝甲車60輛。另轄兩個機械化步兵團。

204師被改編成半裝甲師,下轄一個裝甲戰車團,裝備德式、國產裝甲車60輛,兩個機械化步兵團。

為了適應今後的裝甲大兵團作戰,青年軍營長以上的軍官全部接受裝甲作戰的學習,教材是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裝甲作戰理論和蔣緯國帶回的德國裝甲作戰理論。教員是蘇聯裝甲兵和蔣緯國,岳翰屏親自帶頭學習裝甲作戰。軍長親自帶頭,誰敢懈怠?

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青年軍中層軍官和基層軍官基本了解了裝甲作戰的特點,掌握了裝甲作戰的基本理論。尤其是步兵出身的李則芬團長,更是如饑似渴的鑽研裝甲作戰理論,結合中國戰場的特點,他還能和軍長進行裝甲作戰的討論。訓練時象普通士兵一樣,親自駕駛裝甲車,鑽到車底下修理裝甲車,以盡快了解裝甲車的性能。李則芬團長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就能熟練的駕駛裝甲車,並且能對戰車進行日常的維修保養。

翁照垣師長曾經留學法**校,對于機械化作戰不是很陌生,學習起來就輕松很多。短訓的內容是岳翰屏親自審定的,岳翰屏將裝甲作戰的理論言簡意賅的闡述出來,使得大家一看就懂。學習中岳翰屏注意啟發大家根據中國戰場的特點,總結歸納適合中國裝甲作戰的理論,作為今後裝甲作戰指揮的指導。

湘鄂會戰結束,日軍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將被調職,阿南惟幾中將接任第11軍司令官。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開始按照大本營的意見,重新編成軍隊。華北方面軍,日軍僅僅下轄3個主力野戰師團,3個機動師團,大部分日軍編為獨立旅團(12個獨立旅團),既便于守備,又便于靈活進剿。華中方向(第11軍和第13軍),日軍下轄6個主力野戰師團,10個機動師團,9個獨立旅團。

同時,在華北和華中日軍佔領區,大力扶持漢奸,組建偽軍,鞏固佔領區。1940年1月汪精衛政府成立至6月,湘鄂會戰結束,日軍扶持的偽軍達到40多萬人(不含偽滿洲國)。

1940年也是日軍機械化大發展的年份,中日幾次大戰,**裝甲部隊給予日軍的打擊是巨大的。**裝甲兵展現出的強大戰力刺激了日本的高層,日軍大本營盡了最大的努力,調撥一批鋼材給陸軍,生產坦克和裝甲車。中日國力的差距,使得日軍的裝甲武器的研制沒有本質的進展。

九七式坦克的裝甲厚度相對于中**隊裝備的坦克,還算是厚的了。因此,後續生產的日式坦克,僅僅只是將坦克主炮更換為45毫米,機槍改為7.7毫米,坦克的裝甲厚度沒有增不過日本大本營制定了研制新型主戰坦克的計劃,出于技術的限制和主要戰爭對手的弱勢,這項任務並未引起日軍高層的重視。仍以改進現有裝備的九七式坦克為主要任務,日軍陸軍部計劃在1940年底,要組建至少3個裝甲師團,並投入中國戰場。

日軍在中國戰場暫時停止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給中**民帶來了暫時的安定。未淪陷地區積極從事工農業生產,為抗戰積聚能量。

贛南也迎來了難得的寧靜,贛州裝甲兵學校,在剛剛消散的硝煙中迎來了第一批學員。這批學員有剛剛招收的學生,還有青年軍的士兵,總共有240人。最醒目的是還有14名女兵,這些女兵的到來,為冰冷的鋼鐵機器增添了一抹柔情。這批學員開始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軍事訓練,主要是進行基礎的軍事技能訓練,首先把他們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變成一名軍人。接下來才是為期6個月的專業訓練,針對各自的特點,開始培訓駕駛、火控、通訊、修理等專業技能。

贛南兵工廠在听取裝甲兵反饋的實戰經驗後,改進了裝甲車的動力系統,並加厚了裝甲車的裝甲,將裝甲車主要部位的裝甲加厚至40毫米,最薄弱的部位,裝甲厚度也達到16毫米。最大公路時速到達25公里。經過改進的中國裝甲車,不論裝甲厚度、火力強度均不弱于日軍九七式坦克,只是時速略微低一點。

贛南將改進成果分享給兵工署,在兵工人員的努力下,贛南兵工廠車輛分廠裝甲車的月產量達到8輛,兵工21廠月產裝甲車也達到6輛。兩個廠一年可生產裝甲車近兩百輛,這個成績令蔣介石也大為驚嘆。

江西萍鄉鋼鐵廠、安福鋼鐵廠、吉安鋼鐵廠生產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三家鋼鐵廠月產鋼鐵到達7000噸,基本能夠滿足兵工廠制造槍炮和裝甲車的需要。化工類的硫酸廠、酒精廠的生產規模也相當可觀,尤其是工業酒精的生產,贛南三家酒精生產廠家月產酒精的數量完全可以滿足裝甲車的需要。

截至6月底,玉門油田也傳來喜報,有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技術支持和提供的原油開采機械,玉門油田的產量到達年產原油10萬噸,比原來的生產能力翻了一翻。玉門油田煉取的汽油完全可以滿足軍用飛機,援華坦克和裝甲車的需要。最大的喜訊,還是石油部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發現了石油。1940年5月,地質部派出的石油勘探隊在格爾木發現了石油,李四光部長親自赴格爾木勘察,核實。證實了勘探隊的發現,根據李四光的估算,這個油田的儲量遠遠大于玉門油田。

第二百二十八章喜報頻傳的時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抗日川中鐵軍最新章節 | 重生之抗日川中鐵軍全文閱讀 | 重生之抗日川中鐵軍全集閱讀